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以仁德自居,善於籠絡人心,為何手下出現的叛徒很多?你怎麼看?

Liona·Lh


劉備一向善於籠絡人才,且以仁德自居,為什麼卻有很多人背叛他?

其實無論是蜀國還是魏國、吳國,都出了很多叛徒,但是蜀國出來的叛徒是數量最多的。而且大多數身居要職,比如孟達、麋芳、博士仁、黃權等,別人叛變也就是人走,這些人叛變是連人帶地盤一起走。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我們無論是看《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這裡面刻畫的劉備都是以仁德為稱,非常善於籠絡人心,對待下屬非常平易近人。那麼就這樣一個以德服人的君主為什麼內部會出現這麼多叛徒呢?

下面我們就分析分析問題的原因:

首先,我們都知道劉備起家比較慢,自己本家人就那幾個,入川以後才算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魏國、吳國長期佔據北方和江東,還一直有人造反呢,更何況劉備這個外來統治者。身處亂世狼子野心的多了去了,有的人他就不想寄人籬下,這和劉備仁義不仁義沒有關係。劉璋統治時期就想反叛的那些人,會因為劉備這個仁義的人來了而放棄嗎?

政權交接前後是權力最不穩固的時期,魏國勢大,曹丕稱帝時還反聲一片呢,所以劉備這種根基不穩的外來人情況只會更糟糕。

其次,劉備對待自己本家人那是的確沒得說,也沒什麼架子,同吃同住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劉備畢竟是一國之君,不是所有人都能天天和劉備待在一起的。就比如博士仁和麋芳,雖然是蜀漢的臣,但是和他們直接打交道的不是劉備而是關羽。

關二爺我們知道那是傲氣凌人的上司啊,和劉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性格,平常就看不起手下的人,不知道禮賢下士。所以麋芳等人和關羽之間早就有間隙,但是關羽又是劉備的把兄弟,總不能因為自己受了委屈就去找劉備告狀吧?就算去告狀了,劉備肯定也是向著關羽,不會向著他們。兩頭堵了,只能去找下一個明主追求自己的仕途了,所以有的人叛變和劉備沒啥關係。

說到底劉備就是一個人,他就是再怎麼籠絡人心,總不能一天換一個大臣,和他促膝長談人生理想吧?蜀國將臣那麼多,劉備天天陪睡,睡到死也陪不過來。如果天天光想著怎麼籠絡人心,這匡扶漢室的任務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叛變這個事情也不能全讓劉備背鍋。

最後,我們知道物質基礎是精神發展的保障,好話誰都會說,現在創業的公司老總招收新人,誰還不會畫幾張大餅?劉備就是再仁義、再平易近人,也不能一句話就讓人心甘情願為他去送死。

說到底還是蜀漢太弱小了,讓人看不到前途,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這都是和劉備合力建廠的,開國元老不必多說。廠子建起來,後面來的那些人都是聽說這個廠子待遇好分紅多,過來打工和投資的。如果人家感覺廠子前景不太好,或者待遇沒有想得那麼好,辭職跳槽,撤資走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不是所有人都想匡扶漢室的,很多人就是聽說這裡領導對下屬還不錯,來給你幹活,趁著亂世建功立業,混個一官半職。

荊州丟了以後,北方負責防守曹魏偷襲的軍隊不也叛曹了嘛,有幾個人願意為了劉備仁義的而成為炮灰,所以就是蜀國太弱了,發展前景沒有隔壁兩家好。

說到這裡,我基本上已經把我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了我最後總結一下無非就是三點原因:

一、劉備起家太晚,根基不牢,亂世中狼子野心之人太多。

二、劉備精力有限,對手下的將臣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說蜀漢的管理階級有問題。

三、劉備的口號雖然響亮,但是國小勢弱,留不住人。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從古至今,對於我們大眾普通人來說,有夠的利益才是驅使我們賣命動力,當然啦這些都是我自己的觀點,不代表任何人,如果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可以寫在評論裡,大家相互討論一下。


楊角風發作


劉備素以仁德而聞名天下,然今不少朋友都認為劉備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為什麼會有這個看法呢?我想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便是劉備手下出現了眾多叛徒,其實這一點還真不假,話說劉備手下到底出現了那些叛變之人呢?簡單和大家盤點一下,先後有小舅子糜芳,傅士仁,孟達,黃權,杜路,劉寧,雍闓,朱褒,高定,孟獲等數十人反叛劉備,那麼素有仁德之名的劉備,為何手下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叛將呢?假仁假義之說真可信嗎?其實不然,關鍵原因還是出在“實力”二字上!

