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需要“賦能工業化”

風雲變幻,觀其妙;萬象紛繁,察其理。

用敏銳的洞察、獨到的視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覓真相。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觀象山

對同一個現象,甚至是同一組數據,如果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比如,面對青島經濟數據,一方面對二產、尤其是工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表示擔憂者有之:2019年,青島工業佔GDP比重為26.9%,創歷史新低(歷史最高位為59.7%),分別低於全國、全省5.1、5.3個百分點,對全市GDP貢獻率僅為13.9%;

另一方面對三產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提高,表示欣慰者有之:2019年青島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0.9%,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1、7.9個百分點,高於工業佔比足足34個百分點。

擔憂者普遍認為,工業是立國之本,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最強有力的支撐,是世界大國、強國的關鍵性指標。沒有強大工業的國家可以是富國,但永遠不會成為強國,更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而“挺”服務業的也是言之鑿鑿:服務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綜合實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城市經濟大盤中,到底是工業多一點好,還是服務業多一點好?青島服務業比重超過六成,是不是意味著這個曾經的製造業品牌之都已經轉向服務業了?

其實,正如上述觀點認為的那樣,服務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結果,而不是目標。我們不能為了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而通過人為降低其他產業門類,包括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從而實現服務業比重的“被動式”上升。

也就是說,服務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工業等其他產業充分發展、不斷轉型升級的基礎之上,是齊頭並進的關係,不是此消彼長,更不是你死我活。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作為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的城市之一,青島抓住了第一波工業化的重大機遇,曾經創造過“上青天”的輝煌,培育出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五朵金花”,工業成為青島經濟的“脊樑”,撐起了整個城市的發展與躍遷,更凝聚著青島人的光榮與夢想。

但近年來,青島工業發展的步子明顯慢了下來,錯過了不少躍遷的風口,無論是在阿里、騰訊、百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領域,還是在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網絡設備領域,都鮮有青島企業的身影。青島最值得驕傲的工業,被成都、杭州、寧波、武漢等城市相繼趕超,在全國的位次不斷下降。

可以說,青島服務業佔比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工業的“主動讓位”,是“被動式”的提升。青島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下降,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島工業在全國工業中排名的下降。

青島想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住腳,想要縮小與標兵的差距,拉開與追兵的距離,進位爭先,必須重塑工業的競爭力,發揮工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

青島,需要“再工業化”,尤其是“賦能工業化”!

1 “去工業化”,為時尚早

人們總是習慣於用過去的經驗去規劃未來。“去工業化”論調就是基於所謂的經驗。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這被證明是歷史的必然。隨著工業遭遇天花板、服務業一馬當先,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工業、甚至實體經濟都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服務業、虛擬經濟將一統天下。

沿著這一邏輯,“去工業化”似乎成了大勢所趨,成為經濟走勢的指路牌。產業“空心化”,以及12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說都是在這一邏輯下的產物。

但事實證明,這一次經驗似乎失靈了。世界經濟似乎並未按照人們的預期去演化,不少“去工業化”先鋒吃到了苦頭。

回顧近代史,不難發現,西方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讓英國從農業國一躍成為頭號工業國,至1850年,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憑藉強大的工業實力,孤懸海外、遊離在歐洲邊緣的英倫三島打了個翻身仗,一下子躋身世界政治經濟舞臺的中央,並最終成就了“日不落帝國”霸業。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德國家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湧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3.2%。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再來看英國的繼任者美國。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但40年後的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到一戰前工業總量超過德國、英國之和,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能夠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可以說,現代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基本是由工業格局所決定的。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其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二戰前夕,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僅為0.3%,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只能被動挨打,任人欺凌。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髮達國家開始“去工業化”,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自己則“脫實向虛”,玩起了“錢生錢”的遊戲,最終飽嘗全球金融危機的苦果。

2 中國奇蹟,工業居功至偉

用40年時間創造一個看似不可能奇蹟的中國,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毫不動搖地走工業化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在短期內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巨大跨域,而且由此奠定了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應有位置。

