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緬甸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在緬甸歷史上,蒲甘王朝(849-1287年)是一個國力相對強盛,社會繁榮的朝代,在阿奴律陀在位期間(1044-1078年),建立起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宋史》 稱:“ 今蒲甘,乃大國,不可下視附庸小國。”2019年7月6日,緬甸蒲甘文化地區正式成為緬甸的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蒲甘王國遺址

一、蒲甘王朝繁榮的原因

西方諺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蒲甘王朝的建立,有著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歷史、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

優越的地理位置

蒲甘王朝是由蒲甘等諸多小國家發展而來的。公元850年,緬族人在緬甸中部建蒲甘城,並以蒲甘城為中心,建立了他們的政權。從地理位置看,蒲甘位於緬甸的中部,緬甸的母親河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蒲甘一帶是緬甸最大民族——緬族的聚居地。蒲甘的北部是撣族,當時處於封建土司統治之下;南部則是緬甸孟族的集居地,孟族是緬甸最為古老的民族,它與東南半島的高棉族來往密切;西部沿海地區則是經濟相對發達的若開族。

蒲甘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佔據了緬甸的樞紐位置,不僅有利於緬族的團結,也便於緬甸東西南北各大民族的聯繫。下圖是1210年的蒲甘王朝時期的蒲甘版圖。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蒲甘王朝的大致位置(圖中的深黃色區域)

深厚的歷史淵源

蒲甘一帶地區在我國唐代時被稱為驃國,它曾是著名的文明古國,在公元7到9世紀毗訖羅摩王朝統治驃國時,曾經十分強盛,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驃國還有著十分繁榮的文化,擅長石刻、鏤刻,並且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驃國還喜愛音樂,驃國的樂團曾多次到長安的宮廷上演出,唐代貞元十六年至十七年間(801一802年),驃國國王還派遣王子舒難陀率領的友好使團到中國訪問。唐代的詩人和文人也有數篇詩歌記錄了對驃國樂的深刻印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驃國樂》 中寫道:“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 ”

雖然蒲甘王朝建立時,驃國已經不存在,但驃族人無疑給緬族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為蒲甘文化的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比如,蒲甘規模宏大的塔窟寺廟,無不得益於驃國藝術工匠們流傳下來的精湛建築工藝。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蒲甘的前身:古代的驃國

雄厚的經濟基礎

農業是古代緬甸的經濟命脈。蒲甘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十分適合發展農業,根據蒲甘佛塔的碑銘記載,蒲甘曾經栽種過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芝麻、棉花以及各種蔬菜水果。可見古時的蒲甘一帶,農業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多次大遷徙,最終於650年在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棲一帶定居,這裡是緬甸著名的產米區。

但是,緬甸中部平原常常受到乾旱的困擾。阿奴律陀(1044-1078年在位)即位後,相繼開鑿了七條灌溉水渠,又重修了各種大小舊有水利設施,組成了灌渠、水庫、水塘等組成的灌溉網絡體系,比如密鐵拉湖,建成於11世紀以前,灌溉面積18,000英畝;叫棲灌溉網,灌溉面積約12,0000英畝;漠河運河,建成於那羅梯訶悉都時期,灌溉面積達30,0000英畝。

各種水利設施的興建,使得農業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為阿奴律陀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蒲甘的農業十分發達

在公元三世紀,佛教就傳入了緬甸南部地區;公元五世紀,大乘佛教傳入了蒲甘。自蒲甘王朝開始,上座部佛教逐漸成為緬甸佔統治地位的宗教,阿奴律陀通過發動宗教戰爭,統一了緬甸,並大力倡導佛教,並將其定為國教。通過碑銘與考古資料顯示,佛教在蒲甘王朝時期就發展到了頂峰,至今的蒲甘還留存著數千座著名的佛塔。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蒲甘王期的兩百餘年間,僅在首都周圍大約50平方公里的地方,建造的的寺廟就高達4000多座。佛教的興盛,促進了蒲甘建築業與雕刻業的繁榮。蒲甘時期,有大批的石匠、漆匠、木匠、陶匠,專門從事佛塔與寺廟的修建工作,形成了緬甸特有的寺院經濟。建造寺院所需的大量建築材料,所以,寺院經濟在最初促進了蒲甘工商業的發展以及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萬塔之城——蒲甘