實力才是穩定人心的硬道理

正所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一個統治者只有擁有絕對的實力,才能更穩定的統治部下!劉備手下之所以出現眾多人叛變,實則是劉備實力走下坡的必然表現!

我們先來看看這糜芳,傅士仁吧,話說這兩人為何投降呢?表面原因是關羽令二人供給軍資,但二人沒有完成任務,加之與關羽有矛盾,所以吳軍進攻荊州時便獻城投降,然深層原因是當時關羽北伐不利,受阻樊城,儘管之前有“水淹七軍”的大勝,但事後關羽便迅速遭到了魏吳兩方的夾擊,處於頹勢。

在看看孟達降魏,其與劉封不和確實是原因之一,但直接促使孟達降魏一事,還在於關羽兵敗被殺,荊州落入孫吳之手,蜀漢實力大減!

後面眾人為何叛變呢?原因就出在這夷陵兵敗,黃權,杜路,劉寧三人是兵敗走投無路而降曹,降吳的,倒也無可厚非。然經此一戰,蜀漢實力大減,元氣大傷,其結果則是直接導致了後來南中四郡的叛亂!

蜀漢自平定西川后,便接連遭受打擊,失荊州,敗夷陵,實力大減,故叛變層出!

假仁假義非劉備,仁德亦難服眾心!

假仁假義是絕不可能成就霸業的!劉備的仁德之心不假,從這件事我們便足以看出:

時劉備夷陵兵敗,身為鎮北將軍的重臣黃權降魏,按理來說,劉備要誅殺黃權家人也不為過,更何況當時就有人這麼提議,而劉備是怎麼做的呢?劉備為黃權辯解,黃權降魏實屬無奈,不是黃權對不起(蜀)漢,而是自己對不起黃權,於是厚待黃權家人!

其實從黃權角度看這個問題更能說明問題,時黃權降魏,後曹丕向黃權提到有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筆者猜測這是曹丕故意為之),而黃權對此是淡然一笑,絲毫沒放在心上,他向曹丕言道,他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劉備斷然不會這樣做。後來事實果不出黃權所料!

雖然劉備仁德不假,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僅靠仁德是不行的,有足夠的實力,才能說明一切!實力,才是硬道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東漢末年,諸侯林立,各陣營出現反叛事件,這也很正常,劉備自然也不例外。而造成劉備密集反叛事件的時期,就是在劉備入蜀到夷陵之戰這段時期,原因主要有幾點。第一,劉備的人才缺乏磨合,埋下反叛的隱患。第二,劉備再仁德,也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陣營內必然有反覆之人。第三,由於局勢窘迫,無奈背叛。第四,被敵人欺騙而反叛。所以,和劉備的仁德不仁德無關。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發展是很迅猛的,先是借荊州,然後入蜀,治理成都,湘水分界,漢中之戰,劉封孟達席捲東三郡,關羽北伐。所以,這個期間劉備根本沒有時間消化和磨合三大集團的人才。劉備入主成都後,呂蒙偷襲三郡,移書長沙和桂陽,二郡反叛。可見,這兩郡離東吳最近,已經被滲透了,入蜀消耗了太多精力,無論是劉備或者諸葛亮是無暇顧及治理的,更別說什麼仁德了。不過,零陵的郝普還在拒守抵抗,呂蒙也打不下來,只能用計欺騙郝普,導致零陵陷落。劉備從成都回到荊州處理領土矛盾,結果因為曹操方面對三巴地區的威脅,草草的簽訂“湘水分界”就回成都就,對放回來的郝普也沒有加以重用,這讓日後郝普徹底加入東吳陣營。



