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那一個人的性格是不是取決於家庭或社會的影響?

皓宇筆記


我是農業追夢人。一個人的性格,一小部分有遺傳因素,大部分是後天的影響,比如生長環境,人脈圈的影響等等。那麼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不全取決於家庭或社會影響,因素挺多的。人們更多的是期望有一個好的性格,那就要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不要去管別人怎麼樣,我們對於家人,朋友,路人,陌生人等,傳遞正能量,表現更多積極的態度,如果大部分人都這樣,那我們周圍的人也不會差到怎麼樣,然後如此循環下去,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才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大家庭。


農業追夢人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先天是一部分,後來隨著環境的變化,也會發生大的改變。

曾經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小的時候經常在一起玩。。

女孩模樣並不好看,稀稀拉拉的黃頭髮,臉色也是菜黃。但特別乾淨,眼睛像兩顆黑葡萄。小嘴特巧,也愛笑。

因為她母親有點智障,所以女孩比我們同齡的孩子懂事,早早的便學會了合種家務。幹活也利索,風一樣的女孩。再加上性格也好。周圍的人都喜歡她,人緣特別好。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失去了聯繫。

去年回老家,偶然遇到了她。

驚訝於她的變化。外表滄桑,頭髮凌亂。見面後和她打招呼,表情漠然,眼神遊離。

‘你這是咋的了’。 那時候曾經如此的幹練,精神。現在宛如換了個人。

後來,母親告訴我。女孩結婚後丈夫有了外遇,但她為了孩子委屈求全。也許是丈夫良心發現吧,與小三斷了聯繫。可好景不長,她丈夫從房頂掉下來摔死了。別人都說是報應。

從那以後,女孩性格就變了。

可見後天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真是顛覆性的改變。所以從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便大致的可以瞭解他所處的環境。

大家好,我是田小甜。初來頭條,請多多關照,加關注噢


田丫甜


什麼是性格?在詞典和網絡詞條裡有詳盡的釋義,我簡單的理解:性格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特徵,這種特徵決定著一個人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決定著他的行為。

性格與先天性有關

每一個人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帶有先天性的,或者說和遺傳有關係。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親兄弟成長在不同的環境裡,但往往還存有明顯的性格特徵。另外從性別的角度說,儘管成長環境相同,男女的性格都帶有與性別關聯的特徵。比方說,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柔弱。

性格與成長環境有關

父母的思維、處事態度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還有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影響孩子的性格,性格開朗的父母,經常和孩子保持有效而愉快溝通,孩子多開朗。相反,孩子的性格多內向。在貧困弱勢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難免帶有一絲自卑,甚至是心理的障礙。


性格與接受教育有關

處事態度有時候源自對事物的認知,對邏輯思維的運用,所以說知識能讓人認識事物本質從而改變性格,性格能改變人對事物的態度,從而改變命運。

性格與經歷有關

順風順水的人生能讓人變得開朗外向,友好和善。而有一些生活的遭遇能改變人的性格,例如失戀就能讓一歌樂觀開朗的青年變得焦躁或者憂鬱。疾病的痛苦能讓樂觀的人變得消極。生意場上的挫敗能讓積極向上的人變得沉淪。

小結

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一部分取決於家庭或社會的影響。還有一份取決於種族性別等遺傳遺傳因素。


薩滿民俗


一個人的性格不僅僅取決於家庭,或者社會的影響。後天的因數、突然的覺醒、同事上級的教導。。。。很難回答啊。

有一點是肯定的,父母的影響最大。

也不能絕對。我們身邊的人,父母的性格和孩子的性格有些是完全相反的,經常有人說:“這家人做事太沒道德,幸好有個懂事的孩子。。”例子太多了,你應該有感受。大部分家庭,兄妹幾個,按道理說,他們的家庭、環境、教育都一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上的差異也越大。

個人覺得,個體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知識的領悟能力、對未來生活的期待,甚至伴侶的性格,對自己的影響最大。

人的性格,固然有先天、後天因素、家庭因素,最重要的可能是生活環境。

性格的複雜多變,首先是適應環境的需要。讀書時,學校的要求要遵守,你貪玩的天性就得壓一下;開始上班了,領導的強勢,註定你要低頭和聽從;想做好人好事呢,又前怕狼後怕虎。。。。

所以,家庭與社會的影響誰更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的是通過人生的每一步,你有沒有總結、有沒有分析、有沒有學習進步?

