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Liona·Lh


刘备一向善于笼络人才,且以仁德自居,为什么却有很多人背叛他?

其实无论是蜀国还是魏国、吴国,都出了很多叛徒,但是蜀国出来的叛徒是数量最多的。而且大多数身居要职,比如孟达、麋芳、博士仁、黄权等,别人叛变也就是人走,这些人叛变是连人带地盘一起走。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无论是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里面刻画的刘备都是以仁德为称,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对待下属非常平易近人。那么就这样一个以德服人的君主为什么内部会出现这么多叛徒呢?

下面我们就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刘备起家比较慢,自己本家人就那几个,入川以后才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魏国、吴国长期占据北方和江东,还一直有人造反呢,更何况刘备这个外来统治者。身处乱世狼子野心的多了去了,有的人他就不想寄人篱下,这和刘备仁义不仁义没有关系。刘璋统治时期就想反叛的那些人,会因为刘备这个仁义的人来了而放弃吗?

政权交接前后是权力最不稳固的时期,魏国势大,曹丕称帝时还反声一片呢,所以刘备这种根基不稳的外来人情况只会更糟糕。

其次,刘备对待自己本家人那是的确没得说,也没什么架子,同吃同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刘备毕竟是一国之君,不是所有人都能天天和刘备待在一起的。就比如博士仁和麋芳,虽然是蜀汉的臣,但是和他们直接打交道的不是刘备而是关羽。

关二爷我们知道那是傲气凌人的上司啊,和刘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性格,平常就看不起手下的人,不知道礼贤下士。所以麋芳等人和关羽之间早就有间隙,但是关羽又是刘备的把兄弟,总不能因为自己受了委屈就去找刘备告状吧?就算去告状了,刘备肯定也是向着关羽,不会向着他们。两头堵了,只能去找下一个明主追求自己的仕途了,所以有的人叛变和刘备没啥关系。

说到底刘备就是一个人,他就是再怎么笼络人心,总不能一天换一个大臣,和他促膝长谈人生理想吧?蜀国将臣那么多,刘备天天陪睡,睡到死也陪不过来。如果天天光想着怎么笼络人心,这匡扶汉室的任务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叛变这个事情也不能全让刘备背锅。

最后,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精神发展的保障,好话谁都会说,现在创业的公司老总招收新人,谁还不会画几张大饼?刘备就是再仁义、再平易近人,也不能一句话就让人心甘情愿为他去送死。

说到底还是蜀汉太弱小了,让人看不到前途,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这都是和刘备合力建厂的,开国元老不必多说。厂子建起来,后面来的那些人都是听说这个厂子待遇好分红多,过来打工和投资的。如果人家感觉厂子前景不太好,或者待遇没有想得那么好,辞职跳槽,撤资走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不是所有人都想匡扶汉室的,很多人就是听说这里领导对下属还不错,来给你干活,趁着乱世建功立业,混个一官半职。

荆州丢了以后,北方负责防守曹魏偷袭的军队不也叛曹了嘛,有几个人愿意为了刘备仁义的而成为炮灰,所以就是蜀国太弱了,发展前景没有隔壁两家好。

说到这里,我基本上已经把我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了我最后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三点原因:

一、刘备起家太晚,根基不牢,乱世中狼子野心之人太多。

二、刘备精力有限,对手下的将臣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说蜀汉的管理阶级有问题。

三、刘备的口号虽然响亮,但是国小势弱,留不住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古至今,对于我们大众普通人来说,有够的利益才是驱使我们卖命动力,当然啦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人,如果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写在评论里,大家相互讨论一下。


杨角风发作


刘备素以仁德而闻名天下,然今不少朋友都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为什么会有这个看法呢?我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刘备手下出现了众多叛徒,其实这一点还真不假,话说刘备手下到底出现了那些叛变之人呢?简单和大家盘点一下,先后有小舅子糜芳,傅士仁,孟达,黄权,杜路,刘宁,雍闿,朱褒,高定,孟获等数十人反叛刘备,那么素有仁德之名的刘备,为何手下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叛将呢?假仁假义之说真可信吗?其实不然,关键原因还是出在“实力”二字上!

