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废翁


导读:慈禧统治了中国差不多半个世纪,由于她掌政期间顽固守旧、腐败无能又贪图享乐,使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使中国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清王朝最终的灭亡,其中大部分责任都要由慈禧承担。虽然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是晚清时期,但这个时期也是能人辈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上马管军,下马理民。在朝堂之上,有奕訢,文祥,肃顺等人执掌机枢,鞠躬尽瘁。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人竟然能统治大清近半个世纪,执政接近48年,而且慈禧还是正常病亡的,活了73岁,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呢?



一、皇帝幼小,是慈禧最强大的抓手。



由于慈禧在位的时候,都是小皇帝。因此,慈禧虽然是个女子,但是作为太后的她,就具有了皇帝的权威。也就是说,她就形同于皇帝。谁要是想推翻慈禧,也就是在推翻皇帝,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唯一可能扳倒慈禧的,就是已经成年的皇帝。而光绪发动的“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向慈禧夺权的尝试。可惜最终光绪失败了,唯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


二、大臣思想陈旧


抛去慈禧的政治才干和才能不说,所有大臣和晚清朝廷的能人身上同样有自己的短处,就是长期受封建思想熏陶,习惯了尊崇太后和皇上,习惯了仰望万人之上以及权倾朝野的的老太后慈禧,大臣也没有改革精神,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对和错,不会冒着被诛灭九族的风险,自然没有想扳倒慈禧太后的想法。


三、皇族衰败,是慈禧最重要的机会。



清朝早期的时候,由于满清起源于游牧民族,因此权力结构上,并不是皇权制度,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族都会参与到国家的大事决策之中。


但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尤其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发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对皇权的干涉,开始转向采用汉人王朝的皇权制度。后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完全废除。再加上清朝的皇族又废弃了明朝的藩王制度,皇族的亲王、郡王都只能呆在京城里。这样,皇族不但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同时也不可能从地方发起“勤王”“清君侧”之类的斗争,推翻当权者。

咸丰去世的时候,搞了一个八个顾命大臣辅政,有一种要恢复皇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迹象。但后来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把这种刚刚冒头的政体,给拦腰斩断。所以此后,这种制度再也没发挥过效力。


虽然也有一些皇亲,包括奕、荣禄、载沣等等,但他们其实只是皇权(慈禧)的奴才,只能执行命运,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四:慈禧统治的合法性


古代人自古讲究忠君爱国,受封建思想影响,讲究从一而终,慈禧作为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名正言顺的圣母皇太后,特别是慈安皇太后去世后,慈禧自然是唯一说了算的皇太后,不听她的听谁的呢,而且满族自入关以后,并不排斥皇太后参与朝政,孝庄太后也是辅佐了三位君主,这点和慈禧很像,有前车之鉴,自然朝野大臣觉得慈禧执政是名正言顺,别人不会想着去扳倒她,毕竟扳倒她也找不到合适的可以替代的统治者。



总结: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统治者,这一点无可否认。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没有能够与她相提并论之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族大员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来的,除了造反外,他们扳倒慈禧的概率为零。与之相反,只要慈禧当政,他们便依旧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优势就是同治帝生母,没有这一点做基础的话,她什么风浪也掀不起来。


路之意


关键是为什么要扳倒慈禧?首先第一点没有能力扳,然后第二大家不反对慈禧。下面我简单的分析一下为什么清廷那么多能臣不扳倒卖国求荣的慈禧。

首先我为什么说没有能力扳,慈禧真的是一般的老妇人吗?清朝作为封建帝制的顶峰,从皇太极的入关到同治,重来没有出现过大臣外戚太监和后宫篡权,直到慈禧算是清朝第一个,这样一个拥有高度集权的皇朝,中央和地方再有能臣,没有兵权那也是无济于事,咸丰皇帝刚驾崩,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政治经验也不算浅,照样被年仅27岁的慈禧一锅端了,后来宗亲奕誴奕䜣奕譞哪个能玩过慈禧,鬼六子奕䜣能力最强人气最旺,慈禧想咋搞他咋搞他,说明什么?说明慈禧其他的不会,玩政治那是一把好手,凭曾国藩能扳倒慈禧?曾国藩手握重兵都自动解散部队回乡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就更不行了,清朝还有谁能扳倒慈禧?

