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是一首歌,也是一幅画,更是一段永恒的深情。

那就先从这首歌说起。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这首歌很多人都喜欢听,从曲调的沉静、悠远中缓缓流淌出一幅辽阔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骏马,山巅、穹谷、大树、绿荫,还有我爱人的眼睛和她的柔情。

美的让人窒息之余,人们不禁要探寻,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才抒发出这么样的美丽和深情呢?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吉尔格楞

他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画家:吉尔格楞

他原本是一个画家,也算不上名家大家,我们很少知道他的画作,让我们认识他的是他做的这首歌。因为喜欢这首歌继而了解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原来让他内心迸发出这首歌的,是他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和他依恋着的一个人。

先来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这首歌的词作者吉尔格楞在文革那不寻常的年代里,他和广大知青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当年他还是小伙子,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非常艰苦,幸运的是有一位美丽姑娘与他相伴,共同的磨难使两颗心贴在了一起。他们互相关心和鼓励,日子也就不觉得怎么苦。三年后姑娘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而吉尔格楞却没如愿。

姑娘在临行的头一天晚上来到了小伙子的营房,想向心爱的人道个别。可她难以开口。其实小伙子已经知道她明天就要回城了,却没有问。就这样,两个人默默的凝视着,没说一句话。微弱的煤油灯下一对恋人的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默默的、久久的、相视着-------。直到天亮,姑娘走了,小伙子没有出来送行。


应该说,故事到这里,就是感觉有点惋惜,这样的故事也很多,特殊的年代,造成了特殊的境遇,我们可以看出,之后两人已天各一方,各自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生活着。这样的事,也不过是人生当中的一段小感情经历,过去之后也就各自相忘了。

可是:

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这位蒙族小伙子后来成为了画家。成名之前的生活非常坎坷、艰苦。那时身上没有任何积蓄。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决定到北京撞撞运气。

那一天,他把身上仅剩的一点钱买了一张机票,带上简单的行囊飞向他生命新的里程。来到了北京,他站在机场的大厅里环视着周围,机场宏伟壮观,首都的变化让他为之震撼。这时突然一道亮点把他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他的视线定格到了不远的滚梯上。随着滚梯缓缓而下,一位中年女士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女士身穿中式旗袍,一副黑色的披肩长长的拖在滚梯的扶手上,风度翩翩。随 着电梯的滑动,女士款款而下。吉尔格楞愣住了!现实生活中他从没见到如此高雅、气质非凡的女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女士竟走到了他的面前,伸出手说,'你好,吉尔格楞!'吉尔格楞惊呆了,眼前和自己打招呼的不正是三十年前兵团的恋人吗?相比之下自己今天的境况是多么的寒酸。女士告诉吉尔格楞她现在在英国,并问吉尔格楞在做什么?还好吗?吉尔格楞不知所措,还没等他说什么,女士寒暄了两句便急匆匆的登上了一部奔驰离去。之后,吉尔格楞才知道,兵团的这位恋人是现任的中国驻英大使。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傅莹

这就是吉尔格楞昔日的恋人、中国驻英大使:傅莹。

各自相忘了吗?一点也没有。

三十年,时间、环境、人,该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是吉尔格楞曾经的恋人,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认出了普普通通的他。

试问,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情感,如果三十年中没有一点思念,怎么会在三十年后的瞬间,一眼就认出了他,并走到他面前主动叫出他的名字。

这已经足够了。

由于是在机场,昔日的恋人上前打招呼寒暄两句就匆匆离开了。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如果不是恋人的主动上前,吉尔格楞是不会相认的,第一他在观察和分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恋人。第二他有些陷入回忆,他在记忆里寻找昔日恋人的影子。第三他此时明显的感觉到了和恋人再也无法靠近的距离。

所以吉尔格楞是不会主动向前相认的,特别是当一个男人看到昔日的女人已成长到无法企及,当时过境迁,真心爱过她的男人,只会默默祝福,无法再去打扰。

故事里说吉尔格楞处境寒酸,没来得及说什么,她就坐上了奔驰车离开了。但在昔日恋人的眼里,和这些都无关。

从这一刻,三十年之前的恋情又开始续上,并书写出更宏大久远的续篇:

首都机场的再次相遇,勾起了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于是,当晚他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写下了一首歌词,并请朋友谱了曲。一首《天边》就这样的诞生了。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如果没有昔日恋人的机场相认,就不会牵出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天边》也永远不会破壳诞生。

