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天際識歸舟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贤君圣主,除去关于他的一些争议,在当皇帝方面,他可以说是做的很优秀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也为后来万邦来朝、繁荣富强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李世民虽然一世英名,但在选择继承人上却遭遇了重重困难。继位之初,李世民就封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对他寄予厚望,然而,李承乾却暗中谋划篡逆。鉴于李承乾、李泰的恶劣关系,李世民传位给性格仁慈的李治,却在后来引来了武则天之祸。那么,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恪出生在陇西狄道,也就是今甘肃省临洮县,他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第二年,他便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仅七岁的李恪又被改封为汉中郡王。不久,李渊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而自己则当了太上皇。

李世民继位后,改元贞观,李恪则成为了皇子,于是爵位也就从汉中郡王直接升为了汉王。贞观二年(628),十岁的李恪被再度改封,成为了蜀王,并受封为益州大都督。据《唐会要》记载:“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但因为年幼,所以李恪只是被授予官职,却没有前往上任。

到贞观五年(631),李恪又被“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但仍然因为李恪年龄不足而没有前去赴任。两年后,李恪被授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这次,李恪总算前往了封地。

然而,一年后李世民又“以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可以说,李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是在不断的改封和迁职中度过的。贞观十年(636),李世民想要通过分封的形式来维持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开历史倒车”,将自己的弟弟、儿子分封到各地,而且世袭罔替。

于是,李恪又受其影响,从蜀王变成了吴王,并担任潭州都督。第二年,还是熟悉的剧本,李恪被授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次李恪又前往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的安州赴任。据《新唐书》记载,不久李恪便因为和乳母的儿子“博簺”,也就是赌博而被弹劾,免去职务。

《旧唐书》则称,李恪是因为常常游猎而被弹劾,从其它史料印证来看,李恪应该是游猎损坏了农民的庄稼而被举报而免官的。几个月后,李恪官复原职,这次他吸取教训,不再犯错,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赏。后来,李世民担心李治性格懦弱,便想立李恪为太子,在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下才作罢。

毛主席曾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旧唐书》也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可见,如果李世民传位给李恪,很可能会比传位李治更好,至少,李恪不会因为懦弱而让武则天把持朝政,建立武周。


邓海春


如果李世民将皇位传位给四子李恪,则天下有可能会大乱。




有人说我耸人听闻,不然,李恪如果继承皇位,单不说他不是嫡子出身,就他那隋朝杨氏血统,就会让文武百官调转枪口一致反对。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朝,朝堂上有三种势力:其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一系;其二是以魏征为首的建成太子一系;其三是以裴寂为首的武德一系。三种势力就属天策府一系实力最大,他们支持是长孙皇后的血脉,也就是李世民的嫡子。


可是李恪呢?除了宫中的母亲杨妃支持外,在朝中并无大臣支持,不对,还有他蜀王府属臣,可是都是些小官,真正一些重臣,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都是对李世民这个四子李恪怀有敌意的。

即使李世民独断专行,硬要传位给李恪,那李恪可能会在李世民驾崩那一天,被群臣所诛。

不可能吧?众臣会废君?在大唐,没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李恪成为皇帝,对于朝廷大臣就是灭顶之灾。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恪有隋朝杨氏血统,而朝中大臣都是当年跟着李唐王朝造隋朝杨氏反的人,试想他们会让有着杨氏血统成为皇帝吗?显然不会。

所以李恪一登基,就会被大臣联合其他皇子给赶下帝位。李世民又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即使嫡子李承乾和李泰不中用,被废了,不是还有一个九子李治吗?他也是长孙皇后的血脉。所以李世民不可能不立自己的嫡子,反而立庶子。

李恪也算是倒霉,即使他没有被立为帝王,最终也没逃过一死。在李治登基后的第五年,他就被长孙无忌污蔑造反,最终身死。我想在他死的那一刻,后悔生入帝王家吧!


