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愛我,只是因為我不是他愛的那個女人所生的孩子。”

一位姐妹對我說,她說自己沒有辦法排解痛苦,天天晚上睡不著覺。

她的母親去世了。老太太走得很突然,毫無徵兆地暈倒,送醫院,不出兩天,沒留下一句話人就去了。自從母親去世後,她既難過、又恐慌,連丈夫都說她變得有點不正常,總是說自己也快被丈夫拋棄了。

在她的敘述中我得知,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父母感情不好的家庭中,父母為了自己沒有離婚。

“這些年,她一直過得不幸福,一直隱忍在這個冷冰冰的家裡。我後悔啊,後悔當年怎麼不早點勸他們離婚,讓我媽生活在苦水裡,把身體都泡壞了……”

“我現在無法直視對爸爸的感覺……就是這麼一個人,給了媽媽太多的折磨,我有點恨他。我覺得,是他讓我沒有了媽媽,我好想媽媽……”

看著她哭得淚如雨下,我不僅心生同情。我同情這個充滿了思念、自責、後悔的女兒,也同情那個在不愛婚姻中蹉跎一生、猝然離世的母親。

誠然,這位姐妹把母親突然離世的主要原因歸咎於父親,是過於片面的。她大概是過於痛苦,急於去尋找自己遭遇的合理性、找一個原因、找一個靶子,找來找去,只有造成母親婚姻不幸福的父親這個靶子最大。但是,也足見得,“爸爸不愛媽媽”,這個從小就耳濡目染的事實,對她的影響和傷害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