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你怎么看?

范文海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很简单,能够享受诛九族这一大刑的人,他的脸,或者说他的名字要比现在的身份证摄像头管用多了。

诛九族这种酷刑你一般的小老百姓根本轮不到你。中国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总共也就三个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杨玄感、景清、方孝孺。

杨玄感是隋朝大臣杨素的长子,封楚国公。

景清不是那么有名,但是他曾经试图刺杀明成祖朱棣。

方孝孺就不说他了,诛十族也算是历史上独一份了。

这三个人哪一个不是举国闻名,你让他们怎么逃?就算是他们的家人,照样跑不了,因为除了族诛,还有连坐。


就别说诛九族了,只要是被族诛的人,那要不是朝廷重臣,要不就是知名人物,要不就是造反的头目,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被朝廷给卡的死死的,怎么跑?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要以为古人的户籍制度不完善。刘邦进入关中后萧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秦朝官府内的户口本给抄了,这些登记造册的人口就是刘邦将来军费的来源。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每年的税收绝大部分都从这里来,所以人口的稳定性就非常重要,你不查户口,怎么收税?所以古代朝廷对于人口的流动把控是相当严的。除非是一个朝代末期,脱籍流民严重的情况,要不然只要你有名有姓,想跑基本不可能。


守仁读仁


或许太小瞧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威力了,之所以能让当时罪犯乖乖就擒,也绝非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证,就能够将其束缚得了的。

身份证也仅仅作为我们现如今特定的身份证明,而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下,想要逃跑,付出的代价极高。

被株连范围有限株连九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按常理来说,株连九族是指除犯罪本人除外,往上倒数4代,往下倒数4代,一共9代,仅仅作为伦理界的概念,与严格的法律法律还是有差距。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父亲氏族四代,母亲是族三代,最后加上妻子世族两代。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株连九族,大多都是史书典籍中,亦或者是戏曲小说中,有满门抄斩引申出的说法罢了。也没有哪个官吏非要按着族谱上来,非要因为一人之罪而让全家受难,历史上被株连九族的例子也并不多。

据隋书中记载,杨玄感因为造反被株连九族,但其实真正行刑之时,涉及的也仅仅只有他的兄弟子侄。 流动人口极易控制的我国封建帝制既然能存在2000多年,必然有其独特的等级管理制度,也有极为严格苛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古代人也有类似身份证的身份管理凭证,或许我们只曾听闻商鞅变法,他的最终死亡就以忘带身份凭证有关,当时他因为变法闻名于世。

但也因此惹了一大帮人,自然他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众人抗衡,最终被告发造反,也只能默默承认,所以为了避免被诛杀的厄运,他选择了逃跑。

当然故事的结局也与他被抓而告终,当时商鞅变好不容易跑到了边关,就想找一家客舍落脚留宿,但在当时住店也是需要登记的,就在这个环节让店家感觉到他的可疑之处,不仅没有让他住店,还将其告发,扭送到官府。

出门办事都需要他人引荐,何况你是畏罪潜逃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所以古人的活动范围也相当有限,如果要远离家乡,到外地办事,自然也需要寻求当地政府批准,有了介绍信方可通行。

毕竟每一座城池,为了防止形迹可疑之人潜逃,自然也会在城门口或者是主要干道上派重兵把守,没有引荐信是万万不能通过的。

何况逃亡的代价成本极高,前途未卜、生死不明,逃亡就意味着一场命运博弈,如果被因为株连九族,有可能只是流放,或者是降级贬官,亦或者是成为别人的奴隶丫鬟,但要是畏罪潜逃,被抓了就是死罪。

如若当时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岂不是就可以随意移民?那政府的作用何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你还不知道已经被株连仅仅通过口头传递信息或书信来往,效率难免太低。当时被株连九族,当然首先受到牵连诛杀的自然是要犯一家人,政府执行人员提前肯定会进行消息封锁,他们也绝不会蠢到打草惊蛇的地步。

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官府手中,若不是有内部人员提前通风报信,一切都发生在始料未及之中。因此,比起逃跑所付出的代价成本,乖乖束手就擒,还有从轻发落的可能。

何况当时还有极其严重的思想压迫,许多人根本不可能有逃跑的意识,即使被抓或者被杀,也只能认为这是命运使然!


