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陪讀的那些家長",我想對您說

  • 導讀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自從家裡有了孩子,走上陪讀之路,家裡的“經”就變得越來越不好唸了。我們壹牛也有這樣一位經歷過陪讀的媽媽,她是19屆高考生家長,也是壹牛管理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她擺一下她的陪讀之路!

“正在陪讀的那些家長


親愛的家長:


您有過陪讀經歷嗎?陪讀過程中,您焦慮嗎?您迷茫、無助嗎?您抓狂、攥緊拳頭卻又不忍心揮向孩子嗎?您們的親子關係融洽嗎?……


作為一個剛剛經歷過高考的學生家長,我也有陪讀經歷,對於陪讀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我感同身受。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心聲。


但初為人母,就好比摸著石頭過河,要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撒謊、叛逆、早戀、磨蹭、沉迷於電子產品、成績原地踏步甚至一落千丈……孩子年幼的時候,或許懾於父母的強勢或者威嚴,他們言聽計從、俯首貼耳。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是父母眼中那個“乖乖女”、“可愛男生”,他們對於家長或者老師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任憑你捶胸頓足,大呼小叫,都無動於衷。


其實孩子有以上的行為,無非是在抗議,他們想要父母尊重自己,給予自己更多的自主性。(事實證明:給予孩子自主性,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東西和努力學習的方向,給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就可教養出一個快樂的、優秀的孩子。)


高中以前,我的孩子一直走讀,每天“家裡--學校”兩點一線,在老師和家長的視線範圍內;孩子憑入學考試成績進的是最好的班,在班上成績也還算過得去,一切似乎順風順水,我沒有太多的焦慮。


高中三年,對孩子是一種磨鍊,對家長也是一種考驗。


上了高中,孩子開始住校,週一至週五在學校,幾乎成了失聯狀態。剛開學那陣,我的心好像被掏空了,空落落的。每天守班級群,生怕漏掉了什麼重要信息;每天通過“樂培”查看孩子的消費情況,生怕孩子被餓著;老師發了照片,一定要去尋覓自己孩子的身影……每逢週末,一大早就去採購各種食材,準備好好犒勞孩子。有次孩子戲謔地對我說:“我們這些娃兒週末回家就是拿來給你們大人‘裝’的”!現在想起來,孩子的一個“裝”字顯得多麼無奈,其實有些東西並不是孩子想吃的,為了迎合媽媽的“補充營微量元素、補充維生素、補充蛋白質……”理念,只得委曲求全。


或許生活上的分歧還不算大事,但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時,不是人人能做到淡定、坦然了。有人戲稱“不提學習母慈子孝,提到學習雞飛狗跳”,多麼生動形象地比喻。或許你自認為沒有給與孩子壓力,可你隨口的一句:“考試沒?考了多少?班上第幾?年級第幾?怎麼這次名次下降了?”……無形中的壓力讓孩子很不自在,甚至惶恐。因為班主任會實時地把考試情況發在班級群裡,家長對此瞭如指掌,瞞都瞞不住。他們深知自己的分數、名次於家長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哪怕是一次小測驗的成績。


孩子進入高三,開始了高強度的學習,我則到處聽講座,學習志願填報、生涯規劃,幫孩子瞭解高校及大學專業;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各種好吃的,一度以為自己是“合格的家長”。自己“我行我素”,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過問,給與了孩子莫大的壓力。


孩子的一診成績出來,給了我當頭一棒,六百分不到,不要說C9、985,連末端211都難。我懵了,一時不知所措,迷茫、無助,有種“回天乏術”的絕望。


想想自己這些年為孩子的付出,我心有不甘,難道孩子就這個水平?難道孩子將要與頂端大學失之交臂?難道一向優秀的孩子就這樣被耽擱了?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一夜無眠,思緒良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要找出孩子考試失利的原因,我沒有坐等,主動和班主任溝通,協調好一診家長會時去找科任老師聊孩子的情況。


語數外物化生,所有科目的科任老師都見過之後,我的內心稍微平復了一些。因為所有的老師一致對孩子都是好評,孩子平時學習認真,在班上屬於積極上進的。“這次之所以‘全軍覆沒’,不是因為孩子的水平問題,而是心態出了問題。家長無形中給與的壓力讓孩子考場上緊張,不能正常發揮,因而沒有考出正常水平!孩子一心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卻事與願違!”。數學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感到驚愕!啊?心態問題?我家娃心理素質不是一向很好嗎?我家孩子陽光、開朗、積極、遇事不鑽牛角尖,對啥事都能以平常心對待:記得小學期間,某次評“三好”,孩子未能評上,而他的好朋友評上了,回家途中好朋友因為這事開導他,勸他不要傷心、難過,下次還有機會,孩子笑著說:“沒事兒,我是那個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的人!”瞧,小小年紀內心多麼豁達、通透,現在老師居然說孩子心態不好,有點出乎我的意料。那天,我跟老師敞開心扉聊了很久,第一次覺得自己還不會做媽媽。


