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尊敬元朝?

用戶1483710936801


“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說?

從漢朝開始,我華夏民族就已經融合成了一個獨特的民族,漢族。甚至,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非漢人統治的王朝,就不能算作“中國”。比如,元朝、清朝,這些都是非漢人政權。所以,就有人認為元朝不屬於中國,畢竟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外族侵佔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朱元璋早就給出答案了,“蒙古人、色目人,雖然不是華夏人,但卻和我們同生在一個天地,若是知禮義,願為臣民,那就是中國人。”

當眾大臣貶低元朝的時候,朱元璋甚至說,“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那朱元璋為何這麼說呢?按理說,漢人推翻了元朝,這群野蠻人的統治,本該唾棄才是,為何還要如此尊重呢?難道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已經悟出了這個世界的規則,歷史就是在野蠻和先進文明的交替中進行的?

在朱元璋繼位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宋運告終,蒙古人開始統治中國,在元帝極其子孫的努力下,統治了將近百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它是宋朝以後的正經王朝。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從個人的角度,對元朝表達了感恩戴德。這樣的“帝王之術”,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

“元朝雖然是夷狄,但他統治了中國近百年,繁榮昌盛,咱的祖父也在享受他們營造的太平。”事實上,在元朝的統治下,朱元璋的父親因為四處逃難,而餓死,小時候的朱元璋也沒過一天好日子。其實,朱元璋之所以“認賊作父”,是有原因的。出身草根的朱元璋,他想讓明朝的江山千年不倒。所以,就得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繼位理由。

中國人向來講究門第,朱元璋依靠武力,能從一個乞丐做到開國皇帝,但他的武力卻不能使明朝的江山千秋萬代。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也是在“天命論”的基礎上承認的。所謂“天命論”,就是“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朱元璋就是那個有德者,所以上天就讓他得了天下。

那麼多的孔門子弟,富甲一方的有錢人,以及官僚士紳,偏偏讓咱一個乞丐做了皇帝,這還不是天命嗎?在此基礎上,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了,畢竟他們擁有過天下,將近百年。這也是一個相互利用的結果。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明朝像一個龐大的機器一般,穩定地運轉著,同時,他也成了一個機器,一個為國家穩定,而不惜一切的機器。

“四十多歲的人了,還不能受點委屈嗎?”,朱元璋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不迫害元朝的末代皇帝,這才是一個君王該有的肚量和能力!


歷史詩人


朱元璋所講的這一句,是“官”話,畢競手下的尖銳騎兵是蒙古人,後來就用這支蒙古兵追擊北元的。縱觀中國歷史,由東周開始,朱元璋的作法前面很多強人都幹過。朱元璋也是跟前人學的,以示得江山者,仁、寬、慈,正,是天子化身。


漁樵耕韻


朱元璋的原話是這樣的:“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這話可是明顯的在推崇元朝。


正常情況下,帝皇都十分厭惡前朝的事物。清朝很多的文字獄就是因為帝皇們的草木皆兵,凡是帶著一點關於前朝的字眼,都可能會給百姓帶來殺身之禍。

朱元璋可是一個草根皇帝,他的天下來之不易,按道理他更應該對前朝事物敏感。然而他卻推崇元朝,這其中一定有耐人尋味的原因。

那麼他到底是真的尊重元朝,還是隻是表面上尊重呢?筆者認為當然只是表面尊重元朝,實際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其一,藉助元朝勢力。眾所周知,陳友諒可謂是朱元璋的勁敵,鄱陽湖一戰更是讓朱元璋心悸多年。其實陳友諒兵力是遠遠超過朱元璋的,在那個時候,沒有高科技武器,兵力就是取勝的關鍵。

但是陳友諒堅定反元,同時也與朱元璋等人為敵,樹敵眾多。而朱元璋可就聰明多了,依附元朝,大樹底下好乘涼。有了元朝庇護,倒是真沒有誰與朱元璋大動干戈。


藉著這個機會,朱元璋慢慢的發展了自己的勢力,韜光養晦,這也是後來他奪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其二,名正言順當上皇帝。一個平民百姓突然坐到皇帝這個位置上,恐怕會有很多人心裡不服氣吧。朱元璋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他假意推崇元朝,在元朝也一直也有擔任官職,表面上看是在為元朝效力。

