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别人的另一半,变成完整的自己

分手就像是一场手术,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所说:离婚的原因只是,不幸福的人想通过婚姻找到幸福。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由心理学家费希尔和艾伯蒂共同编写。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费希尔博士开创了“离婚后心理重建模型”。他发现,不管是失恋、离婚还是遭遇大的变故时,心理重建过程都会经历19个重建阶段。他把心理重建过程比作攀登一座高山,当你按照步骤一步步的登上山顶时,会找到有目标的自由人生。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不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读物,而是一本有效的工具书。书中不仅有理论,方法,还有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告诉你,在心理重建这条路上,你并不是独自一人,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期待走出分手的情感困局。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心理咨询师一直陪伴着你,等待你攀登上自由的高峰。

著名的家庭系统理论先驱萨提亚在序言中说,完成这19个步骤,可以 让人获得成长,找到之前未知的新自我。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别人的另一半,变成完整的自己

费希尔博士的心理重建模型

分手后心理重建的第一个阶段:

分手这场危机其实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

面对心中充满恐惧的咨询者,费希尔博士通常会让他们想象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你会因为这场危机丧命吗?你会因此生病吗?你会被关进监狱吗?其实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你会非常伤心的生活一段时间而已。相反,这场危机会引导你发生转变,引导你在更深的层次感受人生。恐惧可以成为动力,促使我们走过调整期。比如说,我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想如此痛苦。我想走出这个阶段,征服我的恐惧。

《分手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引用“内在自我”概念。它说“有证据表明,你能感受到多少自我和你能疗愈到何种程度之间是相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取,谈论自己的感受,那么他适应危机所需要的时间就要比其他人短的多。”

就如本书作者费希尔博士所说,你的内在自我越完整,就越能更好的疗愈自己,那么走出失恋或离婚伤痛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分手后,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马上开始下一段感情,而是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在将来遇上理想的伴侣。

分手的心理根源来自于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

在这次重建自我的旅途中,有一个问题很关键,那就是一段关系为什么最终会结束。我们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在我们的童年有没有特别想要但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得轻松自在还是焦虑不安?对我们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生存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在人生早期,如果我们能得到父母的爱,能够生活的美好,就能成为成为有创造力、探索性、自我表达型、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但是在性格形成期,我们的情绪和心理需求被忽视,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就会找一种方式来应对,心理学上叫做“适应性行为”。童年的经历越是压抑,创伤越多,对适应性行为的需求就越高。在费希尔博士的咨询生涯中,很多前来咨询的人都存在适应性行为。

例如杰拉尔德作为家里的长子,他给弟弟妹妹换尿布,照顾弟弟妹妹,还帮着父母准备饭菜。他通过做这些事情,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结婚初期,南希很享受照顾丈夫杰克的感觉。杰克连交话费这种小事都做不好,南希却觉得他可爱,需要怜悯,就像小时候捡到的那只流浪猫。但南希现在感到了厌倦,她决定结束。

费希尔博士把这种行为叫做过度负责。把这种关系称为家长-孩子关系、照顾-被照顾关系、成瘾者-促成者关系。这是一种特定的互相依赖形式,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互相依赖,以维持平衡。

费希尔博士发现,过度负责的人给予别人的东西往往是他们缺失的部分。这些未被满足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始于令人失望的童年。

比如照顾家里所有的人,其实正是杰拉尔德所厌恶的;南希之所以喜欢照顾流浪猫,是源自于小时候被抛弃的经历。小时候,这么做会让他们舒服一些,因为在小孩子能够把自己幻想成照顾人的父母,把被照顾者幻想成自己。

成人以后,他们在不自觉地重复在这种行为模式。他们给予对方的爱只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爱对方。而真正需要被照顾,被关爱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同样,他们找到的伴侣也不是独立的人,他们要找的是另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这样他们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了。

一旦生活出现变化,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很多人觉得伴侣结婚后就变了一个人,那么现在你知道了,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两个不幸福的人想从婚姻中寻找幸福。

那么你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急于再次寻找另一半,而是发现自己的需求,好好的满足它。