青史回声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这个意思:

唐高宗李治治理业绩不行。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李治时期的唐朝疆域


李治治理下唐朝达到最高峰

由于传统上由于认为李治性格软弱,加上武则天称帝事实,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李治能力不行,成绩不行,但事实是:

1、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李隆基有开元盛世,李治有永徽之治。现简单举永徽之治的几个例子:

A、物价稳定。贞观之治时石米价是20钱,永徽之治是石米价是130钱,一直到保持到开元盛世,到了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建中年间才飙升到660钱。此后各朝石米价除了辽道宗、宋高宗分别为60钱、70钱的价格外,基本上都保持在500到1000钱的价格。

B、李治永徽元年当年年增15万户人。全国人口从贞观22年的360万,永徽3年增加20万人,为380万。

C、显庆五年,李治因为流通中的恶钱(质量很差的钱、私铸的钱)太多,于是下令让地方官购买恶钱,减少流通量。原本购买的价格是5恶钱兑换1好钱,但百姓觉得价格太低,最后改为2恶钱兑换1好钱。

D、李治即位,将李世民时的3日一朝改为1日一朝,比李世民还劳模。

2、编著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的《唐律疏议》,对周边国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3、李世民的名臣多,李治的名臣也不少: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刘仁轨、

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黑齿常之等。

4、李治将唐朝疆域推高到唐朝最巅峰:

永徽元年650年,擒获东突厥的车鼻可汗;

显庆2年657年,平定西突厥;

显庆5年660年,灭百济;

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

西突厥和高句丽,是李世民没有达成的而李治做到的;李隆基时连占据东北的渤海国都不攻打。

5、李世民昭陵前只有14个番臣像,李治乾陵却有61个番臣像。

事实很明显,李治的业绩不比李世民差。李治将李世民的基业推向巅峰,这可不是一个守成之君可以做到的。要说守成之君,李隆基才是。

当然,李治由于身体和性格的原因,不像李世民一样,动不动就要亲征,都是让大将去做,知人善任也是一种能力和成绩。

再来说吴王李恪

吴王李恪和弟弟蜀王李愔,都是隋炀帝的外孙,这很多人都知道。

李世民所说的“英果类我”,其实就是说:李恪尚武之心比李治高。简单说就是:

李治即位,不会御驾亲征;李恪即位,必会御驾亲征。

但仅仅因为李治尚武之心少、李恪尚武之心多就可以进行废立的话,李承乾同样是有资格:

李承乾和李恪一样都是汉治胡风思想的人。

当然,李治也曾经想过御驾亲征高句丽,但被武则天所劝阻而取消;李恪也因为尚武之心被李世民处罚:

贞观11年637年10月,李恪因为游猎时践踏庄稼被侍御史柳范弹劾,而被李世民免去安州都督。

李恪有两次赴任的记录:第一次是贞观7年633年;第二次是贞观11年636年。李治是贞观18年被立太子,按说李治应该也有赴任的情况。

李恪之死是和上官无忌权斗失败的结果

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三个大臣以辅助李治:国家治理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军事战争是李勣。

从长孙无忌、褚遂良在李世民死时的官职,可以看出,李世民除了要二人辅政之外,还想要二人相互监督,避免长孙无忌独大:

长孙无忌的官职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褚遂良的官职为:检校大理卿、中书令。

简单说就是:治理由长孙无忌负责,谏议弹劾有褚遂良负责。

但褚遂良基本就是附和长孙无忌,让唐太宗制约长孙无忌的意图落空。

为此,李治一即位,在加封长孙无忌的同时,立马加封李勣和李元景、李恪:

李勣先封检校洛州刺史,再封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元景封司徒,李恪封司空。

于是当时的三公是:司徒李元景、司空李恪、太尉长孙无忌。虽然李恪没有实权,但他是李世民的儿子、隋炀帝的外孙,加上朝野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对长孙无忌是极大的制约。

有李恪在,长孙无忌就不会能够独掌朝政,也不会出现李治为了让长孙无忌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而给长孙无忌送礼的行为: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承乾、李泰因为争夺太子被废,没有话语权;其他儿子并没有什么特别表现,除了被李世民所夸赞并意图立为太子的李恪。

在李治即位四年了的时候,李恪不可能会谋反。加上李治对李恪的待遇也不错。李恪的盛名不会对名位早定的李治构成威胁,只会对意图独掌朝廷的长孙无忌构成威胁。

这就是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借助房遗爱案杀李恪的理由。

杀李恪,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都是长孙无忌意图掌控李治的表现。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选太子就是选帝国未来的执政班底,接班人的选择需要更全面的条件,在原来的太子李承乾被废时,本来继任太子的第一人选魏王李泰被李承乾来了个玉石俱焚,失去了继任太子的资格。


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十六岁的晋王李治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如果正如题目所言,唐太宗硬是将李恪选作继承人,那就是和李治背后的官僚集团过不去,可以看一下,晋王李治的拥趸队伍。