大国布衣


古代确实没有身份证和摄像头这东西,这些都是现当代才有的,如此正好给那些犯罪的人提供了逃跑的机会,天下那么大,随便跑到哪个地方隐姓埋名官府都很难找到,那么为什么古代被诛九族的人不选择逃跑而是老实受死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诛九族在历史上很少出现

大家不要受电视剧蒙骗太深了,剧里面皇帝动不动就诛人家九族,这是很不真实的。实际上诛九族这个刑法在古代是不常用的,最多也就诛三族。诛九族即只要是沾点亲戚的人全部都要被牵连,古代又流行多生多育,这样一杀估计上百人都要命丧黄泉,这个罪孽是任何人都不能承担的,皇帝自称天选之子,自然也不想去承担罪责,再加上儒家治国的理念,所以诛九族这个刑法只是个摆设。


诛九族这样的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在隋朝的时候,隋朝的政治环境本就复杂,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的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杨玄造反失败后就自杀了,让阳广很是憋屈,不能在本人身上泄愤就把怒火都发泄在有干系的人身上,于是就不断扩大株连的范围,开了诛九族的先河。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斩草除根,防止死灰复燃。

第二,被诛之人没有经验

能被诛九族都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换句话说都是个人物,对当事人来说已经见过大风大浪,对死早有准备。但是对于其他被牵连的亲属和仅仅有血缘关系的远方亲戚来说,他们对死亡是没有预见的。他们还在家里吃着饭或者睡着觉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可能官兵就突然冲进来将他们抓走,更残酷的还不是被抓走,更多时候是直接杀死,诛杀就是灭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否有防抗能力,只要是与被诛九族者有关系的全都逃不过。那些或无辜或不无辜的人,因为没有被抓的经验,想要逃跑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跑也是跑不掉的

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和监控系统,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代社会也是有一套对百姓懂得监管方式的。官府可不是吃白饭的,手段多了去了,什么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住宿登记制度、保甲制度、连坐制度等等多了去了。其中户籍制度是最具代表的制度之一,也是控制百姓最有效的工具,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户口。通过户籍制度官府可以掌握各个地方的人口和土地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税收等管理,当然也不只是在税收方面有用,在征兵上和追查逃犯上也起着大作用。


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就已经发展出了雏形,户籍簿上清除的记载了户主的居住地址、年龄、相貌、肤色、职业、财产、子女、所拥有土地等状况。在追查逃犯的时候,只要对比户籍上的人口和实际人口,就知道哪家有没有私藏逃犯,逃跑的人不管藏在哪户人家,只要没有户籍就会被揪出来,如果他跑去办理户籍那就更方便了,负责户籍的官员早就接到了命令,对那些版户籍的人严加查问,犯人直接就能被揪出来。

(古代户籍管理,保甲制度)


再加上朝廷律法和连坐制度,制度的严格让百姓们为了自保是不会去惹麻烦上身的,大家都知道私藏朝廷逃犯是死罪,所以百姓们也不会去触犯律法和制度。

以此看来,被诛九族的人和被牵连的人是逃也没用,就算逃了,也很可能会被抓回来,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而大部分人遇到这种事早就吓破胆了,哪还有心思去逃跑啊,只好乖乖受死了。


小姐姐讲史


诛九族在古代是灭族的重罪,古人也都非常重视传宗接代,家族传承,肯定是希望能活着或者是为家族留下一个子孙后代的,大难当头他们也想跑 也想逃,但是能成功的机率实在太渺茫!

