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曆代國王為何都姓“鄭”?

用戶3708573182


泰國曆史上曾先後存在過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四個統一朝代,如今統治泰國的是1782年由昭披耶卻克里建立的曼谷王朝,至今已歷237年。就在今年5月4日曼谷王朝第十位國王拉瑪十世在首都曼谷大王宮舉行加冕典禮,正式登基成為泰國國王。曼谷王朝的歷代國王稱號都是以“拉瑪”開頭:首任國王稱“拉瑪一世”,此後依次稱為拉瑪二世、拉瑪三世......直到現任國王拉瑪十世。然而“拉瑪”並非姓氏,這個稱呼是來自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神。事實上歷代泰國國王除了作為國王的拉瑪稱號之外都有自己的本名:拉瑪一世本名昭披耶卻克里、拉瑪二世本名依剎羅頌吞、拉瑪三世本名孟昭策陀、拉瑪四世本名蒙固、拉瑪五世本名朱拉隆功、拉瑪六世本名瓦棲拉兀、拉瑪七世本名巴差提樸(或翻譯為帕恰迪波)、拉瑪八世本名阿南塔·瑪希敦、拉瑪九世本名普密蓬·阿杜德、拉瑪十世本名瑪哈·哇集拉隆功。從他們的名字中我們看不到一個明確的姓氏,事實上泰國王室並沒中國意義上的姓氏。然而曼谷王朝的歷代國王卻都有一個漢名:拉瑪一世漢名鄭華、拉瑪二世漢名鄭佛、拉瑪三世漢名鄭福、拉瑪四世漢名鄭明、拉瑪五世漢名鄭隆、拉瑪六世漢名鄭寶、拉瑪七世漢名鄭光、拉瑪八世漢名鄭禧、拉瑪九世漢名鄭固、拉瑪十世漢名鄭冕。不難看出曼谷王朝歷代國王的漢語名字都姓鄭,而在曼谷王朝之前的吞武裡王朝的國王也姓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曼谷王朝的國王們之所以使用“鄭”這個漢姓繼承自吞武裡王朝。一個王朝繼承被自己推翻的前朝的姓氏在咱們中國人的思維當中似乎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然而這種事就這麼真實地在泰國發生了,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486年緬甸東籲王朝興起後就不斷與泰國大城王朝爆發邊境衝突。1548年底緬甸國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緬甸軍隊包圍了首都阿瑜陀耶城,後因久攻不克而撤退。1563年緬甸新任國王莽應龍再度入侵併於次年攻佔阿瑜陀耶,隨即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統治泰國。1584年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宣佈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此後戰場主動權轉移到泰國一方: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佔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併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大帝病逝於徵緬途中。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並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此後泰緬戰爭進入到互有攻守的相持不下階段。緬甸在與泰國作戰的同時也和當時的中國明王朝不斷爆發邊境衝突:緬甸本來就是隸屬於明朝雲南行省管轄的緬甸軍民宣慰司,直到1531年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土官莽瑞體建立東籲王朝,以此為標誌緬甸結束明朝統治,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的緬甸很快就將爭奪中南半島霸主地位提上議事日程,同時對中緬邊境的少數民族土司管轄地區表現出野心。明朝為此曾和緬甸東籲王朝爆發過戰爭,然而並未解決雙方的化界問題。長年累月的戰爭消耗了緬甸東籲王朝的國力並最終導致國內民族起義,1752年東籲王朝的首都被孟族起義軍攻破,至此東籲王朝滅亡。東籲王朝滅亡後緬族將領雍籍牙在貢榜(今瑞波)起兵擊潰孟族、撣族勢力,重新統一緬甸。作為中國明朝和東籲王朝繼承者的清朝和貢榜王朝在邊境上也始終存在摩擦。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隨即進行了自衛反擊;另一方面緬甸對暹羅等周邊國家的侵略也威脅到清王朝在東南亞的冊封朝貢體系。此時在位的乾隆皇帝面對緬甸這個日益咄咄逼人的區域小霸有心為自己增添一件武功以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美名,於是清緬戰爭就此爆發。

