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太平洋日军的望远镜上为啥有白布?

我是你的土豆哥


二战时期,望远镜也是日军军官的标配。

二战时期,日军军官标配三大件:望远镜,军刀,指北针!其中,望远镜最珍贵。起初,只有大队长以上的指挥官才能配备。而日军一个大队是1100人,相当于我军的团级指挥官了。可见,日军望远镜有多珍贵。

也是因此,抗战时,很多日本军官,只能自己出钱购买望远镜。一直到抗战后期,战争规模小型化,才将望远镜下放到中队级别的军官。不过,这些人装备的也是最次的望远镜。

1945年,日军投降的时候,清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的时候,就被要求将望远镜和军刀一起交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望远镜在日军军官看来,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日军装备的望远镜,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十三年式6倍望远镜”。这款望远镜仿制的德国蔡司狩猎型ORION(猎户座)望远镜,比日军在日俄战争时使用的“明治37式6倍望远镜”更先进,视野更宽阔。其生产方式是,跟德国工程师合作,从德国进口零部件,再到日本国内组装。

日军的很多大队长以上的中高级军官,使用的都是这种望远镜。

第二种,“九八式7倍望远镜”。这款望远镜也是仿制的德国蔡司望远镜,只是,他的出瞳直径更大,更有利于在光线不好的时候使用。也是因为这个优势,日本海军主要装备的就是这款望远镜。只是在海军序列里,它的名字叫“航七型”望远镜,其实也是“九八式”的一个衍生型号。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使用的就是这种望远镜。

第四种,“九三式”4倍望远镜,主要装备骑兵、低级军官使用。这种望远镜相对于上面的,成本低,制作粗糙。日军中下级军官,使用的大都是这种望远镜。

(日军军曹使用九三式望远镜指挥机枪。)

回归正题,为什么太平洋日军望远镜下面有块白布。

上面图片我们也能看出,日军陆军使用望远镜时,下面是不带白布的。而海军却不同,下面挂着一块白布。

首先,海军挂白布,主要目的肯定不是怕磨损镜片。因为,陆军没挂,也没说怕磨损。

其次,我认为,这肯定是因为使用环境不同:海面更容易反光。挂一块白布的话,当举起望远镜时,可以遮挡从目镜下方散射到镜片上的光线。

最后,挂一块白布,可以用来抵挡口鼻呼出的哈气,防止镜片雾化。而且,海上昼夜温差大,镜片雾化现象更容易出现。所以,挂一块白布是很有必要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二战时期太平洋日军望远镜上的那块白布叫做“镜头布”,确切地说是一块皮质,而不是布,即鹿皮镜头布,主要作用是擦拭望远镜的镜片,日军中只有海军中高级军官才使用鹿皮镜头布,陆军和空军则使用镜头纸。

日本海军使用鹿皮镜头布的原因在于海上是一个湿气极重的环境,望远镜的镜片极易起雾,使用者对镜片的擦拭频率非常高,如果不使用优质镜头布,那么镜片镀膜的损伤将不可避免,久而久之镜片就花了。

军用望远镜的镜片并非单纯的玻璃片,而是根据设计要求,用玻璃打磨成玻璃片以后再通过多层镀膜工艺处理才成为包括望远镜在内的观测器材可以使用的镜片。

望远镜在二战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观测器材,这个时期的电子探测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目标的搜索和瞄准方式仍然以肉眼观测为主,所以望远镜对于军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作战器材。

再加上二战时期日本对光学镜片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高档望远镜产量非常低,尤其是海军使用的大倍数望远镜对于日军而言更是弥足珍贵,因此使用高档的鹿皮镜头布来擦拭望远镜也是可以理解的(参考国人喜欢给苹果手机安上手机壳的行为)。

望远镜是军队最基本的观测器材,作战部队的军官几乎人手一个,是最普通的军事装备,不仅军队大量装备,民间同样广泛使用,那么问题就来了——日军为何如此珍爱自己的望远镜呢?我们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分析。

▼下图为上世纪的高档相机以及鹿皮镜头布,高档的军用望远镜与高档照相机一样,核心部件都使用精密的光学镜片,因此特意配备高档的真鹿皮作为擦拭布来清洁镜片,日军望远镜下面挂的“白布”就是鹿皮镜头布,而非普通白布。

望远镜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性精密光学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造望远镜的难度远远高于造枪造炮,以我国为例,早在晚清时期就具备仿制现代步枪的能力(1895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俗称“老套筒”),然而望远镜的仿制生产能力却是民国时期才拥有的(1936年,云南光学仪器厂,即现在的298厂)。

而正真的国产望远镜则是到了1939年才得以仿制成功,即6×30倍的“中正”式军用望远镜,使用领袖名讳来为一款仿制的望远镜命名,足见军用望远镜的研制和制造是多么的不易。

