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还请大家勿当被拐儿童的“人生导师”

久别重逢,还请大家勿当被拐儿童的“人生导师”

3月8日下午,申军良与儿子团聚,并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3月7日19时许,广州警方安排被拐骗分居15年的申军良和儿子申聪,由双方自愿团聚。

”小时候被绑架,见到父母是件好事。然而,男孩当天做出的一个决定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他明确表示要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起回家。有网友认为,即使养父母家有错,但是男孩说走就走还是比较绝情的;也有网友认为,也养父母家对男孩子不好,所以孩子会跟着陌生的亲生父母回去。

事实上,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对于孩子的决定的看法都是有偏见的。尊重儿童的选择权是舆论应该大力提倡的。

在抚养权问题上,《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明确指出:“依法解救被拐卖儿童,并送还其亲生父母。对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由公安机关提供相关材料,交由民政部门妥善安置,不得由收买家庭继续抚养。””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沈聪不满18岁。他选择跟随亲生父母是遵循法律精神的结果。

互联网上的许多观点都很清楚,但大多数都是主观臆断。事实上,当机立断决定跟随自己的父母并不意味着无视养父母的恩情。另一方面,如果你表现出一点犹豫或不满,这不也是在伤害你的养父母吗?在舆论的关注下,任何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但设身处地想一下可能不会那么复杂。作为一个不认识当事人的旁观者,“道德之师”是一种疾病。

收养15年是漫长的,别人不知道孩子经历过什么。15岁的他已经形成了一套价值观,相信自己已经充分考虑了人生方向的选择。旁观者没有必要单方面采用缺乏事实依据的猜想来绑架他。而网络舆论的力量是可怕的。过度解读容易给领养家庭、亲生家庭甚至孩子自身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

在著名的“绑架”电影《失孤》中,有一段片段:被绑架的青年曾帅成了“黑户”,不能上学、不能工作,甚至不能恋爱结婚。“被拐”的身份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相比之下,不难看出,事实上,沈聪选择的不只是不同父母,而且是选择自己的不同生活并且是不违反法律道德的情况下。

利用舆论的过度干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被拐儿童,我觉得与人贩子没有太大区别,后者是个人绑架,前者是道德绑架。申聪已经长大了。他有自己的选择。只有尊重他的决定,社会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