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導讀:

《祝福》是魯迅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寫於1924年,正是五四運動以後的低潮時期,在社會的現實黑暗壓抑下,《祝福》中描寫了農村婦女祥林嫂的悲慘一生。儘管祥林嫂忍耐過,掙扎過,反抗過,但終究逃不出封建禮教的魔爪,這就是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真正意義。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慘,最終淪為乞丐,就在年終人們祝福的歡樂氣氛中,懷著無限複雜矛盾的心情凍餓致死。祥林嫂是封建社會時期千千萬萬個婦女悲慘命運的縮影,是千千萬萬中母親悲慘一生的生動寫照,她的一生是對吃人的封建社會的血淚控訴。

祥林嫂是個勤勞淳樸,身體健壯,意志堅韌的勞動婦女,在封建四權的重重束縛下,經濟上受盡剝削,生活上備受壓迫,精神上慘遭摧殘,直至最後淪為乞丐,凍餓痛苦致死。

小說通過最富有表現力的三次打擊,塑造了她的悲劇性格通過小說的環境和故事情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揭示祥林嫂在封建社會里的悲慘遭遇,封建社會里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婚姻習俗 :

第一次婚姻,,祥林嫂嫁給了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去世,祥林嫂守寡,悲劇從此開始,可見是早婚習俗把她拉上了悲劇之路。

丈夫死後,人們認為,亡夫鬼魂會附著在寡婦身上,被認為不祥。因此,祥林嫂初到魯鎮,魯四老爺就“討厭她是一個寡婦”,而四嬸看她模樣周正,手腳又壯大,不開口說一句話,象一個安份耐勞的人,就勉強將她留下了。

這種落後的婚姻習俗,還體現在對婚姻的買賣上,即“買賣婚姻”。婆婆把祥林嫂賣到山裡去,魯鎮的人不僅不同情祥林嫂,反而還稱讚婆婆精明能幹,很會打算。

婆婆不僅可以自由買賣婚姻,而且還是把祥林嫂搶來,送到山裡去的,實行的是“搶婚”習俗。這一習俗,一般發生在下層社會中,在當時也並不犯法。在魯鎮的人看來,婆婆當然有權處置未生兒子的兒媳婦,兒媳婦要完全聽從婆婆的管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貞節習俗:

祥林嫂跟賀老六成家生子,人們還叫她“祥林嫂”,封建社會,“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出嫁之後,甚至姓氏也得“從夫”。

一方面表現了她低下的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表現了“從一而終”的習俗觀念,這種“從一而終”的習俗觀念,早已牢固地植根於祥林嫂的意識之中,控制著她的言行和心理。

祥林嫂被迫改嫁時,拼死的反抗,以致留下“額角上的傷疤”。如果祥林嫂沒有揹負著這種沉重的精神枷鎖,她也不會為改嫁怕名節喪失而如此出格地進行反抗。如果魯鎮的人們沒有“從一而終”的貞節習俗的觀念,人們也不會總叫她“祥林嫂”。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祭祀習俗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到了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雖然活幹得多而重,但她的嘴角邊漸漸地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此時,,祥林嫂可以參與祭祀,是因為她還沒有再嫁,還有成為貞婦烈女的可能,也表明她被魯鎮暫時接受和承認了。

當祥林嫂再次喪夫,第二次到魯家做女工時,她的生活和命運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認為祥林嫂的命太硬了,她又第二次剋死了丈夫。

祥林嫂揹負著不貞不節不潔不祥傷風敗俗的諸多罪名,她是個再寡的寡婦,用柳媽的話說:“還不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

祥林嫂那雙連喪兩夫“不乾淨”的手,只能做些粗下的活。即使祥林嫂捐了門檻,也沒資格在祖宗面前擺貢品了。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四叔家裡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祖先的世界,如同人世間下輩人要尊敬上輩人一樣,乃是由其父子孫以及他們的妻子們所祭祀的死後世界。

子孫們如果定期祭祀祖先,祖先就能保證子孫的繁榮。魯四老爺當然高度重視祭祀活動,因此,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就非常忌諱祥林嫂了。

於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時節,現在卻輪到祥林嫂清閒了,祥林嫂連“一切飯菜”都不能做了, “敗壞風俗”,“不乾不淨”,就因為她是寡婦而再嫁。

按理來說,祥林嫂本應受到社會的同情,但一系列的對寡婦的禁忌,使人們不約而同地受其影響,為她編織了一個悲劇的結局。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由她生活的背景環境和命運史造成:

一、祥林嫂生活的背景環境

祥林嫂的生活環境描包括背景,周圍的氣氛,人物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社會現象等方面,決定了她的命運。

作為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祥林嫂生活的時期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黑暗的舊社會,生活的具體環境是死氣沉沉的江南農村。在這樣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造就了她一生的悲慘遭遇。

從一開始的故事就渲染了魯鎮年終祝福的熱鬧忙碌的氣氛:晚雲的閃光、爆竹的鈍響、幽微的火藥香和人們忙碌的景象。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

同時,祥林嫂的經歷也點出了那時候農村風俗習慣依舊,封建思想依舊,而在這貧富懸殊的社會里,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這些語句,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樣,通過環境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就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二、祥林嫂的命運史

情節是人物性格歷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蹟,就是祥林嫂性格的歷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嚴厲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魯鎮做女工。她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這樣的生活她就很滿足,漸漸地有了笑影。

這些情節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賣到了賀家墺,她一路嚎罵,拜不成天地,一頭撞到香案角上,這些情節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

祥林嫂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衝突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悲劇,在她的命運展開中,她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出她活生生鮮明的個性。

作為一個農村勞動婦女,她善良,勤勞,隨遇而安,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在封建社會里,女人只是商品,附屬於父母,公婆或丈夫,夫權對於婦女的壓迫是十分嚴酷的,那時候的婦女是沒有一點兒地位的,完全是丈夫的奴隸,聽從丈夫的任意擺佈。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更突出的是,祥林嫂受封建“夫權”思想的影響太深,在她丈夫死後,便抱定了“從一而終”的決心,為了逃避婆婆逼她嫁人,竟甘冒“犯上”的罪名,隻身逃出婆家。離開了讓她再嫁的婆婆,便在魯四老爺家中做了女傭,開始新的生活。

同時,祥林嫂還受“神權”的壓迫和毒害,要是通過“捐門檻”及這前後的變化來表現的。由於祥林嫂嫁過兩個男人,違背了封建傳統的習慣,違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倫理道德,所以,她被人們看作是“敗壞風俗”的骯髒女人。

同時,祥林嫂也有反抗精神,當婆婆為了給小叔子娶媳婦,把她許給深山野坳的賀六時,祥林嫂不依,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唸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這些都充分表現了祥林嫂拒絕再婚,對封建婚姻、封建制度的強烈反抗。

在她改嫁賀老六之後,應該說確實是“交了好運”,不但生了個兒子,而且“有人到賀家坳去,回來說看見他們孃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婆婆的管教,男人也有的是力氣,對她也不錯,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很明顯,改嫁後的生活要比守寡好得多,但是,當賀老六死後,她還是願意繼續守寡,要不是兒子被狼銜去了,她是“可以守著”的。這又說明祥林嫂受封建毒害之深,並不是一次生活經驗可以解救的,她更不可能明白,在封建社會里,並沒有一條婦女的自由生活。

你要遵守道從夫權,守寡不嫁,但是婆婆要你嫁,則違背了“從一而終”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那麼堅持不嫁呢?則違背了婆婆的旨意,是“犯上”的行為,也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這使她左右為難,總之,她嫁與不嫁都逃不了違背封建禮教的罪名,甚至就連祥林嫂的捐門檻,同樣也是她不覺悟的表現。

她不但相信自己嫁了兩個男人是一種罪孽,死後要被閻羅王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而且,居然還相信只要花十二千大錢捐一條門檻,就可以贖了一世的罪名。

正因為她對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深信不移,才會在捐門檻之後,由於仍然不被社會所原諒而一下子精神崩潰。當祥林嫂的兒子阿毛被狼吃了後,祥林嫂唯一的生命支柱沒有了,從此之後,她見人就說:“我真傻,真的”,她說:“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食吃會到村裡來......”,她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句話,此時她已經麻木了,失去了理智,成了一個“木偶人”。

《祝福》:讀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對婚姻“從一而終”的觀念

結語:

祥林嫂的一生,實際上就是在這兩種環境裡沉浮,她在婆婆家,是想做奴隸而不得,所以,不得不棄家而逃,到了魯四老爺家,是一位暫時做穩了的奴隸,所以,“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但是,這樣第二種時代對她卻太短了,當她又重新回到魯家時,已無法再做奴隸了。祥林嫂後來的生活更加可悲,窮困潦倒,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她分明已經純是一個乞丐應有的架勢,而且處境十分悽慘,碗是破的,空的,竹竿也是隨手拾來的,比人還高,而且還用了多時,下端已開了裂。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勢力的強大,而只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勤勞,純樸,習慣於受苦難的農村婦女一生的悲慘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