实力才是稳定人心的硬道理

正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个统治者只有拥有绝对的实力,才能更稳定的统治部下!刘备手下之所以出现众多人叛变,实则是刘备实力走下坡的必然表现!

我们先来看看这糜芳,傅士仁吧,话说这两人为何投降呢?表面原因是关羽令二人供给军资,但二人没有完成任务,加之与关羽有矛盾,所以吴军进攻荆州时便献城投降,然深层原因是当时关羽北伐不利,受阻樊城,尽管之前有“水淹七军”的大胜,但事后关羽便迅速遭到了魏吴两方的夹击,处于颓势。

在看看孟达降魏,其与刘封不和确实是原因之一,但直接促使孟达降魏一事,还在于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孙吴之手,蜀汉实力大减!

后面众人为何叛变呢?原因就出在这夷陵兵败,黄权,杜路,刘宁三人是兵败走投无路而降曹,降吴的,倒也无可厚非。然经此一战,蜀汉实力大减,元气大伤,其结果则是直接导致了后来南中四郡的叛乱!

蜀汉自平定西川后,便接连遭受打击,失荆州,败夷陵,实力大减,故叛变层出!

假仁假义非刘备,仁德亦难服众心!

假仁假义是绝不可能成就霸业的!刘备的仁德之心不假,从这件事我们便足以看出:

时刘备夷陵兵败,身为镇北将军的重臣黄权降魏,按理来说,刘备要诛杀黄权家人也不为过,更何况当时就有人这么提议,而刘备是怎么做的呢?刘备为黄权辩解,黄权降魏实属无奈,不是黄权对不起(蜀)汉,而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于是厚待黄权家人!

其实从黄权角度看这个问题更能说明问题,时黄权降魏,后曹丕向黄权提到有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笔者猜测这是曹丕故意为之),而黄权对此是淡然一笑,丝毫没放在心上,他向曹丕言道,他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刘备断然不会这样做。后来事实果不出黄权所料!

虽然刘备仁德不假,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仅靠仁德是不行的,有足够的实力,才能说明一切!实力,才是硬道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东汉末年,诸侯林立,各阵营出现反叛事件,这也很正常,刘备自然也不例外。而造成刘备密集反叛事件的时期,就是在刘备入蜀到夷陵之战这段时期,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刘备的人才缺乏磨合,埋下反叛的隐患。第二,刘备再仁德,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阵营内必然有反复之人。第三,由于局势窘迫,无奈背叛。第四,被敌人欺骗而反叛。所以,和刘备的仁德不仁德无关。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发展是很迅猛的,先是借荆州,然后入蜀,治理成都,湘水分界,汉中之战,刘封孟达席卷东三郡,关羽北伐。所以,这个期间刘备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和磨合三大集团的人才。刘备入主成都后,吕蒙偷袭三郡,移书长沙和桂阳,二郡反叛。可见,这两郡离东吴最近,已经被渗透了,入蜀消耗了太多精力,无论是刘备或者诸葛亮是无暇顾及治理的,更别说什么仁德了。不过,零陵的郝普还在拒守抵抗,吕蒙也打不下来,只能用计欺骗郝普,导致零陵陷落。刘备从成都回到荆州处理领土矛盾,结果因为曹操方面对三巴地区的威胁,草草的签订“湘水分界”就回成都就,对放回来的郝普也没有加以重用,这让日后郝普彻底加入东吴阵营。



