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跌眼鏡,碩士畢業生不搞科研,不做白領,竟搞起了魚蝦養殖!

劉小龍,2010年從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碩士畢業。在大學期間,光環即圍繞著他。作為學院唯一一個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碩士生。

他在就業方面有很多選擇,如繼續做科研、留校做教師,甚至有年薪30萬的飼料公司職位等著他,但是他放棄了這些,隻身到金灣養起了魚蝦。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2008年做碩士課題時,劉小龍就在珠海南水、江門新會等地養了一年的蝦。

在2000年到2010年養蝦的“鍍金時期”,因為水質好,蝦農們只要將蝦苗放進塘裡,邊打麻將邊養蝦,就能賺得盆滿缽滿:成本只要1萬元/畝,收益卻有1.5萬/畝。

不過,蝦農們卻看不上學院派出身的大學生,“即便是大學生養蝦,也不一定養得比我們好。”蝦農的一句話,讓劉小龍心裡憋了一股勁,他要為“學院派”正名。

創業初期需要資金,女友楊林拿出了30萬的嫁妝,支持了劉小龍的創業夢。拿著女友的嫁妝,劉小龍又自籌了30萬,在紅旗礦山租了60畝魚塘,開始了他的致富夢‘’。

可因為沒有經驗,再加上意外事故,劉小龍的首次以創業失敗告終

但是他沒有就此放棄,依舊在養殖魚蝦這條路上堅持前行。

如今,一晃6年過去了,經歷過創業失敗、蝦塘也轉讓了,之後再重新創業,創新了養殖辦法等波折後,劉小龍的公司已經實現了年營業額達3000萬的水產企業。究竟他是如何反敗為勝的呢?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創新養殖模式:黃鰭鯛和蝦共養

近幾年,稻蝦共養模式著實火了一把,因為稻蝦共養不僅可以提高稻田產值,同時可以降低水稻的病蟲害。

劉小龍的專業可不是白學的,在二次創業中,他依舊選擇相信技術,雖然在當時因為水質惡化,養蝦畝產已經大幅降低,不少養殖戶虧了錢。有很多養殖戶將草魚、蝦混養在一起,以此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但劉小龍看上的不是草魚,而是市場上熱賣的黃鰭鯛。

草魚和蝦混養有過先例,但將黃鰭鯛和蝦混養在一起,蝦肯定會被吃光。不少蝦農勸誡劉小龍。

但劉小龍偏不信。一個月的時間,劉小龍將蝦和黃鰭鯛做混養實驗。他很快發現,黃鰭鯛的嘴很小,只要將蝦苗養到5至6釐米再投入水塘,就會避免黃鰭鯛將蝦苗吃光的風險。

而且,黃鰭鯛在水面中上層,蝦則在底層,混養不僅能合理利用空間,有病害的蝦還能及時被黃鰭鯛吞噬,起到了防控病害的作用。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二、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增加養殖新品種

劉小龍的公司在創新養殖模式後上了軌道,公司逐漸擴大了養殖面積,但是在養殖品種上,依舊比較單一。

近幾年,農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要求農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吃出個性。

針對當下的時局,劉小龍的珠海市海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增加了養殖品種,金鼓魚、海鱸魚、四大家魚等,這一改變有效的適應了市場的需求,同時公司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三、發揮專業優勢,立足全產業鏈發展

2014年,珠海市海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遇到了事業的瓶頸期,也是決擇期。公司股東一直在探討,究竟是繼續重複從前的養殖模式,擴大規模。

經過團隊研究既然是有專業背景的創業,簡單複製並不能發揮專業優勢,全產業鏈發展才是正途。

於是劉小龍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開始在苗種、飼料、養殖、銷售、研發等領域開拓業務,自此公司開始立足全產業鏈發展。

四、發展農業合作社,實現雙贏

2014年,在金灣區海洋漁業與水務局的推動下,海綠公司牽頭成立了珠海市金灣區海綠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將黃鰭鯛混養南美白對蝦的模式推廣開來。見到劉小龍靠技術獲得了利潤,110戶農民紛紛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使劉小龍的公司由從前養殖戶,搖身一變成了苗種、飼料供應商,魚蝦收購、銷售商。

農民致富的同時,劉小龍的公司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形成”苗種、魚藥、飼料、養殖、銷售、研發”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後,公司年營業額達3000萬。

碩士棄30萬年薪養魚蝦,狂賺300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劉小龍依靠專業技術做農業,他的團隊也並不滿足於傳統農民式的“養家餬口”,他們是一個視野寬闊,專業技術強的創業型團隊,爆發著滿滿的激情和正能量。

劉小龍的案例告訴我們,做農業,技術是關鍵,品牌是出路,好的團隊才是公司發展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