(九族五服图)

古代通讯不发达,没有逃跑的时间

古代也没有手机 微信 网络什么的来传播消息,而且皇帝有绝对的权力,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生杀大权,很多时候灾祸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已经降临了,根本没有机会通知家人逃跑。这个时候家里人正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官兵抓了,等到他们清楚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快要被杀头了,哪还能有机会逃跑呀。


古代人口流动小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想要出行必须得有官府发放的“路引”,作为被诛九族的通缉犯怎么可能得到路引,所以根本出不了城。

就算侥幸出了城,也很难找到下一个落脚点,因为古代不同地方的口音也不同,城门口都有官兵把守盘查,发现外地口音更是要重点盘问,海捕文书上也有通缉犯的籍贯 外貌特征等,很容易被发现。

运气好逃过了守城官兵还逃不过当地人的举报,中国古代是农耕时代,95%的平民都是农民,农业守土重迁,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所在的村庄,如果村里来了陌生人肯定很快就会被发现,古代还施行连坐制,根本没有人敢收留来历不明的人,为了自保肯定会马上举报。


皇帝担心报复,必须要斩草除根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能犯诛九族大罪的基本不会是平民,一般都是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才会遭到灭顶之灾。如果有人逃跑,皇帝肯定会担心将来被刺杀报复,万一再被其他势力藏匿教唆,多年后伺机报仇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逃跑者找出来。


被抓到的后果很严重

古代大部分时期统治者都主张严刑峻法,死刑的种类也非常多,除了斩首之外,还有凌迟,车裂,腰斩,绞刑,炮烙,烹,磔......

试想一下,本来诛九族判的是斩首,但由于逃跑被抓回来改成凌迟了,那就直接悲剧了,万一在因为自己逃跑的事,其他家人也被加重了刑罚,被折磨至死,就更悲剧了,所以不管是因为对酷刑的惧怕还是为其他家人着想,有逃跑想法的人也很少。


小结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那些被诛九族的人并不是不想逃,而是他们没时间 没机会 也没能力去逃生。


se森小柒ven




如果提前知道家人犯了重罪,而被株连九族,谁愿意原地等死?如果能跑掉,谁会像傻子一样等着挨宰呢?

不选择逃跑,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1、一是来不及跑



很多时候,家人被判重罪,而且株连九族,那消息一般是封锁得极严,趁其家人不备,官差突然袭击。这种情况下,哪里来得及跑?大多数人,除了挨刀,实在没有选择的余地。

有时候,很多被牵连的人在懵懵懂懂中就被抓走了,走的时候,还大喊冤枉,但哪里有道理可讲?他们的命已经在朝堂上被决定了走向,已经预订给了阎王爷。

真不是不跑,实在是来不及跑。

2、得知消息太晚,没跑出去



总有一些知情人,愿意冒着杀头危险,提前跑去告知犯人家属。只是,被判株连九族时,官家那是相当快的,绝不会给太多时间。如此一来,报信的时间,肯定提前不了多少,这样,族人和家属依然跑不掉,毕竟,株连九族不是一家,而是有好多家。

等每家都被通知到,每家在匆匆忙忙中收拾金银细软,收拾随身衣物,准备出发时,索命的官差就到了。族人们就此带着不甘,带着不情愿,被官差押着,通向了黄泉大道,通向了那条不归路。

3、跑了,但没跑远;或着跑了,被通缉抓回



有些人消息够灵,腿脚够快,在官差来时已经跑了,但官差岂是那么蠢笨?他们会在各个重要路口,安排合适的差人等候,一旦发现行色匆匆,慌里慌张的人,马上上前盘问,情况一旦不对,马上扣留。

当然,还有些人运气够好,成功逃脱,只是古代有个东西叫“抓捕文书”,会把通缉人的画像张贴在附近各处,甚至鼓励举报,并且设奖,这时候,如果跑得不远的话,很有可能被抓回,还是难以逃脱被斩的命运。

