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疫情襲來,春寒尚在,

宅在家中,也要增長知識。

今天,文旅平邑繼續發佈雲看展推送,

給足不出戶的你帶去文化的問候和滋養。

本期文旅小編帶你一起了解市級非遺項目---平邑落子。

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落子,起源於山東、河南一帶,最早稱為“道情”,產生於宋,盛於明、清,原是古代道人利用漁鼓進行化緣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古時有和尚敲木魚、道士敲漁鼓的傳說)。後來,因為漁鼓體積較大,行走時攜帶和存放不方便, 便逐漸從漁鼓發展到大鈸、竹板。落子歷經多個年代和地方發展,經過多位曲藝大師和藝人進行改良加工,樂器更加和諧,曲目進一步增加,唱腔流利乾脆,成為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曲藝節目。

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落子的樂器主要是大鈸 ( 民間稱為“光光嚓”)、竹板、節子,而不用絃樂。演唱時, 左手拿大鈸、右手拿竹板,雙手一高一低,協調配合,運動自如。板式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情緒高亢激揚,風格獨特,富有韻味。平邑落子以唱為主,說為輔,曲調高亢宛轉,動聽感人,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唱腔為雙句體結構,其韻律長短句結合, 較為押韻,大都一韻到底。表演中說唱者兼扮生旦淨丑角色,另加身段、武功、口技等動作和特技表演,集喜怒哀樂於一體,有“一人唱出一臺戲”之稱。在過去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落子頗受當地群眾喜愛。

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平邑落子的代表傳承人藺景旺,出生於1950 年,平邑縣白彥鎮人。他說唱落子,源於受父親藺學全影響。藺學全小時候就愛好戲曲,年輕時學習中醫的時候,有幸認識了滕縣著名落子說唱藝人楊德平,就拜楊德平為師,認真學習山東落子的說唱藝術。通過認真學習和苦練,藺學全終於掌握了山東落子的“唱唸做打”基本功,以大起板、喊腔、二板、三字崩、五學賢等說唱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演唱山東落子漸出名聲,成為了魯西南一帶有名的落子說唱藝人。

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藺景旺弟兄四個,在家排行老大,自幼天資聰明,從小就喜歡落子,六、七歲就迷上了落子,跟著父親學起了打樂器和唱戲詞,八、九歲就拿著大鈸進行簡單說唱,15 歲那年, 個人在平邑縣第七中學舉辦的農村文藝匯演活動中演唱了《鬧菜園》、《百家姓》落子說唱節目,小小年紀一炮走紅。隨後,藺景旺邊唱邊學,從表演、拉架式、練文武、扮男女等基本功學起,配合手、眼、身法和伴奏不斷進行改進,在表演和唱腔上不斷強化基本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落子說唱藝術功底。

文旅平邑邀您雲看展之平邑落子

在文化大革命和大集體生產時期,藺景旺進入了村文藝宣傳隊,帶領部分農村文藝骨幹白天干活,晚上進行文藝演出,根據當時政治需要,創作出了一大批大幹快上和歌頌毛主席的落子節目,並多次到縣上參加當時的文藝匯演。1980 年,藺景旺被調入平邑縣曲藝團,擔任團長,帶領曲藝團演員對落子演唱工藝和唱法進行大膽改進和加工,創作演出了《朱洪武牧牛》、《打蠻船》、《回龍傳》、《楊家將》、《高山下的花環》、《走後門》、《打架》、《罵街》、《新婚之夜》等傳統落子曲目 50 餘部。組織演員到本縣和外地進行多場次文藝演出,1983 年參加了臨沂市曲藝節目大匯演,藺景旺自編自演的《高山下的花環》獲得最高獎,受到了當時全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的接見。上世紀九十年代,藺景旺還參與了大量文藝演出,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牛群、馮鞏還與藺景旺進行了交流, 幫助其修改了作品,囑咐藺景旺多創作落子文藝節目,湧現出更好的落子作品,傳承好這一傳統文化。

(文旅平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