第二点大家不反对慈禧,我看看慈禧的一生,除了感慨的肃顺等八大臣,还有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小喽喽和革命党不算,有反对慈禧的大臣吗?不仅不反对慈禧,凡是清廷的能臣贤人,那都是坚决拥护以慈禧为中央的清政府,为什么?说明慈禧还有有点治国能力的,咸丰时期,清朝的破船都快翻了,到慈禧这,居然还能驾驶着这个破船又开了40年,期间居然还出现了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一度让欧美列强认为这个破船要重新起航了,只可惜遇到了一哥不怕死的日本,给这个破船差点干沉。后来光绪的变化为什么成功不了,那就是因为没强臣支持光绪,认为光绪不如慈禧。

这就是为什么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不扳倒慈禧的原因。

要是慈禧多活十年,袁世凯能那么牛逼擅自和革命党谈判逼清皇退位?估计袁世凯在慈禧的命令下给革命党尿都打出来。这个老妈子,卖国求荣是一套,政治手腕那更是一套。


曹老师xixi


体制决定的,封建体制决定的,作为皇帝的生母,慈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反对慈禧就是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要造反,再一点就是满清宗室没有反对的,更没有起事的,而晚清时期汉臣基本上掌控了实际权利,但无意去挑战慈禧的地位。再一点就是慈禧的政治能力。

慈禧能够在27岁刚刚出道的时候,就把一生宦海沉浮的八大臣一举罢黜。就充分展现出了政治才能,其心机之深,手段之高绝非一个27岁的寡妇可以做到的,可以是说,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最大的错误就是小瞧了慈禧。但又何止肃顺小瞧了慈禧,恭亲王奕忻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句我乃先帝之子,其乃我和,但慈禧一句话就让恭亲王奕忻在家闲居十年,慈禧应该天生政治动物。就能力而言,慈禧是很高的。在同治时期,是应该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共同实政,同治这个年号是两宫和恭亲王内外同治的意思。在这个时期才慈禧还比较稚嫩,不成熟、三方维持一个基本平衡。

慈禧的政治力量还是比较弱的,力量在有限,如果此时候,慈安和恭亲王如果联手应该可以架空慈禧,但谁也没有预料到。光绪七年地位高于慈禧的慈安突然薨世,这样就造成恭亲王固执孤掌难鸣,三年以后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满班军机班底),这时候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大权独揽,由此也看出慈安和恭王是政治结盟、慈安一死,恭亲王也不是慈禧对手。而晚清两位皇帝就别提了,同治是个彻底的昏君,他绝对是死于梅毒,光绪的的品质是不错,但品质和治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政治幼稚。能力也欠缺。对比康熙14岁亲政实在是相差太远,可以数满清宗室里已经没有一个出才的人物了。

而在光绪年间,已经实际掌控满清权力的汉族士绅,以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与慈禧是利益共同体,第一他们知道,如果慈禧倒台,他们也必然跟着倒霉,二是满清的宗室没有一个比得上慈禧的。三是不便于干预皇家内部事物。尤其还是汉臣。换言之,即便新的皇帝上台。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也会继续用他们。

可以说,皇帝生母的身份决定了慈禧的政治地位和人身安全,这就首先确保了他不败的地位。再加上慈禧的能力手段。满清的宗室无能,汉臣不愿管。这样就让慈禧能够执掌晚清政局四十七年。也让中国沦落到最衰弱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个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首先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慈禧太后就是强中手,一般人还真对付不了她!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慈禧太后的身份地位

慈禧是谁啊?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从同治以后的皇帝都是慈禧安排的,是实际掌握晚清时期的一号人物,实际大权在握,别人不听从能行吗?

