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在廣西有這樣一座博物館,它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集中聚集地,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主要工作任,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裡面收藏著許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物,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本期小風給大家介紹博物館內非常重要的文化產物——銅鼓。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簡介

在廣西博物館內收藏的銅鼓有500多面,是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至今一直流傳著有2000多年的文化遺蹟產品——銅鼓,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著銅鼓文化,但就屬廣西出土的銅鼓最多,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的標誌之一,被稱為“銅鼓之鄉”。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銅鼓之王

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便在館內展出。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釐米,鼓面直徑為165釐米,重達300千克,被譽為“銅鼓之王”,於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湧庵發現,然後被送往博物館研究收藏。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背景

銅鼓最初的時候是壯族先民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當時銅鼓還只是吃飯時用的的鍋,叫做銅斧,在人們吃飽飯之後翻過來進行敲擊,由於敲打出來的聲音美妙動聽,後逐漸成為一種獨立出來的敲打樂器——銅鼓;銅鼓聲音深遠而莊重,多用於盛大節日和祭祀時使用。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除了用來敲打樂曲以外,在古代也會被用於戰爭上,大銅鼓的聲音宏大莊嚴,敲打時聲音綿綿不絕,彷彿身處在一個迴音谷,雷鳴聲在耳邊餘音不絕,低沉而又宏大,那是號令山河的聲音,更是群豪眾英的聲音,在戰場上用來鼓舞士氣,增加己方的氣勢與威嚴。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歷史價值

在南方古代,銅鼓作為重器更代表了權勢的的象徵,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的說法,意思說有兩到三面大銅鼓,在當地便可立地稱王,不僅僅代表權勢更是代表財富,在南方古代那些有權有勢背後基本上都有銅鼓的身影,並且在後來銅鼓和鼎有著相同的地位功能,被稱為:北鼎南鼓。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銅鼓類型

銅鼓的造型有很多種類型,在廣西發現銅鼓的類型比較齊全,在中國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類型有八個類型,1980年在南寧召開的第一次中國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上,根據銅鼓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以及其鼓形、紋飾等討論研究,以出土當地名稱命名劃分銅鼓類型,即“八分法”,分別是: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每個類型都有著各自的特色特點。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鼓紋

銅鼓最大的特色就是鼓紋圖案和裝飾雕塑了,首先小風先說說鼓紋,銅鼓表面上的飾紋最普遍的就是幾何紋,以點、線、面等簡單基礎要素來構成美麗的裝飾圖案,讓銅鼓不但是一種樂器和重器,而且還是一種裝飾圖案豐富多彩的藝術品,更是形象地反映和講述了當地民族文化以及歷史文獻的珍貴文物。最常見的幾何紋是雲紋、雷紋、水波、同心圓圈紋等等。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太陽紋

大家最熟悉最直觀的寫實紋飾便是鼓面中心的太陽紋,太陽紋有光體和光芒,銅鼓上飾的太陽紋據說上先民崇拜太陽而紋飾上去的,在不同年代的銅鼓上飾的太陽紋的光芒紋路數量不一樣,一直到春秋戰國後期才普遍定為十二道,代表壯族十二部落,除了太陽紋之外,還有翔鷺紋,競渡船紋、羽人舞蹈紋等,都寄託著不同的寓意在裡面。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裝飾雕塑:青蛙

而說到裝飾雕塑,大家最常見的裝飾雕塑便是青蛙,立蛙在現今看來只是一種裝飾美,而在古代先民來說則是圖騰符號,其中蘊含有某種神秘可畏的宗教觀念,在壯族的神話故事當中,青蛙是壯族三大神雷王之一的孩子,聲音好似雷鳴聲,一叫就會打雷下雨,人們敬畏的同時,將青蛙與螞拐成為部落圖騰,祈禱著能夠豐收。而除了青蛙以外,在一些銅鼓當中還有其他雕塑,千姿百態。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兩面鼓

在古代銅鼓使用的場景當中,往往通常是兩面銅鼓一起使用,說法眾多,最具說法的就是在文山州的“三鳥共一嘴圖”當中的天、地、水的三界觀在銅鼓上表達出來。鼓面代表著天空,所以紋飾著太陽、雲彩、星星等;而鼓身紋飾的人生活狀態、飛鳥走獸等等代表著大地;而鼓足就代表著海洋,紋飾著波浪和水族等。代表著壯族先民樸素的宇宙觀,而銅鼓就是宇宙觀的具體產物。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習俗

在壯族先民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那就是藏鼓。很多專家認為在古代戰爭頻繁,並且還伴有天災人禍等等,壯族先民為了保護好重器,所以將銅鼓藏於地下,等戰爭過去之後便會重新請出來,這個我們無法考證,但至今在文山地區還有部分少數民族有將銅鼓藏於稻米穀堆之中的習俗。

廣西壯鄉文化——銅鼓

結束

銅鼓在壯族先民心中它不僅是重器,更是神器,有靈性,保佑部落平安,是廣西少數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以及精神產物,也是從青銅文明時期至今唯一還在使用並流行的活化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