而且,刘备对荆州也没有进一步的安排,只是交给关羽,糜芳,傅士仁等,包括后来派去上庸的刘封,都说明了此时刘备更重用这些“老战友”。造成刘备“任人唯亲”的原因,就是刘备根本没有空隙去挖掘重用,新的人才。举个例子,黄忠,魏延都是跟随刘备入蜀的,二人也都把握住了机会,魏延还取代张飞担任汉中太守。但是另一方面,孟达属于进攻型的人才,却放在宜都太守的位置上。汉中之战后,孟达率领四千部曲离开宜都攻打房陵,这极有可能是出自孟达个人的行动,于是刘备派同样是进攻型的刘封统帅孟达部。这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孟达和刘封不和,孟达背叛。第二,荆州连接益州的地区,只剩下地方部队,后来被陆逊击破,彻底断了关羽入蜀之路。



所以,刘备集团在发展期间,出现了用人混乱的问题,根本来不及调整和拉拢。到了关羽失荆州时,除了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的大多出于无奈。夷陵之战,更是如此,张南,冯习战死,黄权后路被断,只能投靠曹魏。因此,无论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德,手下出现的叛徒大多是环境和形势导致,和个人品行无关。


大飞熊骑士


刘备手下的叛将很少!

在纷繁混乱的多三国时代,刘备手下的主要文臣武将都是非常忠诚的。极少有背叛刘备的。

在从刘备起兵,一直到赤壁之战,乃至占领西川,刘备的手下只有一个叛徒,那就是曹豹,这个人本来不是刘备的部将,又被张飞灌酒,气恼不过,才当了叛徒。其他再没有背叛的。

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刘备屡战屡败,常常是寄人篱下狼狈不堪。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关羽,张飞,赵云等不抛弃不放弃,愿意跟着刘备一条道走到黑。这充分说了了刘备的人格魅力。

刘备集团的所有重大叛乱,都与关羽有关!他的手下出了很多叛徒,直接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局面。

刘备刚刚打败刘璋,夺取益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这一次,东吴偷袭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只有零陵郡太守拼命坚守。长沙,桂阳的太守直接投降!开城迎敌!



东吴军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夺取了大半个荆州。

这一次,把刘备和关羽都气的半死,从此就恨上孙权。

但是,也充分暴露了关羽不善于团结人的致命缺陷。

终于,几年以后,这个缺陷无限放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与曹军大战樊城,水淹七军,威震中原。不想东吴又冒坏水,偷袭江陵。守将糜芳,傅士仁献城投降!关羽后路被断,军队迅速崩溃,最终兵败身亡。



短短三五年的时间,荆州主要官员两次大规模投降,让刘备直接丢掉了荆州。对此,镇守荆州的关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驻守上庸的孟达,刘封,都因为没有救援关羽而受牵连。

孟达畏罪,叛逃到了魏国。刘封被赐死。

再后来,刘备为关羽报仇,大败而归。蜀国内部叛乱不断,持续三年之久!

唉,因为张飞的暴脾气,曹豹背叛,刘备丢了徐州。因为关羽的骄傲,众人叛逃,刘备丢了荆州。别人是坑爹,这二位是冷兄弟啊。

但是刘备没有怪他们,也算是重情重义了吧。


上将嗳福斯


题主这样说是不对的,三国里面,叛将的最少的恰恰是蜀国,而最多的却是魏国,比如投奔到蜀汉的王平、姜维、夏侯霸,还有淮南三叛,好多是背叛了魏国投降了吴国,而吴国往魏国跑的,那也是相当多的。

那我们来看看所谓的蜀国叛徒跟刘备有没有关系。

第一个,关羽,有些人说关羽投降了曹操,是对刘备的背叛,但是要知道在之前刘备可是带着关羽、张飞投降曹操的,而关羽一打到刘备的消息之后,就对张辽说,刘备与他有过誓言,生死与共、

虽然曹操对他很好,但是他会报了曹操的恩之后,就会去寻找刘备的,所以关羽杀掉颜良之后,就将曹操的赏赐都封存了,去寻找此时在袁绍那边的刘备。

第二个,糜芳,傅士仁,我们就重点说糜芳吧,糜芳可是糜竺的弟弟,刘备的小舅子,糜竺的地位可是在诸葛亮之上,糜芳之所以会投吴,也是因为关羽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刘备的原因。