二是封建王朝的管理体制

皇帝都是掌握天下的天子,慈禧太后是管着皇帝的,连皇帝都要听从慈禧的安排,何况其他大臣呢,要知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敢不听吗?和整个社会作对,有出路吗?

三是晚清的所谓能人实际和慈禧都是一伙的,有利益关系!

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等,是所谓的能人了吧?除了君臣关系外,他们和慈禧都是互相利用、利益均沾,他们要想夺权,首先要背上不忠的恶名,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一般人就让这个吓死了,约束力极强!所以他们不会反抗慈禧太后统治的!


所以说,所谓能人,也是在晚清政权范围内的能人,是受约束控制的能人,这样的能人只是办事的能人,不是造反的能人!


敏学讷言


一、慈禧太后的奇迹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就是,慈禧太后可以从咸丰帝驾崩、辛酉政变发生以后,掌控大清帝国长达办个世纪之久,而更为离奇的是,这半个世纪期间,大清朝上下,不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风云人物,都对慈禧太后俯首听命。

因此说,这是一个奇迹。

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创造的这个奇迹呢?

其实小编觉得,慈禧太后应该感谢明朝的朱元璋。

二、清朝与“后明”

其实从政治制度设计角度来说,清朝本质上是明朝的延续,用后明来形容清朝十分贴切——当然,近年来,在一代邪书《明朝那些扯淡事儿》的带动下,明朝遭到了无底线的美化和神化,甚至连明朝是君主立宪王朝的歪理邪说都被炮制出来了。

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宣布废掉丞相制度,丞相所负责的工作,由皇帝进行,而皇帝忙不开,则成立了一个秘书班子——这个秘书班子,就是著名的内阁。

说白了,内阁本身权力并不大,充其量是一群秘书,而内阁首辅,不过是皇帝的秘书长而已。

明朝皇权独大,任何政令没有皇帝首肯,无法下达下去,就这样,明朝皇帝将一切权力,都揽在了自己身上,防止任何权臣出现。

而清朝入关以后,有样学样,将明朝的这一套制度山寨过来,并且青出于蓝,将君主专制,推向了新的高峰。

三、慈禧太后的权力

其实慈禧太后本身,属于自己的权力并不大,但是,皇帝(包括同治、光绪)被自己牢牢控制在手里。

于是,慈禧太后才通过摄政、垂帘听政的名义,聚敛了朝廷所有权力,而任何反对慈禧太后的人,在明清社会环境下,很难聚集一股像样的反抗力量,所以,慈禧掌权半个世纪期间,没人能够对抗慈禧的权力。


人文之光


晚清确实能人辈出,封疆大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上马管军,下马理民。朝堂之上,奕訢,文祥,肃顺,执掌机枢,面面俱到,可为何就是扳不倒慈禧这个老妇人呢?

事实上,最有能力压制慈禧的是咸丰帝重臣肃顺,原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顾命八大臣之核心,却因为骄纵轻敌,大意失荆州,被年仅27岁的慈禧小寡妇联合小叔子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夺取大权,还搭上了身家性命。由此可以以看出,慈禧的心计和城府之深。辛酉政变后,慈禧对奕訢诱之以权,封为议政王,总领军机要务。奕訢千方百计顶着骂名,奏请施行垂帘听政,这是清朝祖宗家法中从来没有过的先例。这时的慈禧在政治上不算老道,但她生性机敏,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沉得住气,又因为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这是慈禧登上权力巅峰的牢固基石。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虽说慈安比慈禧地位更高,可慈安性格柔顺,又拙于严词,大都由慈禧主理政务,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将朝局玩弄于股掌之间。辛酉政变四年后,慈禧为了削弱恭王势力,借翰林院编修蔡寿棋弹劾而趁机发难,斥责奕訢目无君上,妄自尊大,撤除议政王头衔并革去一切差使。那会儿的奕訢估计肠子都快悔青了,甘冒违背祖制的骂名弄成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却不料慈禧卸磨杀驴,一道上谕就让自己遭受到前所未闻的奇耻大辱,顿时万念俱灰,宁愿做一闲散宗室,也不想再涉足朝堂。经过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的极力斡旋,慈禧才最终同意让奕訢重入军机,但议政王的头衔却再未恢复。

