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老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後選擇了封筆?對此你怎麼看?

那痛誰懂152805132


金庸寫到最後,就像他寫的笑傲江湖裡的獨孤求敗一樣,寫完鹿鼎記之後,已經把江湖寫盡,寫無可寫。



早期報刊為了提高發行量,先有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引得報紙銷量大增,後請金庸寫武俠,金庸寫了一段武俠小說後,反應平平,為此揪心不已。誰知數月之後,報紙銷量激增,其名氣也大增,這倒符合金庸武俠小說的特點,像一棵大樹生長,剛開始平淡無奇,隨著時間推移,樹木越來越茂盛,情節越來越複雜,故事越來越吸引人。

大家都知道金庸是一個政治家,所以寫小說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某些思想,同時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完美的融入到作品中,金庸的武俠小說越到後期越成熟,已經完全通過寫故事變成了寫人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的偉大,都偉大在他對人性的描寫上。金庸的武俠小說脫離了當時的武俠窠臼,沒有那種絕對的正確錯誤區分,人性都是複雜的,好人也有缺點,壞人也有其優點,符合了現實生活中真正的人性。正是基於對人性的描述,所以金庸武俠脫離了一般武俠的層面,有了其宏大的境界。

這種對中國人性的描述,這種對境界的理解,使金庸武俠小說成為中國文化上獨特的一棵大樹。最終成為上之領導,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作品,凡有中國人處,皆有金庸武俠小說,此言並不為過。

寫完鹿鼎記之後宣佈封筆,皆因金庸已經把他認為的人性全部寫完了。就像金庸說過的一句話,不管時代怎麼發展,人性基本很難改變,她寫了經典的好人壞人,但是從某種角度上,這些好人又不是絕對的好人,壞人也不是絕對的壞人,他們都有情感,都有自己的不得已為之,這些都是人性。


他把自己對生活,對世間,對人性的瞭解全部寫完了,再寫只不過是重複自己的舊路,一個大家能夠在此時選擇封筆,真的讓人無比佩服。

順便說一句,金庸封筆之後給古龍寫了一封信,希望古龍成為他的武俠接班人,古龍一生放蕩不羈絕少認真。接到金庸信的那一天,很認真的洗了一個澡,仔細的讀金庸的信,當時古龍的朋友說,從來沒有見他這麼認真過。

很多人會認為武俠小說是一種上不了檯面的消遣作品。但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應該撇開來單獨去說,因為金庸武俠小說的真正本質是,他藉助江湖和武俠的故事情節,描述的是人性。

金庸的兒子自殺後,金庸曾經借張翠山的故事情節描述過自己的心情,他也曾經藉助過武俠情節和故事,描述過他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對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的理解。這種認識從自己出發,推廣之諸人,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讀懂其中的酸甜苦辣。

在鹿鼎記,金庸塑造了一個最符合現實生活的韋小寶,已經達到了人物塑造的巔峰,至此已經寫無可寫,英雄寂寞無人對吟,最後只能封筆。



金庸先生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留下的江湖和俠義世界,將永遠陪伴我們,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永遠也不會封筆。

ps:看到這個題目,又想起我上高中的時候,和班上的男生,熱烈的討論金庸武俠小說的場景。那時那景如今歷歷在目,感謝金庸先生帶給我們的無限美好的時光。

我是職場分享會,關注我,一起成為職場中最優秀的那個人。原創碼字不易,請關注點贊,謝謝。

張老師的講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以下幾點:

第一,心態變了,不願意寫了。

其實金庸寫小說的最初心態,完全和古龍一樣。

古龍是靠寫小說吃飯,不寫就沒飯吃。

金庸雖沒古龍這麼誇張,但也差不多了。

金庸最初在59年創建《明報》,幾次面臨破產,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俠小說連載艱難支持。當時金庸每天晚上熬夜寫武俠小說,但銷量始終不佳,銷最差時只有五六千份。

即便只有五六千份,大部分購買者也是為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連載。

所以,當時金庸沒有辦法不寫。一旦他停筆,明報就完了,這麼多年的心血和巨大投資就帶了水漂。

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大家注意,金庸有兩部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寫的很爛,完全比不了前面的《神鵰》和後面的《倚天》。

為什麼會這樣?一種說法是金庸為了保持報紙上有連載,只能胡亂寫了兩部書,以保證報紙的發行量。

但到了鹿鼎記寫作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明報已經大為成功。

到1963年,《明報》已完全擺脫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是5萬份,隨後越來越壯大。