但是朱元璋可不是等閒之輩。他野心勃勃,將首次發生反抗的劉伯通等人汙衊為反賊,而他將自己後來掌控軍權稱作無奈之舉。實際上,他也只是打著擁護元朝的幌子,為的就是最後掌控元朝能夠名正言順。

說難聽點就是做了不義之舉,還要給自己立上忠義的牌坊。元朝的覆滅與他無關,是劉伯通等亂臣賊子作亂以及上天的懲罰導致,而他朱元璋對此還表示惋惜。

這樣一來,朱元璋的帝位便來的名正言順了。要不然說是造反,多難聽啊。

其三,鞏固自己的江山。可能很多讀者會有疑問,鞏固明朝和推崇元朝有什麼關係嗎?這關係還真不小,朱元璋絕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元朝的矛盾性是很尖銳的。元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長達600年的割據格局,促進了祖國的統一。但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異族爭霸王朝。因此,元朝歸為中國歷史還是有很大的爭議的。

也正因為如此,元朝的統治者把漢人不當做人。對於他們而言,漢人只是他們可以隨意踐踏的奴隸。如此暴行,必然會引起反抗的,而元朝也正是在此起彼伏的反抗中漸漸消沉。

朱元璋軍隊也是反抗隊伍當中的一支,他心裡知道如果自己管理不當的話會有人反抗。這時候他想出的方法就是推崇元朝,承認元朝屬於中國歷史,將元朝覆滅歸為老天開眼。

暗指如果管理者管理不當自有天收,百姓們就應該逆來順受,等待著上天來懲罰統治者。漢人剛逃出了蒙古人的掌控,這個時候自然對朱元璋唯命是從。

由此可見,帝王的很多舉動其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元璋也是如此,對於他尊重元朝可能要打上引號了。


史之策


漢民族的胸懷比韃子大的多!


lovdy1


朱元璋對於元朝豈能有尊敬?題目中所說,只不過是《明太祖實錄》裡面的部分文字得出來的結論,但是裡面的很多東西未必可信。


三修其書

上面說到的這部史書,是太祖時候,由他的孫子建文帝召集文士史官編纂的,但是這個階段因為朱棣造反,所以他的事情就被寫入了這本書裡面。等他稱帝后,自視為朱家後人的他,當然覺得這樣的記載不光彩,於是就命人重修,把裡面的部分抹黑他形象的文字都給刪去,這已經是二修此書了。但是過了幾年以後,大概朱棣也覺得這樣的史書後人不喜歡看,於是命人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內容,於是史官對部分內容作了補充,當然,對太祖和他幹過的醜事,還是作了“漂白”。所以,經過三次改編後的這本書,其實裡面的內容有許多是不足信的。


朱元璋在這本書裡的言論是什麼

這本書裡面,記錄了許多太祖的言論,因為過去了很多年,所以史官在編這些話的時候,部分內容都是腦補的,再加上朱棣在盯著,所以他們還需要對太祖言論加以潤色,不能讓後人看起來這是個農民、和尚說出來的粗鄙之言。在這本書裡面,其中的一部分在反覆強調一件事:前朝的個別皇帝是很不錯的,是我們的恩人。於是因為就有許多人認為,朱元璋尊敬元朝,但是這肯能嗎?


其實,所有的話,最後的目的在於美化他自己的形象。

在這些言論裡,幾個字就帶過了鐵木真等人,但是對於元朝的開國之人忽必烈,卻多次提到,一再說他的仁慈,說胡人南下統治中原的好處。

比如:

“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內外,殊方異類,盡為土強,亙古所無。”

再比如: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但其子孫能持仁厚之心,守而不替,社稷之福也。”

這樣的言論,在這本書裡面經常能見到。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老朱的先人被元朝的官員、地主、稅收,逼得逃出了老家;後來又因為這些原因而勞苦半生,最後接連死掉;他的因為前朝的腐敗,經歷了痛苦的童年、青年。飢餓、失去親人的感覺,不管是誰都會記在心裡,而給他留下這些記憶的,就是元朝。這樣的一個朝廷,他會感恩嗎?如果他真的喜歡元朝,他會建立大明嗎?所以,上面的話都是在扯淡,那麼,他又為何要扯這麼多?