第三个,孟达,孟达投魏,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和荆州,也是主要是被刘封给欺负了,才会投魏的,离开的时候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解释自己为什么为投魏,而且后来又想叛魏归汉。

第四个,黄权,刘备伐吴的时候,黄权就劝谏让他做先头部队,刘备坐镇后方,但是刘备拒绝了,派黄权在江北防魏军,后来刘备败于夷陵,黄权归路被陆逊阻隔,又不能向吴国投降,只能投降魏国。

按道理说,黄权投降魏国,黄权在蜀汉的家人应该受到牵连,而刘备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他,对待黄权的家人往常,后来黄权的儿子还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曹丕问黄权,你弃蜀投魏,是想效仿弃项投汉的陈平和韩信吗?黄权说,刘备对我很好,我只是不能降吴,又回不去,才降魏的,我只是想活下去而已。蜀国投降的人说,黄权的家人被刘备给杀了,黄权说刘备不会这样做的,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由此可见,蜀汉的这几个叛将,并非是刘备的原因,而且他们的表现,其实也更能体现出刘备的仁德。


历史简单说


不知道题主从哪儿得来的:三国之中刘备手下叛将最多!这一说法。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三国志中记载最多的反而是曹操。

我们先来说说刘备

整部三国之中,刘备手下最著名的叛将只有两位:害死关羽的糜芳以及投降曹魏的孟达。

随着凤雏庞统的阵亡,诸葛亮和张飞前往益州支援刘备,留下关羽和糜芳等人镇守荆州。

大家都知道关羽的性格是瞧不起士大夫而非常爱护士卒,因此有意无意中得罪了刘备小舅子糜芳。

在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时候,糜芳还不敢如何,但是等到东吴和曹魏夹击关羽,关羽败走麦城之时,糜芳落井下石,不提供补给也不出兵救援。等到关羽真死了糜芳又害怕刘备杀了自己,干脆就叛变投降东吴。

孟达更是一方诸侯,自持有兵有粮有地盘,在魏蜀之间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先叛蜀投魏,后来又叛魏投蜀。结果大意之下被司马懿千里突袭,一举斩杀。

我们再来看看曹魏

曹操起兵之时就屡次碰上士兵叛逃和亲朋叛逃,甚至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叛逃。

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刚招募了两千士兵,半夜的时候士兵突然炸营造反,曹操手杀数人才止。

还到龙亢,士卒多叛。-三国志

曹操年轻时的好友张邈,俩人好到都互相托付妻子的地步了。结果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寒了大家的心,被陈宫说动张邈叛逃,投奔吕布。后来大家都知道,陈宫和张邈铁了心和曹操作对,陈宫最后被曹操所杀,张邈全家都被曹操所杀。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三国志

曹操的别驾毕谌是个人才,张邈叛变时老母亲也沦陷了,曹操就跟他说,你要是过意不去,就去投奔张邈吧,我不怪你。

毕谌于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指天发誓,说自己绝不叛变。曹操很开心,结果这哥们出门就叛变曹操投奔张邈去了。

还有曹操非常欣赏,亲自举荐的人才名叫魏种,兖州叛乱的时候,曹操跟手下人说:别人都会叛变只有魏种不会叛变。

结果没几天就接到魏种叛变的报告,气的曹操说走遍天下也要把魏种抓回来杀掉。

当然毕谌、魏种二人最后还是受到曹操的原谅,才得以名列史书中,也算命大。




再就是关羽水淹七军时,跟着曹操起兵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竟然投降了,这让曹操不满意了很久。最后被放回来的于禁也被曹丕逼死在曹操陵前。

还有刚投降曹操就又反叛的张绣,更是害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从子曹安民、大将典韦。

更不用说,在曹操大本营中忠于汉室的伏完、董承等人的叛乱了。

这么看来,题主还认为刘备麾下的叛将最多吗?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额 应该这样回答 首先区分叛与降 刘备或者概论蜀汉政权的叛将实际上并不多!相对比率与曹魏及孙吴应该不相上下. 多的是降!