金庸已經成為香港有名的富人,還頗有聲譽,說通俗點他已經沒有必要通過寫小說來維持事業。

心態變化了以後,金庸就難以像以往一樣寫小說了,因為缺乏動力。

所以,封筆也是必然的。

第二,金庸的招數用光了。

大家仔細分析,其實金庸後期的作品,都可以從西方文學小說中找到套路原型,分為很多模式。

大家注意金庸最後幾部書,風格完全不同,差別很大,就是不同的套路了。

但到了鹿鼎記時代,金庸自己也說,能用的套路都用完了,沒有可用的了。

要重複之前套路,寫一些不精彩的文章,金庸自然不願意的,不像自砸招牌,乾脆封筆。

第三,金庸的水平確實有一定下降。

一種說法,最後的的幾部書,雖然大部分是金庸寫作,但也有金庸定下基調後讓寫作班子完成。

比如天龍八部的一部分就是倪匡寫的。但如果金庸不是去國外訪問,提前說明這件事,大家很難看出是倪匡的手筆。

寫作這玩意,必須時時刻刻的寫,停幾個月也不行。

金庸因為成為明報老闆,事情太多,恐怕也沒有精力每天寫作。

久而久之,水平下降厲害。

大家注意,在寫鹿鼎記的同時,金庸寫了一本越女劍。一般認為,越女劍肯定是金庸親自寫的。

然而,越女劍的水平很低,類似高中生作文。

由此可見,金庸水平有明顯下降,恐怕也不能再寫了。

第四,金庸的觀念變了。

金庸年輕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編輯、作家,後來做了小老闆也是小角色。

他的作品通常以漢民族正統自居,反抗異族,宣揚寧死不屈的俠客文化。

然而,60年代金庸開始從政,遊走於各大勢力之間,香港媒體說他是八面玲瓏。

這樣一來,金庸也變成半個政治家,心態發生很大變化。

大家注意,金庸最後兩部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記》中,再也沒有宣揚以往的東西。

笑傲江湖根本就是政客之間的激烈鬥爭,目的就是爭權奪利。

《鹿鼎記》據說本來是想將韋小寶塑造成大俠,誰知道寫著寫著,就變成一個同樣八面玲瓏的小政客。甚至,金庸還對所謂的俠客和反清復明給予譏笑和鄙視。

說通俗點,金庸從政以後認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了。

金庸的桌子上有個座右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樣的小說寫一兩部還可以,寫的多了就如同今天宮鬥劇一樣,會被讀者厭惡。


薩沙


金庸在寫完《鹿鼎記》後封筆,但應該不是突然封筆,在他完成《鹿鼎記》之時甚至更早的時候,應該就有封筆的想法。

這種想法,甚至在《鹿鼎記》中已經顯現出來。

一、被韋小寶推翻的英雄

在《鹿鼎記》之前,金庸的作品英雄輩出,各領風騷。從早期的《越女劍》中,阿青劍術精湛,揹負國仇家恨,到《射鵰三部曲》中,郭靖,楊過和張無忌,無一不是身懷絕學又忠孝仁義。

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感動了無數華人。

但到了《鹿鼎記》中,主角變成了市井混混韋小寶。

他不僅遊手好閒,不學無術還成日裡和女人廝混在一起。他甚至沒有太多的家國概念的束縛,行事完全一句私交來決定。

他幫天地會不是真想反清復明,不過是敬佩師傅陳近南的為人。後來幫著清政府打臺灣,又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

為了塑造新的人物,也為了反映金庸心境的巨大變化,他用《鹿鼎記》推翻了多年來營造的武俠世界,再寫下去,還能是什麼呢?

而在一次採訪中,金庸坦言:我覺得已經寫不出新東西來了,不想重複我的作品,不想寫了。

為什麼寫不出來呢?其中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身價大漲後,創作的激情漸漸被凡事所累。

既然創作不出更好的,不如停筆,這是聰明人的選擇,也是負責的態度。

二、金庸生活的變化

《鹿鼎記》的創作時間是在1969—1972年之間,這個時間金庸的《明報》的成果正在節節攀升,它被譽為香港的《泰晤士報》。

事實上,這不是金庸參與的第一份報紙。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究立德、立功、立言。

而金庸恰巧出在一個“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家庭,深厚的家族底蘊造就了金庸超強的人脈關係和憂國憂民的壯志。

下邊這張圖可以簡單感受一下金庸的家族:

而早在1942年,新中國還沒正式成立之時,他便進入了《東南日報》工作。

辦報,始終是他向社會發聲的途徑。

小說寫得再好,終究不如在現實中酣暢淋漓地表達能滿足一個讀書人對世間的所見所思。

因此,為了在《大公報》工作,金庸來到了香港。

在香港,金庸認識了梁羽生,他們一起創刊了《明報》。

可1960年代的香港,街道上充斥著小市民,大家過得渾渾噩噩。

而武俠小說中的“爽”正好滿足了民眾的需求,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時石破天驚,人手一冊,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勢。

為了《明報》的銷量,金庸在報紙上發著一篇又一篇的連載武俠小說。

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可金庸想要的,不止是這些。

1962年,《明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因著“難民潮”的報道,《明報》一改報格,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提升到一份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

金庸長舒一口氣。

之後,《明報》越來越走向殿堂,而金庸也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停筆。


文染墨冢


知天命,了夙願。

金庸先生封筆之時,已是48週歲。老話說:五十知天命。

他最先開始為了給《明報》引流量,寫通俗武俠小說。然而他的文學功底深厚,通俗武俠被他寫成“不俗”武俠,撐起中國武俠的大片江山,成為港片的源頭活水,以刀光劍影為電視電影行業開路。他打造瞭如此多的經典人物,從香港到內地到全世界,風頭絕不低於漫威之父斯坦·李。

