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三秦晓露1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了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这位秦王在位时间是338年到385年,他攻打晋朝时是383年。在他攻打之前,他已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位秦王肯定内心是非常骄傲,而这次他又率领的军队数量可以说是晋国的10倍还有多,在这场几乎可以说是必胜的战斗里,他却输了,而且一输到底,被人家追着来打。

当时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肯定是开始怀疑人生了,内心悬着一根线,只想着赶快逃回家去。而在古代,因为草木这些是没有专门的人去修理,就茂密丛生,都比人高了。这风一吹,发出的那种声音就让当时的君王以为是敌军追上来了。

当然这也有着心理和环境的影响,不过也说明秦王是真的被打怕了,瞬间从威严变得疑神疑鬼。



趣闻古事


草木皆兵,中国成语,意思是惊慌中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人的士兵,形容一个人精神紧张,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然而……

善用“兵”者,既可以运筹帷幄,统帅万军,游戏自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可以让“草木”、“风声”、“鹤唳”、“琴声”、“怪树”这些非“荷戈执戟”的“肉身之躯”的不可见之兵为兵。兵者,诡道也,兵法哪有虚实之分?高明之统帅,不仅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还能观天时、明地理、晓阴阳、知奇门遁甲和陈图兵势,可以将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等万物万象为“兵”,何况“草木”乎?

所以兵无定式,水无定形,技无止境,岂止只是用“草木”为兵?






图话城镇


是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形容人在惊慌时,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睿为企业法务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字,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只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悲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败,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符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公园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一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的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毛伯锋


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黄帝苻坚不顾名相王猛的嘱托以及朝廷众臣的反对,动员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苻坚当时已经统一北方,表面上前秦国力、军力都大大超过东晋,但实际上前秦国内派系林立,政局很不稳定,军队数量虽多,但军制混乱,人员混杂,这也是苻坚失败的根本原因。

由于前秦先锋部队五万人马被东晋五千北府兵杀得人仰马翻,使得苻坚对北府兵的战力不由生出一丝恐惧。两军在淝水对峙时,苻坚登上点兵台,遥望对岸北府兵军制严整,气势恢弘,心中恐惧加剧。一阵风吹来,苻坚看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花草树木好像有规律的在拂动,遂以为山上全是伏兵。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出自此处。后面证明,苻坚的预感还是很灵的,虽然八公山上并没有伏兵,东晋也一共只有八万军队,但前秦的百万军队却被被北府兵吓破了胆,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没,苻坚在逃跑的路上还引出了另一个典故——风声鹤唳。

后来草木皆兵就成了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在惊慌失措时猜忌多疑,进而乱了方寸,过分高估对方实力。


足下三尺


公元388年,苻坚于晋军著名的淝水之战在开战间,苻坚和符登在寿春城的城墙上,看见八公山上的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觉得就连晋军驻扎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晋军一样那么有规矩,感叹八公山的草木都像军人一样,这就有了草木皆兵一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逃走路上听到风的呼呼声和鹤的鸣叫声,又有了风声鹤唳这一名词。我认为草木皆兵一词按当时的说法有点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士气之嫌,虽然两军对垒不能轻敌,但是决不能从心里的想象中就败给对手。按照现在的理解,草木皆兵常常比喻某种政策被执行时过于严肃、认真、苛刻的一种现象,人们戏说为有点草木皆兵了。


cuiliguo009


草木皆兵这句话在现在多用来比喻人胆小,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那么这句成语出自哪里呢,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草木皆兵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句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将这种精神过敏的行为,称为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告诉我们的道理

其实很多成语故事都是为了给我们点启示。

但是草木皆兵有所不同,我认为这个成语更像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一个人精神紧张,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我们学过很多的成语,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和背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不是神话故事,而是一场著名战疫。草木皆兵形容人疑神疑鬼,精神紧张。


闻香书坊


《晋书·符坚载记》有: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符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谢石等人乘着战胜梁成的形势,率领军队从水陆两路继续北进,符坚和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东晋的军队,看见军队阵容正齐,将士也很威武,又望北边的八公山,看见山上的草木都像晋军的将士,就回过头来对符融说,这是十分强大的敌军,咋么能说敌人少呢?他感到战胜敌军无望,面露惧色。



成语的意义:符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十分骄横,结果却被八万人马的晋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以至于把山上的草木当成军队。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肥水之战。后来人们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恐惧的时候,神经过敏,发生错觉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有了一种疑神疑鬼的感觉。
欢迎点评,批评指正!