什么是叛!这个大家都清楚 倒是要准确定义却很难,吕布肯定是叛变过很多次了!那于禁算叛还是算降!于禁如果算叛的话 关羽算什么?性质基本一样!所以他们那种行为应该定义为降!

刘备的势力出的降将确实非常多!但是主要是由于其势力小 地盘总丢失! 比如丢平原丢了陈群以及当地部曲! 丢徐州损失陈登等一大波!荆州的失守更是降了很多!最后夷陵之战后.黄权降魏 其他很多就地降吴.但是究其原因很难扯得上刘备人品啥的 这些行为很正常 刘备如果把他当一位创业者!他凝聚核心团队的能力是极强的!他数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核心团队依然追随他,就好比现代社会 你去了一家创业公司 公司倒闭了 自谋生路的一定是大部分 极少人会继续跟着老板去再次重新创业

具体来说:比如陈登 徐州本地士族大家 迎立刘备的主要人物。 当刘备失去徐州时 他投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迎立了曹操! 你觉得这是叛变吗? 我不这样看 陈登考虑的并不是他个人的好恶或者他和陶谦 刘备 曹操的个人关系 他的角度是陈氏家族的利益及发展! 他离开刘备后至少史书上没写过他说过刘备不好!刘备更是对其推崇备至 跟人争论时给予陈登极高评价! 陈登为曹魏抵御孙吴 安定徐州,也不是对刘备的背叛 只能说 他忠于的是自己的家族及徐州百姓!

三国时期毕竟是汉家自己的内斗 ,不比汉代 或宋时的与外族斗争!更换阵营 更像是现代职场的跳槽! 在战败后投降 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降和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放假加薪


这是个伪命题,刘备麾下叛将,除了糜芳孟达,并没有多少武将,怎么就很多了?几天前看到有人说最多,被驳了一通,现在又改成了最多,题主你是有多么执着啊。。。

如果刘备这就算很多,那么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怎么说?司马,难道不是三国第一叛将?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掉了一大堆通袁武将的书信,就不是笼络人心了?

借题主宝地,为刘备正名。一一详述刘备得几大所谓黑点。



第一,“汉室宗亲”的身份。“中山靖王之后”这句话在无数刘黑的科普下已经不需详解。这是个水分很大的宗亲,但并不代表是假的宗亲。

有人说西汉的宗室蹭东汉的宗亲,这就是无知了,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极为借重西汉皇室宗亲身份,所以东汉是承认并继承西汉宗室体系的。开州牧之始、割据蜀中的益州牧刘焉,八俊之一、带甲十万的荆州牧刘表,都是西汉宗室,并不比刘备高贵多少。唯一的区别是刘备不像他们一样世居高位,但在讲究门第的东汉,中山靖王之后并不是不能倚仗的身份。

至于最多人说的真假难辨的问题,先不说当时存不存在家谱的问题,就单说,自汉献帝以下,从曹操到袁绍再到孙权,大大小小无数诸侯,仇人也好显贵也罢,从没有人站出来质疑刘备得宗亲身份,怎么后人随便一个莫须有,就给质疑了呢?顺便科普一下常识,当你质疑某个事件的时候,应该是质疑的人倚仗证据来质问,而不是空口无凭反而让被质疑方先出示证据的。刘备得汉室宗亲身份是得到承认,这一点,后世无凭推翻,有耍流氓的嫌疑。

第二,“假装恩义,收揽人心”,这就是为黑而黑了,乱世诸侯,谁不收揽人心?至于假装仁义,仅仅诛心之论而已。

先不说是否假装,有这么一句话,人装了一辈子蒜,也就真的成了蒜。就算刘备假装,人家装了一辈子,与真仁义又有何区别?有人拿刘备杀了谁谁谁来说刘备假仁假义,更是吹毛求疵,先不说是否错杀,所谓好人做一件坏事便十恶不赦,坏人做一件好事就立地成佛。刘备杀个人就崩人设了,曹操灭族屠城放过几个家眷就成为人性的光辉了?

