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別重逢,還請大家勿當被拐兒童的“人生導師”

久別重逢,還請大家勿當被拐兒童的“人生導師”

3月8日下午,申軍良與兒子團聚,併發了一個微信朋友圈。3月7日19時許,廣州警方安排被拐騙分居15年的申軍良和兒子申聰,由雙方自願團聚。

”小時候被綁架,見到父母是件好事。然而,男孩當天做出的一個決定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他明確表示要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起回家。有網友認為,即使養父母家有錯,但是男孩說走就走還是比較絕情的;也有網友認為,也養父母家對男孩子不好,所以孩子會跟著陌生的親生父母回去。

事實上,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對於孩子的決定的看法都是有偏見的。尊重兒童的選擇權是輿論應該大力提倡的。

在撫養權問題上,《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13—2020年)》明確指出:“依法解救被拐賣兒童,並送還其親生父母。對查找不到親生父母的,由公安機關提供相關材料,交由民政部門妥善安置,不得由收買家庭繼續撫養。””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沈聰不滿18歲。他選擇跟隨親生父母是遵循法律精神的結果。

互聯網上的許多觀點都很清楚,但大多數都是主觀臆斷。事實上,當機立斷決定跟隨自己的父母並不意味著無視養父母的恩情。另一方面,如果你表現出一點猶豫或不滿,這不也是在傷害你的養父母嗎?在輿論的關注下,任何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但設身處地想一下可能不會那麼複雜。作為一個不認識當事人的旁觀者,“道德之師”是一種疾病。

收養15年是漫長的,別人不知道孩子經歷過什麼。15歲的他已經形成了一套價值觀,相信自己已經充分考慮了人生方向的選擇。旁觀者沒有必要單方面採用缺乏事實依據的猜想來綁架他。而網絡輿論的力量是可怕的。過度解讀容易給領養家庭、親生家庭甚至孩子自身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

在著名的“綁架”電影《失孤》中,有一段片段:被綁架的青年曾帥成了“黑戶”,不能上學、不能工作,甚至不能戀愛結婚。“被拐”的身份影響了正常的生活。相比之下,不難看出,事實上,沈聰選擇的不只是不同父母,而且是選擇自己的不同生活並且是不違反法律道德的情況下。

利用輿論的過度干預,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被拐兒童,我覺得與人販子沒有太大區別,後者是個人綁架,前者是道德綁架。申聰已經長大了。他有自己的選擇。只有尊重他的決定,社會才能表達對孩子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