清緬戰爭爆發時緬甸正和宿敵暹羅(今泰國)交戰,恰逢此時清軍從北線大舉攻來。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紮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這就給暹羅復國提供了天賜良機:緬甸儘管征服了暹羅,但並未能完全控制暹羅各地,由於緬甸還必須在同一時期忙於同清軍的戰爭,於是在暹羅一些未被緬軍控制的城鎮就形成了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在這其中勢力最大一股當屬華裔鄭信領導的隊伍。鄭信泰文名達信,是中國潮州人後裔。當緬軍攻克暹羅都城大城後他就在分析當時局勢後認定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為先,於是在1767年6月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時下令軍士吃過晚飯後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已顯示破釜沉舟之志。攻克尖城後鄭信將此作為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加緊趕造戰艦。雨季一過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當年11月鄭信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裡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紮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至此被緬軍佔領了七個月的大城被暹羅收復。鄭信見大城被緬軍破壞殆盡,於是遷都吞武裡。鄭信這樣做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大城遭受嚴重破壞,要恢復已不容易;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瞭若指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反觀吞武裡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巴碩堡”為屏障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鄭信在吞武裡城召集因戰亂逃亡的流民並穩定糧價以安撫民心。在完成安定民心的任務後鄭信就對暹羅境內的其他割據勢力下手,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統一暹羅的任務,此後又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並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1771年鄭信親自率兵佔領了柬埔寨,任效忠鄭信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柬埔寨遂成為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1774年他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老撾等城。鄭信一朝的國土北邊擁有老撾境內的萬象、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裡;東邊擁有老撾、高棉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鄭信在位期間致力於發展與清朝的經貿關係:1768年7月鄭信派遣華商到中國請求清政府敕封。1781年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載貨物前來中國訪問並進行貿易。

儘管鄭信在1782年在如今統治泰國的曼谷王朝的開國之君昭披耶卻克里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並於同年佛曆4月6日被處死,但泰國人為紀念他的復國之功尊稱其為“吞武裡大帝”。1954年4月17日推翻鄭信的曼谷王朝正式為鄭信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同年的12月28日是鄭信登基紀念日,這一天曼谷王朝第九代國王普密蓬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此後每年的12月28日泰國政府都會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當時儘管西方殖民者正日漸東來,然而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仍然存在,因此曼谷王朝建立後延續了鄭信向清朝請求冊封的國策。昭披耶卻克里為避免引起清朝的厭惡之心,於是隱瞞了自己謀朝篡位的事實,而是自稱是鄭信後裔並使用“鄭華”這個漢語名字向清朝上書。事實上昭披耶卻克里在此之前的確曾使用過鄭華這個漢語名字——昭披耶卻克里其實和鄭信一樣是有華裔血統的,只不過他的華裔血統來自於母系,他早年曾追隨鄭信屢立戰功,因此被鄭信收為義子,也許就是在這時他開始使用鄭華這個漢語名字。乾隆皇帝相信了昭披耶卻克里的說辭並對其進行了冊封。此後歷代泰國國王在上書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時均使用“鄭”這個漢姓。不過這也並非曼谷王朝使用鄭姓的全部原因,否則為什麼在早就脫離宗藩關係多年之後泰國曼谷王室仍在使用這個漢姓呢?其實曼谷王朝使用鄭姓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鄭信在泰國曆史上的威望太過顯著,因此曼谷王朝並沒對其進行有意識的抹黑,而是通過自稱鄭信後裔的方式安撫國內民心。另外在野史傳說中還有一種說法稱:鄭信臨死前詛咒昭披耶卻克里建立的王朝不會超過十代人。泰國是一個幾乎全民信佛的國家,包括曼谷王室成員在內幾乎都對因果報應之說深信不疑,也許是為了破解這種詛咒——他們極力頌揚美化鄭信並時時刻刻自稱是鄭信後裔。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泰國王室其實並沒有中國意義上的姓氏,泰國曼谷王朝歷屆國王都是以“拉瑪”開頭,如首任國王稱“拉瑪一世”,現任國王稱“拉瑪十世”。不過“拉瑪”並非姓氏,這個稱呼是來自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神。

雖然泰國王室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泰國姓氏,但是卻有一個明確的漢姓,就是姓“鄭”,歷任泰國國王都一個漢名。

拉瑪一世:鄭華

拉瑪二世:鄭佛

拉瑪三世:鄭福

拉瑪四世:鄭明

拉瑪五世:鄭隆

拉瑪六世:鄭寶

拉瑪七世:鄭光

拉瑪八世:鄭禧

拉瑪九世:鄭固

拉瑪十世:鄭冕

(拉瑪九世,前泰國國王普密蓬的漢名叫“鄭固”)

(拉瑪十世,現任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漢名“鄭冕”)

泰國王室之所以給自己起漢名,其源頭是因為一箇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叫鄭信,祖籍廣東潮州。鄭信是泰國的第二代華人,鄭信的父親叫鄭鏞,他於雍正初年隨同商隊前往泰國定居的。

到泰國之後鄭鏞開始經商,他主要經營賭博業,由於買賣做的非常大,鄭鏞得到了泰王的賞識並受到了冊封,成為泰國貴族,從此進入泰國上層社會。

鄭鏞赴泰之後娶了一名泰國女子,於公元1734年生下了兒子鄭信。鄭信出生之後被一位當朝大臣收為義子,於是鄭信變成了一個官二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在義父的幫助下鄭信先是進入宮廷充當侍衛,之後又外放到地方任職。