仔細分析一下有報道的成功人士,可以看到,部分人年輕時的性格、中年時的性格、成功後的性格,表現在外人前面的,完全不一樣。這就說明,先天性格的缺點,是可以通過後天改變的。

以蓋茨為例。小時候的蓋茨就顯示出了聰明好學的潛質,愛翻看大百科全書,但社交上有些問題,經常和父母吵架。他的父母就有意讓他從事多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如在家庭聚會上站在門口歡迎客人之類,以幫助改善他的性格。

好的脾氣是需要從小養成,也需要日後的訓練,有句很好的話:“這個人開慧了,以後不得了。。。”

奧地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制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通過學習,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


今象烏


我碩士是讀的心理學,結合所學和個人的經驗,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深入的分析,和導師也探討過。總結一下就是,一個人的性格由先天和後天共同決定。用一個公式的話

性格=F【先天遺傳+後天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特殊事件】

  • 首先是先天遺傳

  • 對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一出生就很喜歡哭,長大一點就可能會很鬧的,而有的孩子見了生人害羞,有的不,這就是遺傳的作用。這個對人來說影響是決定性的。也就是性格的內核。後來性格無論如何變化都是圍繞著這個主線進行的變動,如果沒有特別的變動,那麼性格的基本面就在先天的時候決定了。後天環境在此基礎上對性格進行調整,幅度大小因 環境塑造方式和程度而異。

  • 第二是後天環境

  •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環境,而家庭環境最主要的便是父母的影響。對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有一個嚴厲的父親之後,他尋求戀人會希望是一個性格特別好的對象也就是一個人從小缺少什麼,他長大了就會尋找什麼。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父母冠以學習的氛圍,那麼孩子以後就會富有書香,會所說的更有氣質。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富裕的環境,那麼他對金錢便不會很在意。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那麼他很可能以後對金錢很在意並不斷去追求金錢。所以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 除了家庭環境,那便是社會環境,這個社會環境包括當地的文化習俗和國家民族特點,當地不同的文化習俗,如果孩子所處的鄉村或者村落鄰里和睦,那麼孩子可能會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如果民風不好,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帶有當地風格去行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影響,如果家庭影響比較大的話,那麼孩子即使看到不好的現象也會正確的看待。以及整個國家民族的習慣特點,這個可以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作為解釋,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民族潛意識,每個人的行為或多或少的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比如中國人普遍比西方人含蓄,這就是集體潛意識的結果。如果孩子處於一個激進的民族,那麼他的行為可能就比較激進。

  • 第三是特殊事件

  • 這個特殊事件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遇到,有的人一生順風順水,有的人一生環境沒什麼大的變化,但是會有有些人會遇到一些重大的變故,我們影視劇當中常常看到的某個人因為家庭破產而性格大有變化就是這個原因。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受到刺激而奮發圖強,這樣的故事也是屢見不鮮,總體而言,只有少部分人會遇到特殊變故。這種變故對人的影響也會因變故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 以上,一個人的性格由先天和後天決定,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1先天遺傳,2家庭環境,3社會環境,4特殊事件(部分人可能會經歷)。


