晚清朝廷有那麼多能人,為什麼不能扳倒一個老婦人慈禧?

廢翁


導讀:慈禧統治了中國差不多半個世紀,由於她掌政期間頑固守舊、腐敗無能又貪圖享樂,使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使中國走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及清王朝最終的滅亡,其中大部分責任都要由慈禧承擔。雖然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是晚清時期,但這個時期也是能人輩出,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上馬管軍,下馬理民。在朝堂之上,有奕訢,文祥,肅順等人執掌機樞,鞠躬盡瘁。


可是令人驚奇的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女人竟然能統治大清近半個世紀,執政接近48年,而且慈禧還是正常病亡的,活了73歲,


晚清朝廷有那麼多能人,為什麼不能扳倒一個老婦人慈禧呢?



一、皇帝幼小,是慈禧最強大的抓手。



由於慈禧在位的時候,都是小皇帝。因此,慈禧雖然是個女子,但是作為太后的她,就具有了皇帝的權威。也就是說,她就形同於皇帝。誰要是想推翻慈禧,也就是在推翻皇帝,這顯然是辦不到的。

唯一可能扳倒慈禧的,就是已經成年的皇帝。而光緒發動的“戊戌變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向慈禧奪權的嘗試。可惜最終光緒失敗了,唯一的機會也就失去了。


二、大臣思想陳舊


拋去慈禧的政治才幹和才能不說,所有大臣和晚清朝廷的能人身上同樣有自己的短處,就是長期受封建思想薰陶,習慣了尊崇太后和皇上,習慣了仰望萬人之上以及權傾朝野的的老太后慈禧,大臣也沒有改革精神,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對和錯,不會冒著被誅滅九族的風險,自然沒有想扳倒慈禧太后的想法。


三、皇族衰敗,是慈禧最重要的機會。



清朝早期的時候,由於滿清起源於遊牧民族,因此權力結構上,並不是皇權制度,而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皇族都會參與到國家的大事決策之中。


但是,多爾袞攝政以後,尤其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發現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對皇權的干涉,開始轉向採用漢人王朝的皇權制度。後來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經營,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完全廢除。再加上清朝的皇族又廢棄了明朝的藩王制度,皇族的親王、郡王都只能呆在京城裡。這樣,皇族不但在朝廷政治生活中,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同時也不可能從地方發起“勤王”“清君側”之類的鬥爭,推翻當權者。

咸豐去世的時候,搞了一個八個顧命大臣輔政,有一種要恢復皇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跡象。但後來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把這種剛剛冒頭的政體,給攔腰斬斷。所以此後,這種制度再也沒發揮過效力。


雖然也有一些皇親,包括奕、榮祿、載灃等等,但他們其實只是皇權(慈禧)的奴才,只能執行命運,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四:慈禧統治的合法性


古代人自古講究忠君愛國,受封建思想影響,講究從一而終,慈禧作為咸豐皇帝的懿貴妃,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名正言順的聖母皇太后,特別是慈安皇太后去世後,慈禧自然是唯一說了算的皇太后,不聽她的聽誰的呢,而且滿族自入關以後,並不排斥皇太后參與朝政,孝莊太后也是輔佐了三位君主,這點和慈禧很像,有前車之鑑,自然朝野大臣覺得慈禧執政是名正言順,別人不會想著去扳倒她,畢竟扳倒她也找不到合適的可以替代的統治者。



總結: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統治者,這一點無可否認。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沒有能夠與她相提並論之人,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族大員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來的,除了造反外,他們扳倒慈禧的概率為零。與之相反,只要慈禧當政,他們便依舊是國家棟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優勢就是同治帝生母,沒有這一點做基礎的話,她什麼風浪也掀不起來。


路之意


關鍵是為什麼要扳倒慈禧?首先第一點沒有能力扳,然後第二大家不反對慈禧。下面我簡單的分析一下為什麼清廷那麼多能臣不扳倒賣國求榮的慈禧。

首先我為什麼說沒有能力扳,慈禧真的是一般的老婦人嗎?清朝作為封建帝制的頂峰,從皇太極的入關到同治,重來沒有出現過大臣外戚太監和後宮篡權,直到慈禧算是清朝第一個,這樣一個擁有高度集權的皇朝,中央和地方再有能臣,沒有兵權那也是無濟於事,咸豐皇帝剛駕崩,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政治經驗也不算淺,照樣被年僅27歲的慈禧一鍋端了,後來宗親奕誴奕訢奕譞哪個能玩過慈禧,鬼六子奕訢能力最強人氣最旺,慈禧想咋搞他咋搞他,說明什麼?說明慈禧其他的不會,玩政治那是一把好手,憑曾國藩能扳倒慈禧?曾國藩手握重兵都自動解散部隊回鄉了,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那就更不行了,清朝還有誰能扳倒慈禧?