鄭信的職位類似於今天的市長,但權力卻遠遠大於市長,也可以理解為城主。

原本鄭信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封疆大吏,但時勢造英雄,1766年緬甸突然入侵泰國,迅速滅掉了泰國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並佔領了幾乎泰國全境。而鄭信則率領所部殘餘勢力退守至南部沿海地區繼續與緬甸人鬥爭。此後鄭信在南部地區招募士兵,然後從湄南河順流而上收復失地。

鄭信此人打仗還是非常厲害的,他率兵一路北上連敗緬甸軍,而緬甸此時也正與清軍作戰,無心估計泰國。於是鄭信很快地驅逐了緬甸軍,成功地幫助泰國實現復國。

在泰國復國之後,鄭信在部下的擁護下建立了吞武裡王朝,隨後他一面派人前往北京,希望得到清廷的冊封。另一面他開始著實打擊國內的割據勢力,試圖加強中央集權。

在平定國內之後,鄭信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相繼將老撾和馬來半島納入泰國控制之下。但是由於常年的用兵,以及錯誤的宗教政策,泰國國內頻繁爆發民變,這極大的動搖了鄭信的統治。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柬國內的親泰國王被殺,安南則趁機插手柬埔寨事物。為了防止安南染指柬埔寨,鄭信統兵20萬準備討伐柬埔寨。然而就在鄭信出征柬埔寨之際,泰國國內發生了叛亂,鄭信只得倉皇回軍。不過在回到京城後,鄭信卻遭遇了部下昭披耶卻克里發動的軍事政變,昭披耶卻克里將鄭信囚禁,並在1782年殺掉鄭信自立為王,稱“拉瑪一世”。之後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

昭披耶卻克里在弒殺鄭信後,派人前往北京請求冊封。但是中原王朝向來排斥亂臣賊子,拉瑪一世無法向北京交代鄭信的死因。為了將自己的王位合法化,拉瑪一世對乾隆皇帝謊稱自己是鄭信之子,為此他給自己起名鄭華。

由於不瞭解泰國國情,清廷相信了拉瑪一世的話,於是冊封拉瑪一世為暹羅國王。此後曼谷王朝的歷代國王在給中國的奏表中都使用漢名,鄭姓也成為泰國國王的漢名姓氏。

雖然鄭信在執政期間存在許多過失,但他光復泰國,開疆擴土的功績一直被泰國人所銘記。今天的泰國人尊稱鄭信為“吞武裡大帝”,而泰國政府也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皇節”,以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

(泰國的鄭信塑像)


千佛山車神


在中國所有對外關係中,只有與泰國有著“中泰一家親”的讚譽。這不僅是因為泰國社會有很多華人華裔,更是因為掌握實權的泰國王室和泰國政府與中國有很深的聯繫。

泰國華裔總理英拉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至今已有37任總理,而至少有13位總理都有華人華裔身份,像全球最美總理英拉和哥哥他信總理,老家都在咱們廣東。在泰國民間的華人華裔更是數不勝數,這無形中拉近了中泰之間的關係。


不過,最讓我們感到親切的當屬泰國王室,因為泰國王室已傳十世國王,每一任國王都有一箇中文名字,且固定姓鄭。


現在的泰國王室叫曼谷王朝,也叫卻克里王朝,是1782年由泰國第一任國王拉瑪一世建立的,當時正處於中國乾隆皇帝時期。拉瑪一世國王名字叫昭披耶卻克里,他之所以能夠建立卻克里王朝完全是鑽了他義父的空子,篡位上位的。


拉瑪一世國王的義父是一位來自廣東汕頭市澄海縣華富村的華人,名字叫鄭信,泰國名字叫達信,鄭信的老爸鄭鏞年輕的時候來到泰國,與當地女性結婚,所以鄭信是中泰混血兒。

吞武裡大帝鄭信雕像


鄭信可不簡單,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偉人之一”,親手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被泰國人尊稱為“吞武裡大帝”,泰國政府將每年的12月28日定為“鄭皇節”來紀念鄭信。


主要是因為鄭信帶領當地人民擊敗了強大的鄰居緬甸的入侵,在位15年的時間裡,北部的清邁和南部的馬來半島的部分領土全部收回,把一盤散沙的泰國統一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奠定了泰國現在的版圖,對泰國立下了不朽功勳。


在鄭信建立的吞武裡王朝,還沒有成為國王的拉瑪一世昭披耶卻克里只不過是鄭信非常信任的部將。令鄭信萬萬沒想到的是,越是親信,越容易神不知鬼不覺地背後搞事。


1780年,吞武裡大帝鄭信扶持的柬埔寨國王安農被殺,安南(越南前身)國王阮福映,趁柬埔寨內亂竟然出兵柬埔寨,企圖把柬埔寨納入越南勢力範圍。鄭信就不爽了,果斷派自己的親信部將昭披耶卻克里率領20萬大軍殺進柬埔寨,阻止安南軍隊的吞併行為。

