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不堪再战。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趁势抢占了关口。次日早上,中国军队29军所属37师主力赶到,日军主力也到达了战场。双方围绕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连日的激战,使29军伤亡很大,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后方。于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

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现在喜峰口形势危急,29军的大刀队自然也就被寄予厚望。

早期,西北军为代表的国军部队编纂了《劈刀十二法》作为大刀训练教材,共有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到了1926年,西北军编创了更加简便的“破锋八刀”,简化为八个招式,十六个动作,即:握刀、预备、劈刀、挂刀、斩刀、扫刀、撩刀、抡刀、缴刀、剁刀、拨刀、拉刀、缠刀、刺刀、收、放。

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

鬼子叫它“青龙刀”,常见日军举着缴获中国军队的大刀照相,可见日军很在意这家伙。

大刀的口诀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也就是说:双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这时因为是向上挑起,所以刀是在头上的,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劈成两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双手握刀突刺。[/c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