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制、三色卡、1+1+1”模式 威海經區國際經貿交流中心復工防疫兩手抓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0日訊 記者從威海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宣傳部獲悉,國際經貿交流中心是2020年威海市級重點項目,已正式復工,並通過定製化包車服務接回省外員工28車、574人,返崗率達64.7%,剩餘14車、328人預計3月15日前全部接回,基本實現全員返崗、全面復工。

面對項目復工後人員密度大(總員工930人)、外省員工多(省外佔比達96%)等新形勢、新情況,威海經區在堅持落實前期“員工篩查、分批返崗、復工防疫、聯防聯控”四項機制基礎上,從加強員工管控入手,嚴格實施網格化、精準化、封閉化科學防控,全力確保項目復工防疫安全。

“小组制、三色卡、1+1+1”模式 威海经区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复工防疫两手抓

推行“小組制”模式,實行員工網格化分塊管理

依託定製化包車接返服務,將每輛客車接回員工構成一個小組,提前設置員工宿舍260間,按照4人/間標準對各小組宿舍區隔斷劃分,員工來威後先統一安排至海大醫院進行健康檢測,無異常後組織返回宿舍,集中居住在本小組規定區域;員工作業時,對施工區域、單元進行相應劃分,由各小組點對點分包負責。通過實行“小組制”模式,原先相對複雜的602名員工群體劃分成32個小組進行網格化分塊管理,同一小組人員集中接回、集中生活、集中作業,不同小組之間避免接觸、減少交叉、相對獨立,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傳播風險。

“小组制、三色卡、1+1+1”模式 威海经区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复工防疫两手抓

推行員工“三色卡”,加強不同風險人員識別管理

在實行“小組制”模式基礎上,為加強不同地區返崗人員識別管理,對原先員工工作牌進行調整優化,推出“紅橙綠”三色員工卡,除標註員工姓名、聯繫方式、來源地等基本信息外,用顏色標識出不同人員風險等級,其中,威海本市員工卡底色為綠色,代表最低風險,山東省內員工為橙色,省外員工為紅色,目前共發放“三色卡”574張,要求所有員工返崗後要求必須隨身佩戴,各小組集中生活、作業時,通過“三色卡”便可互相區分,同時也便於管理人員加強識別監督,真正把員工分區分組管控落到實處。

“小组制、三色卡、1+1+1”模式 威海经区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复工防疫两手抓

推行“1+1+1”管控方式,嚴格封閉控制人員流動

對整個項目工地嚴格實行封閉式管理,要求所有員工返崗後原則上不準離開,即使威海本地員工也要全部留宿。將食堂、宿舍等圍擋封閉成生活區,員工所有生活活動都在一個區域進行,將人居中心等施工場所封閉成3個作業區,員工上下班兩點一線,兩頭管控,防止亂跑。每個封閉區卡口均設置消毒通道,實行“1+1+1”管控方式,由1名管理人員、1名工人代表、1名安保人員共同負責體溫檢測、人員登記、消毒清潔等,既加強進出人員管控,又互相之間嚴格監督,切實把牢每個出入卡口。同時,對非包車返回的項目管理人員,專門在泊於鎮駐地租賃1家賓館,實施7天隔離無異常後允許返回工地,通過內部嚴格封閉不流動,外部嚴格管控不輸入,保持項目工地處於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有效切斷了潛在傳染源。

“小组制、三色卡、1+1+1”模式 威海经区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复工防疫两手抓

正面引導和監督約束相結合,確保防護措施落地落實

針對員工個人防護意識差問題,一方面,在生活區、作業區設置4個廣播喇叭,將管理制度和防疫知識錄製成音頻,每日早7點至晚6點循環播放,在公共區域、宿舍外部張貼《國際經貿項目防疫教育交底單》200多張,明確11條個人防護要求,時時進行提醒教育。另一方面,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將管理人員工作重心轉移到防疫監管上,每天安排30多名管理人員身著綠色馬甲,巡迴進行督導檢查,重點整治不戴口罩、扎堆吃飯等問題,對存在問題立即組織整改。同時,專門建立項目防疫微信群,納入鎮工作組、疾控專家等人員,要求各區域將每日消毒、通風等記錄發佈到群,嚴格管理督促各項防疫措施落地落實。

閃電新聞記者 孫雅倩 威海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