再者说,刘备假作仁义,曹操还假做宽宏呢?张绣降降叛叛,最后死的莫名其妙;于禁叛而复降,后期何其凄惨;连吾之张良都能一盒酥了,曹操不依然被某些人称为宽宏有王者气吗?

第三,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就是猪队友送的人头了。



刘备借荆州,其实只是借了南郡,而且后来也还了半个南荆,实为借债者楷模。被罗贯中这个猪队友搞成了输人输理。。。。。。

第四,称帝。这一点也成了诸葛亮黑的狂欢点。。。

说起来,黑这个的真是毫无历史基础可言,而且智商也明显欠缺。

从法理上,汉室宗亲本来就有皇位的天然合法继承权。东西两汉都有皇室无嗣,宗室继位的例子,在汉献帝将大汉皇权拱手相送的时候,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挺身而出扬汉室大旗,合情合理合法,也给了依旧忠于汉室的人们一个可以追随的旗帜。黑子们有没有想过,刘备以振兴汉室为己任,在曹丕篡汉的时候不赶紧称帝正位,难道要像孙十万一样,向曹丕献表称臣做蜀王吗?



最后说,刘备不是完美的人,他有很多缺点,比如“高祖遗风”——不喜读书,又曾与混混流氓等厮混于市井之间,强势入蜀夺同宗之地,耗尽民力征曹伐吴等等。但他无疑是汉末诸侯中的一股清流,他从不主张屠城,深得民心;又百折不挠,以一介白身与曹操孙权等顶级门阀子弟争霸天下,堪称平民楷模。



越是功利越是推崇曹操,越是浮躁越是鄙视刘备。这句话当然有失偏颇,但在当今阶层逐渐固定的社会,刘备才是令人神往的俊杰,不是吗?


青云水客


许多人都认为刘备仁义,善于笼络人心,所以其手下一定不会背叛他。其实不然,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相比,刘备手底下的叛将最多。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备以仁义自居,但是仁义是一把双刃剑,他既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离散人心。而刘备过于仁义,不懂得仁义和控制相结合,最终使自己的手下人心涣散,屡屡背叛。而曹操和孙权则明显比刘备做得要好的多,为什么这样讲呢?

曹操手底下不是没有叛徒,当初曹操初得兖州,人心未附。恰逢其父曹嵩途径徐州而遇害,于是曹操率领大军去复仇。这时原先迎接他入兖州的陈宫和最好的朋友张邈背叛了他,两人暗地里勾结,迎吕布入兖州。那么既然两人都是曹操的朋友,为什么要背叛他呢?

陈宫迎曹操入兖州,是看曹操能力出众,可以以兖州为根基平定天下。但是后来陈宫发现曹操在攻击徐州时屡屡屠城,于是对他大失所望。而张邈因为曾经在袁绍面前言语不敬(当时袁绍是盟主),袁绍让曹操斩了张邈。所以张邈认为留在曹操身边很危险。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背叛了曹操。那么曹操如何对待这些叛徒呢?

曹操最恨叛徒,他率领大军与吕布戮战,誓死也要抓住陈宫和张邈。后来张邈逃走,留弟弟张超守雍丘,曹操硬是强攻雍丘,然后屠杀了张超及张邈的所有家属。而陈宫追随吕布,曹操攻破下邳后,陈宫、吕布被俘,曹操言语折辱陈宫,陈宫不投降,遂被斩。

所以说,曹操对待叛徒的态度很鲜明,那就是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斩了他。那么孙权呢?孙权也最恨叛徒,态度比曹操更甚。