197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1992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2007年突破10萬億元,2012年突破20萬億元,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到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05160億元。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中國工業在全球的份額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升。199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由於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超過1/3,對中國GDP的增長形成強有力支撐,推動了中國經濟在世界位次不斷前移。中國經濟總量由1978的世界第十一位,躍居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位,並由此穩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比重達15%。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

改革開放前,中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可以說,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去工業化的傾向,認為我們已經處在後工業化時期。這樣的認識和判斷,顯然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有個現實,必須認清:我們現在處於工業化的後期階段,而不是後工業化,工業化後期與後工業化完全是兩個概念。中國現在還處在工業化進程中,接下來還要深化工業化,而不是去工業化。

3 當前的城市競爭,工業依舊“重頭戲”

所幸,這波“去工業化”的浪潮被及時平息下來。原因除了受到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的警醒之外,國內一些城市在“去工業化”過程中吃到苦頭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今,城市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工業的競爭。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城市工業在全國的位次,與其GDP在全國的位次正相關,除個別城市外,兩者基本一致,工業排名靠前的城市,GDP排名也不會差——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如果要分析工業之於城市的重要意義,17個GDP萬億之城中,上海、深圳、蘇州、無錫、佛山等頗具樣本意義。

先來看上海,曾經是遠東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今天正在著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服務業過於強勢,工業似乎略顯不足。但即便如此,上海的二產增加值也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工業增加值9670.68億元。而且,在上海,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製造業無可替代的作用都有著清醒且深刻的認知。當然,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上海吃過製造業流失的虧。

上海曾是全球重要的筆記本電腦代工基地,僅松江區就佔據了全球產量的1/3。2008年左右,隨著上海用地、人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筆記本電腦的製造環節大舉西遷。

對此,上海視為“騰籠換鳥”、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機會,不但任由其進行,甚至一度出臺政策進行鼓勵。然而,隨著筆記本電腦製造環節的流失,相關的金融、物流、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也隨之遷走。生產性服務業是上海服務業的主體,佔比超過2/3,由此導致每年流失數千億元產值,讓上海一度面臨轉型“陣痛期”。

現實是最好的教材。為了扭轉局面,2018年,上海發佈《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牢固樹立“上海製造”再出發的戰略思維,要打造代表國內製造業最高水平的產業基地,對其中的先進製造業用地,要像保護耕地、保護基本農田一樣,把先進製造業用地作為上海高質量產業發展的底線空間,來加以保護和高效利用。

再來看深圳。這個有著“中國硅谷”之稱的新興城市,讓人聯想到的首先是是科研、是創新,但實際上,深圳製造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8年深圳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9%,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成為“中國製造業第一市”,工業增速連續兩年超過GDP增速和三產增速,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40%。

深圳認為,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強大的製造業,否則會導致“創新空心化”。基於這樣的認知,深圳高度重視工業發展,將工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堅定不移發展工業。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GDP萬億俱樂部成員,要麼是直轄市,要麼是副省級城市,但也有3個城市例外,其中一個便是蘇州。這個在行政級別上只是正廳級的地級市,長期穩居前10位,對一線城市虎視眈眈。

蘇州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發展製造業。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從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到先進製造業體系日臻成熟,蘇州根植製造業先發優勢,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

2019年,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92億元,創歷史新高。目前,蘇州工業增加值僅次於深圳和上海,穩居全國第三位。可以說,沒有工業的興旺,就沒有蘇州的今天。

再來看另外兩個地級市佛山和無錫。這兩個城市能夠順利邁入“GDP萬億俱樂部”,製造業同樣居功至偉。2019年,佛山GDP過萬億,最大的動力來自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2019年,佛山二產增加值佔比高達56.2%,在所有萬億之城中遙遙領先。

這與佛山堅持把製造業作為立市之本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關。佛山,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大名鼎鼎。當然,除了“佛山無影腳”之外,“佛山製造”享譽海內外。被譽為“中國家電之都”的佛山,以佔全國0.0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1%的經濟總量,是名副其實的“產業地標”。人們常說,“有家就有佛山製造”,美的、格力、科龍、格蘭仕、方太、萬家樂等一眾品牌名頭都很響。