而且,劉備對荊州也沒有進一步的安排,只是交給關羽,糜芳,傅士仁等,包括後來派去上庸的劉封,都說明了此時劉備更重用這些“老戰友”。造成劉備“任人唯親”的原因,就是劉備根本沒有空隙去挖掘重用,新的人才。舉個例子,黃忠,魏延都是跟隨劉備入蜀的,二人也都把握住了機會,魏延還取代張飛擔任漢中太守。但是另一方面,孟達屬於進攻型的人才,卻放在宜都太守的位置上。漢中之戰後,孟達率領四千部曲離開宜都攻打房陵,這極有可能是出自孟達個人的行動,於是劉備派同樣是進攻型的劉封統帥孟達部。這帶來兩個後果,第一,孟達和劉封不和,孟達背叛。第二,荊州連接益州的地區,只剩下地方部隊,後來被陸遜擊破,徹底斷了關羽入蜀之路。



所以,劉備集團在發展期間,出現了用人混亂的問題,根本來不及調整和拉攏。到了關羽失荊州時,除了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的大多出於無奈。夷陵之戰,更是如此,張南,馮習戰死,黃權後路被斷,只能投靠曹魏。因此,無論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德,手下出現的叛徒大多是環境和形勢導致,和個人品行無關。


大飛熊騎士


劉備手下的叛將很少!

在紛繁混亂的多三國時代,劉備手下的主要文臣武將都是非常忠誠的。極少有背叛劉備的。

在從劉備起兵,一直到赤壁之戰,乃至佔領西川,劉備的手下只有一個叛徒,那就是曹豹,這個人本來不是劉備的部將,又被張飛灌酒,氣惱不過,才當了叛徒。其他再沒有背叛的。

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劉備屢戰屢敗,常常是寄人籬下狼狽不堪。在這樣被動的情況下,關羽,張飛,趙雲等不拋棄不放棄,願意跟著劉備一條道走到黑。這充分說了了劉備的人格魅力。

劉備集團的所有重大叛亂,都與關羽有關!他的手下出了很多叛徒,直接葬送了蜀漢的大好局面。

劉備剛剛打敗劉璋,奪取益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 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這一次,東吳偷襲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只有零陵郡太守拼命堅守。長沙,桂陽的太守直接投降!開城迎敵!



東吳軍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奪取了大半個荊州。

這一次,把劉備和關羽都氣的半死,從此就恨上孫權。

但是,也充分暴露了關羽不善於團結人的致命缺陷。

終於,幾年以後,這個缺陷無限放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與曹軍大戰樊城,水淹七軍,威震中原。不想東吳又冒壞水,偷襲江陵。守將糜芳,傅士仁獻城投降!關羽後路被斷,軍隊迅速崩潰,最終兵敗身亡。



短短三五年的時間,荊州主要官員兩次大規模投降,讓劉備直接丟掉了荊州。對此,鎮守荊州的關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且,駐守上庸的孟達,劉封,都因為沒有救援關羽而受牽連。

孟達畏罪,叛逃到了魏國。劉封被賜死。

再後來,劉備為關羽報仇,大敗而歸。蜀國內部叛亂不斷,持續三年之久!

唉,因為張飛的暴脾氣,曹豹背叛,劉備丟了徐州。因為關羽的驕傲,眾人叛逃,劉備丟了荊州。別人是坑爹,這二位是冷兄弟啊。

但是劉備沒有怪他們,也算是重情重義了吧。


上將噯福斯


題主這樣說是不對的,三國裡面,叛將的最少的恰恰是蜀國,而最多的卻是魏國,比如投奔到蜀漢的王平、姜維、夏侯霸,還有淮南三叛,好多是背叛了魏國投降了吳國,而吳國往魏國跑的,那也是相當多的。

那我們來看看所謂的蜀國叛徒跟劉備有沒有關係。

第一個,關羽,有些人說關羽投降了曹操,是對劉備的背叛,但是要知道在之前劉備可是帶著關羽、張飛投降曹操的,而關羽一打到劉備的消息之後,就對張遼說,劉備與他有過誓言,生死與共、