誰知鄭信的昭披耶卻克里大軍前腳剛與安南軍隊接上火,後腳鄭信的吞武裡王朝的上層貴族就開始逼宮,勢孤力薄的吞武裡大帝鄭信被推翻。而前線的昭披耶卻克里將軍並不是想著回去救主公鄭信,反而將隨軍的王子逮捕起來,並與安南軍隊停火班師回朝,並處死了鄭信。


昭披耶卻克里將軍便在群臣的擁戴下登基,史稱“拉瑪一世”,昭披耶卻克里將軍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曼谷,因此人們把他的王朝稱呼為曼谷王朝,延續至今。


泰國突然改朝換代,必然要向中國清朝報備。因為在鄭信當初建立吞武裡王朝時,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北京,雖然起初並未被認可,直到1777年,乾隆帝才正式承認鄭信建立的王朝,冊封鄭信為暹羅王,泰國正式成了中國的藩屬國。

所以,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國王昭披耶卻克里也必須向宗主國中國清朝進貢接受冊封,為了不給宗主國清朝留下嫌疑,拉瑪一世國王昭披耶卻克里在向清朝請求敕封的文書中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清朝就信以為真,並給予了冊封,拉瑪一世國王的地位正式合法化,此後歷任泰國國王向中國進貢時都以中文名字自稱,泰國國王的中文姓氏“鄭”自此也就延續至今。


現如今,曼谷王朝的國王都是遵從吞武裡大帝鄭信的姓氏來起的中文名。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國王鄭華、拉瑪二世國王鄭佛、拉瑪三世國王鄭福、拉瑪四世國王鄭明、拉瑪五世國王鄭隆、拉瑪六世國王鄭寶、拉瑪七世國王鄭光、拉瑪八世國王鄭禧、拉瑪九世國王鄭固、拉瑪十世國王鄭冕。

泰國現任國王拉瑪十世


拉瑪一世國王除了繼承義父華人鄭信的姓氏之外,他身上還有中國元素,拉瑪一世國王的父親是暹羅貴族,而母親是一位華裔,所以拉瑪一世國王身上也有中國血統,那麼現在的拉瑪十世國王包括詩琳通公主同樣都有中國血統,這一層關係也是中泰一家親的重要組成部分。


襄遇阿雨


這跟一箇中國人有關,這個中國人叫鄭信。原籍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也就是今天的汕頭人,也是潮州人。

他的父親移民到泰國,他從小則被一個泰國的大臣收養。到了十八世紀中葉,也就是乾隆皇帝在大明湖畔碰見容嬤嬤時。泰國國力衰弱,旁邊的緬甸趁機進攻,幾乎把泰國給滅了。當時的鄭信帶著一支部隊打游擊,轉戰四地,最終打敗了緬甸。現在這個鄭信還是泰國的民族英雄,到處都有他的雕像。

這樣,鄭信就稱王了,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的吞武裡王朝。但是,這個王朝很短命,只存在了十三年。

為什麼呢?

在趕走緬甸人,自己建國後,鄭信有點走楊廣的路子,四處征伐,進攻越南,進攻柬埔寨,雖然勝多敗少,但畢竟勞民傷財,而泰國是個佛系國家。另外鄭信在宗教問題上處理不當,他知道泰國百姓太信佛教了,對自己的世俗權力造成影響,所以他模仿中國搞了一個滅佛運動,但中國可以搞,但泰國全國信佛,從平民到百姓,你說要清理,人家肯定不樂意。

最終,他被自己的禁衛軍推翻,帶頭的就是他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也就是拉瑪一世,也是現在泰國王室的開山祖師爺。

拉瑪一世當上國王之後,就面臨一個問題,怎麼取得清朝的認可。

其實清朝對這種改朝換代是不歡迎,做熟不做生嘛。

當年鄭信當國王時,曾經專門給乾隆送貢品,希望清朝能夠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還很任性,當場把他的文書擲還,還回信大罵了一番。鄭信沒有放棄,專意修好跟清朝的關係,比如把緬甸俘虜送到北京,這算獻俘,是很隆重的臣子禮。另外,還把從緬甸手中得到的中國士兵送回國。

慢慢的,清朝政府也認可他了。

而到了拉瑪一世,又碰到老問題,鄭信好壞是趕走外來侵略者為王的,拉瑪一世就是一個弒君為王的,在清朝儒家文明 裡是最痛恨的。所以要是實說,清政府肯定不認可。這拉瑪一世也聰明,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弒君的事情瞞下來,而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還取了一個新名字叫鄭華。一是姓鄭,二是名華,這乾隆看了特別高興。本來他有一批建築材料要送給鄭信的,結果鄭信死了,那給他兒子也一樣,所以泰國就用這批材料建了曼谷新都。

這就是泰國王室有個鄭姓的原因,其實泰國王室也有一部分華人血統,而領導人更幾乎都有華人血統。


腦洞歷史觀


泰國國王並不姓“鄭”,但是又不得不姓“鄭”,這都是因為現今的曼谷王朝(又稱卻克里王朝)一世王王位是通過奪位而來。說到曼谷王朝就不得不提到在此之前僅存續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吞武裡王朝。