第一首推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大臣,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治的坚决拥护者。作为唐帝国的老一辈政治家,他不支持自己的亲外甥还能支持谁呢。

另外还有后起的政治新秀褚遂良和马周也都拥护李治,他们是魏征的继承者,褚遂良在太宗面前曾经直接指出当初立李承乾的错误,包括现在立李泰或者其他谁都不合适,只有立李治才是正确的。因为皇帝选的是守成之君,只要仁孝就行,李治就非常符合这个标准。

还有一个人物也挺关键,就是在军界的李世勣,本来的大佬李靖已经老了,目前的李世勣毫无疑问代替了李靖的位子,他是唐太宗的万里长城。李治任并州都督,李世勣是长史,他们有上下级关系,作为未来帝国继承人还在潜邸时的故吏,李世勣没有理由不坚决支持李治。

反观蜀王李恪呢,他的班底和拥趸再哪里,虽然李世民认为李恪能文能武像他本人,那又能怎样呢。除了被长孙无忌直接拒绝,留下李恪和长孙无忌的过节,其它一样都没有。

太宗幸亏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否则的话,最后事态会有两种可能。李治那一头会非常可能会重演类似太宗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跟在他后面谋富贵的臣子都想着从龙有功,谁都不愿意其他人染指皇帝宝座,自己的小命掌握在别人手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除非李恪不重蹈李建成的覆辙,正如其父所言像他那样来个先下手为强,铲除李治一党,但似乎实现起来比第一种可能困难得多。

但是,如果第二种可能万一实现的话,大唐的历史将改写,特别是没有了武周那一段精彩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如果李恪继位,上至唐朝历史将会重写、下至长孙家族被灭族。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李恪本人有多“英明神武”或“昏庸无能”,而是李恪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一、唐朝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第一、武则天将不会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也不会出现女皇帝

武则天之所以称帝,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才能趁李治性格懦弱、体弱多病掌握政权,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而如果是李恪称帝,武则天余生就将在尼姑庵里度过。就不会有之后的武周代唐、唐玄宗中兴的历史,也许唐朝最终还是会最终灭亡,但会以另外的方式结束。

第二、唐朝可能陷入常年征战

唐太宗一生,也是征战的一生。战争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也让国家陷入战争的痛苦中,而李世民的诸多皇子中,李恪在性格、武功、斗志上都最接近李世民。《旧唐书》记载: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李世民也夸赞李恪:

“英果类我”。

固然,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恪如果登上皇位,很大的可能会继续李世民的对外战争,持续对北方少数民族、朝鲜半岛以及吐蕃等发动征战,这对国家、对百姓并不是好事情。

战争的结果无法预料,但陷入战争中的国家肯无法兴旺发展、百姓无法安居乐业。

二、长孙家族从此从政治舞台消失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长孙家族一直视李恪为“肉中刺眼中钉”,时刻提防李恪继位的可能性。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都是长孙家族一脉,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是长孙家族的血缘,都会维护长孙家族的利益。

而李恪则是杨妃所生,与长孙家族素无来往,李恪继位必然对长孙家族继续掌权不利。

所以,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长孙家族极力反对李恪,甚至进行不惜诬告、陷害。

首先是以李恪有隋朝杨氏血缘(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女儿)为由,不断在李世民面前说:如果李恪继位,天下又回到杨氏手中。

其次是在李治继位后,诬陷李恪卷入房遗爱谋反一案中,借此杀害了李恪。

因此李恪与长孙家族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如果李恪继位,首当其冲的就会铲除长孙家族势力。

李恪是悲剧的,纵然身负两朝皇室血脉,也只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许在临死前,李恪会仰天长叹:只恨此生生长在帝王家!


晓东笔谈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建议支持下,把李承乾,连同争夺皇位的魏王李泰一并废黜,改立李治当太子。

↑唐高宗李治性格善良软弱↑

李治的优势有两个:他是李世民硕果仅存的嫡子;他的舅舅是权势显赫的长孙无忌。

可没过多久,李世民改变了主意,他想废黜李治,改立吴王李恪当太子,李世民私底下和长孙无忌谈及此事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

李世民一直对李治不放心,恰恰因为李治性格懦弱,不够坚毅,而吴王李恪则完全是相反的个性,甚至被李世民夸赞像自己一样英果。

可长孙无忌却坚持认为不可。

李世民不开心,冷冷的问了长孙无忌一句:“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

大实话!!