因為漢人鄙視元統治者的說法,不外乎那麼幾種,比如他們放牧草原,不懂耕種,不懂孔孟,他們不和我們同類,甚至他們住在帷帳裡面也都會被別人偷偷笑話。等老朱稱帝后,其實也遭遇了同樣的麻煩,許多嫉妒他的人都在私底下編排,說他是個農民,是個和尚,曾經是個贅婿。在某種程度上,他和忽必烈是很相同的,因為他們都遭到很多詆譭。但是如今他做了皇帝,如果他尊崇世祖,那麼那些開國皇帝即便是粗鄙之人,也會得到人們的尊重,而一旦世祖的形象得以漂白,作為漢人的他,即便是做了皇帝,也就不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恥笑了。

所以,其實老朱壓根就不是尊敬元朝,而是將世祖推出來,彰顯他安定天的功勞,以此來間接地抬高自己的地位。不過這般辦法,顯然不是他這個和尚能想到的,不是他的幾個謀士,就是後來的史官給編出來的。


小鎮月明


《明實錄》記載: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



大概會很詫異,因為說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種豪言壯志的也是朱元璋,為何在野狐嶺大勝,元朝包括太子、后妃、大臣數百人在內的三萬七千餘人部眾都成了明軍的俘虜,如此千古功業之下,朱元璋卻判若兩人,說起元朝的好話呢?

1.不同的時機說不同的話,鞏固統治的需要



朱元璋早年當過和尚,做過乞丐,甚至流落街頭成為混混,他對世道人心捉摸地很透。在南方爭地盤時,他懂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讓陳友諒、張士誠這些抬頭鳥首當其衝地受到元軍打擊。

而當朱元璋佔據南方以後,他需要團結廣大漢人,與元朝爭天下,於是打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目的是用民族矛盾凝聚力量,而事實上他也成功做到了,徐達大軍進入元大都,幽雲之地重回中原,彪炳千秋。



隨後朱元璋繼續指揮明軍追擊元朝勢力,到了洪武三年,元順帝駕崩,明朝北伐取得決定性勝利,元朝在中原勢力基本被掃清,此時需要利用元朝王室分崩離析的權力空隙,挑撥和拉攏部分蒙古貴族,於是朱元璋拒絕打壓元朝,反而客觀評價其歷史貢獻,這是政治需要。

2.朱元璋農民出身,對王朝正統有著天然的順從



雖然在大元統治下朱元璋一家生活悲慘,嫡親大多死於饑荒、瘟疫,朱家經常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但朱元璋對蒙古皇帝缺乏痛恨之情,他痛恨的只是官僚體系,因此後來反腐殘酷懲吏。草民一食一飯,都是朝廷所賜,這種觀念在世代安善良民的朱家根深蒂固。終其一生,朱元璋始終把元朝入主中國、享受漢人膏血視為“奉天承運”、“順天應人”,理所當然。他說:“宋運告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由於後代皇帝“馭下過寬”,不能自己獨攬大權,才不幸失去天下。元朝被推翻後,他說“元祖宗功德在天”,把元祖牌位列入歷朝帝王廟,世世祭祀。

這並不僅是為重建綱常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對他來說,報大元生養之恩,盡前朝良民之責任,乃是理所當然。 因此,朱元璋一開始沒有“積極投身革命”就可以理解了。在他流浪江湖的幾年中,大元天下已經是烽煙處處,而史料並沒有留下朱元璋“嚮往革命”的蛛絲馬跡。那時,白蓮教遍佈鄉野,朱元璋不可能不有所耳聞目睹,但是沒有任何他參加白蓮教的記載。




而後來參軍“造反”,基本也是脅迫,不服從就得死,朱元璋便意外地加入了義軍。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他當然不能鼓吹“造反有理”,他需要將元朝丟天下歸結於貪官汙吏橫行,失民心,天下大亂,而他不過是順應天意,從元朝正統中繼承了皇權。這個做法可以參照清軍入關,清朝厚葬崇禎帝,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口號南下,全然忘了努爾哈赤反明時的七大恨。

3.承認元朝,才能更好地承接其歷史遺產



元朝入主中原,肉眼可見地為中國帶來了統一而擴大的領土,這是大宋朝所做不到的。如果否認了元朝的地位,那麼明朝在接管東北、西北、西南等非宋故土時,法統上怎麼說的過去呢?