佛山顯然是要把製造業之路繼續走下去。佛山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培育裝備製造和泛家居2個超萬億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2個超5000億元、4個超3000億元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無錫百年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從本質上講是工商實業所創造的輝煌成果,表現為民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崛起。在近代,一大批無錫人走上了實業報國的道路,湧現出榮氏、楊氏、周氏、薛氏、唐蔡、唐程等六大民族工業資本集團,創造了無錫民族工商業的繁榮盛景,奠定了無錫在近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因此,近代無錫以“小上海”稱譽海內外。這是無錫的“老底子”,也是無錫的“傳家寶”。改革開放以來,無錫抓住發展鄉鎮企業、開放型經濟和私營個體經濟三次機遇,成為一座以製造業見長、實體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

2017年,製造業將無錫“送”進了“GDP萬億俱樂部”。2019年,無錫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5627.88億元,在GDP中的佔比高達47.5%,在萬億之城中僅次於佛山和寧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增速普遍放緩、低於服務業增速的大背景下,無錫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7.8%,比服務業增速高出1.8個百分點。

僅從這些案例就可以看出,工業是城市晉升之路上最堅實的階梯,誰抓住了工業,誰就贏得了主動,贏得了未來。

4 一再錯過風口,青島工業慢了

青島的工業,有太多輝煌的過去。青島是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的城市之一,工業始終是立市之基。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在青島,曾經誕生過多箇中國第一:開辦了中國人經營的第一家電影院,上映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是中國第一個有汽車的城市,建設了中國第一條公路,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火車機車、第一瓶礦泉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帆船俱樂部,建設了亞洲第一個海洋館等等。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工業化的產物,工業之都的象徵。

曾幾何時,青島的名號在全國都佔有一席之地。享譽全國的“上青天”輝煌了近半個世紀,解放初期,上海、青島、天津三市棉紡織設備佔全國70%左右,青島僅次於上海,天津則位列全國第三。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工業實現了飛速發展。1985年,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1996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200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關口。2010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大關,成為全國第九個“萬億”城市,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僅落後於深圳和廣州。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青島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數據顯示,在青島工業高速增長的那些年,青島GDP也實現了高速增長。比如,在2001年-2010年間,青島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速為16.1%,同期,青島GDP年均增速為14.7%。

工業轉為中高速增長時,青島GDP也轉為中高速增長。比如,2010年-2015年間,青島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速為9.8%,同期,青島GDP年均增速為9.7%。

在降速的背後,青島工業規模也在減少。2015年,青島工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正是這一年,成為青島工業的轉折點,此後規模開始出現下降。2016年為1.74萬億元。2017年下降至1.3萬億元。2018年僅為1.1萬億元,跌回2010年的水平。

速度降了,規模小了,工業在GDP中的比重自然就小了,貢獻率也低了。青島工業在GDP中的比重最高為1970年,高達59.7%。此後,一直維持在40%左右。到了2015年,青島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跌破40%,下降至39%。此後,一路下跌,到2019年工業佔比僅為26.9%,對全市GDP貢獻率僅為13.9%。

工業發展的減速,背後是工業投資的不足。從增速看,1985-1992年,青島工業投資年均增長達38.9%。本世紀以來,青島工業投資再掀高潮。其中,2004年,青島工業投資增速高達驚人的57.8%。但2012年以來,青島二產(工業)投資增速逐步放緩。2012-2018年,青島二產投資增速分別為35.7%、29.8%、16%、16.5%、10.1%、-9.3%、9.1%。

這些年,青島工業經濟總量由2009年的全國城市第10位滑落至2018年的第15位,先後被寧波、成都、武漢、長沙、杭州超過。在工業被超越的同時,青島的GDP也相繼被這些城市超越。

青島能不能穩固在全國城市競爭中的地位,拉開與追兵的距離,縮小與標兵的差距,進而進位爭先,關鍵在於工業能不能重振輝煌!