孙权手下大将韩当功勋卓著,韩当死后,孙权感恩于韩当的功劳,于是让他的儿子韩综统领其父的余部。孙权对他也很信任,在孙权率兵征讨石阳时,派韩综镇守武昌。结果韩综在任上花天酒地,作威作福。孙权知道后,看他父亲的面子没有追究。

后来,韩综自己心里担心被惩罚,于是有叛变的打算。为了让部下追随,他诈言道:你们平定贼寇不利,很快会有人前来治罪,将吏以下全都要抓起来,为今之计只有逃跑一条路了。于是韩综将自己的姑姑、妹妹、婢女都嫁给手下这些人,和他们连成姻亲,然后歃血为盟。准备妥当后,韩综领着手下及其全部家属几千人叛吴投魏。

孙权知道后大怒,气的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抓住韩综。而韩综叛吴后被魏国封为征南将军,数次领兵轻车熟路的侵犯吴地。孙权交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抓住这小子。后来,诸葛恪在东兴之战中击溃魏军,当时韩综为魏军先锋,失败被俘。诸葛恪当即将他斩首,把首级拿回去祭奠孙权。

吴国在后期由于朝政混乱,多次发生叛乱,但是在孙权主政时期,很少有人叛乱。而魏国在曹操主政时期,除了陈宫和张邈,后期叛变的大将只有于禁。曹操手底下的将领大多都佩服曹操的能力,因此,极少有人叛变。而曹操用人得当,也是部下不叛变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刘备则做的很差,为什么这样讲呢?

刘备用人说好听叫仁义,说不好听叫拉帮结派。而能成为刘备心腹爱将的少之又少,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而正是因为刘备对这些人太好,造成了其他将领心中不平衡。所以,叛将往往就出现在这些人的身边,职位不高却影响甚大。

关羽有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自傲。刘备心里很明白,但是还是让他去单独镇守荆州。后来,因为自傲,关羽扬言要惩罚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将傅士仁,结果逼急了两人,两人叛蜀降吴,造成荆州丢失。

张飞也有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欢鞭笞手下。张飞守下邳时,与陶谦旧部曹豹不和,扬言要军法处置曹豹,结果逼得曹豹叛变,引来吕布攻城,结果丢失了徐州。事后刘备好言相劝张飞:以后要注意,不要再慢待部下。结果张飞没有听进去,终于在守江州时,部下张达﹑范强叛变,将他杀害。致使刘备夷陵之战前失一大将,减损了刘备的实力。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本来孟达率军平定上庸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刘备却强行将自己的干儿子刘封派到前线,结果刘封和孟达争权,欺负孟达,造成孟达叛变,投降了曹魏。后来,孟达领着魏军偷袭了上庸,刘备辛苦得来的领地又失去。

所以,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刘备用人有很大的问题。刘备太注重亲近关系,而疏于根据军功来平等的对待将领。如果糜芳能够以南郡太守的身份阻止关羽北伐,那么荆州就不会丢失。如果刘封能够不依仗和刘备的亲近关系欺负孟达,那么上庸就不会丢失。如果张飞能善待曹豹,那么徐州也不会丢失。

说到底,刘备以兄弟义气结交众将,在一开始人马稀少时是可行的。但是当刘备占据一州,甚至两州之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将领。而平衡众人的办法只有根据能力和军功。而刘备还是依靠亲近关系来任命属下,造成糜芳不服关羽,曹豹不服张飞,孟达不服刘封。最后都叛变了,怪谁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都说刘备仁义,善于笼络人心。其实刘备的手段只适用于团队初建时期,而到后期应该学学曹操,有大度,有胆量启用新人,不是一味的重用旧人。这就是刘备部下屡屡叛变的原因,也是刘备失败的最终原因。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刘备以德服人,为何手下会有叛徒?

