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八王之乱,与贾南风有关系吗?还是分封制度弊端又一次体现?

大马哈鱼12


题主好。

我觉得西晋的八王之乱与皇后贾南风有着直接关系的,也同时是一次分封制度弊端的体现。

首先我们从西晋的时代背景来说一下,

西晋的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统一王朝。西晋为保护士族的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而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由于历史因素,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利,正因为这过大的宗室势力,才给后来八王之乱埋下隐患。这就是由于分封制度体现出来的弊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壮大的诸王势力,威胁了国家的安全,才酿成了诸王争霸的局面。

正是因为诸王的势力太过强大,所以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内部为争夺朝廷的控制权而进行了长达16年的内乱。这实质上是由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内乱,其直接导火索是皇后贾南风乱政。得权后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在朝廷内部制造矛盾,使得朝廷内部诸王争斗最后导致八王造反夺权。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来讲,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贾南风干政造成的,是她制造矛盾,在朝廷内部搅起事端,最后才时局变化,诸王争霸,这也是分封制度弊端的体现。








江湖奈我何


作为直接导致西晋亡国,间接造成“五胡乱华”局面的“八王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说到这场动乱,可以说是司马炎的分封藩王和贾南风的专权乱政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司马炎分封宗室、削弱府州给“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而贾南风的专权乱政则是导火索。

分封宗室削弱府州,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司马炎作为西晋开国皇帝,他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对宗室削弱太过厉害,导致皇帝失去外援这才导致被司马家篡位,而东汉灭亡则是由于地方势力过强,进而引发了东汉末年以来的乱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这才决定重启分封制。

宗室在古代的确是皇帝极为重要的外援,但同时宗室势力过大往往也会成为皇位的威胁,这也是历朝历代总会出现藩王和削藩的重要原因,同时外戚被重用常常也于此有关,毕竟外戚不但可以引为皇室外援,而且威胁也不会像藩王那么大。

曹丕继位之后,曾严厉限制宗族权力,不仅时常变更藩王封地,而且削去了藩王的治权和兵权,并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简直行动圈禁。曹丕此举可谓极大削弱了宗室权力,减少了他们对皇位的威胁,但同时也使得司马家崛起之后,曹氏宗族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对抗。

司马炎在汲取了这个教训之后,便重启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了大大小小27个王,而且全部是掌握数量不等军队的实权诸侯,从而以这些宗室诸侯呼应朝廷,维护司马家族的统治。对于诸侯王的军队,司马炎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而在汲取了东汉以来混乱局面的教训后,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做大,司马炎在大封宗室的同时,又不断削弱地方势力,他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也就是说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而且就连武将数量也进行了大肆裁撤,大郡只保留一百人,小郡则只保留五十人。

此消彼长之下,无疑严重影响到了地方势力的平衡,一旦各诸侯起兵,面对动辄数千上万的诸侯军队,各州郡由于兵力实在有限,根本无法阻止有效的抵抗、这便为“八王之乱”迅速席卷全国,而朝廷无力抵抗的局面埋下了巨大隐患。

贾南风的专权乱政,则是引发动乱的导火索

贾南风乃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贾充最初想将小女儿嫁给司马衷,但因其年龄太小,这才决定由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贾南风不仅样貌丑陋,而且生性善妒,因而自泰始八年(272年)被册封为太子妃之后,时为太子的司马衷对其极为畏惧,而这则为其日后专权提供了可能。

永熙九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哀帝,贾南风则被立为皇后。贾南风因与太后杨芷有怨,再加上与太傅杨骏(杨芷之父)争权,于是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密谋,调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入京。司马玮入朝之后,贾南风等人便诬告杨骏谋反,派东安公司马繇诛杀杨骏,废黜并囚杀杨芷。

诛杀杨氏集团后,贾南风以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录尚书事,一同辅政,又任命司马玮为卫将军,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贾南风则与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司马玮和司马繇一同干预国事。后因贾南风太过暴戾,司马繇意图将其废除,但反被司马亮流放。之后,贾南风又见司马玮和司马亮不和,便矫诏令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杀死二人后却又被贾南风所杀,至此贾南风开始擅权专政。

贾南风大权在握之后,又将太子司马遹视为了威胁。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谎称当年在晋武帝丧期期间已经怀孕生子,却拿来姐夫韩寿之子韩慰祖充当亲生儿子,并意图废掉司马遹,改立韩慰祖作为太子,因而污蔑司马遹谋反,最终将其废掉,并将其与三个年幼的儿子囚禁于金墉城,又杀司马遹生母谢玖和司马虨生母蒋俊。

贾南风废黜太子之举直接引发众怒,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等更图谋废掉贾南风,并通过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通知了司马伦。司马伦则和孙秀采用反间计,以宫中有人图谋废掉贾南风而让让司马遹复位为名引起贾南风惊惧,并促使其杀死司马遹。

贾南风杀死太子司马遹之后,赵王司马伦则以此为借口入宫杀死贾谧,并派齐王司马冏抓获贾南风,将其废为庶人后囚禁于金墉城。之后,司马伦又将贾南风的党羽和一些朝中重臣逮捕或杀死,开始专权,并于永康二年(301年)正月废惠帝自立为帝,结果引发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义”。至此,“八王之乱”的大幕正式拉开。

