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8:丁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6位

丁姓在《百家姓》排第177位,中國大陸第48大姓(2007年統計數據)。其始祖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其長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時為重臣,諡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諡號為氏,稱為丁氏,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8:丁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6位


姓氏源流


源出一: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諡號,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源出二: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源出三:源於子姓,出自周朝對商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號為氏。


源出四:源於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源出五: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學者丹珠爾,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源出六: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出七: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出八: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出九: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出十:源於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蘇州閶門鄒、丁二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8:丁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6位


丁公伋(姜伋)、宋丁公(微子啟)、丁匡(孫匡)、丹珠爾、札刺兒丁、賽典赤·贍思丁、丁鶴年。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熱河上營:即今河北省承德市,蒙語稱“布爾噶蘇臺”,即著名的木蘭圍場、熱河上營,史稱“紫塞明珠”。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l0年)設熱河都統署。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以後,熱河文武官員均屬都統署管轄,官職與朝廷派出的總督、巡撫同。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建制,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設熱河特別區,民國十七年(公元1929年)改建熱河省,承德為熱河省省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承德淪陷,為日寇佔領區。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4日寇投降,承德成立了八路軍辦事處,後改為熱西辦事處、熱西工委。9月籌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8月國民革命軍佔領承德。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承德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於當年成立承德市政府,隸屬於熱河省。1955年熱河省建制撤銷,承德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1958年承德改由承德專署領導。1960年承德專員公署撤銷,恢復為省轄市。1961年承德專署復設,承德市再改為地轄市。1982年地、市分署辦公,承德再次改為省轄市。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為一,為地級市,下轄三區八縣,即雙橋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承德縣、興隆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堂號


五果堂:元一代,滿一公有一子榮一公,榮一公生五子:華一,華二,華四,華五,華六,五人兄弟友愛,不忍分析,有一梅五果之異,時人號稱五果丁氏,無為丁氏後人因名五果堂丁氏。元末歷經戰亂兵燹,五果兄弟後人分徙各地,華一公一支仍居祖籍,主要分佈無為縣西鄉一帶;華二公一支遷往南蘇寺旁(今無為蘇塘),號“南蘇五果堂”;華四公一支則遷至古巢界河(今廬江縣盛橋鎮),號“無巢五果堂”;華五公一支主要播遷至合肥永樂港口(現肥西縣劉河鄉),號“淝南五果堂”;華六公一支,各支老譜皆載所遷無考,惟見《考澗丁氏宗譜》中第十八卷為華六公支下部分後裔參修。


易東堂:江蘇睢寧丁氏郡望堂號,易:變遷,東:山東。源於此支丁氏自山東南遷至江蘇睢寧。


濟陽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亦稱熱河堂。


馴鹿堂:源出東漢的時候,丁茂從小家裡很窮,餓死了父親。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背土築墳,又在墳旁栽了松柏。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幫他守護墳墓。太守舉他為孝廉,他為了守孝,拒絕不受。丁氏以“馴鹿”為堂號。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8:丁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6位


通用聯


麟分帝裡;鳧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司馬丁復,以越將從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漢。定三秦,破龍且於彭城,為大司馬,討項籍,封陽都侯。下聯典指東漢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髮之饋,不受於人。遭父母喪,並廬墓三年,有雙鳧遊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感。


留仙女塔;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傳她曾在瑞州崇玄觀煉丹,後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稱“仙女塔”。下聯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間官少卿,因忠諫貶為潮州太守,在那裡興學築橋。百姓懷念他,祀於名宦祠。


夢松應兆;刻木事親。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人丁固,少年喪父,家貧而敬母至孝。官尚書的時候,曾夢見松樹生於腹上,醒來後對人說:“‘松’字可拆為‘十八公’,十八年後我要做到‘公’嗎?”後來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聯典指東漢河內人丁蘭,少年喪母,用木頭刻母親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還用手杖擊木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因此被捕,辭別木像時,木像為之落淚。


刻木世澤;生松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濟陽世德;虎觀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丁姓宗祠“濟陽堂”堂聯。


麟分帝裡;鳧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人丁復,在薛地隨劉邦舉兵,後協助劉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敗項羽大將龍且,官至大司馬,封陽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傑出的人才。“帝裡”,指帝都,京都。下聯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以孝聞名。父母亡故,他在墳邊築屋守孝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臨屋帝水池,見人而馴服。人們以為是他的孝行所感應。


飛鳧馴伏;化鶴歸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丁密父母喪,守廬墓三年,雙鳧遊於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心所致。下聯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學道靈虛山,後化鶴而歸。


刻木世澤;生松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木刻鄉賢第;談經學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河內人丁蘭事典。下聯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


鳧遊家池水;化鶴歸遼鄉。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丁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聯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事典。


藏書八千卷;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晚清藏書家丁丙,字松生,號松存,浙江錢塘人。喜藏書,沿用其祖“八千卷樓”為藏書室名。文淵閣《四庫全書》散失後,他多方收集和鈔補。下聯典指宋代名人丁雋,醴陵人。習春秋,時稱“丁三傳”。兄弟十七人,義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無閒言,大中祥符中,詔旌其門曰“義和坊”。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毛澤東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毛澤東贈丁玲聯。


聖哲承休運;伊夔列上臺。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丁仙芝《越裳貢白雉》詩句聯。


六試七聯捷;四闈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泉州市塗門街回族丁氏宗祠聯。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數萬人之多,晉江市陳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鬍子便是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著“聞名天下”的大鬍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傳統的漢族祠堂別無大樣。若非有人指點,很難從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細看,這些尋常的花紋其實都是阿拉伯文字,那麼泉州的回族人為何也造宗祠,又將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為了改善後代的生存空間,在繼續伊斯蘭傳統禮拜儀式的同時,開始接受漢族儒家文化,並爭取科舉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間,丁氏並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這裡,可以說是宗祠和清真寺並肩聳立,儒家與伊斯蘭文明互相交融。明清兩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詩人和藝術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編著《演炮說》,是中國近代軍事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他們自小就生活在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裡。


同飛翰範時名重;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詩句聯。


豪遊暢比王喬鶴;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年)撰書聯。丁敬,字敬身,號鈍丁,別號龍泓山人,浙江錢塘人。擅長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樸,別具面目,形成“浙派”,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親綿世澤;夢松應兆振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見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夢松應兆;刻木事親》聯之聯釋。


學透春秋,大儒景仰;才長驍勇,黑丁戲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東緡人。習公羊嚴氏春秋。學義精明。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下聯典指明朝指揮使丁德興,定遠人。偉其壯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


官紀太常,五馬清風餘鳳水;績崇名宦,千秋禋祀薦仙田。

——明·黃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潮州市磷溪鎮仙田鄉丁宦大宗祠聯。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這副石刻對聯。


漢時將,宋時主,飛珠定四海;活為臣,死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三國吳大將丁公(奉)祠聯。祠在湖北嘉魚陸溪口。丁奉,字承淵,安豐人。以驍勇聞,累立戰功。孫亮即位,為冠軍將軍。官至右大司馬。


濟陽繼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談經留訓古,傳家詩禮紹趨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新生巷48號丁氏祖厝聯。


千歲鶴歸來,覺世高吟垂不朽;三公松發育,薰天偉績蔭無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丹陽縣司徒鎮餘巷丁氏宗祠聯。


太丘星聚,一德以傳,此日堂階隨顧問;義地風高,寸心如接,他時杖履應尋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寧縣丁家祠堂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