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义山,生于公元813年。当时李商隐的出生令家人欣喜不已,他的父亲之所以给他起名为“商隐”,便是希望他能像秦汉隐士那样,德才双馨,与世无争。有父亲陪伴的日子李商隐过得非常快乐,只是这样的幸福却异常短暂。李商隐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了李商隐和母亲孤苦伶仃。小小的李商隐持着魂幡,与母亲扶着父亲的灵柩,从浙江返回了老家河南。李商隐因为是当时唯一的男孩,在回到老家后,他就承担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小小的年纪就一人打两份工,一边干些抄抄写写的活儿一边还要舂米。清贫的生活并没有让李商隐自暴自弃,他一直相信自己可以靠读书,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商隐有一个学富五车的堂叔,所以他便和自己堂叔讨教,白天干活,晚上就跟着堂叔学习。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一、初临洛阳遇贵人

李商隐十六岁的时候来到了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大文豪白居易,白居易看过李商隐的诗后特别惊喜,甚至还说出了“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这样的话。有了白居易的引荐,李商隐又认识了当时的洛阳留守令狐楚。令狐楚也很看重李商隐的才能,邀请李商隐加入自己的幕府,并且“以其少俊,深礼义,令与诸子游。”当时令狐楚觉得李商隐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了给儿子令狐绹积累能量,李商隐受到了令狐楚的细心培养,还掏钱让李商隐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李商隐却时运不济三次都没有考上。

公元837年这一年,李商隐登科进士。按理说李商隐应该对令狐楚知恩图报,感激涕零,以后一直追随以报赏识之恩。但是李商隐却做了一件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二、被一见钟情葬送的仕途

李商隐在高中进士后,地方官员王茂元对李商隐青睐有加,王茂元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想要李商隐做自己的乘龙快婿。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小女儿晏媄见面后一见钟情,欣然同意。

但是刚刚开始仕途的李商隐根本不懂官场之道,只天真的以为即将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美人再侧,殊不知这场爱情交换了他后半生的仕途。

当令狐绹知道自己的好兄弟李商隐竟然做了敌对派系王茂元的女婿,气得火冒三丈。但是此时的李商隐根本不知道令狐绹生的是哪门子气。他岂会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在外人看来就是背叛了自己的旧主,为人所不齿。新旧唐书也都有对李商隐“无行,德行有亏”的记载。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过:“李商隐本应始终属于牛党,方合当时社会阶级之道德。”李商隐本可以跟随令狐绹继续高升也可以回报恩情,却因为李商隐没有仕途上的判断力彻底葬送了。

就这样李商隐本已熬过了困苦的少年时期,终于“

守得云开见月明”却又因为与王茂元女儿的婚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三、美人在侧事业却跌入谷底

公元839年,李商隐与晏媄成婚,婚后他去参加了吏部的选拔考试,但是放榜的时候,因为当时手握重权的令狐绹说“此人不堪”,李商隐榜上无名。李商隐后来做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小官,但又因为派系的排挤被远调弘农尉,在当县尉时他因为急切的想要有所作为,他做主平叛冤狱,却又触怒了上级,只能自请去职。当时的李商隐心里极度抑郁,他感叹说:“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

唐武宗继位,李商隐打算回京,可是公元842年,他的母亲去世了,李商隐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后李商隐要再次返京了,在回去之前,李商隐写下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一二句李商隐说这世间的盛衰变化实在是太快了,而我的前半生却沦落度过了,现在隐于丘园快四年了,仕途茫茫。三四句讲丘园虽然有花有月但是却无酒消愁,也无知己的慰藉。三年了守孝期满,要返京官复原职了,还遇到了丁忧,所以说“年年定”啊。第五第六句对仗工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描写惟妙惟肖,感叹官职没有升迁可是头发都白了。最后两句感叹了时光流逝,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又感叹无人赏识,抒发了李商隐对未来怀揣着希望。这首诗虽在主题上没什么新意,但是手法独特情景浑然一体,低回浅唱但又多气节,没有多采用典故但是音节嘹亮,有李杜的境界,但在感慨和意境又与李杜有不同之处。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可是这首诗依旧没有给李商隐带来好运,带着希望回京后却发现他已经在悄无声息的仕途斗争中被牺牲了。为了养家糊口,李商隐只得再次投奔一个个幕府,此时的李商隐真是一把辛酸泪,想起自己的妻子王晏媄自从嫁给自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自己给予她的只有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相思。在一个秋天的雨夜,李商隐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站在异乡的床边,想着自己远方的妻儿写下闻名千古的一首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一开始就写出了无法解脱的矛盾,归期和希望却渺茫时的失望,相对而立悲痛难当,影响了整首诗的基调。第二句从表面上来看是用景来点题,但是这个景象却把未知归期的情绪更深的感染了。深处在异乡的巴山,又是秋天的雨夜,这个画面令人无限伤感,到了“涨秋池”三字,表现出这绵绵秋雨把池水都涨满了,李商隐用着精细的描写调动着读诗人的想象,似乎这秋池里不是一腔秋水,而是诗人满满的苦痛。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四、爱人的离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个令人烦扰的夏日,李商隐收到了妻子病危的消息,他心急如焚,毫不停歇的往回赶却还是没有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随着妻子的去世,李商隐的心也跟着一起死去了,房中只剩下了妻子生前喜爱弹奏的锦瑟,这锦瑟还放在那里,但是妻子已经不在了。睹物思人,徒增悲伤。李商隐的这首悼亡诗写得痛彻心扉,感人至深。

妻子离去后的公元858年的一个黄昏,李商隐来到乐游原时,望着热闹繁华的长安城感叹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是心情烦闷驾车到了乐游原,天快黑了就抬眼眺望窗外,夕阳下的风景真美啊,可是已经快接近黄昏了。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从“无限好”对美好事物发出的感叹,“只是”话锋一转,又陷入了哀伤之中:已经“近黄昏”了。最后这两句类似于格言般的感叹含义是很深的,这不仅是对自然风景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诠释,自己的人生经历过那么多的缺憾和无能为力,那就让它们最后归结在诗中吧。

品李商隐诗词:渺茫仕途下的悲情

在寂寞的长夜中,李商隐看着天上皎洁的月亮写出了这首《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李商隐抒写出的寂寞感,同时也融入了他独特的真实感受。既孤芳自赏又自怜自伤,既不甘心沦为世俗又难忍寂寞的煎熬,这种矛盾又复杂的心理被李商隐用精巧细微的语言描绘了出来,这是一种包含着惆怅和伤感的美,令人无不动心。

最后的惊世之作便是李商隐的这首《锦瑟》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名虽为“锦瑟”但是不是在咏物,实则是一首以借锦瑟之名的无名诗,这首诗李商隐追忆了自己难忘的青春,自己生平不幸的遭遇,自己心中悲愤的心情,还借用了大量的典故,利用了比兴的手法,动用联想,把一些片段组合成了一个朦胧的世界,再利用这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来表达出了自己真挚热烈却又悠远的心情,用词精准华丽,含义深刻,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而写完这首诗,李商隐也去往了妻子所在的美好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