雖然曹操對他很好,但是他會報了曹操的恩之後,就會去尋找劉備的,所以關羽殺掉顏良之後,就將曹操的賞賜都封存了,去尋找此時在袁紹那邊的劉備。

第二個,糜芳,傅士仁,我們就重點說糜芳吧,糜芳可是糜竺的弟弟,劉備的小舅子,糜竺的地位可是在諸葛亮之上,糜芳之所以會投吳,也是因為關羽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劉備的原因。

第三個,孟達,孟達投魏,一方面是因為關羽和荊州,也是主要是被劉封給欺負了,才會投魏的,離開的時候還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解釋自己為什麼為投魏,而且後來又想叛魏歸漢。

第四個,黃權,劉備伐吳的時候,黃權就勸諫讓他做先頭部隊,劉備坐鎮後方,但是劉備拒絕了,派黃權在江北防魏軍,後來劉備敗於夷陵,黃權歸路被陸遜阻隔,又不能向吳國投降,只能投降魏國。

按道理說,黃權投降魏國,黃權在蜀漢的家人應該受到牽連,而劉備認為是自己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對待黃權的家人往常,後來黃權的兒子還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曹丕問黃權,你棄蜀投魏,是想效仿棄項投漢的陳平和韓信嗎?黃權說,劉備對我很好,我只是不能降吳,又回不去,才降魏的,我只是想活下去而已。蜀國投降的人說,黃權的家人被劉備給殺了,黃權說劉備不會這樣做的,後來果然跟他說的一樣。

由此可見,蜀漢的這幾個叛將,並非是劉備的原因,而且他們的表現,其實也更能體現出劉備的仁德。


歷史簡單說


不知道題主從哪兒得來的:三國之中劉備手下叛將最多!這一說法。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三國志中記載最多的反而是曹操。

我們先來說說劉備

整部三國之中,劉備手下最著名的叛將只有兩位:害死關羽的糜芳以及投降曹魏的孟達。

隨著鳳雛龐統的陣亡,諸葛亮和張飛前往益州支援劉備,留下關羽和糜芳等人鎮守荊州。

大家都知道關羽的性格是瞧不起士大夫而非常愛護士卒,因此有意無意中得罪了劉備小舅子糜芳。

在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的時候,糜芳還不敢如何,但是等到東吳和曹魏夾擊關羽,關羽敗走麥城之時,糜芳落井下石,不提供補給也不出兵救援。等到關羽真死了糜芳又害怕劉備殺了自己,乾脆就叛變投降東吳。

孟達更是一方諸侯,自持有兵有糧有地盤,在魏蜀之間給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先叛蜀投魏,後來又叛魏投蜀。結果大意之下被司馬懿千里突襲,一舉斬殺。

我們再來看看曹魏

曹操起兵之時就屢次碰上士兵叛逃和親朋叛逃,甚至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叛逃。

三國志記載,曹操有一次剛招募了兩千士兵,半夜的時候士兵突然炸營造反,曹操手殺數人才止。

還到龍亢,士卒多叛。-三國志

曹操年輕時的好友張邈,倆人好到都互相托付妻子的地步了。結果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寒了大家的心,被陳宮說動張邈叛逃,投奔呂布。後來大家都知道,陳宮和張邈鐵了心和曹操作對,陳宮最後被曹操所殺,張邈全家都被曹操所殺。

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三國志

曹操的別駕畢諶是個人才,張邈叛變時老母親也淪陷了,曹操就跟他說,你要是過意不去,就去投奔張邈吧,我不怪你。

畢諶於是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指天發誓,說自己絕不叛變。曹操很開心,結果這哥們出門就叛變曹操投奔張邈去了。

還有曹操非常欣賞,親自舉薦的人才名叫魏種,兗州叛亂的時候,曹操跟手下人說:別人都會叛變只有魏種不會叛變。

結果沒幾天就接到魏種叛變的報告,氣的曹操說走遍天下也要把魏種抓回來殺掉。

當然畢諶、魏種二人最後還是受到曹操的原諒,才得以名列史書中,也算命大。




再就是關羽水淹七軍時,跟著曹操起兵的五子良將之一于禁竟然投降了,這讓曹操不滿意了很久。最後被放回來的于禁也被曹丕逼死在曹操陵前。

還有剛投降曹操就又反叛的張繡,更是害死了曹操長子曹昂、從子曹安民、大將典韋。

更不用說,在曹操大本營中忠於漢室的伏完、董承等人的叛亂了。

這麼看來,題主還認為劉備麾下的叛將最多嗎?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額 應該這樣回答 首先區分叛與降 劉備或者概論蜀漢政權的叛將實際上並不多!相對比率與曹魏及孫吳應該不相上下. 多的是降!