再者,元朝治下其實對社會生活官制寬鬆,元朝採取南北分治,“對居住在蘇、松、杭、嘉、湖地區的江南大族,更採取了異乎尋常的‘寬疏’政策,對他們充分利用、保護”,元曲、海外貿易盛行直觀反映市井生活豐富。



而宋朝滅亡時,除了崖山慘烈的殉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按照宋廷詔令有組織地投降,而元朝也任用了一些漢人官吏來輔助治理國家,甚至到元朝滅亡,還有一幫文化大儒不願為明朝服務,如楊維楨、沈夢麟和藤克恭等文化大儒,有的要死要活的殉節,還有乾脆歸隱山林。逼得朱元璋下旨威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這才情況有所好轉。

因此,朱元璋在天下大定的情況下,不宜繼續公開貶低元朝,既是出於人性的考量


春秋正義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朱元璋確實說過與題幹意思差不多的話,這件事發生在洪武三年的六月,明朝徵虜左副將軍李文忠領兵十萬北伐殘元勢力,大獲全勝。大捷的消息傳達到中書省後,中書省立即草擬一份諭旨,準備在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審度之後,頒佈天下,沒想到朱元璋看了內容之後,見多有貶低元廷之詞,“見其有侈大之詞”,大為不滿,要求中書省立即修改,才有可題幹所述的一番話。原文如下。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卿等為宰相,當法古,昔致君於聖賢,何乃習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禮,妄加詆誚。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於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

《國榷》洪武三年六月癸酉:上曰:“元雖夷狄,君夏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生養,天訖其祿,於朕何與?捷音誇,非所以示四方,速改之。”



這個就讓不少人困惑,這還是當年“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嗎?事實上,在元帝國晚期的統治之下,他的父親朱五四四處遷徙,還是落得飢餓而死。而朱元璋本人也確實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這個我就不展開說了,大家都知道),按照道理來說,他應該對元朝懷有深切的痛恨,可是做為明朝皇帝的朱元璋在登基後“雷人雷語”不斷,感恩戴德之言不絕於口。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這是誇讚元朝的,還有誇讚元世祖忽必烈的。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四》: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還有在外交文件上說宋朝統治荒淫,老天都看不下,所以讓元世祖入主中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二》:曩者我中國宋君奢縱怠慌,奸臣亂政,天監否德,於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統華夏,生民賴以安靜,七十餘年。

我上面僅舉幾例,朱元璋類似的語言真是史不勝書。當然,我想他從內心深處對元朝的腐敗統治是極其怨恨,畢竟他們一家在元廷治下,差點死絕,從普通人的心態來看,那就是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但是對於朱元璋這樣的成熟的政治家來說,考慮問題,絕不能從個人恩怨出發,而要著眼於明王朝長治久安的角度來想。換言之,像朱元璋這樣深謀遠慮的人,最擅長的就是“什麼山頭唱什麼歌”,一切都向實用看齊,只有勘破了這層才能明白朱元璋一定要持續不斷的讚揚元朝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在自己的創業時期,他需要號召廣大的中原百姓一起反元,所以要強調傳統的“夷夏觀”來收拾人心,就比如在《諭中原檄》上“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這就是“夷夏觀”的集中體現。

但是這篇檄文妙就妙在他不僅使用夷夏觀號召百姓起來反元,裡面還滲透著“天命觀”為明王朝建立的正統性做鋪墊,畢竟“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這個意思就是說蒙古本不應該入主中原,可是它偏偏入主了,這說明了什麼?這不就是他們有天命嘛!既然有天命那麼元朝就是正統,而代之而起的大明也不就是正統王朝嘛!