逸之


為什麼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與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那麼,性格與血型、遺傳基因有沒有關係,有多大關係?有沒有天生贏家或失敗者的性格? 常聽到血型影響性格,譬如O型開朗,A型偏激、B型激進之類,這種“血型性格”說,雖然具體結論仍有待證實,但專家認為,血型對性格肯定有著一定程度影響,因為這也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 專家表示,在心理醫學上提出一種叫作“A型”的性格,A型性格是比較好動、率性、進取、愛表現、愛說話。但這裡說的A並非指血型,而是一個醫藥上用來對比的,它的相對性格是“B型”,就是比較冷靜、不好爭辯、也比較內斂。心理醫學上所指的A或B,是方便相對分類的,不是血型。 天性來自父親為什麼一個孩子的性格或愛好與父母中的一位非常相似,而另一個孩子卻可能截然相反?是遺傳的結果,還是環境的影響,或是其他因素所致? 古往今來,人們都會看到,許多孩子繼承了父輩的事業。不僅在周圍可以看到這種子承父業,在許多音樂世家或明星世家,幾代人從事著同樣的事業且都成就顯著,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一般來說,在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夠隱約地見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於父母中的一個。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性格里都有父母的部分遺傳,這個遺傳部分佔有40%,一般稱為孩子的天性。形成性格另外的60%則跟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有關,特別是父母的模式影響。 意大利的人類學教授埃瑪·瑪莎解釋說,“在卵子和精子的結合過程中,其男性或女性的顯性基因佔據優勢的一方確定了新生嬰兒的特徵。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有同父母或祖輩一方相同的眼球顏色以及其他身體上酷似之處的原因。這種遺傳基因同時也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特徵。”她認為像激動、膽怯或者外向這些性格表現都是從基因中遺傳下來的。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些學者對一些經過處理的豚鼠胚胎進行實驗,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帶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則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結論是:母親的基因對孩子智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父親的基因則主要影響易感性和情緒。 一些科學家把對豚鼠的實驗結果大膽地推移到了人類的性格遺傳上,他們認為:“一個人個性的特點中至少有一半是直接由基因的特性決定的,大量的基因混合在一起互相作用產生綜合效應決定了某人說話的語氣、風格以及脾氣等等。”天性的決定因素有多少另一些心理專家則認為,雖然一個人肯定會受到天性的影響,但是遺傳的天性不僅不是決定因素,甚至遠遠達不到40%或一半的影響力。他們認為,環境,即包括家庭環境及成長環境對孩子影響重大,尤其是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與愛,是一個人性格的決定因素。 美國哈佛大學完成的一些研究顯示:兒童大概從兩歲開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別。但要斷定父母和孩子的個性之間存在著某種遺傳因素,只能在下列情況下有效:如果這種遺傳因素緊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環境相關聯,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這樣的特定環境中。 為了證明這個論點,科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了精神障礙的遺傳性只有與特定的環境發生聯繫時才能顯示出來。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緊張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經質的;但如果孩子遠離他們的父母,那麼孩子的神經質會有所抑制。科學家們因此認為,氣質、性格能夠在母體懷孕的過程中遺傳,但並不總是遺傳性的。一個人的遺傳基因實際上可以和一臺計算機相比擬,它保存了所有感情範疇內的程序,大腦的電脈衝使其中一些程序激活起來。而至今還沒有任何人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程序的選擇。 精神病科醫生卡羅泰努託說:“儘管人們企圖確立遺傳因子在個體的心理和社會行為中的作用,但不管怎樣,我認為它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文化教育的因素。最有理由說明這一點的就是藝術家的孩子們,他們除了繼承父母特殊的天賦外,還生活在一個相當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或許還受到他們的名人父母成功事業的影響。”但是有時候,如果家庭過度“引導”孩子向父母一方的職業發展,奢望孩子做出本不屬於他們所喜歡的事業的選擇,以至形成一種病態的控制慾,那就會造成孩子們極端的逆反心理。 天生贏家誰註定不管一個人的個性究竟受什麼影響更深,但到底有沒有天生贏家的性格,又有沒有天生的失敗者的性格? 科學家認為,不是人人都能站到最前面去的,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2:8。有兩個成功的人,就有8個人作後援。所以,就算有天生贏家的性格,也得遵循這個成功的比例。況且,天生比較消極的性格,還可以通過後天培養儘量作局部的改善。個人能否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性格類型裡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自然規律其實非常具有科學性的,其中有著不可思議的平衡。 在研究眾多成功者的例子後,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天生勝者或失敗者的性格,每個人都具有多面性,環境與教育決定這個人會發展哪一方面的性格。一些社會心理學家更認為,人的性格本身並無好壞優劣。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團隊,社會上的各種性格可以互補。團隊成功了,個人屬於一分子,也一起成功。團體可以是一家公司,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 大環境下的亞洲新一代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從廣義上說,某一地區的大環境裡,有沒有屬於自己顯著的性格特徵?尤其亞洲各地都在經濟領域展開激烈競爭,心理學家們開始關注,這種轉化是否已經塑造出新一代人們的性格? 一些專家認為,大氣候裡的激烈競爭,能激發出富於信心和憧憬能力的積極性格。“那種認識到自己能做到什麼,並且勇於站到前線去,把接受挑戰當作人生訓練的進取性格,就可以促使團隊進步。這在今天的亞洲很普遍,這是經濟氣候與環境所使然。”但社會心理學家同時認為,時下整個亞洲社會嚴重趨向物化,對於人們個性形成產生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因為家庭提供教育與愛,是一個人性格的決定因素。而經濟的開放和觀念開放,很多時候導致許多家庭的破裂,這個影響個性的大本營的不穩定會造成新一代的個性問題。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學家說:“恐懼和壓力是分不開的。社會競爭激烈,連小學生都會申訴人生痛苦。人們害怕失敗,帶著隱藏憂患的環境很容易造成偏向發展。孩子遇到難題不向家人訴苦,因為家庭壓力大,80%的孩子寧可向朋友訴苦。但一個人假如小時候就視家庭為畏途,連這小社會都不能接受,如何面對大社會?在臨床經驗中,孩子在一個擁有雙親並且有愛的家庭長大,面對艱難時能更堅強,也較能掌握人際溝通。遺憾的是,如今離婚案例每年飆升,許多孩子都在不愉快中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產生良好