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是刘备的左右名,可以说刘备的仁德之心,古今少有。三国中有很多能表明刘备仁义之君的事例,其一就是徐州牧陶谦曾为讨好曹操,因部下造反导致曹操父亲等亲人被杀,曹操一怒之下率军攻打徐州,陶谦八方求救,然而袁绍、袁术、刘表等用兵几十万的诸侯纹丝不动,而刘备率关张赵只有区区几千人,前来营救,其根本原因是刘备念及陶谦是仁德之主,曹操有篡汉之心,而陶谦曾三次让徐州,刘备均拒绝,足见刘备仁义之心。


其二荆州之主刘表病危,曾多次要把荆州交给刘备,诸葛亮也曾告诫刘备要取荆州,而刘备却说与刘表是同族宗亲,不可取荆州,就算刘表死了,还有其子刘琦,刘备断然不做无义之事。后来刘琮投靠曹操,长坂坡刘备携带新野百姓,日行数十里。曹操铁骑眼看就要赶上,但刘备却说:宁可百姓抛弃我,我绝对不抛弃百姓,如此仁德之君天下少有。然而刘备虽然仁义,手下却出了很多叛徒,如糜芳富士仁,范疆张达,以及孟达等,刘备以仁义自居,为何会出现叛徒,笔者认为大多是因为外部因素,与刘备的关系不大,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糜芳傅士仁叛乱投敌,是因为关羽的指责和威慑。糜芳本为陶谦的部下,后来跟随刘备,刘备攻取汉中后,糜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傅士仁屯兵公安。但二人均遭受关羽的轻视,大多是因为二人没有什么战功,而又身居要职。关羽樊城大战,糜芳傅士仁奉命供给粮草,但后来关羽的粮草供应不足,导致军中缺粮,关羽以贻误军机之罪要出发二人,并声称回到荆州后绝不轻饶。二人本来就惧怕关羽,听到消息后更是慌慌不可终日,于是二人商议不如投奔吴国,另谋出路。由此看来,糜芳傅士仁的反叛,主要是由于关羽的追责和威慑,与刘备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次范疆张达反叛,因不堪忍受张飞的侮辱。关羽死后,刘备举全国之兵要讨伐东吴,张飞听到后大为振奋,便命令部下范疆张达只做白旗孝服,供三军伐吴时使用,并限定三日之内要完工。二人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请求宽限时日,但却遭到张飞的责骂,并让人拖出去重仗五十,二人被打的爬不起来,张飞再次下令要求一日之内便要做好,二人无奈只能应允。


二人回去后商议,三日都不能完成的任务,限定一日,再加上二人有伤,根本来不及。于是二人商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杀掉张飞,投奔吴国。于是二人趁张飞深夜熟睡的时候,将其人头砍下,飞奔东吴去了。显而易见,范疆张达的反叛,是由于张飞鞭策士卒,制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左右都是个死,二人只能投奔东吴,二人嗯跑也是被逼,显然与刘备没有太大关系,而刘备也多次告诫张飞,不要醉酒打骂士卒,早晚必有期祸,只是张飞一直不听劝。


再次孟达反叛,一者是受刘封的管制欺凌,二者是由于刘备的威慑,最主要是其就是和摇摆不定的人。刘备进攻三中,孟达奉命攻取上庸封地,因功劳卓著,孟达被委以重任,后来刘备因担心孟达能力不足,或者佣兵自己,于是派遣义子刘封前去辅助孟达。刘封毕竟是刘备的义子,孟达对于刘备来说也不过是降将,因此孟达处处受制于刘封,刘封还伺机找孟达的麻烦,这一切孟达只能忍耐。


后来关羽北伐樊城被围,曾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兵,但刘封孟达以上庸刚被攻取,立足未稳为由,拒绝发兵救援,于是廖化前往成都求救刘备,后来关羽便被捕杀害。孟达本来就是个降将,更知道刘备关羽义结生死,因担心刘备责怪,祸及自身,故而反叛刘备,投奔曹魏,而孟达在曹魏也收到曹丕的亲切接见,并委以重任。由此看来,孟达是个左右摇摆不定的人,但刘备攻取益州时,孟达过不可没,刘备因没有看出孟达的性格,导致上庸反叛。

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