【這才是正統!!!】

吞武裡王朝由華人後裔鄭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建立,又稱鄭昭(昭意為王),因其後來出任達府城主職位,故又稱帕昭達信(達即達府,今泰國北方來興府),披耶達(披耶是泰國貴族爵位第二等,相當於侯爵),乃華裔,祖籍廣東澄海華富村。其父鄭鏞於清雍正年間迫於生計前往暹羅阿瑜陀耶城,發跡後取名為“燕子”的泰人女子為妻。1735年其父去世,被暹羅財務大臣披耶節基收養,並長大成人。鄭信七歲即進入今葛沙瓦寺學院讀書,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鄭信從小在財政大臣家接受貴族子弟傳統教育,懂得泰文、華文、越文。1747年,13歲時其義父披耶節基為之舉行“剃頂禮”(男孩留一發髻於頭頂,將髮髻剃去後即表明成年。與中國古代“束髮”意義類似),頂剃儀式完成後,就舉行了落髮為沙彌的比丘儀式,還俗後,年僅13歲的鄭信進入宮廷,出任皇家侍衛,後封達府子爵。21歲時再度落髮,拜高僧為師,出家為僧共計三夏。還俗後仍進入宮廷任職。

1766年,緬甸軍隊進犯暹羅,暹都阿瑜陀耶被圍困了一年零二個月之後,於1767年4月失陷。阿瑜陀耶城淪陷並被緬軍付之一炬,泰王也在逃亡途中餓死駕崩,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重,宣佈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國家被迫分裂為了六個部分。在1767年雨季製造軍艦徵召士兵入伍,經過幾個月的休整,鄭信擁有了客觀的軍隊規模,宣佈率軍揮師北伐 ,由於清緬戰爭爆發,緬軍主力悉數撤回國內與清軍作戰,為鄭信軍隊北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1月攻下舊都門戶吞武裡城,然後沿河逆流而上直搗緬軍駐兵重地--三菩提樹營,駐紮的緬軍自知不是對手,旋即投降。自此被緬軍攻陷六月的舊都阿瑜陀耶城重回獨立,鄭信也在眾部下的擁戴下成為暹羅國王,由於舊都被緬軍燒燬,重建在當時難度頗高,故決定遷都吞武裡城。

【奪位!!!】

1780年柬埔寨內亂,鄭信遣大將昭披耶卻克里率二十萬大軍前去討伐,此時暹羅國內卻爆發了近衛軍叛亂,卻克里收到消息馬上與柬埔寨停戰返回國內,1782年4月7日,卻克里以暴亂罪的罪名將鄭信處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昭披耶卻克里在群臣擁戴下登上王位,並遷都曼谷,宣告了曼谷王朝的成立和吞武裡王朝的覆滅。

當時暹羅作為清朝藩屬國,國王的變更都需要得到宗主國的批准和冊封,因為卻克里是奪位而非正統繼承人,是年,昭披耶卻克里向清朝入貢,進表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清廷信之,封為暹羅國王。

所以泰國國王不得不姓“鄭”。




Thai知一二


回頭浪子

這事兒其實挺扯淡的,泰國絕不是歷代國王都姓“鄭”,起碼1767年之前的國王絕對不姓鄭,如果細究的話,又會發現1782年之後他們的國王也不應該姓鄭。真正姓鄭的國王只有一個,統治國家14年又99天而已。

話說清朝雍正年間,潮州府澄海縣有個二流子叫鄭達,這老兄整天浪蕩不羈,混的飯都吃不上。鄉親們都看這貨來氣,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歹子達”。後來實在活不下去的鄭達隨船去了暹羅大城的華富里廝混,不想一不小心轉運了。

歹子達去了那邊繼續玩浪蕩子那套,靠賭博為生,大約是華人智商碾壓的緣故,這老兄居然漸漸發家了。手裡有了錢,鄭達的年紀也見長,就琢磨著做點正經營生,開始擺攤做生意。幡然悔悟的鄭達大約也開始學習文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鄭鏞。

所謂的“鏞”是一種上古樂器,就是定節拍的大鐘,常見於廟堂祭祀只用。歹子達改這個名字一方面是想顯示自己有文化,另一方面未嘗不是打算弄個官來當。他的願望很快就實現了,當上了大城王朝的稅務官。

割據一方

走上人生巔峰的鄭鏞又娶當地一個貴族的女兒,混了一個爵位傳家。他的夫人名叫諾央,相傳其實也是個華人,漢姓應該姓吳。公元1734年4月17日,諾央給鄭鏞生下一個大胖兒子,自覺人生圓滿的前浪蕩子給這個孩子起名鄭昭。