奕訢知道此后再也无法制衡慈禧,虽借丁宝桢之手除掉了安德海这个祸害,但也仅仅是出了口恶气而已。好不容易熬到同治亲政,这个意气奋发的少年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自负又任性,凡事都随自己心意处置。

因受内务府官员和贴身太监撺掇,异想天开,下令修复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奕訢联合王公军机等十重臣联袂奏请停止园工,被逼急了的同治帝竟然指着恭王说出“此位让尔,何如?”这样荒诞无稽的话来,身在病中的文祥受此刺激竟当场晕厥过去。同治十三年(1874年),19岁的同治帝因患梅毒驾崩,慈禧为了能再度垂帘,挑选醇亲王奕譞次子,年仅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称嗣皇帝。此时的慈禧已不可同日而语,唯一能制衡她的只有慈安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随着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慈禧通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丝阻碍也消除了,真正达到了无冕之皇的至高境界。

慈禧驾驭臣下善用制衡之术,用左宗棠制衡李鸿章,用清议制衡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1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了以恭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纵观慈禧一生中的三次政变,唯有辛酉政变险之又险,其余两次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是她自导自演的节目而已。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统治者,这一点无可否认。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没有能够与她相提并论之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族大员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来的,除了造反外,他们扳倒慈禧的概率为零。与之相反,只要慈禧当政,他们便依旧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优势就是同治帝生母,没有这一点做基础的话,她什么风浪也掀不起来。

历史上的夺权政变,大多需要内正名目,外有奥援,如武则天时期的神龙政变,明代宗时期的夺门之变,多是等当权者老病缠身之时,内外联合,趁机夺权。可当慈禧于1908年病逝以后,清朝国运也随之而去。所以说,溥仪其实并非亡国之君,清之亡,实亡于慈禧。


历史茶坊


不是没人去扳倒慈禧,而是慈禧的政治集团里有太多能人了,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一旦慈禧垮了,没有人能镇得住满清王朝,晚清四大重臣不行,光绪帝更加不行。

在咸丰帝病逝热河,立年仅五岁的同治为帝,并命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辅佐同治。慈禧身为同治的母亲,却无任何实权,她又不甘心屈居后宫,因此说服慈安皇太后和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满清宗族以奕䜣为代表组成联盟开始发动政变。

那时晚清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同时也是慈禧政治集团形成的雏形。最终命运之神站在了慈禧那一边,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全部斩杀,并且慈禧借势将那些不归顺自己的势力也全部消灭,因此慈禧站在了满清王朝的权力之巅,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晚清四大重臣为什么不扳倒慈禧呢?首先一点他们深受儒家的观念“忠诚”,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谁会背起这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其次晚清王室子嗣真是凋零,没有一个皇帝能堪重用,就算他们四人推翻慈禧震慑住汉人,那满人那边谁来震慑?靠小皇帝?靠洋人?肯定不行,只能会使天下大乱,列强更加有机会入侵。最后一点:慈禧对这四位重臣甚好,可以说是十分信任的,让他们位及权臣,谁会吃饱了去造反呢?