第二點大家不反對慈禧,我看看慈禧的一生,除了感慨的肅順等八大臣,還有後來康有為梁啟超,小嘍嘍和革命黨不算,有反對慈禧的大臣嗎?不僅不反對慈禧,凡是清廷的能臣賢人,那都是堅決擁護以慈禧為中央的清政府,為什麼?說明慈禧還有有點治國能力的,咸豐時期,清朝的破船都快翻了,到慈禧這,居然還能駕駛著這個破船又開了40年,期間居然還出現了洋務運動同治中興,一度讓歐美列強認為這個破船要重新起航了,只可惜遇到了一哥不怕死的日本,給這個破船差點幹沉。後來光緒的變化為什麼成功不了,那就是因為沒強臣支持光緒,認為光緒不如慈禧。

這就是為什麼晚清朝廷有那麼多能人,不扳倒慈禧的原因。

要是慈禧多活十年,袁世凱能那麼牛逼擅自和革命黨談判逼清皇退位?估計袁世凱在慈禧的命令下給革命黨尿都打出來。這個老媽子,賣國求榮是一套,政治手腕那更是一套。


曹老師xixi


體制決定的,封建體制決定的,作為皇帝的生母,慈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反對慈禧就是反對皇帝,反對皇帝就是要造反,再一點就是滿清宗室沒有反對的,更沒有起事的,而晚清時期漢臣基本上掌控了實際權利,但無意去挑戰慈禧的地位。再一點就是慈禧的政治能力。

慈禧能夠在27歲剛剛出道的時候,就把一生宦海沉浮的八大臣一舉罷黜。就充分展現出了政治才能,其心機之深,手段之高絕非一個27歲的寡婦可以做到的,可以是說,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最大的錯誤就是小瞧了慈禧。但又何止肅順小瞧了慈禧,恭親王奕忻又何嘗不是如此。他一句我乃先帝之子,其乃我和,但慈禧一句話就讓恭親王奕忻在家閒居十年,慈禧應該天生政治動物。就能力而言,慈禧是很高的。在同治時期,是應該慈禧,慈安,恭親王。三方共同實政,同治這個年號是兩宮和恭親王內外同治的意思。在這個時期才慈禧還比較稚嫩,不成熟、三方維持一個基本平衡。

慈禧的政治力量還是比較弱的,力量在有限,如果此時候,慈安和恭親王如果聯手應該可以架空慈禧,但誰也沒有預料到。光緒七年地位高於慈禧的慈安突然薨世,這樣就造成恭親王固執孤掌難鳴,三年以後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滿班軍機班底),這時候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大權獨攬,由此也看出慈安和恭王是政治結盟、慈安一死,恭親王也不是慈禧對手。而晚清兩位皇帝就別提了,同治是個徹底的昏君,他絕對是死於梅毒,光緒的的品質是不錯,但品質和治國沒有半毛錢關係,政治幼稚。能力也欠缺。對比康熙14歲親政實在是相差太遠,可以數滿清宗室裡已經沒有一個出才的人物了。

而在光緒年間,已經實際掌控滿清權力的漢族士紳,以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與慈禧是利益共同體,第一他們知道,如果慈禧倒臺,他們也必然跟著倒黴,二是滿清的宗室沒有一個比得上慈禧的。三是不便於干預皇家內部事物。尤其還是漢臣。換言之,即便新的皇帝上臺。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也會繼續用他們。

可以說,皇帝生母的身份決定了慈禧的政治地位和人身安全,這就首先確保了他不敗的地位。再加上慈禧的能力手段。滿清的宗室無能,漢臣不願管。這樣就讓慈禧能夠執掌晚清政局四十七年。也讓中國淪落到最衰弱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個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首先說,強中自有強中手,慈禧太后就是強中手,一般人還真對付不了她!為什麼這麼說?

