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可是為什麼大多數都是在描述一些心理問題的表現但是對如何解決問題卻隻字未提?

23UYDE'eo


作為一個心理學愛好者和一個剛剛堅持減肥一個月的人,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減肥和心理學看似沒什麼關聯,但是,我在減肥的這一個月中真實體會到了心理學對我的影響,下面我具體來說說。


減肥應該是大多數女生畢生的事業,我在生完孩子後一下子從微胖上升到了肥胖,上月24號我下定決心減肥,靠運動+調整飲食習慣一個月下來減了八斤。


減肥最難做到的事情是什麼?拒絕誘惑應該排在第一位。



在我跑了五公里後面對著一桌美食,我就想啊,剛剛消耗了那麼多卡路里,現在多吃一點應該沒關係……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道德許可”效應,我們不自覺地想給誘惑我們的對象加上道德標準,好讓我們在放縱自己的時候毫無負罪感。


所以,我心一橫眼一閉,給自己下命令:“不許吃!”


當然,我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拒絕美食的誘惑,當我吃下第一口紅燒肉時,我又想了,“反正今天白減了,不如吃過癮吧。”然後高高興興吃到撐,飯後上稱一看,不止今天,這一週都白減了。


我的這種做法叫做“那又如何”效應,吃紅燒肉的罪惡感沒有讓我立即停下筷子,反而滋生了“那有如何”這種自暴自棄的想法。


後來,我在每次吃下第一口高熱量食物時,都會用理智說服自己放下它。


心理學將許多現象總結為各種各樣的名詞,它們看似沒有為你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我認為,它能讓你在遇到問題時更加了解自己,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最後,希望大家祝我減肥成功!


青楚的小世界


這個就像你去醫院,需要掛號,然後醫生給你看病一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雖然從理論上說,每種病的表現都大同小異差不多,但是,不同的病因,不同人的體質,不同的醫療水平,醫治的方法也都是不一樣的。而同樣的病症卻很有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症,醫治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如果診斷錯誤,要麼延誤病情,要麼鬧出人命。

這個時候,經驗就是最寶貴的東西,而這些是書本上學不來的。

所以僅僅憑一本醫書行遍天下根本不可能。

僅僅針對某一個人的心理病症給出答案也不明智,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醫學院畢業生要經過積累多年的臨床經驗才能獨當一面,到這時候他們已經差不多30多歲,但也只是普通醫生水平。要想成為領域專家權威,還要經過數十年的錘鍊。你去醫院是去找年輕大夫呢,還是老醫生呢?



心理學是一樣的,僅僅擁有書本知識根本不夠。

成千上萬的人有成千上萬個傷心的理由,抑鬱症患者也都各有各的內症,你不可能憑藉某一個論述來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否則也不會又這麼多抑鬱症患者不得而治。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最近撰文指出:全球人口中,基本上每20人就有一人是抑鬱患者。

有些病症已經成為世界難題,所以,有很多心理問題只能對其表現加以描述,但是卻無法找到真正能夠起作用的方法。

現實中的醫生,也不可能給你在網上進行診斷和治療,他必須親自和你面對面的交談,就是所謂的望聞問切,尤其是心理領域,必須是面對面的溝通聊天和引導才會真正有效果。

這不是隨便什麼人在網上給你幾個冷冰冰的答案所能夠比擬的。


胖叮志


因為很多書籍也說不清如何解決問題,大多從幾種理論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去揣測,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我本人創立的生本能心理學對各種問題的產生機制和解決方法都有明確的說明,你可以參考一下。


生本能心理學認為,幾乎所有心理問題都是個體遭遇心理或現實的困境而導致的情緒、行為不良,困境的背後是個體對人對事的錯誤認識所致。因此,改變情緒、行為不良,就要走出困境;想要走出困境,就要改變錯誤的認識;改變了錯誤的認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各種表現會逐漸消除。


比如疑病症,當事人總害怕自己的得了某種病,各種檢查並不支持他的認識,他是對疾病過度的擔心,以及誇大了疾病的患病率和危害性,並受到親人疾病的衝擊所致。因此,改變主要就是,改變誇大的錯誤,客觀認識疾病的患病率。這一點改變了,疑病的心理問題也就解決了,各種症狀表現也就隨之消除。


特別提醒的是,上述舉例比較簡單,事實上當事人的認識都比較系統或頑固,改變起來是要有一些困難的。而一些人對上述認識並不認可,導致接受緩慢甚至產生阻抗,也會影響效果。



飛揚心理王主任


這個問題,個人感覺,提的很好,不知道你是抱著什麼目的瞭解心理學知識的。當下,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數人通過一些途徑瞭解心理學知識,網絡科普是大家瞭解心理學知識最方便的途徑。您所說的"大多數都在描述一些心理問題的表現但是對如何解決問題卻隻字未提\

獨孤夜語


解決問題是有的,但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一定要評估診斷,徹底瞭解患者的病情以後才能對症下藥。要是盲目地只給解決方案和藥方,那麼就會讓一些人過度輕信,繼而造成不好的影響。


同樣的,換做心理學、心理諮詢的解決問題途中,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是不妥的,存在個體差異,要是千篇一律只提出問題解決方案,那麼相反就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這就造成了為什麼很多書只描述現象,但不會給解決方案一樣,這不是簡簡單單的1+1=2這種公式這麼簡單,背後需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要結合個人的心理、生理、社會背景等因素,才能得到最為準確的判斷。


若杉心理


心理學是一門技術科學,網上部分會提供概要性的心理解決方案,具體的心理學解決是一個深度問題,國內關於心理學學科還處於萌芽階段,所以所屬的互聯網信息相對較少,可多到圖書館或者購買正版電子相關教材進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