年幼的鄭昭聰明伶俐,很快贏得當朝宰相的喜愛,不僅將其收為義子,還賜名為“信”。在泰語裡這個字的意思是“財寶”。年老的鄭鏞大約只能一邊欣喜孩子有光明的未來,另一邊鄙視宰相沒文化,起名俗不可耐。

鄭昭長大後被國王派到北方邊境當副市長(副府尹),守衛常常被緬甸威脅的土地,後來他又被提撥成總督,正經成為一方大員。在暹緬戰爭中鄭昭逐漸展露頭角,又憑著幾分運氣在緬甸攻陷王城之前率500人衝出了包圍,當上了頗有實權的軍閥。

達信大帝

1767年4月7日,緬甸軍隊攻陷王都,暹羅國王被殺,這個東南半島大國四分五裂,鄭昭成為很有實力的一支。也是這一年鄭昭很雞賊的率先向清朝派出了使臣,聲稱暹羅已經絕嗣,自己是起兵復國報仇,現在被推舉為國王,請求清朝賜他印鑑。

乾隆皇帝當然也沒那麼好糊弄,沒給他一毛錢支援,但是同意了建立宗藩關係的請求,折騰到他差不多統一暹羅的時候才承認鄭昭是國王。在往來文書裡清朝沒有稱呼他暹羅名字達信,只叫他漢名鄭昭,另外一種說法是“昭”在泰語裡就是王的意思。

鄭昭對暹羅初期的統治非常成功,不止對內加速統一,還有餘力向外擴張領土,在泰國曆史上留下了達信大帝的名號。跟很多明君一樣,這貨到了晚年開始糊塗,大約是有點神經病的意思,經常自稱變成佛陀了。

騙封達人

經過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亂政後,鄭昭在一場宮廷政變中被部將扎克里處決了,扎克里順理成章的把王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可他還得面對一個要命的問題。天朝那幫人全是死心眼兒,鄭昭改封都折騰了好幾年,我這個篡位的不一定被怎麼收拾呢!

要說扎克里也是個腦洞狂人,他琢磨暹羅山高皇帝遠,清朝不可能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於是這老兄悍然向清朝派出使者,自稱是鄭昭的兒子“鄭華”,現在我老子死了,請封我當國王吧!

要說這招還真挺好使,清朝壓根沒想到還能這麼玩兒,很快就把冊封的詔書發下去了。從此以後歷代泰王對清朝的文書中都使用鄭姓漢名,雖然傳到拉瑪四世的時候暹羅與清朝斷絕了朝貢關係,但這個習慣算是一直保存了下來。

總結起來吧,泰國國王裡真正姓鄭的其實只有鄭昭一個人而已,他的王朝也只有一代國王。剩下的那群傢伙只是為了騙封才冒用漢姓的,而且傳了四代就斷絕朝貢了,斷供的時候居然還惡人先告狀,聲稱是清朝擅改文書,冠漢名來侮辱他們,簡直不知所謂。


歷史吐槽機


泰國總共有7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上先後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以及曼谷王朝。現如今的泰國國王便是曼谷王朝的國王。其實泰國並不是歷任國王都姓鄭,只有吞武裡王朝以及曼谷王朝這兩個王朝的國王才姓鄭。那他們姓“鄭”由於何典故呢?

泰國國王姓鄭起源於吞武裡王朝的國王鄭信。

鄭信的父親鄭鏞,是廣東潮汕人,後來到泰國經商,並娶了位泰國姑涼,生下了鄭信,所以說,鄭信的身上有一半的中國血緣。鄭信小的時候就被一位泰國大臣收養為義子。長大後,在其義父的扶持下入宮擔任御前侍衛,後又被升任為達城城主。億卡塔王時期,由於緬軍攻打泰國,鄭信被令留守京師禦敵。後終因不敵緬軍,京師為緬軍所攻破。幸而鄭信在京師攻破前得以逃脫。

後在鄭信的努力下,終於趕走緬軍復國。公元1767年,鄭信於吞武裡被擁立為王,建立吞了武裡王朝。公元1770年,鄭信消滅其他割據勢力統一泰國。後又多次派使臣前往北京,請求向清廷進貢,做清政府的藩屬國。公元1777年,乾隆帝終於承認了吞武裡王朝,並恩准鄭信派使節朝貢。

公元1782年,鄭信部將昭披耶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王,是為拉瑪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後拉瑪一世取漢名鄭華,以鄭信之子的身份繼續向清政府繼續進貢。清廷並沒有弄清事情真相,便輕易就信了他,並把他封為暹羅國王,讓他繼續管理泰國。自此歷代的曼谷王朝國王便有了個鄭姓的漢名。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這些年泰國逐漸成為了國人出國遊的首選目的地,很多人都被泰國的異域風情深深吸引,很多遊客可能會注意到在泰國的公共場所,除了隨處可見的佛教元素之外就是泰國國王的畫像。

泰國是比較特殊的國家,在近現代史上,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阿國家,雖然從拉瑪七世起泰國也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是泰國國王卻並非只是國家的象徵,泰國王室可以說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這兩天冊封皇后以及加冕的新聞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關於泰國王室也再度引起了關注。