这首歌在吉尔格楞的心里已经写了三十年,是机场的相遇,将吉尔格楞的内心又被激发和点燃,使这首歌成型圆满,并广为传唱开来。

故事还没有完:

又经过几年。一天,女大使兵团战友聚会,大家为女大使唱了这首《天边》。女大使不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她被这首歌给触动了。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歌声结束女大使的眼角潮湿了,她激动地问战友们:'我在国外就曾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是谁写的?'战友们告诉她是一位叫吉尔格楞的画家写的。她又问:'哪个吉尔格楞?'战友们告诉她是内蒙兵团的吉尔格楞,这是他为兵团的恋人而作。她沉默了,久久的----,再也没说一句话。

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昔日的恋人听到了这首歌,尽管不知道歌曲的由来,但她被触动,眼角湿润了,是冥冥之中?是想起了什么吧。

首先,她是蒙族人,马头琴的低回婉转里,有哺育过她的甘美的奶茶,蒙古族的长调里,有骏马的嘶鸣和奔腾,当曲调响起,怎能不让她仿佛有回家的感觉,尤其是远隔重洋、身处国外时,那种思乡之情更是一触即发。

我要登上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是这首歌让她在思念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故乡的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上的那些人们。她没有忘记那段感情,她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对自己的表白和诉说,同时也唱出了她内心的声音:对草原热爱而向往。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我要树下树下采撷/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要山下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足印/

所以她才问,她想在找寻中,跟着歌声的方向,回到辽阔的故乡。

似乎心里也有结果,当真的证实了结果时,她沉默了,她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甚至连问都是多余的。

她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她却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并立即行动:

次日,她让秘书安排了一个规格非常高的宴会,专门宴请吉日格楞,部分兵团战友作陪。宴会上女大使紧挨着旧日的恋人。也许是职业习惯,她始终保持着一份庄重,见到吉日格楞也显得格外的平静。可淡漠的神情却掩盖不了她内心泛起的波澜。她并没有深情的望着吉日格楞,只是将头微微倾斜,目视前方,轻声耳语。问吉日格楞:'《天边》是怎么回事?' 吉日格楞微笑中带有一丝的忧伤,回道:'别听他们瞎说!'之后,整个宴会上他们再也没有谈有关《天边》的话题。

昔日的恋人知道《天边》因她而起,她的内心是接受和感激这份情感表白的。

吉尔格楞的爱,也得到了恋人的回应,她轻声问:《天边》是怎么回事。

是在告诉吉尔格楞,我知道《天边》了。

而吉尔格楞回答:别听她们瞎说。

回答看似不置可否,云淡风轻。

因为现在的环境、身份,他俩只能这么作答。而且是最恰当的回答,平淡中蕴含着深情。

在恋人听来,都在歌声里了。

经过多年的煎熬和追寻,吉尔格楞的爱已经像草原一样辽阔,他将爱化作蓝天白云,遨游在天空。

他不仅是唱给昔日的恋人,更是献给他的草原、他的故乡。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歌词用同行的骏马、用双飞的大雁比作了爱的表白,让爱有了永恒的归宿。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纯真的恋情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段情浓浓的!深深地!酸酸的!却又是淡淡的!

不知是先有了故事而使歌曲更加动听,还是先有了歌曲才使故事更加感人?

青春和真挚最是美好,酸楚和思念才构成浓郁,无奈与隐忍在心的最深处,唯有此,才更打动人。

两人的恋情虽然时隔三十多年,虽没在一起,但因为有了这首歌,他们的爱而得以圆满。

这首歌用平实无华的语言,亦情亦景,婉转缠绵,始终贯穿情感,整篇歌词工整押韵,只在副歌部分以自然的转韵,将激情奔放的情绪抒发开来,之后,又轻轻落下,最终归于内心。

这首歌不是吉尔格楞一个人的,他代表天下所有有情男子的心声,他唱给恋人的同时,也唤起了天下恋人们的情感共鸣。


《天边》和他背后的故事:用半生的酸楚,解读传世的美丽

它不仅情真,还在于意美。

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美,这也得益于吉尔格楞也是一个画家,更是草原之子,大草原和蒙古音乐本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吉尔格楞带着草原粗犷温柔的血液,以巧妙的构思,给予了作品更大的张力,有音、有画、有情,真是难得的经典之作。

结语:这首歌因为语言平实而生动,因为情感含蓄而深沉,歌曲将伴着他的故事,在草原,在大地上,广为流传,世代吟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