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人”——记第二批援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疗队队员

ICU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区,也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说这里是“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战斗,她们用高超的医术与病魔争夺生命,她们用炽热的爱心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她们,就是重症人!

田超、马丽丽、张俊清、汤磊是医院第二批援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医疗队队员。“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全面准备,但当我们穿过负压病房的五道门时,那种紧张、不安及对未知的恐惧,一瞬间像洪水猛兽一样袭来。”“厚重的防护服、模糊的护目镜,让人有一种扎进水里的窒息感,连呼吸都莫名变得困难……”队员们纷纷说道。这个时候,张俊清想到出发前高小芳主任对她说:“你是科室最有经验的老同志,又是一名党员,这次支援工作你一定要做出表率。”想到这里,张俊清内心逐渐平静并安抚着其她姐妹。

当病房门打开,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抢救车、吸痰器……张俊清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这里和她奋斗了10年的监护室无一例外。为确保病人能接受最精准的护理治疗,张俊清在每天休息不足5个小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及时与专家对接患者的治疗方案。只要患者能早日康复,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人”——记第二批援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疗队队员

用心守护,定会迎来曙光

经过十多天的精准护理,一位病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专家组定于3月7日上午10点为患者拔除气管插管,马丽丽有幸成为拔管护士之一。

那天,她早上7点就穿好防护服到达负压病房,开始熟悉病人夜间的各项治疗参数及病情变化,紧接着开始准备拔管的各项所需物品,并在一旁备齐了二次插管的用物。马丽丽深知每一项操作均存在各种风险,必须提前准备好紧急抢救物品,确保万无一失。当专家组到达病房时,马丽丽已经用排痰仪为患者做完了拍背治疗,接下来要进行拔管前呼吸道的痰液清理工作。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开始准备拔管。这一刻大家屏住呼吸,紧紧盯着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数字95%,93%,97%……“太好了,终于稳定了!”马丽丽当即兴奋地和同事拥抱在一起。30分钟过去了,患者病情一切平稳,大家一起竖起大拇指,为患者感到欣慰,也为自己骄傲。“病毒可怕,病人不可怕,相信我们用心守护,众志成城,定能不负众望,迎来希望的曙光。”马丽丽说。

看不到你的脸,但能感受到你的温度

“这里都是魔鬼,我要逃出去……”这是一位病危患者写下的一段话。由于老人治疗期间插管并应用镇静剂,无法正常沟通,出现谵妄,一度拒绝治疗,抵触医护靠近,这让护士束手无策。

主治医生田超为了鼓励老人积极配合治疗,缓解躁动情绪,当班的时候趴在老人的床头,一手扶着小黑板,一手托着老人的胳膊写字进行交流。久而久之,老人逐渐打开心扉,情绪也慢慢稳定。一天老人在黑板上写下“虽然看不到你的脸,但我能感受到你的温度”,一瞬间,田超医生热泪盈眶。

在疫情席卷而来的时候,恐惧的人不只是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这些困在病房的患者,他们更需要被关爱,需要这样一双有温度的手,去治愈、去安慰。

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人”——记第二批援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疗队队员

润物无声,患者最贴心的人

“病人一个小时排了多少尿?血糖控制在多少?去甲肾上腺素逐渐减量,蛋白要间隔8小时输入,血浆放在两组蛋白之间。试着把呼吸机的参数调下来,看看半个小时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个小时进行一次排痰,每小时总入量不超过……”这是专家组主任和当班护士汤磊进行工作安排时的对话。

对汤磊来说,这样的工作安排已是家常便饭。她深知,面对危重病人,任何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和松懈,每一班都要事无巨细的治疗和精细化的护理相辅相成,才能迎来病人痊愈的希望。在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的负压病房,每一班4小时的工作,远远超出普通重症监护室8-10小时的工作量。每天穿着笨重的防护服穿梭在病床前,曾经一个简单的为病人翻身,如今都变成了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几项治疗结束,防护服内的衣物早已被汗水浸透,而汤磊总是乐观的说“我在做全身SPA呀!”

她们是天使、战士,也是母亲、女儿。病毒扼住生命的咽喉,但它决不会让重症医护人员屈服。穿上那身厚重的防护服,她们就是勇敢的病毒“狙击手”,是为生命而战的重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