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如果高考要設一道價值10分的詞語辨析題,或許可以這樣設計:請問如何區分“

融梗、抄襲、借鑑、致敬、模仿”。

不知道這題對於曾是高考文科狀元的八月長安來說難不難,而最近她和她的作品變成了題目本身。


八月長安早年連載作品《狼狽為歡》被網友扒出涉嫌抄襲融梗。

作品涉嫌抄襲融梗,八月長安微博回應

融梗”,指多處主線情節或者詳細設定相同,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創意結合在一起了。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剽竊別人的創意,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

2019年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時,“融梗”成為熱詞。電影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被指疑似抄襲了東野圭吾的小說《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玖月晞也因善於“借鑑”經典的創意,被稱為“融梗天后”。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最近有網友稱八月長安早年的連載作品《狼狽為歡》涉嫌抄襲飄阿兮的《過客,匆匆》,豆瓣鵝組網友對比《狼狽為歡》第一章內容與後者前兩章內容發現,共有四處描寫相似,情節雷同,甚至有不少內容基本為改寫與擴句。

但對於這種“情節雷同”究竟該如何判定網友觀點並不一致,有的網友認為:文中被指“融梗”的橋段其實都屬於當下言情小說的常見套路,“先婚後愛、契約婚姻,如果有這些內容的就算抄襲,那全網一大半言情小說都算抄襲”。


但另有一些網友則認為,八月長安作品種一章之內與另一作品連環撞七個梗,甚至連描述都差不多已經不止是“巧合”而已了。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3月3日,八月長安就此事在微博發表長文回應,她表示:“《狼狽為歡》我就是衝著寫狗血去的,因此在初期設定的時候已經打算好了要把曾經看過的、基本已經成為經典套路的網絡言情小說橋段全堆在一起,信馬由韁:契約婚姻、替身、前任修羅場、豪門恩怨、抱錯孩子、有錢人看上女大學生、心如死灰帶球跑……我自己很好奇統統放進去會如何。這裡面每一個梗都有網文經典鋪路……”

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並非“融梗”而是“借鑑”。而這二者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裡,如何裁定,幾乎是網文圈的終極難題。法律上難以給出定論,但在輿論上作家一旦和“融梗”沾邊,必將引發口碑的直線下滑,這對於一直以來好評如潮的八月長安來說絕對是不小的打擊。

從北大才女到言情女王,被資本裹挾與加持的八月長安

八月長安,原名劉婉薈,2006年高考她以總分661的成績成為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後來的採訪中她曾經說:“我的目標其實是省狀元,結果只考了個市狀元。“

高考狀元、美女作家、北大光華才女……這些標籤都讓一個言情小說家多了不少光環,甚至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她就像言情小說女主。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八月長安最著名的作品是被稱為“振華中學三部曲”的《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與《最好的我們》。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2016年《最好的我們》被搬上熒幕,耿耿餘淮的故事終於有了更清晰的模樣,由於選角恰當製作精良,劇版《最好的我們》以豆瓣8.9分的高分,位列2016年高分大陸電視劇第二位。

此後,“振華中學”的其他故事也先後被搬上小熒幕與大銀幕,截至目前《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最好的我們》均有網劇播出,其中《最好的我們》電影版收穫票房4.11億,而《暗戀橘生淮南》除了網劇外,還有一個陣容完全不同的電視劇版。


“振華中學”IP的火爆也讓八月長安備受資本青睞,被資本裹挾,甚至成為資本本身。

就像那些比她更早成名的作家一樣,八月長安也不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寫字的人,在資本的加持下她也走入了變幻莫測的影視圈。起初,八月長安做著和自己關係更緊密的編劇工作,但漸漸地她發現想要保持創作的獨立性,僅成為編劇遠遠不夠。

在《暗戀橘生淮南》網劇拍攝時,八月長安第一次深度參與改編自己的“振華中學”IP,還意外擔任了補拍階段的導演。

據天眼查信息,2015年8月八月長安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工作室,同時她還在四家公司擔任股東,其中包括上海騰飛影業傳媒有限公司,這家影視公司曾聯合企鵝影視負責網絡劇《暗戀·橘生淮南》的出品。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可見,八月長安正試圖通過更加深度的參與來為自己爭取作品改編的話語權,但轉型並沒有想象中順利,與前兩部“振華中學”系列高分相比,《暗戀橘生淮南》豆瓣評分僅6.7,被稱為一部“振華濾鏡”也拯救不了的改編劇。

美女作家捲入抄襲風波,八月長安還是“最好的我們”嗎?

已有作品版權悉數售出,但八月長安本人作為IP的生命力並未得到延續。


傳說中的新作《這麼多年》遲遲未上市,如今一直口碑頗佳的她捲入“抄襲風波”,這些都將令作為小說家的八月長安雪上加霜。這似乎也是大多數成名網文作家共同的困境:究竟要變成一個影視圈的大編劇,還是依舊做那個產業上游的寫作者,但無論選擇哪一個都註定被資本裹挾著前進……

網文產業鏈的困局:IP太多,梗不夠用了

近些年,網絡文學成為影視改編的主要來源,這些作品大多有深厚的讀者基礎,再找幾個人氣演員出演,一部有流量的作品就誕生了。在這種遊戲規則下,網文IP成為搶手貨。

知名編劇宋方金曾在書中寫道,閱文集團負責人曾揚言手中有一千部優質IP,這將他們這些編劇嚇得夠嗆,“全世界都面臨故事匱乏的困境,都為找不到好故事而煩惱,但是在這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一開口就吐出了一千部故事,而且這還僅僅是一個網站。不管真假,這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怎樣的創作能力才能支持如此高的IP產量呢?原創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產量“大躍進”背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質量問題”,而在文學創作領域質量問題的產生除了粗製濫造,更常見的是抄襲融梗。


由於一些熱門作品的橋段經過市場檢驗,因此“融梗”便成為了一種性價比最高的寫作方式,而它的商業價值甚至遠遠大於原創作品,一個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少年的你》之所以會掀起網文圈對“融梗”的集體討伐,就是因為這部電影15億的票房在原創者眼中是市場給予“抄襲融梗”的獎勵。一種明顯帶有道德汙點的行為不僅沒有受到懲戒,反而賺得盆滿缽滿,諷刺又悲哀。

正如博主@無端思茫茫 在微博中寫道的那樣:在IP資本化運作的當下,維護原創作品、抵制抄襲/融梗,變成一件越來越吃力不討好的事了。對於這樣的現實,作為這個圈子的一員甚至上位者,資本方理應負起責任。

“究竟是抄襲、融梗,還是模仿、致敬”,這樣的考題不應該出現在語文試卷中,而應該出現在每一位從業者的道德考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