被株连九族的人,跑出去真是太难了。

那么,有没有株连九族,还能跑掉的人?有。

4、能跑掉的个别人,无不是运气和智慧都极好的人



总有一些人,判断够准确,决定够理智,不仅提前撤离,而且有目的、有计划的跑向人迹罕至,山高水远的地区,而且隐姓埋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只有这样的人,生存的几率才能达到最大。但凡,对以前的生活有一点眷恋,对曾经的故乡有一点舍不得,对以前的生活圈有一丁点放不下,那都会随时送命。



综合来说,古代被株连九族的人,不是不选择逃跑,而是跑不掉,没跑远,或者被通缉抓回,只有极少极少的人会逃跑成功,代价是放弃所有,并且离得越远,生存下来的几率会越高。


蓝风破晓


在1984年以前,中国都没有身份证制度。

请问,为什么1984年以前的所有死刑犯都不逃出去,要等着被枪决呢?这种问题就是废话。

诛九族,这是何等的大罪!

凡是跟罪犯有亲戚关系的,无论是是姻亲还是血亲,都要受到牵连。

一般犯这种滔天死罪的人,不是叛国投敌、就是密谋造反,所以朝廷才会斩草除根,对无辜的家人牵连处以极刑。

例如《唐六典注》有云,在炀帝末年,“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逃脱皇帝的制裁。

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古代并不是一个自由迁徙的社会。

就想1980年代以前,大家出门都要地方开介绍信一样;没有身份证,不代表没有个人身份的凭据。

没有身份的凭据,就会寸步难行。像是在古代,身份的凭据就是路引。例如,元代施惠的《幽闺记》写道——

你去渡关津,怕有人盘问,又没个官司文凭路引,此行何处能安顿?

离开家乡超过一定里数是不行的,就会被判犯禁。

在出行必须路引等身份证明的情况下,也许有诛九族的会有遗漏,但这种事情非常稀少,可以当做是没有。


HuiNanHistory


族刑是我国古代一种很残忍的刑罚。

简单来说,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斩草除根。

我国最早开始使用族刑的是商朝,到春秋时期的秦国,灭族正式被列入法典。族刑的威慑力是很大的,也许自己不怕死,但涉及到全家的亲人,那就得掂量掂量了。

所以族刑也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非常具有威慑力的一种刑罚,而随着宗族家族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慢慢就出现了三族、五族、七族、九族的提法。


灭族自然是很残酷的,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古代没有摄像头、没有身份证,古人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

首先不排除一部分甘愿受死的贞烈家属,但更多人应该是惜命的,之所以不选择逃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不能。

不敢是害怕其他家属受牵连。

事实上,诛九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免死的,比如东晋,曾规定不杀妇女;唐朝法律规定,未满16岁、60岁以上的女人、80岁以上的男人和残疾人都是不杀的,即便是明清也沿用了此前的法律,规定年龄在16岁以下的同样可以免死,但要贬为奴。


不能是指跑不了。

之所以跑不了,其实也有两个原因。

第一,速度太快。

诛九族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事情,凡是诛九族的家族,肯定是有人犯了大罪,比如造反等,对于处置这些人,朝廷不会讲究审判或者秋后问斩,往往是怎么快怎么来,加上古代消息传递很慢,被诛九族的家族可能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就被抓走和处死了。

比如西汉的晁错,被汉景帝以大逆不道的名义诛其三族,晁错毫不知情,正准备穿着朝服去上朝,结果半路被截杀。晁错的家属更是毫不知情就被灭族了。


第二,实在跑不掉。

即便有人侥幸不在家,官府也会立即下达海捕文书,在实行保甲连坐且人员流动性极差的古代,一个地方突然出现陌生人,立马会有警觉的人员向保长报信,避免受连坐之罪。除非你跑到荒无人烟的深山野林,否则想成功逃脱很难。


