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区

天桥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中心四区之一,位于济南市中北部。东与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济阳区相邻,西与济南市槐荫区相邻,北与济南市济阳区、齐河县相邻,南与济南市市中区、济南市历下区、济南市槐荫区相邻。 全区总面积258.97平方千米;辖15个街道,142个社区,120个行政村。 1955 年 9 月 8 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调整济南市区划并变更区名,第四区改称为天桥区。

位置境域

天桥区地处济南市区北部,跨黄河两岸,东与历城区毗连,东南与历下区为邻,南与市中区相连,西南与槐荫区接壤,西北与德州市齐河县交界,东北与济阳县相邻。区境介于东经116°47′54″—117°04′47″,北纬36°39′50″—36°51′44″之间;东西最大距离19.8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2.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8.97平方公里。


济南天桥区


济南天桥区


地质

天桥区地处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区境以南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盖层总体北倾,倾角5°—12°,由南往北依次展布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岩层一般为单斜产状,褶皱不显,断裂发育,至山前逐渐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各地层自南向北由老到新依次排列。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齐全,在中生代岩浆活动、新生代造山运动以及第四纪以来的外营力水流剥蚀、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形态。

境内出露地层较少,仅有中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岩浆岩系(白垩系)分布面积广,厚30—100米,大部埋于地下,被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覆盖,有部分出露于地表,形成鹊山、药山等山峰;岩浆岩为中生代侵入岩,其中闪长岩分布在辖区东部、南部,未出露,辉长岩分布在城区西北部。新生界沉积岩土系(第四系)不整合于基岩上,广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沿岸平原,厚度变化大,黄河两岸厚300米,往南逐渐变薄,大部分覆盖于白垩系岩浆岩上;山前残积和冲洪积、洪积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南,河流冲积层和湖相沉积层分布在胶济铁路和黄河两岸平原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区境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为泰山单斜构造。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古生代沉积的水平岩层倾斜和断裂,千佛山断裂通过境内。[10]

地形

天桥区地处泰山山脉北麓,地势南、西两面略高,北、东两面稍低,海拔在21—120.8米之间。南部为以石灰岩为主的山地丘陵区,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和有典型黄泛微地貌的黄河冲积平原区。

平原

山前平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域,海拔24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岩浆岩的侵入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局部地带由东至西地形呈波状起伏。

济南天桥区


河流冲积平原分布在黄河两岸。黄河与小清河之间海拔低于24米,最低处约21米,是济南市区最低洼地带,雨季排泄不畅,易涝;地面一般由南向北倾斜;但泺口一带略高,西北高,东南低。黄河以北地区标高23—27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降约1/6000;历史上受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冲积作用的影响,地貌主要为缓平坡地、浅平洼地、决口扇形地,有局部低洼地带。黄河、小清河沿岸曾分布着众多的浅平洼地,大多被近年引黄泥沙淤高填平,成为建设用地和旱作良田。

山丘

济南天桥区


济南天桥区


济南天桥区


城区北部由于燕山期岩浆岩的侵入体局部突出地面,形成独有的星点形小园山地貌。境内有14座山丘,黄河以北有鹊山、梅花山、南小山;黄河以南有药山、粟山、北马鞍山、金牛山、无影山、黄冈、标山、凤凰山、紫荆山、黄台山、狗屎山。除黄台山为石灰岩变质的大理石外,其余均为辉长岩(俗称黑砂石),质地坚硬不透水,有光泽。

气候

天桥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暖,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7月。年均降水总量693.4毫米,冬、春季降水较少,夏、秋季降水颇多,7月降水较集中,属水分不足的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时数2347.1小时,≥10℃积温4907.8℃。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南风或偏南风,春、秋季风向多变;全年以4月份风速最大且最多,平均最大风速在18—28.1米/秒之间。

水文

地表水

天桥区境内河流主要分属于黄河、海河、小清河三大流域。地表水径流中,黄河水系占53.7%,小清河水系占46.3%。大气降水是河川径流最主要补给来源。

济南天桥区


济南天桥区

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砂砾石层中及砂砾石类黏性土中,主要分布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和城区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相对贫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具双层或多层结构,矿化度1—2克/升,属微咸水、弱碱性水、微硬水或硬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水量富集,主要分布于辖区南部,为岩溶水径流排泄区,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质,水位埋藏浅,地下水上升常形成泉,单井出水量1000~5000立方米/日,属重碳酸盐水、弱碱性水、软水或微硬水,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具有供水意义。[14] 五龙潭泉群位于泺源桥以北,护城河西侧,有泉池29处;平均涌量3.29万立方米/日(1959—1977年),流量在济南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15] 主泉眼溢水标高25.80米,流量440—608升/秒。[16]

济南天桥区


区划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济南设市后,市辖10个区,制锦市一带归第四区;北坦、刘家庄、纬北路、西圩壕以西地区归第五、六区;官扎营、宝华街、堤口路地区归第八区;津浦铁路以西北泺口、工人新村、天桥东街及北园西部地区归第九区;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归第十区。区下设坊,坊下设保,保下设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裁坊并保。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废除保甲制,区政府下设街政府,街下设闾;农村建立乡政府,下设村政府;8月,取消区政府、街政府,设立区公所。

1951年1月,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北坦、北关、陈家楼、刘家庄、纬北路、天桥东街、官扎营、宝华街地区析置济南市第四区,第四区机关驻天桥东街36号。

