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蘇峻,長廣郡掖縣(今山東萊州市))人,是一個逆襲的地方軍閥。

招兵買馬於亂世

蘇峻最開始只是一個寒族,需要注意的是,寒族也是地主,與傳統世家大族的區別是:寒族只興盛了一兩代人,而所謂的世家大族,都是已經興盛了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大族、豪族。因此,蘇峻在最初並沒有像世家大族一樣的傳統私人武裝,他的軍隊,全部是靠他這一代人自己掙來的。

公元316年,前趙政權攻破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大量的北方漢人向江南流亡。蘇峻利用自己家中的錢財,在自己的家鄉設置堡壘,招攬流民,這時,他才擁有的軍隊。

不久,前趙政權襲來,蘇峻為避戰火南下廣陵郡,因戰功被封為廣陵相。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平定王敦之亂,獲得榮寵

本來,蜷縮在建鄴的東晉王朝對這些流民組成的義軍不信任。但在公元324年,王敦之亂爆發,晉明帝手上沒有太多軍隊,無奈之下,只能臨時抽調這些義軍,其中就包括蘇峻軍隊。同年11月,王敦之亂平息,為表示獎賞,晉明帝封給蘇峻使持節特權,即:東晉王朝授予蘇峻對當地百姓的生殺大權,這個職務在唐朝有個專門的官職——節度使。蘇峻可以說就是廣陵這個地方的節度使。

然而,東晉王朝雖然給了蘇峻很大的官職,但是卻沒有給他任何實權。對當地百姓的生殺大權不是東晉王朝給的,而是蘇峻本來就有的,因為當時的東晉王朝力阻未穩,根本管不了地方。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朝廷明升暗降

公元325年,晉明帝駕崩,只有5歲的太子司馬衍即位,由庾亮等人輔政。公元326年,後趙大將石聰攻入地方軍閥之一祖約的根據地壽春,祖約多次向朝廷求救,庾亮不予理睬,最後還是蘇峻出手支援祖約,才讓祖約成功抵擋了劉聰。祖約也是平定王敦之亂的功臣之一,這次祖約求救,庾亮不理,讓地方軍閥逐漸看清了庾亮的意圖:有需要找地方軍閥,沒需要的時候地方軍閥就是炮灰。這樣一來,朝廷與地方的關係開始惡化。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同年,庾亮以王朝的名義招納蘇峻為大司農,讓他入京為官,讓他的弟弟接替他的官職,繼續留守地方,其實就是玩一手明升暗降的把戲。蘇峻認為,這是庾亮想收拾他,遂推辭。可是朝廷持續有人催他上任,蘇峻無奈,於是說:“我不想去朝廷任職,如果朝廷不放心我的話,我可以到邊境的一個小郡去鎮守。”庾亮操之過急,仍然派人催他上任。朝廷步步緊逼,蘇峻步步退讓,最後不得已,蘇峻只得聯合祖約起兵反叛朝廷。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攻破建鄴

朝廷的輔政大臣庾亮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極為自負,他相信自己能輕鬆戰勝叛軍,然而卻事與願違。在蘇峻進軍的時候,他至少有兩次機會可以攻破蘇峻,但是都失去了。其一是蘇峻進軍的時候,大臣們建議可以進兵歷陽,藉機控制長江上游,使都城建鄴有緩衝的餘地,庾亮不聽;其二是當蘇峻大軍剛剛行軍建鄴城外,立足未穩,大臣建議可攻打蘇峻,庾亮猶豫不決。幾天之後,蘇峻大軍抵達建鄴,軍容整齊,輔政大臣之一的卞壺領兵出戰,當場被殺,蘇峻攻入建鄴。庾亮臨時拼湊一些人馬,準備放手一搏,但還在組織的時候,士兵都跑了,庾亮也逃出建鄴,蘇峻徹底掌握建鄴。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流寇政權

如果說蘇峻在之前還表現得像一個領軍統帥的樣子,那麼他進城之後,就完全展現了一個流寇的特性。所謂流寇,就是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是仍然把自己當做強盜,蘇峻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 蘇峻可能對掌控極大政治特權的世家大族有一種天然的敵意,因此在他進城之後,所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派兵抓世家大族家的男女,全部剝光衣服,用破席爛草遮擋身體,然後讓男人揹著重物爬山,女的跟在後面。這不就是完全的禽獸行為嗎?關鍵是如果是真的出於對世家大族的仇恨,那把這些人折磨致死也無所謂,但問題是他將這些世家大族男女折磨一番之後,將他們又都放回去了。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 蘇峻已經完全掌控首都,小皇帝和太后全部在他手中,他完全可以挾天子、太后以令諸侯,可是他卻逼迫太后,導致太后以憂崩。這為天下諸侯的群起討伐蘇峻,提供了絕佳的藉口。
  • 蘇峻進入建鄴後,命令士兵可以在城中肆意劫掠。的確,允許士兵肆意劫掠是古代行軍打仗常用的策略。在古代,如果城池久攻不下,士氣低迷,攻城的將軍就會下達類似的命令:進城之後多少天之內可以肆意劫掠,這樣來提高士氣,比如劉備攻打成都時就用了這招。但是蘇峻已經進城,此時士氣正盛,蘇峻此時下達這個命令是不合時宜的。蘇峻這麼做,導致建鄴及其周邊郊區的人民驚散,稅收就收不上來,這樣軍隊是不可持續的。