正确处理自己的愤怒。

尽管我们现在弄清楚了,分手可能也有我们自已的问题,但我们还是会对前任的离开感到愤怒。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愤怒的感受是人性中自然而又健康的一部分。不要把怒火压在心中,但也要注意不要让怒火失去控制,比如使用暴力等。处理愤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允许自己愤怒。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和善,不要发脾气,但是请你记住,你不会因为愤怒而变得卑劣。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如果不发泄出去,就会积压在心里让我们生病。

第二阶段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比如自我解嘲,用运动来消耗能量,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尖叫、痛哭,以及找好朋友倾诉等。你可以学习书中的方法给前任写一份信,狠狠的写,信写好后,把信扔进炉火里烧掉,既表达了愤怒,同时象征性的燃烧了愤怒。

第三阶段是要放下愤怒,重新开始。发泄愤怒并不能治愈愤怒。有些人无法表达愤怒,是因为他们需要留着愤怒。对他们而言,愤怒就像伴侣。如果放下愤怒,他们就失去去了惩罚对方的工具。这取决于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成为一个愤怒的人,还是想要放下,重新开始?

分手后心理重建的第二个阶段:

了解了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满足它,是我们自我疗愈的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攀登心理重建这座高峰。

找到自我价值感是这个部分最重要的内容。

费希尔博士在一次山中徒步行走的时候发现了一颗被大风连根拔起的花旗松。这棵树已经到底很久,树梢已经弯了过来,但它还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继续生长。新长出来的树梢冲向天空,大约有6米多高。人们很疑惑,都已经这样了,这棵树怎么还能继续生长这么多年啊!

费希尔博士一边看着这棵树,一遍想,这棵树被连根拔起,就像是某人的人生遭遇了离婚之类的危机。这棵树全力以赴,继续朝着天空的方向生长。这让他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力量,纵使危机搅乱了我们的生活,这种力量仍然能够帮助我们发挥出所有的潜力。

情感能量的内在源泉促使我们潜能的发展,这种力量就是我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是能够改变,成为心中想要的自己。

如果你下决心要改变,那么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因此而改变,你的工作、你与他人的关系、你教育子女的方式、你对未来爱人的选择。

你可以在纸上写下喜欢自己的20条理由,每天读一遍,读到自己相信为止。

好好审视你与他人的关系,做出改变。如果发现有的关系是对你的自我价值是具有破坏性的,要么结束这些关系,要么就把它变得更有意义,更积极。保持一段觉得舒服却强化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关系,就是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保留一处大障碍。

在你的个性中,找出你想要改变的某个方面,比如你想要和更多的人打招呼,想要准时上班,不想拖延,每天早上整理床铺之类。从现在开始,这些事情你每天都要做到。要制定容易执行的、你能够做到的改变,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成功。

分手后心理重建的第三个阶段:

过好单身生活,成为独立的自己是这个部分最关键的内容。

忘掉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时间和新欢。如果时间和新欢不能够让你忘掉上一段感情,只能说明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张小娴

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做到情感疗愈,新欢与时间都不是疗伤的良药,更有可能的是使你失去自我,陷入更糟糕的关系。

就像费希尔博士在书中说:深感痛苦之际产生的恋情几乎无一例外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悲哀。

我们已经在心理重建这座大山攀登了很久,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抚慰了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已经快要接近自己的目标了,想要继续攀登高峰,就不要在这里停留。

学会在这个阶段单身,是达到最后自由的必经之路。学会单身,就是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单身是让你学会和自己独处,接纳自己,不依赖别人的陪伴,独自享受一下沿途的景色。

之前,很多人都把自由的休闲时间用于做伴侣想做的事情,或是和父母一起时会做的事情。现在,你可以把这些时间花在自己身上了。

培养一个新的兴趣,音乐,画画,开车等。在费希尔博士的讨论班里,认真对待自己的参与者找到了很多他们真心喜欢的新活动,并且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们觉得这样的关系比投入一场新的恋情要积极很多。不再满足于迁就别人喜欢的活动,而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有了人生新的目标,这是单身生活有意义的原因。

单身期是整个攀登过程中最有效果的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你内心的旧伤真的可以愈合。通过处理外界的偏见,你的内心也可以变得更强大。

情感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坚持到最后,我们一定会发现,在心理重建这座山峰的顶部,我们能够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要不要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就像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