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四十五

鹤在传统文化视域中是一个仙气飘飘的文化符号,仙鹤之名即可见一斑。而在传世奇文《鹤经》中有曰:“鹤,阳鸟也。因金气,依火精。火数七,金数九。故十六年小变,六十年大变,千六百年,形定而色白。”随着道教的兴盛,这种以仙之名定格的鹤之风采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更是大放异彩,成为仅次于百鸟之王凤凰的又一神鸟,被誉之为一品鸟,其尊崇高贵的地位与圣洁长寿的形象相得益彰,成为芸芸众生眼中完美无瑕品格的化身,于历史深处散发出温润柔和的光芒,并以梦想照进现实的方式,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一曲永不落幕的迷离多姿的篇章。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佚名 《百鹤图》

仙鹤的形象蕴含的丰富幽邃的文化韵味,隐喻着某种根深蒂固的象征性文化心理,这点在诗文、曲赋、书法、绘画等领域一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诗经·小雅·鹤鸣》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咏,唐代武三思的《仙鹤篇》一诗更是将仙鹤的寓意诠释的十分精彩,此外,词牌中有鹤冲天曲调,传奇逸事中诸如骑鹤上扬州、梅妻鹤子等故事传颂至今,经典法书《瘗鹤铭》据传就是王羲之为了祭奠两只死去的仙鹤而作,唐代宋之问《咏省壁画鹤》一诗中有“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之句……,等等这样的文化典故赋予了仙鹤更加生动立体仪态万方的精彩韵味。

仅就绘画领域而言,仙鹤的出现可谓早已有之,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上以及汉代的漆画中,仙鹤的形象就已经成为一种代表性的图案纹饰。在花鸟画独立成科之后,仙鹤的优雅高贵的形象就一直是画家笔下的反映祥瑞主题的经典构图模式。五代时期花鸟画富丽典雅流派的代表性人物黄筌,就留下了“黄筌画鹤,薛稷减价”

的逸闻,他画的唳天、警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六中鹤之形态,让当时蜀中之地以画鹤闻名的薛稷从此地位大跌,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道:

孟蜀后主广政甲辰岁,淮南驰骋,副以六鹤。蜀主遂命(黄)筌写六鹤于便坐之壁。因名六鹤殿。由是蜀之豪贵,请为画轴者接迹。时谚云:黄筌画鹤,薛稷减价。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近现代 张其翼 《六鹤同春》

这种记载未免有着无图无真相的遗憾。不过宋代宋徽宗的《瑞鹤图》这一传世佳作得以弥补了早期仙鹤图中的缺失之憾,这幅作品构图新颖、笔法精妙,一派典雅而雍容的气派甚至带有某种超现实主义的意味。画面中的汴梁宣德门仅仅露出宫门脊梁部分,而上方大片的湛蓝色的天空中,十八只形态各异的仙鹤呈环状翩翩翱翔在宫门之上,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姿态各不相同,左顾右盼,上翻下飞,有的昂首振翅,有的俯身滑翔,屋檐之上卓然而立着两只仙鹤回首相望,在巍峨的宫门与群飞的仙鹤之间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衔接作用,而宫门之上缥缈袅绕的祥云和一碧如洗的天空之间的动静相谐,从而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气韵流动的天趣,在叙事性、抒情性和音乐性上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从宋徽宗在这幅画上的题跋来看,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汴京上空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迎来万人空巷驻足观望,而仙鹤齐鸣经时不散,很长时间之后才迤逦飞去。当时宋徽宗大喜过望,认为这是国运昌盛的吉兆,于是亲提御笔将这一场景绘制下来,并题诗一首以纪之:

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宋 宋徽宗 《瑞鹤图》

元代绘画作品中仙鹤主题的作品在审美上渐渐地走向文人趣味和民间立场,这一时期的仙鹤图在审美趣味的表达上更注重画家本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在画面呈现上那种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息渐渐被淡雅质朴的气质所取代,从而使这一时期仙鹤为主题的作品有着更接地气更具人文情怀的品质。

比如元代画家钱选的《西湖吟趣图》就是取材于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的故事而绘就,画上题诗直接点题:“粲粲梅花冰玉姿,一童一鹤夜相随。月香水影惊人句,正是沉吟入思时”。画面中林和靖伏案观赏着前面扦插在一个瓶子中的梅花,神情专注而陶醉。而在他的后方,一个童子正坐在垫子上烤着火,一只白鹤栖息在童子身后,画面不设背景,以精妙的线条和淡雅的设色营造出一种饶有趣味的雅致情调,二人以鹤的目光均聚焦在瓶梅之上,人物的神情姿态在慵懒中又带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格调,很好地诠释了林和靖的不同流合污的高士情怀。而陈月溪的《麻姑仙鹤图》取材于道教神话中麻姑的故事,画面中麻姑立于山溪之畔,面前放置这一只装满奇花异草的花篮,同时还有一只仙鹤屹立在前,这幅作品显然与民间传说中麻姑献寿的有着一致的寓意,仙鹤在此隐喻着长寿的意蕴。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元 钱选 《西湖吟趣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元 陈月溪 《麻姑仙鹤图》

而仙鹤图发展至明清时期,在画面构图以及技法运用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种最喜闻乐见的主体性画作,上至宫廷画家下至民间画师对仙鹤图乐此不疲的描绘,无论是在构图语言的设置还是画面风格的呈现上都臻至完备的境界,形成了双鹤图、松鹤延年图、百鹤图等各种约定俗成的构图范式。

这其中尤值一道的是宫廷画家们恪守并秉承着皇家审美趣味,对仙鹤这一题材描绘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厌其烦地诠释着其中的各种美好寓意,特别是明代林良、边文进、吕纪以及清代沈铨等宫廷花鸟画大师们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一系列的精品佳作,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和雍容华贵的风格,探幽索微,深度挖掘画面语言背后的多元美好寓意,使仙鹤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而在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民间画师们更是心追手摹,促使仙鹤图这一题材在民间发扬光大,成了年画、祝寿画等民俗画作的一个经典的题材,直至民国以致近现代,这一题材的作品更是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扎根在民间的土壤中不断开枝散叶,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一种不言自喻妇孺皆知的文化标记。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明 林良 《松鹤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明 边文进 《双鹤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明 边文进 《雪梅双鹤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明 吕纪 《溪鹤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明 吕纪 《蕉岩鹤立图》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清 沈铨 《鹤寿延年》

仙鹤图|杳杳云间路,悠悠尘世情,浮生若梦中的美好与希冀

近现代 陈之佛 《鹤寿图》

云是鹤家乡,天空任翱翔。

仙鹤的“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形象,集外在优雅与内在圣洁于一体,这种优美的姿态昭示着对世俗羁绊了无牵挂的超越。而由之成图的仙鹤图,更寓含着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对尊贵、长寿、吉祥、忠贞、美满等诸多正向价值元素的矢志如一的希冀,并在心无旁骛的追寻中渴求如愿实现那种深入人心的美好愿景。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