蘇峻這麼做,只能完全說明,他就是一個流寇政權,是成不了氣候的。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對峙階段

公元327年4月間,駐守在潯陽的溫嶠促成了地方軍閥與王朝部隊共同參與討伐蘇峻,並讓地方軍閥陶侃擔任盟主。歷史上為簡稱方便,將陶侃這隻軍隊稱為西軍,將蘇峻軍隊稱為東軍。

  • 因為蘇峻的東軍長時間駐守在歷陽,與前趙政權所有接觸,士兵都是見過血的老兵,戰鬥力強。而陶侃的西軍大多是南方普通老百姓,未見過血,戰鬥力稍有不足。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東軍幾乎在各個戰線都佔據了優勢,西軍連戰連敗,士氣低迷。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 這個時候,稍微出現了一些轉折。蘇峻陣營的祖約,為壯大聲勢,於是邀請後趙聯軍,幫助他對抗西軍,這個邀請展現了流寇決策的無腦性。後趙政權此時已經跟前趙政權對抗七八年了,怎會抽軍出來幫助別人打內戰?而且祖約之前還曾經對壘後趙部隊。所以,無論從那一方面講,後趙政權都不會派兵增援。果然,等後趙大軍來到祖約的根據地壽春,將當地劫掠一番,然後裹挾著兩萬戶百姓北返。失去根據地的祖約只好逃向歷陽,投向蘇峻。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 蘇峻手下陸勇勸諫蘇峻:“我們在前方打仗,萬一世家大族的力量在建鄴搗亂就不好控制了,請將世家大族的力量都換成普通士族,這樣易於控制。”蘇峻不聽,陸勇察覺到,蘇峻這條大船已經快沉了,於是反叛蘇峻,投向東晉,與當時尚在建鄴的東晉舊臣王導密謀救出皇帝,卻被蘇峻察覺。王導和他的兩個兒以及陸勇連夜逃出建鄴,才撿回一條命。蘇峻覺得讓小皇帝待在建鄴比較危險,於是將他遷往石頭城。
  • 這秋天,陶侃的部下毛保,出其不意攻破了蘇峻其中一個軍糧堡壘,並將其焚燬,這樣戰爭局面才開始有一些轉變。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蘇峻意識到,長時間對峙是不利的,因為他縱容士兵劫掠,把自己的地方搞得民生凋敝,此時已經入不敷出。於是蘇峻決議與西軍決戰,進攻京口。陶侃驚恐,如果京口被攻破,那麼西軍大本營就暴露在蘇峻大軍之下,於是陶侃動員全軍增員京口,此時陶侃手下謀士鷹現說:“蘇峻這是想與我們決戰,如果全軍救援京口,京口水道眾多,而蘇峻已經佔據了大船,我們只有小船,在京口決戰於我們不利。不如圍魏救趙,攻敵之必救,攻石頭城。如果石頭城攻破,救出皇帝,那麼蘇峻一點政治道理都沒有了。”陶侃聽從了他的建議,攻擊石頭城。蘇峻果然回來,兩軍在石頭城決戰。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神轉折

開始,蘇峻的兩個兒子蘇孝和蘇碩擊潰了陶侃的側翼。蘇峻此時對部下說:難道我比兒子還不如?於是帶著幾十個騎兵衝擊到了西軍中,西軍幾個低級軍官看對方主帥來了,於是讓手下扔出自己的長矛,向蘇峻戳,蘇峻受傷落馬,然後、西軍士兵將其亂刀砍死。蘇峻一死,東軍潰敗,陶侃勝利。之後蘇峻的弟弟蘇逸有苟延殘喘了2-3個月,329年2月,陶侃攻破石頭城,蘇峻叛亂結束。祖約走投無路,逃往到後趙,330年被石勒殺死。

蘇峻:無奈之下只得造反———一場東晉王朝與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

總結

縱觀蘇峻的失敗,筆者應用明朝滅亡時,王夫之的《讀通鑑論》中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

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

的確,如果一個政權始終當自己是個強盜,那他是成不了 大氣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