拉瑪十世名為瑪哈·哇集拉隆功,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做鄭冕,他的父親拉瑪九世的中文名叫做鄭固,拉瑪八世的中文名叫鄭禧,實際上泰國自從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歷任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這還得從泰國“吞武裡大帝”鄭信說起。

鄭信泰名為達信,祖籍為廣東潮州,父輩在雍正年間來到泰國謀生,鄭信幼年因機緣巧合被貴族拍耶節收養為義子,得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並進入泰國政壇。

公元1767年統治泰國200餘年的大城王朝被緬甸攻滅,突圍而出的鄭信率領餘部開始了復國運動,鄭信很有軍事才能,據說東南亞地區騎兵部隊以象兵為主,鄭信首創騎馬作戰,機動性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僅用了七個月的時間,鄭信率眾擊潰緬甸大軍收復國土並定都吞武裡。

鄭信統治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吞武裡王朝,但是由於缺乏統治基礎鄭信的統治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1782年鄭信被迫退位,此後慘遭殺害,昭披耶卻克里自立為王並遷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皇室。

鄭信在位時曾派使者北上到當時的清朝請求冊封,但是清政府認為鄭信是篡位而拒絕冊封,直到1777年,在鄭信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才承認了鄭信的吞武裡王朝,並允許使者進京朝貢。拉瑪一世推翻鄭信後上書清廷自稱鄭信的兒子鄭華,要求清政府冊封,避免了清政府的問責,從拉瑪一世後歷任泰國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在泰國還聽說過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相傳鄭信退位時已經和繼任者達成協議,自己的兒子被保全下來,並和新王室通婚,這樣曼谷王朝的繼任者就有了鄭信的血脈,所以泰王才會另取鄭姓的中文名。


一點點歷史


當今世界,眾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泰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人們的印象中,但凡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往往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不會掌握實權。而泰國的國王不僅掌握著行政大權,甚至還是國家武裝部的統帥。一旦對治理國家的政府有所不滿,是有實力推翻政府進行重建的。

除此之外,泰國的歷任國王,雖然被稱為“拉瑪X世”。但實際上,“拉瑪”卻並不是他們的姓氏。泰國國王不僅有自己的泰文名,而且還有一個以“鄭”為姓氏的中文名。

(鄭信)

說起來,這個“鄭”姓其實並不是國王的真正姓氏,但為什麼他們卻要以“鄭”姓為自己的姓氏呢?

在泰國曆史上,其實曾經是出現過一位姓“鄭”的征服者,他的名字叫做鄭信。

作為泰國吞武裡王朝的建立者,鄭信稱為“吞武裡大帝”,被譽為“泰皇五大帝之首”,在泰國曆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不過,這樣一位英雄,卻有著一半中國血統。他的父親鄭鏞,是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人。在雍正年間跟隨商隊來到了泰國,並與當地女子結婚,生下了鄭信。

說起來,鄭信的一生註定不會平凡。他在幼年時期,就被當時阿瑜陀耶王朝的大臣拍耶節悉收為義子。從平民百姓,一躍成為背景不凡的“官二代”。

長大之後,在義父的安排下,鄭信先是來到皇宮,成為了一名御前侍衛。之後又離開內廷,擔任了王朝的巡撫官、達城城主等職務。到億卡塔王即位之後,鄭信已經成為了王朝中一位頗具實力的封疆大吏。

公元1766年,緬甸乘著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內部混亂,民生困苦之際,率領大軍一路殺到了王城之外。儘管當時正在王城內的鄭信,曾多次領兵抵抗外敵,但由於四面被圍,王朝軍隊孤立無援,軍隊士氣早已跌到谷底。

(阿瑜陀耶王朝的人們)

眼看國家即將覆滅,無奈之下,鄭信只得率領500將士拼死殺出了重圍。之後一路向東,佔領了羅勇城,暫時休養生息。

由於自小受到王朝的恩惠,鄭信此刻最大的願望,就是趕走侵略者,並光復國土。不過,由於阿瑜陀耶王朝腐敗,在緬甸大軍包圍王城之後,王朝內的諸多城鎮,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群雄割據,局勢非常混亂。鄭信想要復國,無疑有很高的難度。

在鄭信看來,想要復國只能走兩步戰略。一是擴大基地,招兵買馬;二是南面稱王,逐步北上。

事實證明,鄭信的戰略確實非常正確,當他用破釜沉舟之法激勵士兵佔領尖城後,便將尖城作為復國基地。由此,他開始了北上對抗緬甸軍隊的戰鬥。

結果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鄭信就將緬甸軍隊打得大敗而歸,重新收復了王城。

由於王城遭到了嚴重的損害,鄭信在經過慎重思考後,最終決定將國度遷到吞武裡城,建立了吞武裡王朝。

(吞武裡王朝開國塑像)