一是慈禧太后的身份地位

慈禧是誰啊?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從同治以後的皇帝都是慈禧安排的,是實際掌握晚清時期的一號人物,實際大權在握,別人不聽從能行嗎?

二是封建王朝的管理體制

皇帝都是掌握天下的天子,慈禧太后是管著皇帝的,連皇帝都要聽從慈禧的安排,何況其他大臣呢,要知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敢不聽嗎?和整個社會作對,有出路嗎?

三是晚清的所謂能人實際和慈禧都是一夥的,有利益關係!

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等,是所謂的能人了吧?除了君臣關係外,他們和慈禧都是互相利用、利益均沾,他們要想奪權,首先要背上不忠的惡名,天地君親師,三綱五常,一般人就讓這個嚇死了,約束力極強!所以他們不會反抗慈禧太后統治的!


所以說,所謂能人,也是在晚清政權範圍內的能人,是受約束控制的能人,這樣的能人只是辦事的能人,不是造反的能人!


敏學訥言


一、慈禧太后的奇蹟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

那就是,慈禧太后可以從咸豐帝駕崩、辛酉政變發生以後,掌控大清帝國長達辦個世紀之久,而更為離奇的是,這半個世紀期間,大清朝上下,不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風雲人物,都對慈禧太后俯首聽命。

因此說,這是一個奇蹟。

而到底是什麼原因,創造的這個奇蹟呢?

其實小編覺得,慈禧太后應該感謝明朝的朱元璋。

二、清朝與“後明”

其實從政治制度設計角度來說,清朝本質上是明朝的延續,用後明來形容清朝十分貼切——當然,近年來,在一代邪書《明朝那些扯淡事兒》的帶動下,明朝遭到了無底線的美化和神化,甚至連明朝是君主立憲王朝的歪理邪說都被炮製出來了。

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宣佈廢掉丞相制度,丞相所負責的工作,由皇帝進行,而皇帝忙不開,則成立了一個秘書班子——這個秘書班子,就是著名的內閣。

說白了,內閣本身權力並不大,充其量是一群秘書,而內閣首輔,不過是皇帝的秘書長而已。

明朝皇權獨大,任何政令沒有皇帝首肯,無法下達下去,就這樣,明朝皇帝將一切權力,都攬在了自己身上,防止任何權臣出現。

而清朝入關以後,有樣學樣,將明朝的這一套制度山寨過來,並且青出於藍,將君主專制,推向了新的高峰。

三、慈禧太后的權力

其實慈禧太后本身,屬於自己的權力並不大,但是,皇帝(包括同治、光緒)被自己牢牢控制在手裡。

於是,慈禧太后才通過攝政、垂簾聽政的名義,聚斂了朝廷所有權力,而任何反對慈禧太后的人,在明清社會環境下,很難聚集一股像樣的反抗力量,所以,慈禧掌權半個世紀期間,沒人能夠對抗慈禧的權力。


人文之光


晚清確實能人輩出,封疆大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上馬管軍,下馬理民。朝堂之上,奕訢,文祥,肅順,執掌機樞,面面俱到,可為何就是扳不倒慈禧這個老婦人呢?

事實上,最有能力壓制慈禧的是咸豐帝重臣肅順,原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顧命八大臣之核心,卻因為驕縱輕敵,大意失荊州,被年僅27歲的慈禧小寡婦聯合小叔子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奪取大權,還搭上了身家性命。由此可以以看出,慈禧的心計和城府之深。辛酉政變後,慈禧對奕訢誘之以權,封為議政王,總領軍機要務。奕訢千方百計頂著罵名,奏請施行垂簾聽政,這是清朝祖宗家法中從來沒有過的先例。這時的慈禧在政治上不算老道,但她生性機敏,越是危急的時刻越能沉得住氣,又因為她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這是慈禧登上權力巔峰的牢固基石。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雖說慈安比慈禧地位更高,可慈安性格柔順,又拙於嚴詞,大都由慈禧主理政務,由此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將朝局玩弄於股掌之間。辛酉政變四年後,慈禧為了削弱恭王勢力,借翰林院編修蔡壽棋彈劾而趁機發難,斥責奕訢目無君上,妄自尊大,撤除議政王頭銜並革去一切差使。那會兒的奕訢估計腸子都快悔青了,甘冒違背祖制的罵名弄成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卻不料慈禧卸磨殺驢,一道上諭就讓自己遭受到前所未聞的奇恥大辱,頓時萬念俱灰,寧願做一閒散宗室,也不想再涉足朝堂。經過文祥,寶鋆等軍機大臣的極力斡旋,慈禧才最終同意讓奕訢重入軍機,但議政王的頭銜卻再未恢復。

