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梯田”之名溯源

被譽為“世界梯田之冠”的“龍脊梯田”,不僅是廣西二十個一級景點之一,也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龍脊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四季色彩迥異。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得“龍脊梯田”每年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成為了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旅遊景點。可是,到過“龍脊梯田”的遊客可能大都對於“龍脊梯田”“平安壯寨”“金坑瑤寨”“龍脊古壯寨”不甚瞭解,本文就對其歷史及起源進行考察。

“龍脊梯田”之名溯源

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之名溯源

平安壯寨


一、“龍脊”之名

地名考察一般都要先從其所處地域開始著手。“龍脊梯田”位於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其主要分佈於金江河兩岸長約8公里,寬約5公里的山坡上。這一區域聚居著壯、瑤、漢等3個民族,“龍脊”之名的起源與當地的壯族對龍脊梯田的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早在明萬曆(1573—1620年)以前,“龍脊梯田”一帶大都還是山林。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龍脊壯族先民購買了此地的“荒山”並落籍建寨、開墾梯田。因壯族最先落籍建寨之地位於越城嶺山脈西南麓,“山形如龍,居其脊背處”而取名“龍脊”。

“龍脊”之名最早官方文字記載是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編撰的《義寧縣誌》,該書的《藝文志》中收錄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貢生黎映鬥所創作的《龍脊茶歌》:“龍脊山勢真豪雄,巖關關外青巃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編撰的《龍勝廳志》亦有:“龍脊山,城東八十里,產龍脊茶,向辦土貢,近年停止”的記載。據此推斷,“龍脊”這一地名了最遲在清乾隆年間就出現了。

清同治六年(1868年)出版的《廣西全省地輿圖說》已將今日的“龍脊村”標註為“龍脊寨”。1935年,新桂系廣西當局開始在全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推行鄉甲制度,從此就有了“龍脊村”之名。

“龍脊梯田”之名溯源

龍脊村(龍脊古壯寨)

由此可見,“龍脊”由山勢而得村寨之名,最遲在清乾隆年間已出現,並沿用至今。


二、社區:龍脊十三寨

傳說,龍脊壯族先民為了躲避繁重的人頭稅曾對稅官出了個謎語:“龍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家家十三個,個個兩公婆”。那何謂“龍脊十三寨”呢?

壯族先民遷入龍脊後,開始是以父系親屬群體為基礎建寨聚族而居,形成了“龍脊寨”。隨著人口逐漸增長,壯族先民又開始外遷移,在東到白石寨,西至二龍河口,南達金竹山,北抵龍脊山上的區域內相繼建立大大小小10餘個新的村寨。

歷史上,龍勝“雖曰邊徼,實粵西之藩籬,桂林之肘腋,其人為苗,為瑤,為壯,為侗,錯處並居,言語不通,衣服異制,歷代皆羈縻之,為刑政所不及”。由於“龍脊梯田”所處區域更邊遠,建制歸屬屢屢變更,造成統治者無暇顧及,各種治安案件頻頻發生。為了應對區域內各種威脅,清代中晚期至民國初期,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龍堡寨、楓木寨、江邊寨、八灘寨、馬海寨、金竹寨、新寨等12個壯族村寨和黃洛瑤寨,形成了“龍脊十三寨頭人會議”的社會自治組織,“龍脊十三寨”由此而得名。

“龍脊梯田”之名溯源

龍脊十三寨分佈圖(來源:《龍脊十三寨》)

從此,“龍脊”之名不僅成為當地壯族地區的統稱,也逐漸被用來指代整個區域20多個壯、瑤、漢等民族寨子的廣泛地域。


三、“龍脊梯田”與旅遊開發

20世紀80年代初,“龍脊十三寨”地區的獨特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吸引了一批外地的攝影愛好者的關注。之後,經過口口相傳,一批批揹包客成為了“龍脊梯田”早期的遊客。1993年後,龍勝各族自治縣採用了“龍脊梯田”的名稱對“平安壯寨”“金坑瑤寨”等景區進行開發。隨著旅遊業不斷髮展,“龍脊梯田”開始為世人所熟知,也逐漸成為“平安壯寨”和“金坑瑤寨”兩個寨子的代名詞。

由於知名度的提升,2014年“龍脊梯田”所處的和平鄉由鄉建制改為鎮建制時,也選取“龍脊”作為該鎮新的名字。

而“龍脊”之名的發源地——龍脊村,於2011年6月10日以“龍脊古壯寨”之名敞開400餘年歷史的寨門,開始進行旅遊開發,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龍脊梯田”幾個重要景區之一。




參考文獻:

《義寧縣誌》

《龍勝廳志》

《廣西全省地輿圖說》

《龍勝各族自治縣地名錄》

《龍勝縣志》

《龍勝各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地區碑文集》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碑文契約資料集》

《龍脊十三寨》







關注我,瞭解更多廣西的歷史和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