二、蒲甘王朝的衰亡

從12世紀開始,蒲甘王朝逐漸衰落,最終被撣族所取代。從歷史的角度,蒲甘王朝的衰亡,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因素。

外部原因:外族的入侵

從外部原因來看,蒲甘王朝末期,周邊的撣族、孟族、若開族等民族,實力日益增強,各自的勢力日漸發展壯大,與蒲甘王朝的矛盾也不斷加大。同時,在中國元朝時期,忽必烈曾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但未果。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被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元朝徵緬錄》的相記載說:

雲南省請今秋進討,奉旨 “不聽,” 既而云南王與諸王進徵。至蒲甘,喪師七千餘,始平定,歲貢方物。

此後,蒲甘出現了分裂,撣族在緬甸東部建立起了阿瓦王國,孟族在南部建立起了勃固王國。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蒙古與蒲甘的戰爭

內部原因:大建佛塔,勞民傷財

從內部原因來看,由於佛教的興盛,蒲甘的君王大造佛塔,使得國家的經濟日漸衰退。蒲甘時期國王的土地,一部分由國王直接管理,另一部分賞給貴族和寺廟。由於蒲甘的國王將土地賞給寺廟,寺廟的土地已經超過國王的土地。

因此,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使得蒲甘王朝的宗教得到了統一。但是,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讓大量人口落髮為僧,寺院土地不向國家繳租稅,寺院的土地又佔用了大量國家的土地和勞動力,而蒲甘的皇室置不惜耗費鉅額資金,招募大批農民服役,修建佛塔,造成了農田的荒蕪,國家的經濟基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正如當時緬甸的民謠說:“寶塔建成,國化灰塵。”另一方面,蒲甘的農民每年必須向當地諸侯繳納地租,奉獻各種貢品,如大象、珠寶、金銀、棉布等,使得他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反抗皇室的暴政。

蒲甘王朝的最後一代國王那羅梯訶波帝王的碑銘中記載:“那羅梯訶波帝王......為三千六百萬勝兵之最高統 帥,日吞咖喱三百尊,欲達涅盤,愛建此塔,內置金銀之像五十一尊,倉羅王妃、大臣、命婦之屬,並 於佛曆636年二月月盈之時,以純銀橋達摩佛像供於眾像之上,像高一尺,自宮至塔,沿途以席鋪地,先用竹蓆,繼鋪草蓆,覆蓋以白布,長各二十八尺,道中遍豎旗幟,每尺各一,大典舉行時,王子、公主與諸侯等鹹投珠寶於像中。”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蒲甘王朝的皇室生活是十分窮奢極欲。由於勞動人民沉重的苛捐雜稅,加上蒲甘國王大興土木,廣建佛塔,使得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蒲甘的國力越來越衰弱。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蒲甘造型優美的佛塔

結語

蒲甘王朝融合了緬甸各主要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了一段燦爛的文化,但是在王朝的後期,由於統治者大修佛塔荒廢生產,同時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在外族的入侵下滅亡。蒲甘王朝是緬甸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回望蒲甘大地上星羅棋佈的古代佛塔,不禁引人無限遐思。


參考文獻:

1.《蒲甘王朝時期緬甸的社會經濟和社會性質》,賀聖達,東南亞研究

2.《蒲甘時期的緬甸宗教研究三題》,賀聖達,東南亞縱橫

3.《蒙古鐵蹄與緬甸蒲甘王國》,吳仲禹,檔案

4.《古代中緬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尤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5.《緬甸佛教與王權》,瑪格利特·黃,南陽問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