什麼是叛!這個大家都清楚 倒是要準確定義卻很難,呂布肯定是叛變過很多次了!那于禁算叛還是算降!于禁如果算叛的話 關羽算什麼?性質基本一樣!所以他們那種行為應該定義為降!

劉備的勢力出的降將確實非常多!但是主要是由於其勢力小 地盤總丟失! 比如丟平原丟了陳群以及當地部曲! 丟徐州損失陳登等一大波!荊州的失守更是降了很多!最後夷陵之戰後.黃權降魏 其他很多就地降吳.但是究其原因很難扯得上劉備人品啥的 這些行為很正常 劉備如果把他當一位創業者!他凝聚核心團隊的能力是極強的!他數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核心團隊依然追隨他,就好比現代社會 你去了一家創業公司 公司倒閉了 自謀生路的一定是大部分 極少人會繼續跟著老闆去再次重新創業

具體來說:比如陳登 徐州本地士族大家 迎立劉備的主要人物。 當劉備失去徐州時 他投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迎立了曹操! 你覺得這是叛變嗎? 我不這樣看 陳登考慮的並不是他個人的好惡或者他和陶謙 劉備 曹操的個人關係 他的角度是陳氏家族的利益及發展! 他離開劉備後至少史書上沒寫過他說過劉備不好!劉備更是對其推崇備至 跟人爭論時給予陳登極高評價! 陳登為曹魏抵禦孫吳 安定徐州,也不是對劉備的背叛 只能說 他忠於的是自己的家族及徐州百姓!

三國時期畢竟是漢家自己的內鬥 ,不比漢代 或宋時的與外族鬥爭!更換陣營 更像是現代職場的跳槽! 在戰敗後投降 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降和叛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放假加薪


這是個偽命題,劉備麾下叛將,除了糜芳孟達,並沒有多少武將,怎麼就很多了?幾天前看到有人說最多,被駁了一通,現在又改成了最多,題主你是有多麼執著啊。。。

如果劉備這就算很多,那麼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怎麼說?司馬,難道不是三國第一叛將?官渡之戰後曹操燒掉了一大堆通袁武將的書信,就不是籠絡人心了?

借題主寶地,為劉備正名。一一詳述劉備得幾大所謂黑點。



第一,“漢室宗親”的身份。“中山靖王之後”這句話在無數劉黑的科普下已經不需詳解。這是個水分很大的宗親,但並不代表是假的宗親。

有人說西漢的宗室蹭東漢的宗親,這就是無知了,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極為借重西漢皇室宗親身份,所以東漢是承認並繼承西漢宗室體系的。開州牧之始、割據蜀中的益州牧劉焉,八俊之一、帶甲十萬的荊州牧劉表,都是西漢宗室,並不比劉備高貴多少。唯一的區別是劉備不像他們一樣世居高位,但在講究門第的東漢,中山靖王之後並不是不能倚仗的身份。

至於最多人說的真假難辨的問題,先不說當時存不存在家譜的問題,就單說,自漢獻帝以下,從曹操到袁紹再到孫權,大大小小無數諸侯,仇人也好顯貴也罷,從沒有人站出來質疑劉備得宗親身份,怎麼後人隨便一個莫須有,就給質疑了呢?順便科普一下常識,當你質疑某個事件的時候,應該是質疑的人倚仗證據來質問,而不是空口無憑反而讓被質疑方先出示證據的。劉備得漢室宗親身份是得到承認,這一點,後世無憑推翻,有耍流氓的嫌疑。

第二,“假裝恩義,收攬人心”,這就是為黑而黑了,亂世諸侯,誰不收攬人心?至於假裝仁義,僅僅誅心之論而已。

先不說是否假裝,有這麼一句話,人裝了一輩子蒜,也就真的成了蒜。就算劉備假裝,人家裝了一輩子,與真仁義又有何區別?有人拿劉備殺了誰誰誰來說劉備假仁假義,更是吹毛求疵,先不說是否錯殺,所謂好人做一件壞事便十惡不赦,壞人做一件好事就立地成佛。劉備殺個人就崩人設了,曹操滅族屠城放過幾個家眷就成為人性的光輝了?

