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魁首王泰来:一枚银锭铭刻王家辉煌往事

永宪录》内页王泰来,山西省泽州府人,生活在今泽州县大箕、犁川一带。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中的"泽潞"便是指山西省晋城市和长治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的洛阳民俗博物馆,就是当年纵横天下的晋商"泽潞帮"在那里修建的歇脚、聚会的"潞泽会馆"。由于近年来对晋商文化的宣传主要以晋中地区的"乔家"、"日升昌"、"大盛魁"、"王家"为主,导致世人已经基本忽略了除了他们之外的那些曾经显极一时的晋商人物。

晋商魁首王泰来:一枚银锭铭刻王家辉煌往事

明人沈思孝《晋录》有云:“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可见晋商之名在明代已初露端倪,至清代后,政府更将全国盐政尽归晋商,延续了晋商五百年辉煌,这在银锭收藏中颇能佐证。

今见到一枚云南大方槽七两银锭,为晋商“王泰来”号公估银,验槽深峻,铭文大气,重约240g,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由于在使用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色泽温润,极为漂亮。根据“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的鉴定口诀,此银锭成色应在九五以上。“王泰来”铭文是鉴定此银锭时间的依据,这类带有商会或家族字号的银锭在清代颇为流行,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每个商号的铭文有其特点,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
  现代人可能对于这种将商号錾刻于银锭上的做法多有不解,其实这正是晋商的成功之处,从这枚云南“王泰来”七两槽锭中可以看出,晋商分号已经分布全国各地,连云贵之边远地区也有涉及,并且不同地方的分号铸造的银锭多有不同,我们不得不感叹晋商博大的商业情怀及睿智的经营思路。“王泰来”是壁珏辉映的晋商之林中的一员,我们探询史册,探究“王泰来”是怎样一个商号,才恍然明了其显赫而又神秘。


  据清雍乾时成书的 《永宪录》载: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书中虽云王泰来有千万家资,富可敌国,但所谓《永宪录》并非正史,有稗官野史道听途说之嫌。遍查《清史稿》及诸多典籍,才慢慢勾勒出这个晋商家族的轮廓,原来,所谓“王泰来”者,并非固有其人,而是山西泽州府一个王氏家族的商号名称。
  “王泰来”商号的创业者是王璇,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王家从明末经营盐运起家,到清初时,富甲一郡,渐成晋商魁首,泽州望族。
 《永宪录》内页王泰来,山西省泽州府人,生活在今泽州县大箕、犁川一带。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中的"泽潞"便是指山西省晋城市和长治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的洛阳民俗博物馆,就是当年纵横天下的晋商"泽潞帮"在那里修建的歇脚、聚会的"潞泽会馆"。由于近年来对晋商文化的宣传主要以晋中地区的"乔家"、"日升昌"、"大盛魁"、"王家"为主,导致世人已经基本忽略了除了他们之外的那些曾经显极一时的晋商人物。
  山西首富(说是世界首富也不为过)
  据清雍乾时成书的《永宪录》载: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因为在他那个年代,大约二十两银子便可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日常生活开销。通常一个知县一年的俸银是四十五两,即便是正一品的官员一年也不过一百五十两至一百八十两俸银。到了雍正中期,实行了养廉银的制度,正一品的督抚最多可以领到二万两银子,领得最多的知县可以领到二千两左右。如此做个比较,就可以看出王泰来家中的一千七百万两现银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如此说来王泰来无疑才是当时的“天下首富”,实不为过。史载雍正五年,山西泽州府有翟神仙伙同王泰来家人结社、谋反。这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间是一件大事,这是真事史料中是有记载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史料告诉我们在雍正五年王泰来还活着。对于雍正来说这正是他施展手段的一次大好机会。因为就在这段时间前后发生了著名的“曾静投书案”。王泰来的命运如何,以及那一千七百万两现银的下落,恐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民间传说
  雍正年间出现一个王泰来,是皇帝的福气。生活在雍正年间,却是王泰来的悲哀。王泰来实在太富有了,他家中的现银居然是大清国库的两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逃脱历史的捉弄。大大小小的官员,又怎能容忍大清有这样一个比皇帝还要有钱的财主?晋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说王泰来在京城作官,返乡探亲时,老母亲说想去京城看看,却年老体弱,不能远行。王泰来生性孝顺,便在家乡仿京城的宫殿修了一座宅院,以了却母亲不能进京的遗憾。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自然会有一些奸臣在皇帝面前告王泰来的状,说王泰来在家乡私自修建皇宫,蓄意谋反。皇帝很是恼火,便下旨砍了王泰来的脑袋。砍了王泰来的脑袋之后,皇帝却有些后悔了,心想自己还没搞清楚真相,便杀了一个臣子,终究有些过意不去,又派人到王泰来的家乡了解实情,结果自然令皇帝大吃一惊,王泰来不过修了一个很普通的宅院,根本没有皇宫,也没有半点谋反的痕迹。皇帝心知自己冤枉了王泰来,便命匠人按照王泰来的模样制作了一颗金脑袋,赐给王家,将王泰来在家乡厚葬。
 
  “山西泰来号,独修火神庙,捐银十万两,不够再来要。”这个泰来号够财大气粗吧,它的东家正是世居大箕秋木洼的王泰来王氏家族。

  关于王泰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泰来是王氏家族几代生意人的统称;二认为王泰来所指的是王璇。王璇(1636—1706),字在只,泽州大箕镇人,早年曾入贡,后经商,由于经营有方,最终成为富甲一郡的巨商大户。
  王璇,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王家从明末王自振经营盐运起家,到清初时,富甲一郡,渐成晋商魁首,泽州望族。
  据有关资料显示,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而当时清政府的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一半。对于盐商来说,其利润最少是五、六倍,有时为七、八倍,有一段时间竟高达十五、六倍之多。可想而知,当年盐商是何等的富有。
  王家当年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呢?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其实,当金钱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只是个数字概念了。于是,捐银放粮、赈灾济困、捐赠公益,便成了王家的输财之道,动辄十万、八万,得有多少家底银根才敢如此慷慨啊!
  王氏子孙几代均身居高官,却大多未经科举之途。《永宪录》中就记载有这么一件事:“雍正四年,山西巨商王廷扬以捐纳军费换取官阶。”“擢太仆寺少卿”。王廷扬正是王璇的次子,他后来更是官居工部左侍郎。肯拿这么多白花花的银两来换这样的显赫,可见王家资财之巨,其“泽郡首富”之称当然不是徒有虚名。

  王氏故园“秋木山庄”在数百年前,曾是怎样的生活场景呢?想必是极尽奢华。
  “漫漫风雨三百载,谁料此间留辉煌。” 秋木山庄遗址是一个历史见证,它把当年王氏家族的繁荣兴盛物化于此,浓缩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