三秦晓露1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是一组近义词,它的来历和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有关。

指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皇帝苻坚讨伐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大败。苻坚一路败退,在路上因为过度害怕把树林和野草都当成了追兵。

这段记载存在于成书于唐代的《晋书》之中,被后世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害怕而疑神疑鬼的不正常精神状态。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被入塞的游牧民族所占领,代表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只能龟缩到了长江以南。在当时的北方一带,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建立了数量繁多的王朝,其中最为强大的就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

前秦的皇帝苻坚在位时,攻灭了周围的仇池、前燕、代国、前凉等政权,又出兵攻下了东晋的成都地区。在整个五胡十六国中,前秦的国力最为强大,远远超过十六国里其他王朝,这也是自晋朝永嘉之乱以来最为接近统一的一次。

当时,只有东晋小王朝还龟缩在长江以南,而野心勃勃的苻坚打算灭掉东晋,统一全中国。不过,当时前秦内部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他的谋臣王猛在去世前曾劝他说:东晋王朝虽然弱小,但毕竟是汉人的正统,没有大的统治危机,内部还有谢安、谢玄、桓冲这样了不起的人物相助,轻易相攻,恐召来祸患

但在王猛死后,利欲熏心的苻坚逐渐被眼前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并在降将慕容垂、姚苌等人的大力怂恿下,真的发动全力南征东晋,大起马军、步军80余万人攻击淮南。

为了补充兵源,前秦征发国内所有的壮年男子入伍,实行五丁抽三,三丁抽二,声势浩大。后军还未出发,前军便已到达淝水前线,前后数百公里长的队伍,士兵络绎不绝奔赴前线。对此,苻坚骄傲地说,我的军队每人投下一根鞭子,就足以使东晋的长江断流!(投鞭断流)

可是由于准备仓促,前秦军队先胜后败,在淝水之战被东晋军队用计击败,苻坚本人也被箭矢所伤。前秦的慕容垂、姚苌等将领只顾保存实力,迅速逃回北方。

在逃跑的过程中,苻坚饥寒交迫,身边只有残兵数百人跟随,心里十分害怕,就连看到田野里的草和树林里的树木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来了,战栗不安,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后续: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面临土崩瓦解的领地,东晋则趁势追击。苻坚虽然逃回了北方,但由于淝水之战损失过大,已经无法控制国内的叛乱。

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前燕国,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国,而前秦国内的匈奴人、鲜卑人也纷纷举兵叛乱,原先已被前秦灭掉的代国余孽拓跋部落复国,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一支力量就是后来统一中国北方的拓跋鲜卑人,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淝水之战后,原先已经被前秦帝国统一起来的北方黄河流域,再次因为分裂而陷入激烈的战火之中。苻坚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碎了,而他本人也被自己的老部下羌族人姚苌所杀。


世界人文通史


感谢题主引发思考的提问!

1.含义

草木皆兵:草和树木都好像士兵,现多指人惊慌之时容易疑神疑鬼。

2.来历

草木皆兵一词源自房玄龄等唐朝大臣编撰的《晋书》。

其中,《载记第十四章 苻坚下》记载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苻坚携投鞭断流之势,想灭掉东晋,一统天下。谁料浩浩荡荡的先头部队首战便败了。苻坚慌神同弟弟趁夜观察军情: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苻坚看见晋军队列严整,将士精锐,看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人形,便对弟苻融说:这是强劲的敌人啊,谁说他们兵少啊?脸上露出惊慌之色。

3.感悟

  • 成语使用不可只看表面,应了解来历。

正如题主所说,了解成语的典故能更准确地进行理解和运用。很多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渐渐脱离本意,甚至产生相反意义。

成语使用不在多在于精准,我们应该保护和继承好中华文化的精粹。

有些成语有断章取义之弊,我们如果恰当使用,就会扬长避短,更好地表达思想。

  • 骄兵必败,任何时候都不可轻敌。

苻坚兵多将广,战无不胜,但急于求成,没有深入了解敌我形式,也未听大臣劝告,前秦九十万大军终究不敌晋军十万。

  • 不以成败论英雄,识人且不可片面。

淝水之战不仅贡献了经典战例,也留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这三个词加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傲慢自大、不善用兵、判断失误、仓皇而逃的苻坚,随着这几个成语的广泛使用,苻坚的失败也不断被扩大。


这就是胜者为王败者寇。

按晋书记载,苻坚是很有可能一统天下的英雄。他出生时神光照耀,背上自带赤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阳,天生霸王之相。

七岁时聪敏好施,举止有礼,深受爷爷苻洪的喜爱。八岁便跟老师学习,苻洪赞他是“戎狄异类”,那些子弟多爱饮酒作乐,而苻坚乐于求学。

苻坚特别孝顺,博才多艺,胸怀大志,善结英豪,能得到王猛这样的汉人大将辅佐。


当时苻生在位,残虐无度,官员百姓深受其害,天下离心。苻坚先下手为强杀了苻生。他称王后,纳谏如流,惜才爱贤。所向披靡,打败了强盛的慕容氏,披荆斩棘,统一北方。对于降臣,以仁心待之。发展农业,建立学校,赐鳏寡孤独年老者谷帛。

如果苻坚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那段动荡的历史会缩短多少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