奕訢知道此後再也無法制衡慈禧,雖借丁寶楨之手除掉了安德海這個禍害,但也僅僅是出了口惡氣而已。好不容易熬到同治親政,這個意氣奮發的少年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自負又任性,凡事都隨自己心意處置。

因受內務府官員和貼身太監攛掇,異想天開,下令修復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圓明園。奕訢聯合王公軍機等十重臣聯袂奏請停止園工,被逼急了的同治帝竟然指著恭王說出“此位讓爾,何如?”這樣荒誕無稽的話來,身在病中的文祥受此刺激竟當場暈厥過去。同治十三年(1874年),19歲的同治帝因患梅毒駕崩,慈禧為了能再度垂簾,挑選醇親王奕譞次子,年僅4歲的載湉過繼給咸豐帝為子,稱嗣皇帝。此時的慈禧已不可同日而語,唯一能制衡她的只有慈安太后。光緒七年(1881年),隨著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慈禧通向權力巔峰的最後一絲阻礙也消除了,真正達到了無冕之皇的至高境界。

慈禧駕馭臣下善用制衡之術,用左宗棠制衡李鴻章,用清議制衡軍機大臣,光緒十年(1881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了以恭王為首的全班軍機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縱觀慈禧一生中的三次政變,唯有辛酉政變險之又險,其餘兩次可謂不費吹灰之力,完全是她自導自演的節目而已。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統治者,這一點無可否認。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沒有能夠與她相提並論之人,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族大員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來的,除了造反外,他們扳倒慈禧的概率為零。與之相反,只要慈禧當政,他們便依舊是國家棟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優勢就是同治帝生母,沒有這一點做基礎的話,她什麼風浪也掀不起來。

歷史上的奪權政變,大多需要內正名目,外有奧援,如武則天時期的神龍政變,明代宗時期的奪門之變,多是等當權者老病纏身之時,內外聯合,趁機奪權。可當慈禧於1908年病逝以後,清朝國運也隨之而去。所以說,溥儀其實並非亡國之君,清之亡,實亡於慈禧。


歷史茶坊


不是沒人去扳倒慈禧,而是慈禧的政治集團裡有太多能人了,利益關係錯綜複雜,一旦慈禧垮了,沒有人能鎮得住滿清王朝,晚清四大重臣不行,光緒帝更加不行。

在咸豐帝病逝熱河,立年僅五歲的同治為帝,並命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輔佐同治。慈禧身為同治的母親,卻無任何實權,她又不甘心屈居後宮,因此說服慈安皇太后和被顧命八大臣排擠的滿清宗族以奕訢為代表組成聯盟開始發動政變。

那時晚清就形成了兩大陣營,同時也是慈禧政治集團形成的雛形。最終命運之神站在了慈禧那一邊,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全部斬殺,並且慈禧借勢將那些不歸順自己的勢力也全部消滅,因此慈禧站在了滿清王朝的權力之巔,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

晚清四大重臣為什麼不扳倒慈禧呢?首先一點他們深受儒家的觀念“忠誠”,為了顧及自己的名聲誰會背起這個亂臣賊子的罪名?其次晚清王室子嗣真是凋零,沒有一個皇帝能堪重用,就算他們四人推翻慈禧震懾住漢人,那滿人那邊誰來震懾?靠小皇帝?靠洋人?肯定不行,只能會使天下大亂,列強更加有機會入侵。最後一點:慈禧對這四位重臣甚好,可以說是十分信任的,讓他們位及權臣,誰會吃飽了去造反呢?

結語:慈禧雖是一介女流,但她的政治手段和心狠程度遠超當時任何的執政者了。沒有能力和手段,怎麼可能在辛酉政變中獲勝呢?