1952年,市区下设居,郊区下设乡。第四区划分为7个居。

1954年,撤销居,改为街道。

1955年9月,第四区改称天桥区,郊二区改称北园区,原属郊二区的工人新村乡(济南师范学校、工人新村、工人文化宫地区)划入天桥区,工人新村乡改为工人新村街道。天桥区辖北坦、陈家楼、刘家庄、小纬北路、天桥东街、官扎营、宝华街、工人新村8个街道。

1956年7月,撤销泺源区,原属泺源区的制锦市街道、估衣市街街道部分街巷以及槐荫区所辖万盛街划归天桥区;撤销北园区,原属北园区王府乡的无影山建筑职工宿舍地区划归天桥区。

1957年11月,北园乡、新城乡、黄岗乡、药山乡、黄台乡、泺口镇6个乡镇合并成新的北园乡和泺口镇。

1958年1月,撤销济南市郊区,北园乡、泺口镇划入历城县;同月,齐河县梅花山村、山东村、山西村、月牙坝村由齐河县大吴区划入泺口镇;8月,北园乡、泺口镇合并,成立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撤销市中区,将市区周围25个厂企单位划入天桥区。

1960年5月,成立天桥人民公社,9个街道分别改称为济南市天桥人民公社北坦、制锦市、曙光(陈家楼、天桥东街两街道合并)、刘家庄、官扎营、火车头(小纬北路街道)、宝华街、金牛(工人新村街道)分社;6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划归天桥区,称天桥人民公社北园分社;设立天桥人民公社新城分社。

1961年7月,撤销新城分社;北园分社复归历城县,原北园分社地区分为北园、无影山、泺口、鹊山4个人民公社;11月,历城县设立北园区,区下设人民公社。

1962年2月,北园公社北部划出,建立新城公社;3月,曙光分社分为陈家楼和曙光(天桥东街)2个分社;9月,北园公社东部划出,建立菜市公社,历城县西郊区的东沙王庄、大魏庄、丁庄、太平庄、大鲁庄和新徐家庄划入北园区,并将无影山公社的药山大队、小鲁庄大队析出,组建药山公社;12月,撤销天桥人民公社。

1963年2月,各分社复改称为街道。设9个街道。

1966年9月,天桥区改称为向阳区;北坦、陈家楼、刘家庄、小纬北路、天桥东街、官扎营、宝华街、工人新村、制锦市9个街道分别改称为东风、反帝、新风、红旗、曙光、红卫、革命路、工人新村、兴无地区。

1968年7月,撤销北园区和所辖7个公社,复建北园人民公社。

1973年1月,北坦、陈家楼、刘家庄、小纬北路、天桥东街、宝华街恢复原称谓;3月,工人新村恢复原称谓,官扎营改称为天桥西街;4月,官扎营和制锦市恢复原称谓;7月,向阳区复称天桥区。

1974年7月,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划出7个居,成立堤口路街道。

1978年9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的堤口、毕家洼、官扎营、北坦、黄屯5个生产大队分别划归天桥区堤口路、工人新村、官扎营、北坦、宝华街街道;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的东关、菜市2个大队划归历下区。

1980年1月,小纬北路街道更名为纬北路街道;3月,复设济南市郊区,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划归郊区。

1981年3月,工人新村街道分设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和工人新村南村街道。

1983年5月,撤销北园人民公社,分设为北园镇和泺口镇。

1984年2月,郊区设立北园办事处,辖北园镇、泺口镇和药山乡;5月,设立无影山街道,将堤口路街道第一、二、三居,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第十居,宝华街街道无影山居,官扎营街道第九居划归无影山街道。

1985年7月,天桥区辖制锦市、刘家庄、北坦、陈家楼、纬北路、天桥东街、堤口路、宝华街、官扎营、无影山、工人新村北村、工人新村南村12个街道,121个居;9月,撤销郊区北园办事处和北园镇、泺口镇、药山乡,设立北园镇,辖47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8个居。

1986年3月,北园镇下设北园、泺口、药山、鹊山4个办事处。

1987年4月,撤销济南市郊区,原郊区所辖的北园镇划归天桥区。

1989年12月,齐河县靳家乡、大王乡和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历城区。

1990年1月,历城区桑梓店镇的油坊赵村、大漠刘村划归齐河县焦斌屯乡。

1995年3月,撤销大王乡,设立大桥镇,以原大王乡行政区域为大桥镇行政区域。

1997年5月,设立药山街道,北园镇黄岗、北辛、王炉、卢家庄、安乐镇、小鲁、张庄、太平庄、丁庄、大鲁庄、洋涓、东沙、大魏、新徐14个行政村划归药山街道。

2000年1月,历城区所辖的大桥镇、桑梓店镇、靳家乡划归天桥区。

2001年5月,撤销陈家楼街道、刘家庄街道,并入纬北路街道;撤销靳家乡,并入大桥镇;撤销北园镇,以原北园镇边庄村、杨庄村、联四村、柳云村、黄台村、板桥村、石桥村、狮子张村、水屯村、成大村、清河村11个行政村和黄桥、白鹤、标山、柳行、沃家、凤凰山6个居设立北园街道;以原北园镇袁庄村、北闸子村、李庄村、新城村、北徐村、南徐村、梅花山村、月牙坝村、鹊山东村、鹊山南村、鹊山北村11个行政村和泺口、赵庄、金牛、田庄、崔庙、香磨李、林桥7个居设立泺口街道。6月,街道所辖居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2年1月,药山、北园、泺口街道所辖村全部改设为社区。

2016年8月,撤销大桥镇,设立大桥街道;撤销桑梓店镇,设立桑梓店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17年,天桥区辖15个街道,142个社区、120个行政村。[8] 区人民政府驻无影山街道堤口路53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