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由来

一、族源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羌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中的僰人、昆明族与叟族不断的分化与重新组合,在唐初形成“和蛮”,“和蛮”自称为“哈尼”,“和”与“哈”古时同声,“尼”意为“人”。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族先民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史册之中。据哈尼族的口头传说,公元前3世纪,哈尼族的祖先“和夷”居住在今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所源出的连三海周围,或大渡河与金沙江交汇地区,后因战乱等原因,居于此地的和泥、哈尼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的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昆明一带,再往南迁至滇东南地区;一条自滇西北南迁。据考,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的两岸,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西双版纳全州的山区和半山区。

二、族称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公元9世纪,进入西双版纳后的哈尼族,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被称为“卡戈”,即“奴隶”,是被统治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哈尼族人民默认了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自称“阿卡然”,而雅尼的自称只在传统节日仪式中使用。汉族也借用傣语的“卡”音称哈尼族为“阿卡”,但1953年7月15日,在格朗和自治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的“雅尼”译为“尼”,即“兄弟”之意,从此西双版纳把雅尼人统称为尼族。后来经过国家正式组织的民族识别之后,统称为哈尼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内部分为吉雅、吉坐、木达、补角等支系,以吉雅、吉坐的人口较多。

三、分布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区。主要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普洱市的墨江、宁洱、江城县,玉溪市的元江县和西双版纳等地。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比较集中的聚居区有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勐混镇;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捧镇、关累镇等地。同时又有很多人散居于部分乡镇和农场。

四、人口

哈尼族人口共有165.39万人,其中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口有20.24万人,占全州户籍人口的20.60%。

五、语言和文字

哈尼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特点为元音有松劲之分,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哈尼族分为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居住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但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多数哈尼族也会讲汉语、傣语等。

过去的哈尼族无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 于1958年开始在哈尼族地区试行。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帮助下,以格朗河哈尼族乡苏湖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语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同年10月1日,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哈尼语广播,正式以此套文字进行播音。十多年来,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电视台用哈尼文成功地编译、播出了大量的新闻和专题节目,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广泛领域。不过,这套文字至今还未在西双版纳推广使用。

日常生活用语:阿额(大伯)、阿额(大妈)、阿郭(大哥)、阿多(大姐)、阿尤(弟弟)、阿布(妹妹)、阿力(帅气的小伙子)、阿布(漂亮的小姑娘)、活扎扎(吃饭)、乌主多(喝水)、济拨多(喝酒)、内萌曼(谢谢)、娘达怕摸马爹(再见)、怕腊爹(欢迎再来)。

六、姓氏

父子联名制是哈尼族取名的特点,记录着哈尼族的家谱和族谱,1500多年来,几十代的父子联名传承,神秘庄重,内涵深奥、意义丰厚,源远流长。父子联名是哈尼族历史上的进步文化,它的出现,确切地、科学地记载了哈尼族的历史和哈尼族的家史,是哈尼族历史连贯的中枢和血脉。父子联名被有些学者称为哈尼族的“无字史书”,有的称其为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因为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仅仅靠口耳相传,代代传承,而他们背诵家谱,实际上就是在记录历史。哈尼族的家谱都从“送咪窝”开始,“送咪窝”是哈尼族的共同始祖。哈尼族名字的特征就是上代的末一个字或末两个字联着下代的头一字或头二字,比如祖宗谱中的第一个名字叫“送咪窝”,第二个名字就以“窝”字起头叫“窝腿雷”,第三个祖宗名又以“腿雷”二字起头,叫“腿雷总”,以此类推,一代代往下接。祖宗谱中偶尔也会出现两代祖宗名字的首尾不相衔接的情况,那是因为那一代出现了不能与上代祖宗名相接的祖宗,有一个非正常去世者。因为在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中,只有正常病故的人才能列入家神之列,把名字记入祖宗谱内。对不属于在家病死的人,遗体不许抬入龙巴门,也不能拿到坟山上去安葬,更不能算作家神,也就不能当作家族的祖宗。因此,凡是男性家长出现过非正常病故者的代数,便把女性家长的姓名列入祖宗谱内,或者跳过一代,于是,祖宗谱内便出现了两代祖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