而日本的望远镜工业虽然比我国强,但是其精密光学技术同样也是从仿制开始的,大家应该知道这样的事实:一、二战时期世界上最好的精密光学术是德国的。

所以日本的精密光学技术引进于德国,日军装备的军用望远镜也是仿制于德军望远镜,比如日本陆军装备的“正大十三年”式望远镜就仿制于德国蔡司狩猎型ORION(猎户座)望远镜,而仿制的厂家就是日本光学NIKKO株式会社,即现在大名鼎鼎的尼康公司。

该型望远镜的倍数为6×24倍,6的意思是指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为6被,与6被瞄准镜的意义相同;24的意思是镜片直径,以毫米表示,即该型望远镜的物镜直径为24mm。

为何说望远镜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密光学技术水平呢?答案是镜片难造!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十大镜片品牌:

排名第一的是德国RodenStock,即罗敦司得公司,一幅望远镜的价格比反坦克导弹都贵;第二名是法国ESSILOR,即法国依视路公司,他们生产的一块镜片比LV包包都贵;第三名是日本NIKON,即尼康公司,世界上90%的照相机镜片由他们生产;第四名是日本HOYA,即雅豪公司,世界名表以及精密仪表所使用的镜片都出自他们之手;第五名到第十名分别为美国的精工、苏拿、罗杰斯以及台湾的宝丽来、大陆的楷模。

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大国则不具备生产精密镜片的能力,印度更是连望远镜都无法自产。

可见“高精尖”并不是谁都能弄出来的,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那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日本之所以能有两家公司名列其中,完全是他们的高瞻远瞩造就的,我国的楷模则完全是用钱砸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算能研发高端镜片了。

▼下图为正在为光学镜片镀膜的我国高级技工李岩,这块精密镜片将会被安装到“吉林一号”卫星上,该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了全色≤0.72米、多光谱≤2.88米的水平,比间谍卫星还清晰,这得益于我国在精密光学镜片领域上取得的进步,否则卫星要使用的精密镜片还得花大价钱跟国外买。

军用望远镜使用精密光学镜片,因此属于精密器材

军用望远镜所使用的镜片就属于精密光学镜片,它的形态类似于普通玻璃,但是成分和性能则完全不同,是用高纯度硅、硼、钠、钾、锌、铅、镁、钙、钡等的氧化物按特定配方混合,在白金坩埚中高温融化,用超声波搅拌均匀然后去气泡得到。

冷却后的玻璃块,必须经过光学仪器测量,检验纯度、透明度、均匀度、折射率和色散率是否合规格。合格的玻璃块经过加热锻压,成光学透镜毛胚。

光学透镜的加工流程是这样的(冷加工工艺流程):透镜毛坯→切削→粗磨→抛光→芯取→镀膜→粘合→涂覆。

由于光学透镜的加工工艺是一个复杂的精密加工过程,如果详细介绍将会占用较大篇幅,所以我们重点介绍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镀膜工程(蒸镀法)。

为了使镜片具有所需的光学性能,需要在镜片的两个表面镀上一层厚度不同的薄膜层,使其达到具有一定光谱效应和成像效果。

施工时先将镀膜机真空腔体的镀膜药材加热使其向上蒸镀到面对药材的镜片表面,镀膜结束后将镜片翻面,继续施工。

镜片薄膜主要分为AR膜和IR膜,即增透膜和红外截止膜,军用望远镜的镜片需要两种膜都镀上,镀膜药材主要有氟化镁、氧化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

可见精密光学镜片的加工是十分繁琐的,这就造成了高档军用望远镜昂贵的价格,确切地说应该是——但凡使用精密光学镜片的设备价格都不菲。

比如售价高达几万元一台的尼康单反相机和几万块一套的照相镜头,它们的价格贵就贵在镜片上;我军装备的望远镜使用的镜片为国产低端镜片,所以一部望远镜的采购价仅为3000元左右,而使用进口精密镜片的狙击步枪瞄准镜的采购价达到了10多万,这也是CS/LS4狙击步枪售价高达26万的原因(精密器材历来都不便宜)。

▼图为美国Leupold公司出品的MK8 CQBSS型8×24mm光学瞄准镜(俗称8倍镜),单价约为25000元人民币,而我国CS/LS4狙击步枪所使用32倍白光瞄准镜单价更高,可见精密镜片的价格时非常高昂的。

日军喜欢在望远镜下面挂一块“白布”的原因

也许说一千道一万都很难让广大读者朋友们理解日军究竟有多爱惜自己的望远镜,那咱们不如用事实说话——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