↑长孙无忌一度掌控了大唐朝局↑

但长孙无忌竟然能够厚着脸皮解释了一番:我支持李治,并非因为我是他舅舅啊。而是因为李治仁厚,是一个守成之君。(这句话有拍李世民马屁的嫌疑)

此外,储君是国家之根本,不能轻言废立,换来换去的。李世民听了这番话,不禁想起当年他一度想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结果惹出了太子造反的人伦惨剧,几乎无法收拾。还是不折腾了。

可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他和长孙无忌这一番对话,却让李恪与长孙无忌之间从此再无缓和余地。

李恪内心是深恨长孙无忌的,毕竟,要不是这个老家伙,他就能够登上皇位了。

↑吴王李恪和长孙无忌成为政治死敌↑

长孙无忌内心是忌惮李恪的,他当然清楚李世民所言非虚,李恪这小子行事作风和性格处世都很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这么个政治仇家,迟早是一个隐患。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长孙无忌没有提及李恪的出身,实际上也证明了一点,李恪的出身并不会成为他登基的阻碍,李恪姓李不姓杨,哪怕他老妈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也不会傻到把天下改了姓。

所以,假如李恪登基成为皇帝了,会发生什么呢?

1. 长孙无忌恐怕要人头落地,家族倒崩。

就像李世民所洞穿的那句话——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但和李恪没有亲戚关系。

就算没有上述的深仇大恨,李恪上台后,也必然会重用他的王妃一脉,长孙无忌无论如何都是过气了的。

李恪指挥不动他,又不可能信任他,自然就要把长孙无忌搬走。加上前面种种矛盾仇恨,长孙无忌恐怕死的很难看。

2. 李治仍然会善终。

历史上,李恪在被判死刑后,李治曾经声泪俱下要救这个哥哥一名,可惜他根本没有足够的魄力去对抗长孙无忌。

↑李世民担忧玄武门之变重现↑

在李恪死后六年,李治才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收拾了长孙无忌一党。

如果李恪登基为帝,李恪必然不会杀掉人畜无害,又和李恪感情不错的李治。

李世民也一定是坚信这一点,才一度动心让李恪替代李治,毕竟,这位弑兄逼父的千古一帝,内心最痛的点就是害怕后代再出现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惨剧。

3. 大唐这艘大船,依然会很稳。

李恪此人很有才华,文武全才,又担任过安州都督,安州刺史等职务,参与过地方实务,从政经验不会比李治差。

↑巍巍大唐!↑


此外,李恪的子女众多,也不存在他死后没人继承的情况。李世民给他打下的基础也足够好,李治这种性格软弱的人物都能各种打胜仗,开疆扩土,何况李恪?

尤其是,李治身体极差,为武则天未来变天埋下了伏笔。而李恪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然,李恪会不会使得李世民后期的苛政变本加厉,以至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谁也无法判断。

4. 那个在感业寺出家的尼姑武才人,恐怕一辈子只能长伴青灯古佛了。

历史再无武则天。要是如此,还真挺遗憾的…………


我见青史多妩媚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后人经常假设历史。如果李世民当初传位给蜀王李恪不敢保证他治理的天下比唐高宗李治强,但大唐的政局会重新洗牌。

如果李恪继位,长孙无忌家族势必早就遭到清洗。

大家应该知道,真实的历史是长孙无忌家族被武则天灭门。古语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换作李恪继位,长孙无忌家族的命运必然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代表着嫡系皇子的利益,不管是李承乾还是李治,长孙家族都是受益者,所以在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之后,长孙无忌极力支持李治继位,而对李世民提出的李恪继位百般阻挠。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长孙无忌和李恪水火不容。

如果李恪继位,李治会是个太平王爷,平凡一生

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性格温和懦弱,与世无争这样皇子本该和皇位无缘。他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

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世民心灰意冷,在继承人问题上焦头烂额,为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他采取了保守的嫡子继承制原则,选择李治为太子。

如果李恪继位,势必也不会为难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弟弟。


如果李恪继位,中国历史将没有女皇的存在

唐高宗时期在武则天的协助下,大唐延续贞观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李治死后后继之君难当大任皇帝立废频繁,武则天建立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皇。

如果李恪继位,以他的文治武功,应该会再现盛世,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作为李世民遗孀将会在感恩寺孤独终老。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左右历史的发展进程,李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大周朝国富民强,人心思定。如果李恪继位未必能达到这种程度,况且会湮灭一代女皇武则天。


青山Vlog


先封蜀王而后封吴王的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氏所生,李世民在贞观十六年发生的太子李承乾逼宫事件中废掉太子李承乾后先是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