再者說,劉備假作仁義,曹操還假做寬宏呢?張繡降降叛叛,最後死的莫名其妙;于禁叛而復降,後期何其悽慘;連吾之張良都能一盒酥了,曹操不依然被某些人稱為寬宏有王者氣嗎?

第三,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就是豬隊友送的人頭了。



劉備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南郡,而且後來也還了半個南荊,實為借債者楷模。被羅貫中這個豬隊友搞成了輸人輸理。。。。。。

第四,稱帝。這一點也成了諸葛亮黑的狂歡點。。。

說起來,黑這個的真是毫無歷史基礎可言,而且智商也明顯欠缺。

從法理上,漢室宗親本來就有皇位的天然合法繼承權。東西兩漢都有皇室無嗣,宗室繼位的例子,在漢獻帝將大漢皇權拱手相送的時候,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挺身而出揚漢室大旗,合情合理合法,也給了依舊忠於漢室的人們一個可以追隨的旗幟。黑子們有沒有想過,劉備以振興漢室為己任,在曹丕篡漢的時候不趕緊稱帝正位,難道要像孫十萬一樣,向曹丕獻表稱臣做蜀王嗎?



最後說,劉備不是完美的人,他有很多缺點,比如“高祖遺風”——不喜讀書,又曾與混混流氓等廝混於市井之間,強勢入蜀奪同宗之地,耗盡民力征曹伐吳等等。但他無疑是漢末諸侯中的一股清流,他從不主張屠城,深得民心;又百折不撓,以一介白身與曹操孫權等頂級門閥子弟爭霸天下,堪稱平民楷模。



越是功利越是推崇曹操,越是浮躁越是鄙視劉備。這句話當然有失偏頗,但在當今階層逐漸固定的社會,劉備才是令人神往的俊傑,不是嗎?


青雲水客


許多人都認為劉備仁義,善於籠絡人心,所以其手下一定不會背叛他。其實不然,三國時期,劉備、曹操、孫權三人相比,劉備手底下的叛將最多。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劉備以仁義自居,但是仁義是一把雙刃劍,他既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離散人心。而劉備過於仁義,不懂得仁義和控制相結合,最終使自己的手下人心渙散,屢屢背叛。而曹操和孫權則明顯比劉備做得要好的多,為什麼這樣講呢?

曹操手底下不是沒有叛徒,當初曹操初得兗州,人心未附。恰逢其父曹嵩途徑徐州而遇害,於是曹操率領大軍去復仇。這時原先迎接他入兗州的陳宮和最好的朋友張邈背叛了他,兩人暗地裡勾結,迎呂布入兗州。那麼既然兩人都是曹操的朋友,為什麼要背叛他呢?

陳宮迎曹操入兗州,是看曹操能力出眾,可以以兗州為根基平定天下。但是後來陳宮發現曹操在攻擊徐州時屢屢屠城,於是對他大失所望。而張邈因為曾經在袁紹面前言語不敬(當時袁紹是盟主),袁紹讓曹操斬了張邈。所以張邈認為留在曹操身邊很危險。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背叛了曹操。那麼曹操如何對待這些叛徒呢?

曹操最恨叛徒,他率領大軍與呂布戮戰,誓死也要抓住陳宮和張邈。後來張邈逃走,留弟弟張超守雍丘,曹操硬是強攻雍丘,然後屠殺了張超及張邈的所有家屬。而陳宮追隨呂布,曹操攻破下邳後,陳宮、呂布被俘,曹操言語折辱陳宮,陳宮不投降,遂被斬。

所以說,曹操對待叛徒的態度很鮮明,那就是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斬了他。那麼孫權呢?孫權也最恨叛徒,態度比曹操更甚。