结语:慈禧虽是一介女流,但她的政治手段和心狠程度远超当时任何的执政者了。没有能力和手段,怎么可能在辛酉政变中获胜呢?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淡墨青史


在一次晚饭前,曾有一位老总对着电视新闻里外国元首访问时检阅别国仪仗队的画面说——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总是想,可能会有一个拿着枪端着刺刀的士兵一下子把近在咫尺的元首刺死……

众人闻听此言,愕然良久。一位说道,这种事情基本上永远都不会发生。

根据我们了解的历史,的确十分罕见。

中国自古就有洗脑术,诛心术,儒家思想,至今。

希特勒曾遭遇刺杀,事败后遭遇极端的清洗剿杀,有人说过,统治是踏着鲜血和尸体实现的,肃顺等大臣数次不惮慈禧,争吵多次,终于导致血淋淋的政变,可见一斑。

很多东西,就像你提的问题一样,可以得到思维活跃的赞许,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常常寸步难行。


掌上秦皇岛


扳倒了慈禧,让光绪掌控实权?

可是,让光绪掌控了实权之后,他能否让所谓的“能人”的利益在不受损的情况下继续扩大?

如果不能的话,这帮所谓的“能人”凭什么抛开慈禧,转而冒险去投靠光绪?

所谓的“晚清能人”,曾国藩算一个,左宗棠算一个,李鸿章算一个,张之洞算一个,胡林翼算一个,后来的袁世凯也算一个。

不过,胡林翼死在了1961年,咸丰也死在这一年,所以他不知道慈禧会怎么样,即便知道了,即便想推翻慈禧,他也办不到了。

曾国藩死在了1872年,此时慈禧已经临朝听政11年,当然,曾国藩也没有过要推翻慈禧的想法,毕竟当时同治帝年幼,皇太后听政也属正常。

左宗棠死于1885年,此时皇帝已经换成了光绪帝,可是光绪帝当时才10岁,皇太后不听政谁听政?所以,也不适合去推翻慈禧。

更何况,即便左宗棠有心想推翻慈禧,他也推不动了。

所谓的晚清中兴四名臣,曾、左二人一死,便只剩下了李、张二人,所以,扳倒慈禧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李、张的肩上,当时的袁世凯还没能力去撼动慈禧的统治地位。

此外,满族要员中则属奕訢、荣禄二人为优,奕訢和荣禄会不会对付慈禧?

奕訢确实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的话,他不会在咸丰死后点头答应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当然,奕訢的能力也很不错,只不过道光太废,为了让自己在面子上过得去,所以选择了更加废的咸丰。

咸丰的废让人摇头,洋人一打进来,他立刻被吓得躲到了热河行宫,躲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心里还是害怕,所以被吓出了病,然后被吓死了。

但凡咸丰能有一点胆魄,没在1961年被洋人吓死,自然也不会有“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祸国了。

奕訢联合慈禧唱了一出辛酉政变之后,一时之间大权在握,野心和权力欲自然也就膨胀了起来,总想着扩大自己手里的权力。可是,慈禧的权力欲比奕訢更强,她能容许奕訢不断地揽权?显然不能。

奕訢也和慈禧斗了一场,可是,最终结果是奕訢输了。

后来,奕訢能够再次爬起来,实际上已经是慈禧完完全全掌控了国柄的时候了,这时候的奕訢想要扳倒慈禧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说完了奕訢,再说荣禄。

荣禄可以说是慈禧一路提拔起来的,是慈禧的亲信,两人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后来更是将荣禄的女儿嫁给了载沣,在临终之际,又将荣禄的这个女儿所生的儿子——溥仪钦定为皇位的继承人。

从这也能看得出,慈禧和荣禄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牢不可破,所以,荣禄又怎么可能会背叛慈禧?