其中与日军望远镜有关的故事则是发生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中,该战以日本帝国击沉沙俄21艘战舰获胜而告终(总吨位27万吨),史称“对马海战”,日军参战部队为“太平洋联合舰队”,舰队司令官为东乡平八郎 。

日军获得空前胜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日军强大的联合舰队中竟然只有司令官东乡平八郎拥有一具大倍数望远镜,即8×60倍的海军专用望远镜。

这具8倍镜还是东乡平八郎1871年去英国留学时自掏腰包购买的,相当于533日元(当时日军上尉军官一年的工资约为350日元),当时日本自产的“三七式”望远镜的仅为6×18mm的6倍镜,根本不能满足海军需求,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乡平八郎本人对这具花重金买来的望远镜珍爱有加,使用时常常在望远镜下放挂着一块配送的白色鹿皮镜头布,便于随时擦拭镜片。

久而久之,东乡平八郎的做法竟然成为日本海军传统,所有使用高倍望远镜的中高级军官都喜欢挂着一块看似白布的鹿皮镜头布,尽管此后日本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九八式”7×50mm望远镜以及“二式”8×32mm望远镜,军官们再也不用花一年的工资去买高倍望远镜了,但是这块“白布”似乎已经成为海军中高级军官们身份的象征,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作用,这也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中还存在为望远镜“挂白布”现象的原因。

▼下图为使用“挂白布”高倍望远镜观察战况的日本海军中高级军官,他们手中的望远镜应为自产的“九八式”7×50mm望远镜,战后日本精密光学镜片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的原因也许与他们素来珍爱精密器材的情怀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二战时期太平洋日军的望远镜上那块“白布”其实不是布,而是白色的鹿皮镜头布,专门用来擦拭高档望远镜的镜片。军用望远镜属于精密器材,高性能的镜片造价十分昂贵,如果使用一般的面料来擦拭镜片,极有可能将镜片擦花,所以日军专门为高档望远镜配发真皮材质的专用镜头布,并将其挂在望远镜下面,便于军官擦拭前物镜和后目镜。

第二、由于日本在一战前后才建立自己的精密光学镜片产业,少部分家境宽裕的军官只能高价从国外采购高档望远镜,对自己的望远镜珍爱有加,所以用“挂白布”的形式保护望远镜。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便成为日本海军的传统之一,当军舰上出现一位望远镜上挂有白布的军官时,官兵们就知道他必然是一名中高级指挥官了,剖有炫耀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说日军望远镜下挂白布的行为属于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作用。

文章最后我们来延伸一个知识点——为何美、英、德、俄等这些列强国家的海军没有挂白布的现象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发展自己的精密光学镜片技术了,这些国家的高档望远镜虽然也不便宜,但是产量能保证,又是国家和军队出钱采购,根本不用自己掏腰包,因此再高档的望远镜在他们手里也不觉得有多稀奇,镜片擦花了就让后勤拿去维护便是,或者干脆直接向上级申请一具新的,所以这些列强国家的官兵根本不会像日军那样对区区望远镜产生“珍爱”的。

▼下图为二战时期德国海军装备的徕兹7×50mm望远镜,该型望远镜的单价约为1600马克(战前),相当于67200元人民币,可以说非常昂贵了。


兵器知识谱


日本的军用光学技术师承于德国,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鬼子们购买了第一批共105支德制蔡司望远镜, 经过学习研究和购买专利,1918年正式成立“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始自造军用望远镜。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三菱公司,同时也是现在日本知名品牌“尼康”公司的前身。

(南云这个带子颜色不对)

总体来说,日本人的模仿水平还很不错,生产的军用光学器材质量很高,比如早期的“九三式”8倍炮队镜,1950年以后志愿军炮兵都还爱不释手。但是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先后爆发后,日本人的一个重大弊端暴露出来:原料短缺和军备产能不足。

尤其是海军订购的高倍望远镜供不应求,陆军里面的士官和骑兵也急需大批装备,为此“尼康”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是给陆军生产简易版的“九三式”望远镜,来替代之前做工精良的“十三年式”,说白了就是注水猪肉,第二是给海军望远镜添加了更多的保养功能,意思是让装备的使用寿命更长一些。


(注意山本五十六的黄色和红色)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作战时,风大浪大水气重,同时还要常时间混迹在热带气候下,所以望远镜专门配备了更大块的专用“望远镜布”(陆军的镜布在盒子里,跟现在的眼镜布大小差不多,黄褐色)。大镜布的作用有三,其一是防止挂在胸前时与军装上的铜扣、勋章、绶带发生摩擦和挂扯,既是保养需要也是军容需要。