青島工業的問題在哪裡?作為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城市之一,青島抓住了第一波工業化的重大機遇,站在了發展的潮頭。但這些年來,青島錯過了一些發展的風口,錯失了一些躍升的良機。從最初的IT產業、中興華為等網絡設備產業,到騰訊等移動互聯網產業、微信等社交平臺產業,這幾波信息化發展大潮,青島都與之擦肩而過。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這幾次錯過,導致的後果就是青島工業結構不優。2019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達10155.51億元,是整個青島工業增加值的3.2倍;

近10年來,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近5年來加速至20.6%,已經在量子信息、熱核聚變、智能語音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武漢光谷十幾年聚焦光電子產業,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光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60%,光電產業產值近5000億元;

從企業看,至今,青島拿得出手的仍然是“五朵金花”,在信息化、人工智能、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大樹、灌木、小草都發展得不夠,更缺少耀眼的明星企業、行業引領性企業。2019《財富》世界500強中,青島只有海爾1家入選,而深圳有7家,且排名都高於海爾。但從全國看,即便是領頭羊海爾,也算不得是高峰。2018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2661億元,在全國也只能勉強排進前50名。

5 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可以說,青島工業出現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全面性的,要重振工業需要系統思維、全面謀劃。

需要重振工業,但絕不是盲目擴大規模,絕不能再走過去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到底該走什麼道路,其實早已有了“他山之石”。12年前,廣東壯士斷腕,“騰籠換鳥”,實現了鳳凰涅槃。青島也必須拿出這樣的勇氣和魄力。

應該說,這些年來,青島陸續淘汰了一些落後產能,一直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無論是力度,還是效果,都還遠遠不夠。我們的一些部門、區市,還沒有下定足夠的決心,因為一些落後產能還在產出,還在創造GDP;因為還有錢賺,我們一些企業家還存在僥倖心理,小富即安,缺乏長遠眼光,危機意識不足。

如果說過去還可以走走看看,那現在就真是到了不得不下定決心的時候了。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2019年,青島已經下了很大的決心,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改革推動、融合帶動,力促高端製造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共生,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應該說,這為青島製造業確立了明確的方向,是一條光明之路。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青島製造業只有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走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之路才有前途。

事實證明,青島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2019年,新動能持續發力,新產業新技術發展勢頭良好,全市規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6%,規上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增長4.6%,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從工業投資看,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4.0%,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26.8%,分別高於全市投資增速2.4個和5.2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9.7%,高於全市投資增速8.1個百分點;全年工業技改項目數量達968個,同比增加537個,增長1.25倍。

這些數據都表明,青島工業投資意願大大增強,產業結構正在不斷優化,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智能家電、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正在快速崛起。當這些產業成為新的明星之後,青島工業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了。

產業強不強,關鍵在於企業強不強。上世紀九十年代,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橫空出世,以鶴立雞群式的品牌統治力,為青島贏得品牌之都的美譽。

但當前,高峰不夠高,群山不夠多,新興企業不夠活,青島企業的短板已經愈發突出。對“新金花”的渴望,就是這個城市漫長而焦灼的期盼。2019年12月,青島出臺《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方案》,力爭到2022年,全市世界品牌500強企業達到3家以上,中國品牌500強企業6家以上,細分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新銳和特色品牌企業20家以上。

青岛,需要“赋能工业化”

3月4日,海爾集團召開發展規劃工作專題座談會,研究了《四年5000億,再造一個新海爾》發展規劃。這一雄心勃勃的規劃提出實現4年5000億目標,再造一個新海爾。

過去,青島工業能夠在全國佔據一席之地,青島製造能夠叫響,就是因為有一群敢為人先、不懼風浪、艱苦創業的企業家群體。

今天,青島工業要重振輝煌,需要有更多不服輸、有闖勁、有遠見、有膽識的企業家站出來,帶領整個產業勇往直前。

當然,青島工業的根基是通過幾十年的奮鬥才打下的,青島工業面臨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轉型升級也好,新舊動能轉換也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再給青島工業一些時間和耐心,靜待花開!

作者 |沈默 製圖 |沈默

來源 |青島日報新聞客戶端“青島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