李鸿章也和荣禄一样,身上有很深的属于慈禧的烙印,谁都知道李中堂是慈禧的心腹。

李鸿章的崛起也是在慈禧主政时期,所以,他能够从一个小幕僚变成慈禧的宠臣,除了他自己确实有能力有手段和曾国藩主动让他踩肩膀上位之外,慈禧的信任和提拔也绝对不可或缺。

李鸿章作为一个汉人,他能够在朝堂上立足,能够身居高位,他所享受到的权力和财富,统统是慈禧给的,慈禧能给他,当然也能收回来,或者给别人。

他既然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权力和财富,不管他背不背叛慈禧、投不投靠光绪,他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站到了顶峰,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向上爬了。

所以,他有什么必要背叛慈禧?光绪能给他什么?什么也给不了,他甚至很有可能会被光绪秋后算账,因为即便他投靠了光绪,光绪也不可能信任他,更不可能会继续重用他,他投靠光绪最好的结局是丢了权力,但是保住了财富,最坏的结局是权力和荣华富贵统统丢了。

即便不说权力和富贵,李鸿章也不会傻到抛开一个已经掌权几十年的慈禧去支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光绪斗得过慈禧吗?显然斗不过。

既然明知光绪会输,李鸿章又怎么可能会傻到去背叛慈禧?难道他还能扳倒了慈禧,抛开光绪自立为帝不成?

张之洞更有趣,他从来不是慈禧的宠臣,更不是她的忠臣。

慈禧在1900年突然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在东南牵头弄了一出所谓的“东南互保”,声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

此外,张之洞虽然名列中兴名臣,可是,他又不同于曾、左、李三人以军功崛起,他走的是科举的路,考试当官,然后稳扎稳打地往上爬。

张之洞后来到了湖广,将精力放在了发展实业上,所以,后期的张之洞所想的实际上不是什么维护慈禧的统治,也不是保住清朝,而是踏踏实实地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他实际上并不是很在乎坐在最高座位上的那个人是谁,所以只要慈禧不会刻意去动他手里的蛋糕的话,他也不愿意和慈禧撕破脸皮。

当然,他手里也没有足够多的实力去对抗慈禧。

所以,他也不会为了一个看不到的前途去赌上自己已经紧紧拿在手心里的利益。

不过,不管怎么说,清朝的高官要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光绪这边,也和光绪个人的能力有关,他的眼见太窄,识人用人的水平太低,所以才会重用翁同龢、康梁这样只会嘴皮子功夫的“无用之人”。

所以,不是没有人能够扳倒慈禧,而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因为几乎所有能够联合起来对抗慈禧的人,他们的利益已经和慈禧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反对慈禧便是反对他们自己,扳倒慈禧便等于是扳倒他们自己。

政治是讲究利益的,不是有温度的人情世故,所谓的“忠君”在政治利益面前终究只是一句没有任何价值的屁话罢了。


流浪的侯爵


很可怕的一个女人。

侍奉咸丰帝得通天之途径,为皇帝代批奏章就证明慈禧逐步学习掌握权力的法门。

但这个权限是皇帝授予的,随时可以收回,慈禧还不能足以牢牢把控。

慈禧掌控权力重要的还是在宫廷斗争获胜。

垂帘听政,逐一消除政敌,障碍,幼皇帝无法收回慈禧代理权限,这一管理天下的权限就此一直落在慈禧手心,甚至为了长期拥有,清末的皇帝都很难长大。

族内的威慑管控使得慈禧的威权日盛。

但这还不能够完全确定慈禧的优势。

她很聪明,懂得引入外援。

利用各方势力矛盾为自已把控局势创造条件。

正如对世界宣战,用的就是光绪帝的名义,理由我想是世界列强希望光绪上位,然而慈禧就是不依,愣是搞了双方成了敌对。

简单的手腕罢了,她还有很多更狠,更贱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无法形容其中的门道。

可以扶持,但也能够毁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是这般。

所以那些晚清能臣都被慑服于她编织的权力制衡,压根无法将其扳倒。

说句大白话,八国联军都灭不了慈禧,更何况那些能人。

直到辛亥革命,全国各省脱离清政府控制,这才算完。

很遗憾,那个时候,慈禧死了,没机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