孫權手下大將韓當功勳卓著,韓當死後,孫權感恩於韓當的功勞,於是讓他的兒子韓綜統領其父的餘部。孫權對他也很信任,在孫權率兵征討石陽時,派韓綜鎮守武昌。結果韓綜在任上花天酒地,作威作福。孫權知道後,看他父親的面子沒有追究。

後來,韓綜自己心裡擔心被懲罰,於是有叛變的打算。為了讓部下追隨,他詐言道:你們平定賊寇不利,很快會有人前來治罪,將吏以下全都要抓起來,為今之計只有逃跑一條路了。於是韓綜將自己的姑姑、妹妹、婢女都嫁給手下這些人,和他們連成姻親,然後歃血為盟。準備妥當後,韓綜領著手下及其全部家屬幾千人叛吳投魏。

孫權知道後大怒,氣的咬牙切齒,發誓一定要抓住韓綜。而韓綜叛吳後被魏國封為徵南將軍,數次領兵輕車熟路的侵犯吳地。孫權交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抓住這小子。後來,諸葛恪在東興之戰中擊潰魏軍,當時韓綜為魏軍先鋒,失敗被俘。諸葛恪當即將他斬首,把首級拿回去祭奠孫權。

吳國在後期由於朝政混亂,多次發生叛亂,但是在孫權主政時期,很少有人叛亂。而魏國在曹操主政時期,除了陳宮和張邈,後期叛變的大將只有于禁。曹操手底下的將領大多都佩服曹操的能力,因此,極少有人叛變。而曹操用人得當,也是部下不叛變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劉備則做的很差,為什麼這樣講呢?

劉備用人說好聽叫仁義,說不好聽叫拉幫結派。而能成為劉備心腹愛將的少之又少,只有關羽、張飛、趙雲三人。而正是因為劉備對這些人太好,造成了其他將領心中不平衡。所以,叛將往往就出現在這些人的身邊,職位不高卻影響甚大。

關羽有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自傲。劉備心裡很明白,但是還是讓他去單獨鎮守荊州。後來,因為自傲,關羽揚言要懲罰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結果逼急了兩人,兩人叛蜀降吳,造成荊州丟失。

張飛也有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歡鞭笞手下。張飛守下邳時,與陶謙舊部曹豹不和,揚言要軍法處置曹豹,結果逼得曹豹叛變,引來呂布攻城,結果丟失了徐州。事後劉備好言相勸張飛:以後要注意,不要再慢待部下。結果張飛沒有聽進去,終於在守江州時,部下張達﹑範強叛變,將他殺害。致使劉備夷陵之戰前失一大將,減損了劉備的實力。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劉封是劉備的乾兒子,本來孟達率軍平定上庸進行的很順利,但是劉備卻強行將自己的乾兒子劉封派到前線,結果劉封和孟達爭權,欺負孟達,造成孟達叛變,投降了曹魏。後來,孟達領著魏軍偷襲了上庸,劉備辛苦得來的領地又失去。

所以,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劉備用人有很大的問題。劉備太注重親近關係,而疏於根據軍功來平等的對待將領。如果糜芳能夠以南郡太守的身份阻止關羽北伐,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如果劉封能夠不依仗和劉備的親近關係欺負孟達,那麼上庸就不會丟失。如果張飛能善待曹豹,那麼徐州也不會丟失。

說到底,劉備以兄弟義氣結交眾將,在一開始人馬稀少時是可行的。但是當劉備佔據一州,甚至兩州之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將領。而平衡眾人的辦法只有根據能力和軍功。而劉備還是依靠親近關係來任命屬下,造成糜芳不服關羽,曹豹不服張飛,孟達不服劉封。最後都叛變了,怪誰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都說劉備仁義,善於籠絡人心。其實劉備的手段只適用於團隊初建時期,而到後期應該學學曹操,有大度,有膽量啟用新人,不是一味的重用舊人。這就是劉備部下屢屢叛變的原因,也是劉備失敗的最終原因。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劉備以德服人,為何手下會有叛徒?