可是之后又觉得李治这个人为人懦弱无能恐怕守不住贞观盛世的大唐这中间李世民考虑过易储,李恪成为了后备储君,李世民觉得李恪为人英武果敢最像自己几次都想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都被长孙无忌拦下,理由很简单李恪是庶出不是嫡出,这个理由直接把李恪拍死,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选择继承人遵循的不变法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恪就是因为这条法则彻底失去了立储的机会,我们来假设一下,李恪如果有幸被立为太子,太宗李世民若干年后驾崩后李恪继位,新皇帝李恪绝对不会重用长孙无忌,更谈不上把武媚娘从尼姑庵里救出来,那这就没有以后篡唐改周的武周江山,大唐历史也没有那么多多姿多彩的事了,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就彻底没洗了,所以说李恪如果称帝将改变中国历史。


小二说书


哪就看李恪和长孙无忌谁玩过谁来,李恪若能做皇帝最大强势是皇帝有皇权弱势势单力薄,弱点没有长孙无忌奸诈。长孙无忌方面弱势是亲外甥没坐皇帝手里就少了皇权,优势是自己是嫡皇子的亲舅舅又是关陇贵族群体的首领人,朝臣的首辅身边团结着不少亲信党羽,性格比较奸诈比较狠还有谋略。李恪有弄死长孙无忌的权力,长孙无有弄死李恪的能力,李恪要是一发除不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会打着立嫡子李治的旗号联合亲信朝臣废掉李恪。因为李世民不愿看到死后会出现这样局面才立了李治为太子,这样符合了封建礼法又保障了政权的稳定又保护了皇室之间的相互杀戮(他感觉李治比较仁义软弱不会残害其它兄弟,没想到的是看似软弱的李治却以高阳公主等人的谋反事件借助长孙无忌之手顺冰推舟杀了高阳公主、李恪等几个兄弟姐妹,又借助武则天之手杀掉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瓦解了影响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政权的关陇贵族集团)。李世民曾试探性问过长孙无忌对立贮的看法,长孙无忌鲜明地回答拥立自己的亲外甥李治,后来李世民重病时对李治说,不是我想立你为太子,是你舅舅立你为太子,感谢你的舅舅吧。


无畏伟强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主要说的就是唐朝在李治的手中,导致了武后称帝的事情,所以才会认为这个政权如果能够来到李恪的手中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就得看看当时候的形势了,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儿子数量是不少的,但是真正能够有机会进入继承人的讨论中的,也就是他的三个嫡子,也就是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而李恪并不在这个里面,因为他的母亲是杨妃,所以从这个方向去看的话,李恪其实一点机会都是没有的。

而李世民的三个嫡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和李泰,还有一个就是李治了,就可以说他们三个的地位在唐太宗的儿子中是最高的,如果按照正常情况的话,李承乾是能够坐上地位的,但是李世民这个人却非常喜欢李泰,这样也就给群臣也包括李泰一个错觉,是不是他也有机会从成为储君呢?有这个想法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李承乾,所以他也就非常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了,所以也就有了铤而走险的举动,想要像他爹一样,也来一场玄武门兵变,可是却没有开始就被他老爹知道了。

这样太子也就被废了,李泰和李治也就成为太子的新人选,而这个时候他们俩身后都是有着身份能量巨大的一群支持者的,而我们看看李恪这个人,他是没有支持者的,所以不要说李世民考虑他,就是想要让他上位的话,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时候的世家大族还是能量巨大的,即便是李世民也不得不选择妥协,最后也就只能选择李治了,毕竟李泰也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如果要是确立他成为新太子的话,不就是等于说只要去争取就是可能坐上皇位的吗?

而李治这个皇帝也是不错的,在他的手下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这个人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身体不好,而这个也就给了武则天掌权的机会,毕竟他不能亲自处理朝政的话,总还是要有人去做啊,自己的老婆怎么都是放心的吧,而在他的统治时期,国家的最高权力一直都在李治的手中,只不过他的儿子斗不过武则天,这个怎么也怨不到李治的头上吧!

如果真的是李恪坐上皇位,他的能力是不错的,虽然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不多,但是还是肯定他的能力了,而且李世民也说过这个儿子最像他,先不说他能不能坐上这个皇帝的宝座,能够坐上的话,首先武则天这个事情应该就不会出现了,这样的话唐朝也就能够很平稳的过渡下去,也许就能够更快的进入到一种盛世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