金兔历史


个人觉得题主之所以有此一问,可能是收影视剧影响太多。

犯了事,在乱世跑路还行得通,因为封建政权自顾不暇。但若是在治世,你有这个想法,怕你是没听过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里简单的分享几个故事好了。

01.商鞅跑路失败,无奈造反

你说没有身份证???知道商鞅咋被逼到绝路的不?秦惠文王上位后不断找茬,商鞅果断跑路,结果在一个夜黑风高夜,住店被拒绝。


原因就是他属于携款外逃,根本没有官府路引,这样有钱也住不了店。因为一但被官府查出来,店老板一家上下一个也跑不了,说不定不等官府来查就被邻居告发了!为毛?因为要连坐呀,除非你去首告,才没你事。然后商鞅无路可走才又跑回了封地造反,然后被干死了。

02.唐僧西天取经,真的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我们经常看西游记,有没有注意到唐僧每到一地最先干嘛——吾净,把为师的通关文牒去来。每到一处需要出示通关文牒,这是嘛?这是大唐最高领导人签发的道路通行证、良民证!可以证明是从哪来到哪去,去干啥。


如果没有这玩意,不好意思,你还真出不了国!在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中,玄奘是私自前往西天取经,并没有官方许可,结果刚走了一段路就成了A级通缉犯,到处都在抓他,最后是靠一腔热血感动了边境长官才放他出关,要不然怕是见不到佛祖了。

03.智取生辰纲,不是成功的大劫案

再说一说智取生辰纲,难道还在佩服吴用的天衣无缝的方案策划???

这个事,如果不是生辰纲背后水太深,晁盖吴用等人前脚抢完东西后脚就得被抓!


为什么?因为生辰纲年年丢失,而这到底是被盗匪抢走的还是梁中书贼喊抓贼,谁也说不清。黄泥岗当地的州官也不是傻子,他需要摸清蔡京,梁中书的态度才能决定要不要一查到底。

刚开始举棋不定的时候,生辰纲大劫案似乎根本就是悬案。最后决心要一查到底的时候,捕头何涛几天就找到了线索——有人目击大劫案当天,有一伙外地贩卖红枣的人在街上的客栈出现!

顺着这个线索何涛很快就抓住了当地人白胜,并成功挖出了背后的晁盖吴用等人!

为什么这么轻松呢?因为这涉及到古代的人口流动问题。众所周知,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人民都和土地绑在一起,商业没有那么发达,尤其是跨地区贸易,更是少之又少。


就像小编的村子,平常时期,可能一天都没有一辆汽车经过,偶尔经过一辆小汽车,完全可以吸引到所有闲人的注意,估计车主感觉就像被视奸了一样。

同理,安详的小镇突然出现了一伙外地商贩,势必会成为当地人的谈资,更逃不过游手好闲之辈的眼睛。所以吴用策划的大劫案,实施上抢劫的过程很厉害,但给官府到处留下证据,意味着他们根本跑不掉,所以这单生意干的实在不如豪哥漂亮,人家抢走香港运钞车1亿8千多万美金,最后法庭无罪释放,不还是因为证据不足嘛!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小,在治世,还真不是像电视剧里放的那样,你犯了事说跑就跑了,更何况是被皇帝下令诛九族的人,根本不可能跑路。

当然,也不是没人跑,也不是没人成功,现代尚且有人消失的无影无踪,甭说古代啦!

说起乱世,可能您没注意到,三国里的关二爷最开始可就是通缉犯尼,他因青春期叛逆打架斗殴伤人,随后跑路背井离乡,干起了贩枣的营生。但那是因为东汉内部贪污腐朽,岌岌可危,皇帝废立尚且无人出头,谁有闲工夫来抓关羽???更何况找到了也打不过呀!