如上所述,晋武帝司马炎分封宗室、削弱府州的策略可以说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而贾南风的擅权乱政则是“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香茗史馆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但由于西晋本来就得国不正,因此,司马炎称帝后为了避免曹魏宗族太弱而让他司马家钻了空子这一历史教训,大肆封赏司马家族的人到各地做诸侯,希望能依靠宗族的力量来拱卫西晋政权。

但错就错在司马炎在选接班人这一点上太过于失败,仅仅因为怕老婆就把自己的傻儿子扶上了皇位。尽管司马炎临终前托孤杨骏和司马亮两位辅政大臣,但最终杨骏大权独揽,后贾南风又成功诱使司马家的人杀害了杨骏。贾南风杀杨骏后乘机也掌握了西晋的政权,但这最终也引起了司马家族的不满,各地藩王纷纷起兵,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乱,最终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西晋的八王之乱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连年战争,北方大地民生凋敝,少数民族趁机崛起,造成了五胡乱华的严重局面,汉人几近于亡国灭种,幸司马睿南渡偏安在江南依靠一帮士家大族建立起东晋政权,保存了汉人的一点血脉!



1前1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 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其性鲁钝,世言更谓其为白痴。不少大臣从晋王朝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主张废掉他,比较突出的是卫瓘与和峤。晋武帝对太子本亦有所忧虑,然其恐身后皇位落于他系,加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幼而聪敏,似有人君之资,武帝甚爱之。他为使爱孙日后得承帝位,乃不易储。然守器非才,皇权旁落,乱源已成。

关于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历史学界尚有争议。

王仲荦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何兹全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来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发展自己经济力量和集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而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则是贾后专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维C牛奶咖啡糖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但由于西晋本来就得国不正,因此,司马炎称帝后为了避免曹魏宗族太弱而让他司马家钻了空子这一历史教训,大肆封赏司马家族的人到各地做诸侯,希望能依靠宗族的力量来拱卫西晋政权。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 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地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终于酿成大祸。

西晋的八王之乱与皇后贾南风有着直接关系的,也同时是一次分封制度弊端的体现。

西晋的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统一王朝。西晋为保护士族的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而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由于历史因素,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利,正因为这过大的宗室势力,才给后来八王之乱埋下隐患。这就是由于分封制度体现出来的弊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壮大的诸王势力,威胁了国家的安全,才酿成了诸王争霸的局面。

正是因为诸王的势力太过强大,所以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内部为争夺朝廷的控制权而进行了长达16年的内乱。这实质上是由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内乱,其直接导火索是皇后贾南风乱政。得权后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在朝廷内部制造矛盾,使得朝廷内部诸王争斗最后导致八王造反夺权。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来讲,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贾南风干政造成的,是她制造矛盾,在朝廷内部搅起事端,最后才时局变化,诸王争霸,这也是分封制度弊端的体现。

分封制其实没有那么脆弱。分封制和中央其实也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当中央混乱瘫痪时,地方作乱不可避免,管你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八王之乱,根本就是晋武帝任性导致的结果,他在继承人上选择了一个弱智。弱智的晋惠帝,还有一个恶毒的贾南风,中央没有权威,也根本不能正常运转。权利失衡,八王之乱发生也不必惊讶。



当代曹植


八王之乱的根源不是贾南风,但和贾南风有重要关系。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从291年到306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等八个王。307年,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所毒死。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的晋惠帝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老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千古名句,就是他说的。晋惠帝的皇后不仅长得丑,而且狠毒、专权。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源还是晋武帝实行分封制破坏了中央集权。从西汉的七国之乱到西晋的八王之乱再到明朝的靖难之役,历史反复证明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肯定会引发政治动乱。





历史老师88


贾南风背黑锅了。事实上贾南风也挺不容易的。

老公弱智,一群如狼似虎,手握重兵的小叔子虎视眈眈,又有外戚杨家把持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贾南风以雷霆手段,狠狠压制住这些藩王,直到赵王司马论杀贾南风之前,在十年的时间里,西晋王朝还是很稳固的。

贾南风根本不是罪人,反而是把八王之乱推迟了十年的功臣


旅行青年说


西晋的八王之乱,贾南风只不过是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封制度和罢州郡兵,次要的原因在于西晋统治者维护世家利益、天师道的侵染,而贾南风利用晋惠帝的无知,把这些矛盾一下子引爆了而已。

分封制度和罢州郡兵

分封制度自有其利弊,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好,关键在于控制郡国的规模以及诸侯王的权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夹辅王室“。比如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各个诸侯国再也不能同中央朝廷相抗衡,此后逐渐与富家翁无异。

但西晋在建立后,不仅大肆分封司马氏子弟,同时还罢州郡兵,使得诸侯王的实力远超中央朝廷,这样的制度设计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当“八王之乱”爆发时,西晋再也不能像西汉那样迅速平定叛乱了。