我是大話歷史君,想看更多歷史故事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淡墨青史


在一次晚飯前,曾有一位老總對著電視新聞裡外國元首訪問時檢閱別國儀仗隊的畫面說——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場面總是想,可能會有一個拿著槍端著刺刀的士兵一下子把近在咫尺的元首刺死……

眾人聞聽此言,愕然良久。一位說道,這種事情基本上永遠都不會發生。

根據我們瞭解的歷史,的確十分罕見。

中國自古就有洗腦術,誅心術,儒家思想,至今。

希特勒曾遭遇刺殺,事敗後遭遇極端的清洗剿殺,有人說過,統治是踏著鮮血和屍體實現的,肅順等大臣數次不憚慈禧,爭吵多次,終於導致血淋淋的政變,可見一斑。

很多東西,就像你提的問題一樣,可以得到思維活躍的讚許,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常常寸步難行。


掌上秦皇島


扳倒了慈禧,讓光緒掌控實權?

可是,讓光緒掌控了實權之後,他能否讓所謂的“能人”的利益在不受損的情況下繼續擴大?

如果不能的話,這幫所謂的“能人”憑什麼拋開慈禧,轉而冒險去投靠光緒?

所謂的“晚清能人”,曾國藩算一個,左宗棠算一個,李鴻章算一個,張之洞算一個,胡林翼算一個,後來的袁世凱也算一個。

不過,胡林翼死在了1961年,咸豐也死在這一年,所以他不知道慈禧會怎麼樣,即便知道了,即便想推翻慈禧,他也辦不到了。

曾國藩死在了1872年,此時慈禧已經臨朝聽政11年,當然,曾國藩也沒有過要推翻慈禧的想法,畢竟當時同治帝年幼,皇太后聽政也屬正常。

左宗棠死於1885年,此時皇帝已經換成了光緒帝,可是光緒帝當時才10歲,皇太后不聽政誰聽政?所以,也不適合去推翻慈禧。

更何況,即便左宗棠有心想推翻慈禧,他也推不動了。

所謂的晚清中興四名臣,曾、左二人一死,便只剩下了李、張二人,所以,扳倒慈禧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李、張的肩上,當時的袁世凱還沒能力去撼動慈禧的統治地位。

此外,滿族要員中則屬奕訢、榮祿二人為優,奕訢和榮祿會不會對付慈禧?

奕訢確實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否則的話,他不會在咸豐死後點頭答應和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當然,奕訢的能力也很不錯,只不過道光太廢,為了讓自己在面子上過得去,所以選擇了更加廢的咸豐。

咸豐的廢讓人搖頭,洋人一打進來,他立刻被嚇得躲到了熱河行宮,躲到熱河行宮的咸豐心裡還是害怕,所以被嚇出了病,然後被嚇死了。

但凡咸豐能有一點膽魄,沒在1961年被洋人嚇死,自然也不會有“辛酉政變”,也就不會有慈禧禍國了。

奕訢聯合慈禧唱了一出辛酉政變之後,一時之間大權在握,野心和權力慾自然也就膨脹了起來,總想著擴大自己手裡的權力。可是,慈禧的權力慾比奕訢更強,她能容許奕訢不斷地攬權?顯然不能。

奕訢也和慈禧鬥了一場,可是,最終結果是奕訢輸了。

後來,奕訢能夠再次爬起來,實際上已經是慈禧完完全全掌控了國柄的時候了,這時候的奕訢想要扳倒慈禧顯然已經不可能了。

說完了奕訢,再說榮祿。

榮祿可以說是慈禧一路提拔起來的,是慈禧的親信,兩人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慈禧為了鞏固和榮祿的關係,後來更是將榮祿的女兒嫁給了載灃,在臨終之際,又將榮祿的這個女兒所生的兒子——溥儀欽定為皇位的繼承人。

從這也能看得出,慈禧和榮祿之間的政治利益關係牢不可破,所以,榮祿又怎麼可能會背叛慈禧?

