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張靈甫?

筆下發白



張靈甫在抗戰時期成名,但在講究資歷的國軍中資歷很一般。如果不是殺妻案陰差陽錯離開胡宗南,他也很難在抗戰時期成名,併成為國軍五大主力的整編師師長。

他成名後,在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升任濟南綏靖公署主任,七十四軍被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王耀武推薦了張靈甫繼任七十四師師長,沒想到是他一手葬送了王耀武的這個老本錢部隊。

當時的整編七十四師已經是國軍五大主力,裝備優良,兵員素質相對比較高,是國軍主力中的主力,號稱御林軍。所以整編七十四師師長是有不少人垂涎的位置,最後是張靈甫勝出。


在蘇中七戰七捷時,整編七十四師就進攻特別積極,但也遭受過華中野戰軍的重大打擊。其實在蘇中的幾次交手中,整編七十四師和張靈甫的優缺點就已經暴露出來了,這就是進攻勇猛有餘,防守能力不足。

這樣的部隊適合在進攻中打先鋒,當成攻堅尖刀來使用,但要求是必須有人幫助他保護好側翼,當它孤立作戰的時候,就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容易被包圍。

張靈甫的性格也是這樣,自恃受到重用,就恃寵而驕了,為人驕狂,誰也不放在眼裡,上級和同級別的友軍都得罪完了。換句話說,不僅解放軍巴不得消滅他,同僚中巴不得他早點被消滅的也大有人在。


這也是他最後被華野圍殲時李天霞救援比較消極的主要原因。其實這也是粟裕決心打整編七十四師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張靈甫和其他同僚矛盾比較深,目中無人,所以有可能被包圍之後國軍不會全力救援。

張靈甫自己的指揮能力問題也很大,警惕性不夠強,都快被華野包圍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境非常危險了,反而放棄了重武器,也沒有想好後勤物資怎麼解決,就決定退守連水源都無法保證的孟良崮,自投死地。

這說明他在事先沒有準備,對孟良崮也缺乏瞭解,就直接把部隊帶上去,兵法上說,這就算是浪戰了。這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放棄重武器,這是國軍當時僅有的優勢,這都放棄了,寫仗劉沒法打了。


反觀胡璉,豫東戰役的時候原定目標是第五軍,同樣是國軍五大主力,但解放軍剛開始展開,胡璉就發現情況不對,這是衝著他來的,所以他馬上轉移,沒有給華野留出足夠的時間,這種戰場上的靈敏是張靈甫的短板。

再看黃百韜。同樣是豫東戰役,華野打胡璉第五軍不成,黃百韜前來救援,卻被華野反包圍,差一口氣就被圍殲,但黃百韜就地堅守,發揮自己重武器優勢,所以等來了國軍的救援。而張靈甫被包圍後,被殲滅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