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有人說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為啥有這種感覺,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老的風俗習慣逐漸被新的過年方式取代。打電話發微信拜年,上趟超市年貨全搞定。其實,我們缺的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和新載體。過年過的是一種儀式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可以尋找新的儀式感,這也是一種年味。春節來臨之際,晚報特推出特別報道,帶您去尋找年味兒。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在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歷史演變中,形成了很多獨特的習俗,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祭祖、拜年等。

隨著時代變化,有些習俗逐漸被淡化,有些習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北城小學退休教師、阜陽文史學者周世忠先生,向我們介紹了阜陽春節的一些傳統習俗。


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祭灶:家家戶戶祭拜灶王爺

祭灶是阜陽人最耳熟能詳的過年習俗,本義是祭祀灶神灶王爺。祭灶儀式包括:在廚房的灶堂邊貼上灶王爺的神像,點燃香燭,擺上灶糖、蜜棗等貢品,兩側還要貼一副春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因為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彙報這一家的表現,給他吃灶糖和蜜棗,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保佑這一家來年的富貴與平安。

祭灶時,家裡的男主人會對著灶王爺的神像磕頭,祈求保估,然後全家老幼一起享用祭灶糖、蜜棗並共進晚餐。

“過去,貼灶王爺的神像、燒香、擺貢品是一件很神聖的事,不論城市鄉村,家家戶戶都會做。但是後來這個規矩漸漸就消失了。”周世忠說,前些年祭灶時,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以示隆重。近年來由於禁燃煙花爆竹,這一環節被省去。


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貼春聯:不同姓氏有不同的聯話

“過去在阜陽,貼春聯是有講究的。”周世忠介紹,一是貼春聯時必須全家在場,少一個人也不能貼,寓意不能將家人貼在門外。“那些在外面務工的、經商的、做官的、讀書的,即使遠隔千山萬水,年三十那天也必須趕在天黑前回家,為的就是讓家裡早點貼上春聯。”

對於欠債的人家,春聯等於一道“護身符”,春聯一貼,前來要賬的人看到後轉身就走了。不論欠了多少債,也只能等出了正月再討,不然就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者為了躲債,甚至早在臘月二十七八就貼春聯了。

春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比如張姓貼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程姓貼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寧姓貼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嶽姓貼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如果頭一年家中有老人去世,三年內是不貼春聯的,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住進高樓大廈的居民多了,但很多人仍然看重貼春聯這一傳統習俗。在春聯內容上,除了傳統聯話,增加了很多歌頌新時代、祝福美好生活的內容。


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吃年夜飯:懷抱的嬰兒也有碗筷

祭灶之後,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做準備。炸饊子、炸麻葉、炸丸子、炸魚肉、蒸年饃。過年的蒸饃圓形鼓頂,取意團圓美滿,內包紅棗,象徵喜慶。到了臘月二十八,進行剪頭、洗澡、洗衣服,以求乾乾淨淨迎新年。

除夕這天,一些大戶人家會在門口懸掛“堂名燈”。堂名燈有兩丈多高,頂端是個大紅燈,燈罩上用金字寫著堂名,裡面裝有蠟燭,挺直的撐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王家的堂名燈是“三懷堂”,周家的堂名燈叫“友竹堂”,陳家的叫“潁州郡”,顯示這一家的社會地位或聲望,一般平民百姓、貧苦人家是沒有堂名燈的。

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喜氣洋洋地吃團圓飯,連懷抱的嬰兒也有席位和杯筷。如有遊子在外不能回家,父母也為其虛設一副碗筷。除了常規菜餚和餃子,年夜飯有三道菜必不可少,一是和菜,又名什錦菜;二是魚,只擺樣子不吃,表示年年有餘;三是圓子,寓閤家團圓之意。筷子要多於人數,象徵來年添丁進口。

吃罷年夜飯,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向晚輩派發壓歲錢,人人有份。然後一家人開始守歲,大家圍著火爐敘舊話新,品嚐茶水糕點,守歲到天明,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一古老習俗至今還被很多人家遵守。

從大年初一開始,人們帶著禮品走親訪友、互送祝福。周世忠說,以前通訊不發達,人們拜年時必須親自前往才能表達誠意,隨著電話、手機的普及,人們通過短信、微信以及視頻送去新春問候,“雖然過年的形式變了,但過年的喜慶和美好的祝福不變。”

潁州晚報記者 劉培軍


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記憶中最濃的年味

阜城的哥孟彬: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最難忘的是殺年豬。在村裡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水燒開,七八個壯勞力一起把養肥的豬捆好、抬到木案上。殺豬者手起刀落,待豬嚥了氣,架到鍋裡洗燙之後再褪毛、剖腹、割肉。家家戶戶排隊來買肉,說著笑著,場面喜慶而熱鬧。

快過年時,父母會在院裡搭個棚子、支起鍋,蒸年饃,炸饊子、酥肉、魚肉。我和哥哥總是趁他們不注意,偷一塊肉吃,滿嘴都是香味。到了年三十夜裡,小孩子們聚集在一起,聽到誰家放鞭炮就往誰家跑,撿散落的炮仗玩。那時候的春節真是特別快樂。

太和縣退休幹部王獻振:

過去蠟燭很珍貴,只有過年才捨得用。除夕之夜,吃罷年夜飯,父母會點起蠟燭守歲。我們這些小孩子貪玩,喜歡放鞭炮、做遊戲,但父親總是叮囑我們不許出屋子,利用守歲的燈光坐屋內讀書,說“這麼明亮的燈光不利用太可惜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春節是最有意義、最難忘的。

百貨大樓職工張傑:

年關將至時,父親總會帶我到街上去買年畫、春聯。那個年代的年畫大多是色彩鮮豔的花鳥圖畫,或者抱著紅鯉魚的胖娃娃。父親喜歡買人家當場寫的春聯,因為它比印刷體有年味。他雖然不識字,但挑選春聯十分認真,每拿出一幅字就人念給他聽。時至今日,我和父親一樣喜歡買現場書寫的春聯,因為那飄著墨香的紅紙上透著濃濃的年味。

潁州晚報記者 劉培軍


過年形式在變,喜慶和祝福不變,阜陽人記憶中的年味兒

鼠的民間傳說生動有趣

據《說文解字》:鼠,穴蟲之總名也,象形字,頭部象銳利的鼠牙,下象足、脊背、尾巴形。本義:老鼠。

老鼠除耗子的別稱外,還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蟲、李太夫等。在辭書中,以“鼠”為偏旁的漢字有不少,有些可以找出動物分類學的依據,有些則屬傳說之物。

有關十二生肖的民間故事中,鼠居首位的傳說生動有趣: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其餘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躥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鬨,於是老鼠排第一,豬排最後。

在這些傳說中,鼠以不甚光彩的手段達到了目的,然而也有一些傳說稱老鼠全憑自家實力爭得了生肖第一。如在納西族、柯爾克孜族以及藏族的傳說中,鼠是在一次泅水比賽中爭得了冠軍而居生肖之首的;在福建晉江的一則民間故事中,鼠助取經人唐僧在如來佛的書庫中找到“甲子經”並偷了出來,唐僧便以生肖之首為回報,獎勵了鼠。

所有這些傳說盡管全屬想象,卻也顯示了人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