所以,此時的朱元璋要樹立天命觀以證明代替元朝統治的合法性,指出元的正統是來源於天命,又因為天命而失去,而我朱元璋既然承受了天命,自然大明王朝就是代元之正統而立的正統,所謂“正名定統,肇自三皇,繼以五帝,曰三皇曰兩漢曰唐宋曰元,受命代興,或禪或繼,功相比,德相侔”。所以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後,對質疑元朝正統性的說法那是相當不舒服,使他從各個角度為元王朝正統性辯護。對於明太祖的這個理論構建,後人那是相當佩服的,給予高度評價。

《今言·卷一》:於沙漠帝王廟中,以元世祖與三皇、五帝、三王、漢高、光、唐宗、宋祖並祀,真聖人卓越之見。

上述就是原因之一,就是必須通過元朝來強調明王朝的正統性。


其次,就是承認元朝的功業有助於明王朝統治的鞏固,元朝是死於農民起義的,這一點沒有人會比明太祖朱元璋更加清楚,他本人就是元王朝終結者,所以他又要在“天命論”的基礎上更加細化,構建一套的理論(實在燒腦)。

既然元朝是正統王朝,人民在它的治下開創了太平,一度是安居樂業的,所謂“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這說明由承受天命所建立元朝對百姓是有大恩大德的,而百姓也應該對這個正統王朝懷有感恩的心。洪武六年,修建歷代帝王廟,把元世祖、漢高祖、宋太祖都供奉在一起。

如此敬重元朝就是給天下百姓做個示範,元朝養育了你們,你們要對它感恩戴德,同樣承受天命代元而起的大明,你們也要感恩,不要造反。


基於這個邏輯,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否定農民起義軍,順便洗白一下自己。他不斷強調當初自己加入農民起義軍實在是身不由己,誤入歧途,“況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還有《與元臣禿魯書》中寫道:“昔者朕被妖人逼起山野”,給高麗國王的上諭旨中又寫道:“朕為淮右布衣,暴巾忽至,誤入其中”。為了讓邏輯自洽,他寧可曲解自己加入農民起義軍的目的。

而他所得的天下,也是從群雄手裡奪過來的,“朕取天下於群雄,非取於元氏”,即便沒有他參與起義,元朝的天下也已經失控,所以元朝的滅亡和他沒有什麼關係,所謂“盜賊蜂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天下已非元有矣”。這和清朝入主中原時的言論倒是有幾分相似,“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


以上,就是我對朱元璋為何會肯定元朝的看法,畢竟做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不同的時期為了達到不同的目標,根據現實需要來構建他的理論是很正常的。

引用文獻:《明太祖實錄》、《昭代典則》、《今言》、《明太祖集》


論史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

明太祖朱元璋祭祀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 “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及後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天下雲擾,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農 民,遭時多艱憫黎, 於塗炭建義聚兵,圖以保全生靈。初無黃屋左羓之意,豈期天佑人助,來歸者眾事不能已,取天下於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於一。乃不揆菲德,繼承正統,此天 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擇人神授,湯武用兵征伐,因時制宜,其理昭然,神靈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 德於民者,乃於京師肇新廟宇列序聖像,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禮奠之初,謹奉牲醴致祭,伏唯神鑑尚享。”

為什麼說元朝是中華正統皇朝:

前大唐北及流沙已建立多民族大一統皇朝; 時大元建國號詔政治上定性三皇五帝歷代延續; 後大明太祖書面認證; 今外蒙獨立雖為中華之殤但蒙族絕大多數人口依然在中國內蒙,是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


1CN


不要只聽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的屁股坐在什麼位置。這句話雖然並不是朱元璋說的,但是他確實說過不要貶低元朝的話。為什麼不要貶低元朝,這在我們現代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王朝顛覆的歷史上,新王朝為了宣示自己的合法性,就會去貶斥前朝的皇帝荒淫無道,大臣奸詐狡猾,很少有像朱元璋這樣,還沒當皇帝就開始歌頌前朝的。



朱元璋不僅說不要貶低元朝,還專門寫祭文歌頌元宗祖,說元朝建立之初,統治的還是比較好的,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雖然他朱元璋吃不飽穿不暖,那得怪他自己生不逢時,沒趕上好時候。畢竟吃的是元朝皇帝的飯,又怎麼能忘恩負義,一棒子打倒呢?嗯?伯溫同志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給元世祖蓋了廟。兩年以後,他又在南京修建歷代帝王廟,還把元世祖和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供在一起,而且自己還恭恭敬敬的行跪拜大禮。這在我們看來純屬腦袋打仗打傻了,不然怎麼幹出這樣的傻事?