為什麼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偶然+必然+概率的綜合影響的結果,另外,性格的表現也不一定始終如一,隨時間、內外在因素影響都會不同--儘管都是圍繞基本性格。

為什麼人的性格不一樣

性格可以雕塑 有人談到性格就說它與遺傳因素有關係,說生就的脾氣,長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實不盡然。英國有個心理學家叫愛森科,他在人格理論方面主張人格緯度,緯度的一個極端是外向,另一個極端是內向,所以在緯度之間就有許多等次。他認為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是綜合性的,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愛森科的人格緯度理論的產生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認為人格是可以在緯度上移動的。 近年來,日本學者長谷川洋三則認為,通過行為可改變性格。這就給我們的心理治療和兒童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我們要培養人們尤其是兒童良好的行為,以此幫助他們改變性格上的弱點;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孩子幼小時是培養良好性格的黃金時期。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來的,心理學家做過“情感剝奪實驗”: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兩組,一組放在鐵籠子裡,用奶餵養,什麼也沒有;另一組給它們用長毛絨做了個假媽媽,吃完奶它們可以在假媽媽身上玩。實驗結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長大後,沒有假媽媽的這一組膽子比較小,反應暴躁,不合群,與人不好接近;有假媽媽的這一組正好相反,不膽小,合群,與人容易接近。這說明在嬰幼時期特別是兒童時期剝奪了母愛就會使他們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為和個性的表現。情感剝奪實驗說明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環境的撫育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一位母親是強迫症患者,她有一對雙胞胎,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總是馬上就給他們洗臉,洗腳,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許下地,不讓他們和鄰居小孩子接觸。她有潔癖,怕髒。強迫症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礎上產生的,完美性人格在醫學心理學中就是強迫性人格。這種人格的缺陷表現在愛思考、多疑、辦事很守規矩,平常擔心的時候多,放心的時候少,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辦事求完美。所以這種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誘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如果從小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來也成為強迫症患者。 性格定型後也非一成不變 60年代後有一種理論——“預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了預限的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先天的個性、素質只是奠定了基礎,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和以後的生活經歷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孩子很膽小,不願與人交往,後來的工作環境是在軍隊裡,這是個集體,需要他與人交往,需要參加許多集體活動,甚至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就會使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又如一個很開朗的人,很愛笑的人,到了一個嚴密封鎖的環境中,不許他和別人相處,最後,他也可能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也影響著性格的形成。生活、環境、時間都是改變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師。 每個人都應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自己要不斷反省,不斷完善,應該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標的努力。良好的人格有幾個特點:一是應該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能夠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廣闊的胸懷,不以自我為中心;三是富有同情心,能經常想到別人,不一時衝動感情用事;四是遇事能客觀冷靜地分析,正確理智地進行處理和判斷,不固執己見,不主觀;五是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沒有依賴性,勇於克服困難,善於解決矛盾。當然,這些是很完善的性格特徵,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我們一生中追求和完善的一個目標去努力,這樣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康起來,還能使自己充滿魅力,有利於將不利的情況變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可以說,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你就獲得了一生事業成功的財富。 具備上述幾點完善性格的人可能外向型的人多一點。不過,內向型的人也不必氣餒,因為性格可以鍛鍊,您不妨從打招呼開始,見面點點頭,問個好,日久天長以後人們也會覺得某某變了,她和人說話了,這樣受到鼓勵以後,她可能也增強了人際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不必把自己性格內向或外向作為一個包袱,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有所長也有所短,只要在實際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短處,你就可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望採