李鴻章也和榮祿一樣,身上有很深的屬於慈禧的烙印,誰都知道李中堂是慈禧的心腹。

李鴻章的崛起也是在慈禧主政時期,所以,他能夠從一個小幕僚變成慈禧的寵臣,除了他自己確實有能力有手段和曾國藩主動讓他踩肩膀上位之外,慈禧的信任和提拔也絕對不可或缺。

李鴻章作為一個漢人,他能夠在朝堂上立足,能夠身居高位,他所享受到的權力和財富,統統是慈禧給的,慈禧能給他,當然也能收回來,或者給別人。

他既然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權力和財富,不管他背不背叛慈禧、投不投靠光緒,他在那個時候實際上已經站到了頂峰,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向上爬了。

所以,他有什麼必要背叛慈禧?光緒能給他什麼?什麼也給不了,他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光緒秋後算賬,因為即便他投靠了光緒,光緒也不可能信任他,更不可能會繼續重用他,他投靠光緒最好的結局是丟了權力,但是保住了財富,最壞的結局是權力和榮華富貴統統丟了。

即便不說權力和富貴,李鴻章也不會傻到拋開一個已經掌權幾十年的慈禧去支持一個乳臭未乾的小皇帝,光緒鬥得過慈禧嗎?顯然鬥不過。

既然明知光緒會輸,李鴻章又怎麼可能會傻到去背叛慈禧?難道他還能扳倒了慈禧,拋開光緒自立為帝不成?

張之洞更有趣,他從來不是慈禧的寵臣,更不是她的忠臣。

慈禧在1900年突然向11國宣戰之後,張之洞在東南牽頭弄了一出所謂的“東南互保”,聲稱“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將慈禧氣了個半死。

此外,張之洞雖然名列中興名臣,可是,他又不同於曾、左、李三人以軍功崛起,他走的是科舉的路,考試當官,然後穩紮穩打地往上爬。

張之洞後來到了湖廣,將精力放在了發展實業上,所以,後期的張之洞所想的實際上不是什麼維護慈禧的統治,也不是保住清朝,而是踏踏實實地維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讓自己的利益受損。

他實際上並不是很在乎坐在最高座位上的那個人是誰,所以只要慈禧不會刻意去動他手裡的蛋糕的話,他也不願意和慈禧撕破臉皮。

當然,他手裡也沒有足夠多的實力去對抗慈禧。

所以,他也不會為了一個看不到的前途去賭上自己已經緊緊拿在手心裡的利益。

不過,不管怎麼說,清朝的高官要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在光緒這邊,也和光緒個人的能力有關,他的眼見太窄,識人用人的水平太低,所以才會重用翁同龢、康梁這樣只會嘴皮子功夫的“無用之人”。

所以,不是沒有人能夠扳倒慈禧,而是沒有人願意這麼做,因為幾乎所有能夠聯合起來對抗慈禧的人,他們的利益已經和慈禧緊緊捆綁在了一起,反對慈禧便是反對他們自己,扳倒慈禧便等於是扳倒他們自己。

政治是講究利益的,不是有溫度的人情世故,所謂的“忠君”在政治利益面前終究只是一句沒有任何價值的屁話罷了。


流浪的侯爵


很可怕的一個女人。

侍奉咸豐帝得通天之途徑,為皇帝代批奏章就證明慈禧逐步學習掌握權力的法門。

但這個權限是皇帝授予的,隨時可以收回,慈禧還不能足以牢牢把控。

慈禧掌控權力重要的還是在宮廷鬥爭獲勝。

垂簾聽政,逐一消除政敵,障礙,幼皇帝無法收回慈禧代理權限,這一管理天下的權限就此一直落在慈禧手心,甚至為了長期擁有,清末的皇帝都很難長大。

族內的威懾管控使得慈禧的威權日盛。

但這還不能夠完全確定慈禧的優勢。

她很聰明,懂得引入外援。

利用各方勢力矛盾為自已把控局勢創造條件。

正如對世界宣戰,用的就是光緒帝的名義,理由我想是世界列強希望光緒上位,然而慈禧就是不依,愣是搞了雙方成了敵對。

簡單的手腕罷了,她還有很多更狠,更賤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已經無法形容其中的門道。

可以扶持,但也能夠毀滅。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就是這般。

所以那些晚清能臣都被懾服於她編織的權力制衡,壓根無法將其扳倒。

說句大白話,八國聯軍都滅不了慈禧,更何況那些能人。

直到辛亥革命,全國各省脫離清政府控制,這才算完。

很遺憾,那個時候,慈禧死了,沒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