從學校回到家,我開始反思,學著調整自己,嘗試著對孩子放手。“放開手”對很多焦慮的家長來說非常困難,他們覺得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所以必須不斷監督孩子,以確保他不會受到傷害或做出錯誤的決定;他們擔心孩子在校學習成績,擔心孩子能否能考上精英大學,擔心孩子能否找到好工作;他們誤解獲得成功的途徑太狹窄,好像孩子稍有偏離預期就會前功盡棄。作為一名高三家長,為了孩子,我必須配合老師,真正地“放手”,單純地做回自己的“後勤保障”角色:


1、週末見到孩子,除了當好“伙伕”,當好“垃圾桶”,我不再過問考試的分數和名次。如果孩子主動提及,我會說:“平時的測驗和考試是為了暴露問題,你若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並及時地對短板知識進行查漏補缺,考試就起到了作用。不必去糾結考試的結果,因為每次試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參照性不大,再說,咱們平時的學習和考試都是為明年的高考做準備。”


2、週末回到家,督促孩子嚴格執行學校的作息時間。避免“5+2=0”的現象發生,也就是說平常周內在校,能夠高效地學習,每逢週末完全處於放鬆的狀態,孩子學習上欠持久性,不利於成績的穩定或者提高。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勞逸結合,孩子需要適當地放鬆、休息。我的一貫原則是,學習的時候全神貫注,付出即有回報;耍的時候,開心地耍。不要既沒耍成,又學無所獲。


3、孩子學習的時候,我看書、瀏覽高校的新聞資訊,瞭解院校開設的專業。


4、常常去聽“高校講座”的事,只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幹啥,但不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瞭解的是些什麼檔次的院校,免得給孩子無形的壓力。(萬一孩子自己覺得這些高校夠不著,會覺得自己努力不夠,對不起父母,心裡有負罪感)


5、悄悄地為孩子準備報考“自主招生”的材料,讓孩子有保底學校。(2019年的“自招”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來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6、常和班主任、科任老師、宿管阿姨交流,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做到心裡有數。


7、由於理綜合卷之後,孩子不能很好地分配三個科目的答題時間,分數提升遇到了瓶頸,孩子要求我給他買理綜的刷題資料。考慮到理綜的選擇題佔了半壁江山,我想如果保證選擇題不丟分,理綜的問題應該不大,所以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理綜選擇題30套》”。結果證明,我的選擇沒錯。


8、

不在孩子面前嘮叨。重要的事,想叮囑的話,我改變了在嘴巴上唸叨的模式,而是採用紙片的方式,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寫好後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書桌上。


9、偷偷地為孩子準備“成人禮”禮物: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一本精美的自制相冊(DIY),相冊裡有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包括生活照、週歲照、藝術照、旅遊照、學校集體活動照、社會實踐照……


10、我在孩子面前說話時,把“我覺得”改成了“你覺得”、“你認為”,母子間的交流比之前順暢多了。


有了自己要忙的事,得空的時候和朋友出去走走,擁抱大自然。我換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再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好像沒有那麼壓抑了,整個人心情都好了,對孩子和老公說話也能心平氣和了。我的改變,孩子看在眼裡,他也從心態上加以調整,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他不再顧慮自己哪裡沒有做好,會被媽媽嚴厲批評,不再看重每次考試的得失,學習上似乎變得更加遊刃有餘、如魚得水了。


因為我的改變,孩子輕裝上陣,六月高考完美收官,最終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欣慰!孩子去了異地求學,我重新迴歸社會,加入了“壹牛”團隊。最近,我在整理“一對一全程生涯規劃”的資料時,發現大多數家長過於焦慮,而孩子對於家長的操心、付出並不買賬,他們覺得學習上不用父母指手畫腳,自己可以自主學習。為此,我想對焦慮的家長說:

1、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


2、少說(不要過於嘮叨,顯示出自己很能);


3、多做(做好後勤);


4、理性看待考試成績(不過於關注每一次考試的結果,只要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跟著老師節奏學習,成績不會太差);


5、多關心孩子的生活、生理、心理,保證孩子身心健康;(青春期的孩子,情竇初開,對異性有好感,合乎情理,不必大驚失色,只需引導孩子,把握好度);


6、建議孩子跟性格和人格健全的孩子做朋友;


7、教孩子學會待人接物,讓他有顆感恩的心;


8、督促孩子積極鍛鍊身體,有健康的體魄是學習的前提;


9、嚴控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10、科學、合理地管理時間,做到學習高效。


綜上,是我的個人陪讀心得和看法,共勉!(一切都為時尚早,一切都來得及,唯有堅強之人永存。)


最後,作為19屆高考生家長、壹牛高考升學規劃老師這裡也特別插播一句,借用大多數人說的一句話 ——

“如果把高考當成一場戰爭的話,孩子是衝鋒陷陣的戰士,而家長就應是謀定戰局的高級參謀,這場戰爭的輸贏不僅僅要依靠孩子的作戰能力——即高考成績,更需要家長提前謀劃戰爭的佈局,充分考慮孩子的成績定位,填報志願的方向,未來的就業等等因素。”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