其實,朱元璋精明著呢,他這麼幹自然有他的目的。當時天下初定,還時有造反。朱元璋推崇元朝,就是在大興恩德論。這意思就是既然現在天下太平了,你們這些老百姓吃著我老朱家的飯,受著我老朱家的恩惠,就得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別整些么蛾子。就算一時讓你吃不上飯了,那也是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誰要是敢起義,誰就是忘恩負義。


其實朱元璋心裡早就罵娘了,但是表面還得笑呵呵。這不僅從他童年時的經歷有關,還可以從他後來的行事上窺探一二。說劉伯溫同志啊,那也是一起扛過槍的兄弟,出過肱股之力的。在元順帝北逃後,劉伯溫就準備寫一篇文章稱賀,給皇帝朱元璋報報喜。結果劉伯溫還沒送上去,朱元璋的一道詔書下來了,上面寫著之前在元朝做過官的人,就不要參與慶賀了。聽到這話,我估計劉伯溫心裡拔涼拔涼的,好傢伙,跟著你打了這麼多年的仗,現在發達了就開始翻老底了。所以後來大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只封了劉伯溫三等爵位誠意伯,不久就把他趕回家,後來聽任其政敵將他害死。

不知道是不是打仗多的人,人的性格最終都會變成這樣,還是朱元璋生而如此。不管怎麼說,朱元璋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有利則為之,有害便除之。推崇元朝亦然。


邯鄲醉


方圓論壇觀點

朱元璋之所以“尊敬”元朝。他的本意並不是“尊敬”。朱元璋之所以推崇元朝並且視元朝統治為正統。並不是朱元璋多麼仰慕欽佩元朝。而是為了自己。試想一下朱元璋在元朝的統治下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為了不被餓死朱元璋放過牛行過乞討之舉,還出家當過和尚。朱元璋可謂是看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也經歷了世間的飢寒交迫。試問就這麼一個情況朱元璋會真心的“尊敬”元朝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朱元璋之所以推崇元朝也是無奈之舉。要知道朱元璋是造反起家。奪得天下之後朱元璋生怕別人說他皇位得來不正,畢竟在古代一切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所以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大明朝的合法性也是豁出去了。朱元璋不僅把元朝滅掉南宋建立的元政權視為正統。而且還把宋朝和元朝共存的那一段時間都算成了元朝正統時期。朱元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元朝打扮成一個合法的朝代政權。這樣的話他朱元璋奪得元朝的天下建立明朝那就也是合理合法的了。甚至朱元璋還說過“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朱元璋這麼說簡直就是為了元朝唱讚歌了。他明明知道元朝是外夷入侵,整個中原大地被元朝弄的是民不聊生。但為了明朝政權的合法性。朱元璋就必須要昧著良心去維護元朝的合法性。由此可見政客不要臉是多麼的可怕。




真實的元朝時期把人分為四等。在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宋地位最低就是賤民。在元朝時期漢人的地位和牲口差不多相當。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這就是元朝時期漢人的地位。當時元朝有人還倡議殺光所有漢人剷平所有城池,平調所有耕田然後當成放牧的草場。當時北方的漢人基本上快要殺光了。而南方漢人又飽受摧殘。漢人不可以有名字,只有一個出生日期為代號。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元朝的態度就是即使不殺你,玩也要玩死你。




朱元璋就是出生在這種環境之中。當時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去世之後朱元璋甚至都沒有辦法安葬他們。沒錢買棺材沒錢買一塊安葬親人的土地。後來和別人借了一塊土地用破布包裹著父母和大哥才算是安葬了。後來為了活命朱元璋和僅剩的親人二哥嫂子分開逃亡流浪天下。由此你可以想象一下朱元璋所謂的“尊敬”元朝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