另外水浒里武松也跑路过,第一次打架斗殴,第一次流落到黑白两道通吃的柴大官人家里才相安无事,第二次是化妆成头陀,彻底改变形象才落草到二龙山。可以说两次逃跑的难度也不小。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实话说,在古代,犯罪的人逃跑的难度确实比现在要小得多。那些逃跑的人有可能跑到另外一个地方隐姓埋名继续生活下去,也有可能跑到深山老林去落草为寇。



而且别说是古代,就在几十年前,那时候街上没有摄像头,警方也没有互联网可利用,所以畏罪潜逃的人还是有的。

但这仅仅是针对普通人来说,那些被诛九族的人就不是普通人了。

一般来说,能够被皇帝上升到诛族的人肯定也不是普通人了。因为普通人再怎么犯罪,顶多是个小偷小摸,杀人放火之类的,说什么也没有与皇帝争夺权力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达官显贵。

而皇帝之所以对这种人施以诛族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是因为皇帝惧怕其家族的影响力会削弱皇权,所以皇帝才不惜通过诛族的办法以除后患,普通人是不配诛族的。



那么,对于这么重要的事,皇帝又岂能马虎大意,肯定会提前列好抓捕名单,然后动用国家力量,在悄无声息之际迅速包围其府邸,不让一人逃脱。因为一旦有人逃脱,就相当于留了后患,皇帝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且,诛九族这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属于传说,很少有人真正施行过,像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的事,估计也是有所夸大。因为诛九族几乎就等同于和这个人随便有点啥关系就都得抓起来杀掉,一方面抓捕难度太大,总会有人逃脱,另一方面杀那么多人也没必要。所以一般来说,诛三族就已经是最严厉的惩罚了。



所谓诛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和妻族。而古代那些达官显贵,往往也都是大家族之间互相通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抓三族的人对皇帝来说,那就是轻车熟路了。即便有个别人逃跑,也会因为其人尽皆知的尊贵身份而被迅速抓捕归案。


达摩说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一点,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说明,会被株连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严苛,商鞅虽然住店出境受阻,但还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两个答案非要强调古代有户籍制度,还举了商鞅的例子,这个例子举得不对,因为秦法的严苛在后世比较少见,而商鞅最后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发动叛乱,所以没那么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诛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没多少人。


(九族是伦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实只是一个伦理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三字经》里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也就是说九族就是自己这辈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说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就是一个横向很大的范围。简单来说,九族就是告诉你,哪些是你的亲戚。这些人是给你认的,但绝大多数你都不认识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时候拿来杀的。

(唯一在官方资料中被记载诛九族的仅杨玄感一人,且实际也只诛杀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诛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记载被诛九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隋朝杨玄感。他在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动叛乱,被族灭。但是“九族”一说也没有出现于正史《隋书》中,而是写在《唐六典注》里提了一句:“杨玄感反,诸九族”。这里的“九”更像是虚指实际上真实历史记载被杀的也就是杨玄感的兄弟子侄等,并没有特别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谓“诛九族”都是戏曲小说里的话,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诛十族纯属野史杜撰)

古代株连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也不是杀死而是发配、为奴等。我们就举大开杀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来说。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蓝玉案将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夺取皇位后诛杀了那些不服从他的大臣(必须强调诛方孝孺十族一说纯属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连了几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们现在看,几百上千好多啊,处置了几百个亲戚呢。其实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其实是下人。被株连的都是管家、家丁、护院、轿夫、马夫、丫鬟、厨子、老妈子等等。能被判处株连若干族的都是谋反等重罪,获罪之人都是达官贵人,所以一家都有几十个上百个下人不足为奇。而他们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员,一家几十个上百个,那三五个兄弟、五六个儿子、三四个女婿,每家几十个人,那也轻轻松松成百上千了。而这些人难抓吗?很好抓。因为只要把这十几家府邸全都团团围住,一个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诛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着的外地亲戚。真的受到株连要被充军发配为奴的也就是关系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们的下人。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准备对犯罪者动手的时候已经全部在军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里面的人插翅难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