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時代 百姓好故事」一位蔬菜種植大戶的退與進

 小小“菜籃子”,事關大民生。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地方出現了蔬菜滯銷的情況,造成“賣菜難”“買菜難”。記者在基層採訪時,遇到高唐縣彩椒種植大戶王勇峰,他有30個彩椒大棚,佔地120畝。他及時調整銷售策略,彩椒銷量和價格“受疫情影響微乎其微”。他是如何做到的?3月5日,記者來到位於高唐縣姜店鎮王樓村的勇峰蔬菜種植合作社採訪。

  記者看到,棚內的彩椒有紅椒和黃椒兩種,長勢喜人。彩椒每週可採摘兩次,其中,優質菜每畝可產1萬多斤。王勇峰種彩椒已有3年的時間,彩椒全部通過中間商出口到俄羅斯,常年銷量、價格穩定。

  疫情發生後,銷售壓力明顯加大,王勇峰嘗試將彩椒銷往北京等大城市。1月28日,也就是大年初四那一天,他往北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發了4噸彩椒,但運輸車在路上先後接受21次檢查,導致運輸時間嚴重變長。

  接下來的幾天,道路檢查進一步趨嚴。彩椒生長可不等人,不及時摘就會變“老”。彩椒雖在國外暢銷,但在國內,青椒更受消費者青睞。王勇峰意識到再靠出口和遠銷“不穩妥”,必須另尋出路。

  30個棚,每週採摘七八噸,靠個人聯繫終端市場是不現實的,必須尋找批發商。王勇峰托熟人、上網查,想找到批發商,多日徒勞無功。他把難題反映到鎮裡,鎮上的相關人員在出謀劃策的同時,將他的境況反映給高唐縣農業農村局。高唐縣有不少菜農像王勇峰一樣遇到銷售難題,於是,高唐縣農業農村局大膽創新,組建了“高唐縣蔬菜產銷服務”微信群,並通過各鎮街農技站推薦給需要的人。微信群建立後,王勇峰第一時間加入。同他一樣,進群人員眾多,第一天就達到了180個,高唐及周邊的大中小蔬菜種植戶、蔬菜批發商以及超市代表都有,大家你發供貨信息,我發求貨信息,每天交易量10餘噸。

  蔬菜產銷服務微信幫了王勇峰的大忙,當天就有批發商找到他。但對方提出了一個條件:不要彩椒,要青椒。青椒幾天後變成彩椒,青椒輕、彩椒重,要青椒就相當於提前採摘。這可讓王勇峰犯了難,正在猶豫之際,沒想到對方開出的價格讓他心動了:每斤青椒比彩椒高2元—3元。權衡利弊,和售彩椒利潤一樣,成交!“如此一來,我的彩椒可以說受疫情影響微乎其微。”王勇峰告訴記者。接下來的時間,王勇峰的蔬菜全部銷往聊城市區、高唐縣和茌平區以及濟南、德州等地。

  “有時候遇到不可抗力是難免的,此時就要自救,自救不成就要求助於政府。當政府提供了平臺後,關鍵還是看自己,及時轉向,不固守老路,才能真正用好平臺。”記者讓王勇峰總結自己的躲避風險之道,他對記者說了上面的話。

  採訪札記

  從全市來看,除了高唐,不少縣市也有彩椒種植戶。一家合作社由於沒有足夠的警覺意識,一直採摘彩椒,後來遇到了銷售難題,一度面臨低價也賣不出去的境地。出國不成就遠銷,遠銷不成就近銷;彩椒不好銷就暫時按青椒銷;不能自救就求助於政府部門。對於某些蔬菜滯銷的大戶,王勇峰靈活調整銷售路線,這一經驗非常值得借鑑。

  另外,記者認為當地農業部門積極搭建線上蔬菜購銷平臺,對緩解種植戶蔬菜銷售壓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單純的社會人士組建的平臺相比,政府部門搭建的平臺資源、信息更加豐富,更具有權威性、可信度。這種新型銷售模式既惠民又利企,在平常時期也有價值,有必要對其進一步進行完善,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路子強 通訊員 王樹平 來源:聊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