不過,鄭信只是趕跑了緬甸人,當時群雄割據的情況,卻沒有改變,並且吞武裡王朝的主權地位也並不被承認。於是,鄭信決定派出使者,請求清朝的正式冊封。與此同時,他繼續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力求完成國家的統一。

在多年的征戰中,鄭信先後佔領了柬埔寨、老撾等地,使得吞武裡王朝的國土面積不斷增大,成了一個大國。

不過,由於他終年征戰,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好轉,因此農民起義頻頻爆發。

終於,1782年,鄭信在政變中被迫退位。而在退位後不久,他就被自立為王的昭披耶卻克里殺害。

昭披耶卻克里將國都遷到了曼谷,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昭披耶卻克里是發動政變幹掉了鄭信,在中華文化中屬於謀逆行為,因此,他可不敢說自己“弒君”。他在上表清朝的文書中,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名叫鄭華。並且此後他的所有子孫繼位,都會使用漢名進行上表。久而久之,鄭姓就成為了泰國皇室的漢名姓氏。

(參考資料:《泰國通史》《曼谷王朝簡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泰國鄭這個姓氏和中國有著一定的淵源,我們要知道中國姓氏百家爭鳴,56個民族,姓氏也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鄭氏主要還分佈在漢族,當然隨著移民遷徙,和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我國定居海外的華人也不在少數。

說起周邊鄰國,其實和我國的姓氏還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尤其是韓國和朝鮮最為明顯,不僅有姓李的,還有姓金的。就拿日本和泰國來說,也有著與中國很多相似的姓氏,不得不承認華夏5000年文明,影響力之大,範圍之廣,令人稱奇!

說起中國與泰國的關係,在歷史上兩國就交好,泰國也甘願臣服於中國。

畢竟在當時靠上中國這棵大樹,也還是有極大的優勢與利益關係的,泰國以前叫做“暹羅”。從18世紀開始,泰國國王的封號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十世,都沿用著共同的官方漢化名稱“鄭某某”現任國王就名叫鄭冕。

關於泰國人的祖先,確實和中國人有很大的淵源。

當時位於廣東潮州的商人,經常會偷渡南洋經商,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已經違反了法律,而且從事的都是擦邊違法業務。

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叫鄭信,父親在謀取了鉅額的利潤之後,隨著政策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他們要想在國內生存下去就需要面臨著法律的嚴懲,所以他不得不以泰國作為據點。

直到後來他的動作引起了泰國國王的注意,以他當時在泰國的商界影響力,就准許他們進入泰國上流社會,鄭信也得以被泰國朝廷重臣收為義子,最終開啟了他們的異國政治道路。

鄭信在泰國的仕途相對順利,有了他父親的支持,再加上此前在泰國朝廷聯絡的關係,本身個人的資歷才幹也並不差,沒有經過多長時間,就從禁軍內官成功晉升為地方城主。

他本來還想著將來好好輔佐國王,但是緬甸突然對泰國發起進攻,國王在敵軍的強烈進攻之下率先身死。

當時還作為城主的鄭信,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建功立業的機會,他沉著冷靜的作風讓緬甸軍隊無計可施。

就在膨脹的緬甸軍隊進攻清朝邊境的時候,畢竟鄭信也算是中國人,他也順利的和清軍搭上了聯絡關係,自然也使得緬甸軍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他的這一舉動,成功讓泰國轉危為安,當然他也作為泰國的大英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命名吞“武裡王朝”。

當時的鄭信,雖然成功的當上了緬泰國國王,但是對於清政府他還是要給一個交代的,為此他數次向清政府表示他是中國人,也就意味著他願意接受清政府的管轄。

他僅僅作為國王只是代為管理泰國,既然對當時的清政府有利無害,當即就冊封他當上暹羅國王,這次算是名正言順,相當於變相取得了清政府的支持,也進一步為他掃清國內障礙提供了有利條件。

當時作為泰國的國王,他還是本著為泰國利益著想的,看見泰國那小到可憐的領土,就開始進行大肆的對外擴張。

幾年時間,就讓周邊鄰國的大部分領土淪為他的管轄領土,領土確實擴張了,但是連年戰爭就意味著勞民傷財,這也招致了當時國內人民的普遍不滿。

對於他的這種行為很不理解,頻頻爆發的叛亂和起義,也讓鄭信不得不倉促撤軍,面對接二連三的失敗,他也被他的手下昭披耶卻克里趁亂殺死。

但是昭披耶卻克里他知道他建立的“曼谷王朝”,必定不會遭到清政府的庇佑,也就編造了他是鄭信義子的謊言。

謊稱鄭信是死於戰亂之中,順利騙取了清政府的信任,最終也被冊封,在他上臺之後,就對國內進行調養生息、恢復民生,但是當時被他編造的鄭姓漢名卻沒有被遺忘,這個姓氏也最終繼承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