在司马炎登基之前,他就让手下大臣裴秀议定“五等之制”(公、侯、伯、子、男五等或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等到司马炎登基为帝,他认为曹魏被自己取代,便是因为曹氏没有分封。于是,在晋武帝之初,便开始分封诸王。

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原本诸侯王是不到封国,只居留在京师。但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晋武帝又把诸侯王派遣到各自的封国中去。但更加要命的是,在大力分封诸侯王的同时,西晋又开始罢州郡兵。

咸宁中,吴既平,上(司马炎)将为桃林、华山之事,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于是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已经平定东吴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天下无事,可以享受太平了,大量的州郡兵被裁减。因为晋武帝认为自己手中是有武备力量的,这些武备力量就是各诸侯王国中的兵力。即使手下大臣劝谏这样非常危险,可司马炎根本听不进去。

州郡只剩下少量武吏,维持治安自然无事,但用于战争却是不能了。八王之乱爆发,诸王凭借的就是他们手中的兵力。皇帝控制的州郡没有武备,无法迅速平定叛乱,以至于局面变得无法收拾。因此,分封诸王、罢州郡兵是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

西晋奢侈之风和天师道的侵染

在两汉察举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则可以成为入仕的途径。于是乎,名教成为儒门必须奉行的圭臬。经过长时间发展,有些儒门又发展为豪族,进而成为门第。

司马氏自秦末汉初崭露头角之后,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成为河内温县服膺儒教的世家大族。而西晋之所以能取代曹魏,也是在当时各大世家支持下实现的。等到西晋成立,为了酬谢这些世家的支持,自然对他们大加优容。

九品中正制在西晋仍旧实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使得世家把持了高官显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这些世家豪门坐享各种封建特权,不思进取,穷奢极欲。从晋武帝到下面的众多大臣,都追求奢侈的生活,争相斗富享乐。

这些人因为家世位居高官,却往往缺乏实际才干。他们耻于谈论、处理政事,却孜孜不倦于谈论虚无缥缈的玄学,热忱于”谈玄论道“。他们对于日益逼近的国家危机没有敏感性,政务日渐废弛。至此,八王之乱的祸根便埋下了。

此外,天师道(五斗米道)此时逐渐往北侵染,也是一个原因。许多豪门大族,都开始尊奉天师道,比如琅玡王氏,陈郡谢氏等。而作为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赵王司马伦也和天师道牵扯甚深。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张林都是天师道中人。

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司马懿)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于是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谋逆可成。

天师道的张鲁占汉中割据,李特在四川起义,孙恩(司马伦心腹孙秀的同族)在东晋时于浙江趁势起义。由这些例子可知,当时的天师道对封建政权有严重的威胁。赵王司马伦却被蛊惑,认为自己有当皇帝的命。而贾南风的专权,则给了司马伦机会。

贾南风只是导火索

司马炎死后,傻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皇太后父亲杨骏以太傅的身份辅政,这自然招来一直想专权的贾南风的不满。

贾南风在公元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杨骏并夷三族。后来,贾南风又以司马玮擅杀大臣为名,杀掉了司马玮,从此贾南风大权独握。但西晋宗室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也从此时开始。

赵王司马伦在公元296年进入京师,他表面上巴结贾南风,因此深受信任,得以执掌禁军。贾南风在废掉太子司马遹(非贾南风所生,长大后性情残暴,贾南风担心他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稍后又杀死了他。

贾南风这样的行为,引起了禁军将士对她不满的情绪。这股情绪被司马伦利用,于是司马伦杀掉贾南风和她的亲信大臣。公元301年正月,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开始称帝。司马伦这样的行为,又引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不满,于是这些人起兵反抗司马伦。

一直到公元305年,历时16年、激战7年的”八王之乱“才最终宣告结束。而晋惠帝则在这个过程中,沦为傀儡,后来更是被毒死。

在这个过程中,死伤数十万人,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使得少数民族武装趁机壮大,并开始窥伺中原皇位,从而引发了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综上所述,西晋的八王之乱和贾南风是脱不了关系的,是她引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原本积压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

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分封制度和罢州郡兵,使得中央朝廷实力不足以压服各路同姓诸侯王,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便是西晋代表了世家豪门的根本利益,从上到下都贪图享乐,对于国家危机视而不见或者无能无力。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天师道对政局影影绰绰的影响,使得受到蛊惑的赵王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而自称皇帝。

贾南风是背锅也好,是导火索也好,但”八王之乱“是和她脱不了干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分封制度,尤其是完全意义上的分封,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八王之乱“不过是再次印证罢了。只是西晋地方武备无力,更进一步放大了分封制的弊端。


北辰飞雪


司马氏处心积虑抢来了天下,西晋二代便爆发了八王之乱,与贾南风后宫干政有关,是导火索,根本原因还在于封建制度,及魏晋风气,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邹国坚古诗文讲读


分封制没有那么脆弱。分封制和中央其实也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当中央混乱瘫痪时,地方作乱不可避免,管你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八王之乱,根本就是晋武帝任性导致的结果,他在继承人上选择了一个弱智。弱智的晋惠帝,还有一个恶毒的贾南风,中央没有权威,也根本不能正常运转。权利失衡,八王之乱发生也不必惊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