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是劉備的左右名,可以說劉備的仁德之心,古今少有。三國中有很多能表明劉備仁義之君的事例,其一就是徐州牧陶謙曾為討好曹操,因部下造反導致曹操父親等親人被殺,曹操一怒之下率軍攻打徐州,陶謙八方求救,然而袁紹、袁術、劉表等用兵幾十萬的諸侯紋絲不動,而劉備率關張趙只有區區幾千人,前來營救,其根本原因是劉備念及陶謙是仁德之主,曹操有篡漢之心,而陶謙曾三次讓徐州,劉備均拒絕,足見劉備仁義之心。


其二荊州之主劉表病危,曾多次要把荊州交給劉備,諸葛亮也曾告誡劉備要取荊州,而劉備卻說與劉表是同族宗親,不可取荊州,就算劉表死了,還有其子劉琦,劉備斷然不做無義之事。後來劉琮投靠曹操,長坂坡劉備攜帶新野百姓,日行數十里。曹操鐵騎眼看就要趕上,但劉備卻說:寧可百姓拋棄我,我絕對不拋棄百姓,如此仁德之君天下少有。然而劉備雖然仁義,手下卻出了很多叛徒,如糜芳富士仁,範疆張達,以及孟達等,劉備以仁義自居,為何會出現叛徒,筆者認為大多是因為外部因素,與劉備的關係不大,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糜芳傅士仁叛亂投敵,是因為關羽的指責和威懾。糜芳本為陶謙的部下,後來跟隨劉備,劉備攻取漢中後,糜芳被任命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傅士仁屯兵公安。但二人均遭受關羽的輕視,大多是因為二人沒有什麼戰功,而又身居要職。關羽樊城大戰,糜芳傅士仁奉命供給糧草,但後來關羽的糧草供應不足,導致軍中缺糧,關羽以貽誤軍機之罪要出發二人,並聲稱回到荊州後絕不輕饒。二人本來就懼怕關羽,聽到消息後更是慌慌不可終日,於是二人商議不如投奔吳國,另謀出路。由此看來,糜芳傅士仁的反叛,主要是由於關羽的追責和威懾,與劉備沒有太大的關係。


其次範疆張達反叛,因不堪忍受張飛的侮辱。關羽死後,劉備舉全國之兵要討伐東吳,張飛聽到後大為振奮,便命令部下範疆張達只做白旗孝服,供三軍伐吳時使用,並限定三日之內要完工。二人以時間緊、任務重為由,請求寬限時日,但卻遭到張飛的責罵,並讓人拖出去重仗五十,二人被打的爬不起來,張飛再次下令要求一日之內便要做好,二人無奈只能應允。


二人回去後商議,三日都不能完成的任務,限定一日,再加上二人有傷,根本來不及。於是二人商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殺掉張飛,投奔吳國。於是二人趁張飛深夜熟睡的時候,將其人頭砍下,飛奔東吳去了。顯而易見,範疆張達的反叛,是由於張飛鞭策士卒,制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左右都是個死,二人只能投奔東吳,二人嗯跑也是被逼,顯然與劉備沒有太大關係,而劉備也多次告誡張飛,不要醉酒打罵士卒,早晚必有期禍,只是張飛一直不聽勸。


再次孟達反叛,一者是受劉封的管制欺凌,二者是由於劉備的威懾,最主要是其就是和搖擺不定的人。劉備進攻三中,孟達奉命攻取上庸封地,因功勞卓著,孟達被委以重任,後來劉備因擔心孟達能力不足,或者傭兵自己,於是派遣義子劉封前去輔助孟達。劉封畢竟是劉備的義子,孟達對於劉備來說也不過是降將,因此孟達處處受制於劉封,劉封還伺機找孟達的麻煩,這一切孟達只能忍耐。


後來關羽北伐樊城被圍,曾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兵,但劉封孟達以上庸剛被攻取,立足未穩為由,拒絕發兵救援,於是廖化前往成都求救劉備,後來關羽便被捕殺害。孟達本來就是個降將,更知道劉備關羽義結生死,因擔心劉備責怪,禍及自身,故而反叛劉備,投奔曹魏,而孟達在曹魏也收到曹丕的親切接見,並委以重任。由此看來,孟達是個左右搖擺不定的人,但劉備攻取益州時,孟達過不可沒,劉備因沒有看出孟達的性格,導致上庸反叛。

你是如何看待劉備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