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性格?為什麼人與人總是存在差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人都願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處,這是無可非議的。一個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為親密朋友,那是不實際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學會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們就能跟更多的人相處得好,工作起來就能相互協調。 那麼,怎樣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呢? 應該看到,既然別人與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許多方面與自己不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別人與自己不同之處後,不要覺得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更不要討厭和嫌棄別人。 要承認差別。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認識到這一點,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會強求別人處處和自己一樣,就可能容忍相互間性格上的差別。 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共同之處。比如,你若是一個性格平和的人,你給張三提意見,可能言辭不那麼激烈,語氣也比較委婉。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剛直倔強的人,他給張三提意見,可能是單刀直入,語言尖銳,甚至可能轉而批評你;說你給別人提意見轉彎抹角,是鈍刀割肉。這時候,如果你只看到那個直率的人開展批評的態度和方式和你不一樣,覺得它太魯莽,太不講情面,你可能就會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們兩人提意見時的方式不同之外,還看到他和你也一樣,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真心幫助朋友。這樣,你可能就不會覺得他粗魯無情,而覺得他有難得的古道熱腸,同時也不會計較他對你的批評。我們要是多看別人和自己之間的共同點,就不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還要注意瞭解別人。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一個人不瞭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離.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時代、家庭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經歷遭遇有關。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這樣,你可能就會理解他、體諒他、幫助他,慢慢地你們相互間就會增近了解,甚至還可能成為好朋友。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要注意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兩個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於對比明顯,雙方可能就會很快發現對方的長處和短處。發現了別人的短處之後,正確的態度是給別人指出來,幫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每個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點,我們對人不能求全責備,誰要尋找沒有缺點的朋友,那他就會沒有朋友。在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的身上,要更注意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慮問題時可能會比較周全,特別在做某種需要耐心的工作時,他就會很恰當。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麻利。這樣,大家不僅能夠和睦相處,相互還會有所補益。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胸懷應該寬一些,氣量應該大一些,應該提倡寬容。當然,我們說待人要寬容,不是不講原則。應該尊重別人的興趣和愛好。對別人生活中的一些細微末節,要能容得下。這樣,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處。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還要注意講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區分對待。這不是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世故圓滑,也不是那種逢場作戲的玩世不恭。我們說的待人有別,使藥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點,要針對這些特點採取因人而異的恰當態度。 也許有人會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自己的脾氣改不了。的確,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斷髮展,也會有所改變的。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本來很脆弱,但是,後來經歷了一些重大變故或意外打擊以後,生活把他磨鍊得堅強起來了。如果我們努力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我們是能夠培養和錘鍊出良好性格的


李小圈


【孤竹閒客】認為,人類是有思維的動物,因為善於思考,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所以才造成了人類性格的多樣性,就和大自然中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思想和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性格如影隨形,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個性格標籤,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或者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我們生活中常說的那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裡面的本性,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西比爾預言書】中的預言家說過:“一個人永遠無法逃脫它自身的命運,時間的任何力量亦無法改變他生命中註定的軌跡”

