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
内蒙古巴彦淖尔酒文化,很多当地人都说不清。因为没有啥特殊的礼仪习惯,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细节,反正喝就行了。如果说非要说点巴彦淖尔的酒文化,那只能是【要想喝好,主家跌倒】、【点点不服,六六服】。常喝酒的我觉得应该还是比较认同这两段形容词的吧。在巴彦淖尔但凡聚一起喝酒的哥们儿,还是能喝不少的,最能喝的也是最爱喝的,到了下半场就算酒量不如他的也要和他喝点,所以在巴彦淖尔最能喝的基本也是醉的最厉害的那一个,俗话说:“猛虎架不住狼多”,在酒桌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从多角度了解巴彦淖尔酒桌文化:
(一)从巴彦淖尔人口结构看酒桌文化
巴彦淖尔人口构成主要是由三个结构组成,这也形成了巴彦淖尔酒桌文化的多元性。
(1)因“走西口”成为巴彦淖尔人约占52%左右,其中包括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甚至还有甘肃人和山东人等等。我们巴彦淖尔人很多祖辈的都是“走西口”来到巴彦淖尔定居的。
(2)原住汉族居民约占43%左右,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巴彦淖尔人,通过最简单的百度地图就可以分辨,很多巴彦淖尔地区的地名都是以人名命名,如“杨家圪旦”“李家圪旦”等等,假如你祖上居住在上述地方且姓氏相同,那么你是巴彦淖尔的原住民没跑了,说不准你还是地主的后代呢。
(3)那就是大草原上的原住蒙族了,占比约5%。
(二)从巴彦淖尔自然气候看酒桌文化
巴彦淖尔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夏热冬冷。这也让我们的饮酒类别变得很是分明,啤酒白酒的上桌情况基本也是看气温季节的变化。夏天冰啤酒,冬天全白酒。但蒙古族一般都是有白酒的情况下不怎么喝啤酒。
(三)从巴彦淖尔风土人情看酒桌文化
说到巴彦淖尔风土人情,一个字形容“愣”,两个字形容“阚(kan)货”。当然这是从酒桌上来形容的,大家不要误解。我用这两个形容词来形容酒桌上的巴彦淖尔人是因为你看看有几个地方夏天喝啤酒用3瓶一缸,6瓶一缸的杯子喝酒的,这也不知道是哪家店先整回来的这大缸子的,后来大大小小的烧烤店全是这玩意,以前扎啤杯一杯三口我就忍了,这换杠子还是三口一杯,你说愣不愣。再说白酒,上了饭店凉菜还没上来酒先倒满,第一盘凉菜刚上来就有人说:“来来来喝个上菜酒”还没吃两口凉菜就说“来第一个先干了”,等到最后热菜还没上齐,酒喝了三四瓶了。完了最后高喊“服务员,来个拌汤”。很多不长喝酒的就问啦,为啥最后要来了拌汤,是不是没吃饱。孩子你还是太年轻了,这是为了喝多了出酒不难受。你说这风土人情硬不硬,阚(kan)不阚(kan).
(四)从巴彦淖尔社会环境看酒桌文化
巴彦淖尔一直都是养人的地方,人们的追求就是吃好喝好,钱够就行。和所有城市一样,在职场的酒桌文化中基本都是“打圈”,敬完一圈一杯酒干了,有领导的情况下,一圈多喝一杯两杯常有的事。在朋友兄弟间喝酒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基本都是“点点不服,六六服”,这里也就不多说了,说多了全是泪。
(五)结束与建议
不管酒桌文化如何,身体是自己的。能喝多少喝多少,量力而为。没有人会因为你不能喝而去灌着你喝,不要听劝酒的人瞎起哄,不喝不给面子,多少喝点就行。还有切记,管好自己的酒品,不要喝点酒就闹事,这样的人,没人愿意去和你交往,酒品看人品嘛。最后用巴彦淖尔通用语言来结束本次话题,祝大家以后在巴彦淖尔的酒摊仗上“吃好、喝好、玩好”。
巴彦专享
九门副提督
从小到大第一次断片就在巴盟,感觉这边喝酒没啥文化,劝酒惹人烦,前几天又听说劝酒喝死人的事,酒桌上的人一个都跑不了。喝酒要适量,为了开心而喝,而不是争强好胜。
头丶条震惊部部长
啥文化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