其二是方便随时擦拭水滴和汚渍,毕竟在风大浪高的太平洋上,随时会出现望远镜片被水花附着的可能。其三是用来防止长时间举镜观察时,口中的哈气会让镜片雾化模糊,关于这一条,其实我们自己试着举起望远镜也能发现,因为当时的镜片尚无抗雾能力,毕竟使用海军望远镜进行空中和海面搜索时,单次平均耗时远远超过陆军。

(一红一白色)

而日本海军内部,则根据这块望远镜布的 醒目性,又进行了职务性区分,以便在作战中能够突出使用者的身份: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或某舰队司令官,镜布为黄色;驱逐舰以上单位的舰长或副舰长,镜布为黄色;其它有资格佩挂望远镜的军官和士官,镜布才是白色,不仅如此,你注意观察的话,望远镜的挂带也是跟镜布一样有颜色区分的。

我们看过的太平洋战争电影里,比如《虎虎虎》、《决战中途岛》以及《二逼们的大和号》等等,在这一点的展示其实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望远镜挂着布,有的也不挂,比如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出现的镜头基本不挂,对于讲究规矩的日本海军来说,很显然这是内部的约定俗成以及惯例,但肯定不是军事条例,否则就得跟德军的防毒面具罐一样,有用没用也得总是背着。

(小角色们是白的)

日本有个研究军装和军备历史的所谓专家,名字叫作柳生悦子,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日本海军军装图鉴》,书中提到了二战日本海军关于望远镜布和挂带的问题,大致如此。如果是美日合拍的战争电影,一般会注意此类细节,而如果是老美自己憋出来的影视,就不大会留意了,这也是那几部电影关于望远镜布方面不尽相同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在军事自媒体上讨论过,还有一些大家给脑补出来的作用,比如可以用来挡光,从而减少观察目标时其他光线对目镜的干扰等等,也都可以接受,日本人摆弄精细东西既认真又刻板,既然能够选择使用大块的望远镜布,就说明一定具有相当的作用。



二战日军把有限的军费和资源都用来生产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并不丰富,高倍军用望远镜那是金贵东西。日本军部抠到什么程度呢?当时一架双筒棱镜望远镜的市场价格是80日元旧币,而军部给尼康下的订单要求不能超过30日元旧币,所以只能生产缩水版的“九三式”等产品。

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部队装备所需,害得不少鬼子中下级军官要自掏腰包去市面上购买,自己的家伙什,使用起来能不心疼吗?妥善保养不足为奇。

(这个就乱了)


度度狼gg


“此布条用于擦镜子上的水分或污渍,也可防止镜子与衣服之间的摩擦。”——《日本海军军装图鉴》

我是冬雨AK,这个问题在我看《男人们的大和号》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日本海军军官在使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的时候,望远镜下方齐刷刷的一片白手绢,颇有意思,为此我专门查阅过资料

日本海军军装图鉴里给出了答案,这块白布是用来擦拭望远镜镜片和防止望远镜与衣服之间摩擦的,说白了就是清洁和保护望远镜的。

二战时期,日本在所有列强中是实力最弱小的,工业实力也是最差的,因此很多工业产品需要进口,当时日本的光学产业很弱,无法自给自足生产一些高质量的望远镜,因此只能从德国进口,并且海军的望远镜是最先进的,这样的一支望远镜是十分昂贵的,只有小部分高级将领才会配发,这些将领自然十分的珍惜,平时使用都是小心翼翼,至于中下级军官,只能自费购买,很可能花费自己很大一部分钱财,就更加贵重了。

所以,在望远镜下方吊一块白布,一方面可以随时擦拭镜头,仿制灰尘对观测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仿制望远镜和衣服上的金属纽扣 配饰摩擦损坏。

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笑,但还是十分实用的。


冬雨AK


望远镜-多用于军事的非杀伤力重要的装备之一、迄今为止仍然是军队的重要装备。

二战时期、在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上技术水平有限、高精度军用望远镜需要进口、尤其是日本海军进口了德国生产的望远镜、而且是价格不菲;后在德国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日本国产望远镜陆续装备日军。


(二战中日本海军装备进口
的德国望远镜)
(二战中日本国产的“十三式”望远镜)

(二战中日本陆军“軍槽長”佩戴的望远镜)

那么?二战中日本海军军官佩戴望远镜为什么在胸前吊一块白布?

根据日本“並木書房”出版的《日本海軍軍装图鉴》介绍:“此布条用于保护作用、擦镜片的水气和污渍、也防止镜片与服装、纽扣、武装带、胸前勋章产生碰挂摩擦!”


孔乙己乱弹


太平洋的太阳照射强度大,白色东西,对太阳光的反射强度大一些,望远镜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度要小一些,望远镜的寿命长一些。


柳絮飘飘风徐徐


因为当时受条件环境影响镜片很珍贵,是保护的一种方法


浪打浪19


可能遮光吧,还有保护及清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