人們性格的迥然不同,或者說是什麼造成了性格的不同,我覺得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而社會的影響則微乎其微。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碰到這個現象,某某人遭受家庭變故,受到打擊以後性格大變,其實改變的不是性格,而是情緒,是遭受打擊以後情緒的突變,這種改變會在時間的治癒下慢慢恢復。而性格則不會改變。

一個人從出生時的嬰兒一直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幾乎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和教育,或者說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這個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因為家庭是一個人最早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 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是從嬰兒階段開始的,一個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性格截然不同,孩子愛哭是因為沒有得到家長很好的照顧,我們都知道,嬰兒不會說話,他和大人交流的工具就是哭聲,孩子哭肯定是有某種要求,比如餓了、拉尿了,甚至是不舒服了,如果大人沒有理會,那麼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會繼續哭,長期以往,孩子可能會有暴躁,愛發脾氣等人格上的缺失,那麼相反,不愛哭的孩子是因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他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和愛哭的孩子完全不一樣。

  •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長大,那麼這個人長大以後性格會溫和,充滿陽光,與人和善,充滿自信;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充滿家庭暴力和無休止爭吵的家庭長大,結果可想而知,可能會比較暴力,脾氣很壞,甚至沒有自信心,充滿自卑和厭世情緒。
  •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有的孩子甚至跟本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比如那些留守兒童,他們的成長環境可想而知,我們在電視裡面經常看到,父母打工要走了,孩子們流著眼淚,依依不捨,送出來很遠很遠,在他們的幼小心靈裡面,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整個世界,他們是多麼渴望和父母在一起呀。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是最重要的,甚至於好過物質方面的千倍萬倍。

最後的話

最後【孤竹閒客】想要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給他們最好的家庭環境,給他們最好的教育資源,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和品質,這個可以使他們受益終生。我認為,一個人再成功,無論你掙到多少錢,無論你做多大的官,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教育出來,沒有成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人,那你也是失敗的,也不是完美的人生。


孤竹閒客


其實我也認為是如此特別是父母。父母是兒女的啟蒙老師很多時候兒女都是和父母生活中影響了性格的發展因此很多子女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像自己父母的。然後就是後天的教育和交的朋友了教育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通常在教育裡學到的處事方法和待人接物的道理是很有影響的然後是交到的朋友交到的是損友就慘了特別是在青春期,交到損友的話很難回頭的之前再好的父母啟蒙和教育都沒用(當然,有哪麼好的父母啟蒙和老師教育通常都不可能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世界那麼大為何不看盡


一個人性格什麼樣,遺傳、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都重要。大部分人的性格很像其家人,溫和的家庭,孩子彬彬有禮、為人處事謙卑適度;暴躁的家庭,孩子時刻處於緊張戒備之中、焦慮易怒。這裡面就包含了遺傳和家庭氛圍的影響。實際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後作用更大。除了家庭,一個人出於社會後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樣的事,他做了什麼樣的思考和決定,性格也會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也會發生改變。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小時候很害羞的人長大後熱情開朗,小時後活潑好動的人長大後沉默寡言,我們常常會發問:到底發生了什麼?這裡面的奧秘也許就是社會大環境對他的二次塑造。


問學英倫


我們每個人剩下來的時候,就像是一張白紙,可以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可能是隨便的塗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更贊成的是性格是後天養成的。

在我們的記憶長河裡,原生家庭的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性格養成是及其重要的,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就會有著不同的性格。

如果一個家庭的父母總是吵架,暴力,那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真的不可忽略,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都會有一定的偏激,雖外表與常人無異,但是很容易引起性格的兩種極端。

一種是太過於懦弱,說話做事唯唯諾諾,不敢再人前說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從小的環境讓他不能去展示真實的自己。

另一種是有暴力傾向,這種人可能更多的脾氣暴躁,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內心卻十分缺愛,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反,社會對於性格的影響,我倒覺得沒有那麼大,因為性格的養成一般在走向社會之後已經定向,思維方式很難打破,在社會上更多的是隱藏真實的自我。

所以,原生家庭一定要和睦,這樣家庭長出來的孩子一般會比較陽光,家庭的幸福感讓他能夠感受都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