老先生寫了大半輩子,這麼多的人沉浸在他的武俠夢中。以我這個兼職寫手來看,以老先生的精力閱歷,他要繼續寫,還是可以寫,照樣比市面上許多人寫的強。但是我想,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夢要去完成。

他退了文壇,去了政壇。

那是從書中的江湖入世到現實中的江湖。我們來詳細看看他的事件列表:

1973年,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

1981年,英國政府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受其勳銜。之後金庸數次回到內地,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節見。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是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

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

再後來,老先生將《明報》轉賣,在牛津、劍橋、北大讀書,最後拿到2個博士學位。

真是不容易,年輕人都曉得博士生不好畢業,不熬個五六年拿不了證。更何況是八九十歲的老爺爺。平常人能活到那個時候,已經是燒高香。

金庸先生從媒體人到武俠人,再到政治人,最後以學者身份從人間畢業。光輝歲月,剎那永恆。

同時,咱們再看看1972年前後的中國大事件。

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的航天技術完成從0到1的飛躍;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日建交;

1973年,袁隆平袁爺爺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腦研發成功。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開始逐步解決,互聯網時代逐漸興起。

像金庸先生這樣的新聞媒體人,先進人士,一定是第一時間就感受到時代變化的大潮。

我暗自揣測,他絕不會繼續挖武俠的坑,讓中國的後來人繼續做夢。他又是個文人,不願唐僧唸咒一般的規勸,最好的辦法是身體力行。

你仔細想想,他最後一部《鹿鼎記》。韋小寶是怎麼的潑皮人物,與朝廷與康熙的關係,不正是他自己對於未來走勢的思考嗎?

我們看到他拋開了武俠的“金剛鑽”,會心疼,糾結。但是,他在社會上執筆、參與寫就的新“江湖”,不也讓我們心安,平順嗎?

無論他去哪裡,他都是在完成他自己。而我們愛的就是這樣的他,這個寫了一輩子故事的老人,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多少人看懂呢?

謝謝金庸先生,感謝他一字一字搭建的江湖,感謝飾演過相關角色的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林青霞、古天樂、陳小春、劉亦菲等眾明星。

(不一一貼圖了,感覺現在娛樂圈的頂樑柱都拍過金庸劇······)


明月寫情書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為何要在這個問題上,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呢?

因為金庸先生最為崇拜的便是廣安鄧先生,其次便是范蠡、張良,功成名就之時,激流勇退之智。鹿鼎記可能最後的一種大俠的化身,金庸先生一生寫遍俠客柔情,最後的《鹿鼎記》不光自己最為欣賞,而且也廣為轟動,再加上歲月不饒人,萍生光為寫作耗費了大半精力、時間。

所以,這裡斷言應該是覺得自己該功成身退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是金庸先生筆下的14部小說的合稱,取自每部小說的頭一個字。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從金庸先生個人的履歷可以看出來,他是更加的喜歡外交的,再而其次是記者、編輯、法律相關的。所以,對於寫小說,應該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裡因為生計所迫,但是大家多瞭解一下金庸先生的家世背景,就會發現完全不存在的,也許是一個個人小小的興趣愛好而已,結果卻成就了個人人生最大的光輝!

所以,這裡斷言應該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該好好理一理了。


辛克傑克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最後一部作品,在1972年完成連載後,金庸先生突然宣佈封筆。此後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金庸先生未再提筆描繪他的狹義世界。


在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品德高尚、武功高強的大俠或俠客,而《鹿鼎記》中的主角韋小寶,卻是一個現實社會中常見的普通人,他幾乎不會武功,又貪財好色,道德水平也無法讓人稱道......

金庸先生曾經評價過韋小寶這個角色,並告誡年輕人不要學韋小寶。

曾有記者採訪金庸先生,問他為什麼作品這麼受歡迎,卻突然宣佈不再寫了?

金庸先生回答說,他的小說主要寫人物性格、詮釋人性,他以前所寫的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每一個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再寫下去擔心會出現重複,所以就此封筆不再寫了。


其實,金庸先生其後曾多次提到,還想再寫一部武俠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武功平平,但道德高尚的普通人,通過其一系列的傳奇經歷詮釋先生心目中對中國傳統道德和人性的理解。

可以說,如果此書能夠出版,將是金庸先生最接近現實和普通人生涯的一部武俠小說,可惜老先生卻一直未能成就此書。

縱觀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世界,從時間軸來看,其小說人物故事是循著理想主義到自由主義,再到現實主義的發展路徑的。這一路徑也反映了金庸先生的內心世界及思想發展過程。

《鹿鼎記》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武俠小說,是武俠精神的終結,也是金庸先生書寫現實主義武俠小說的開始。 而金庸先生一直想寫,卻最終未能成就的那部武俠小說,按照金庸先生的構思,也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武俠小說。


夢言Yang


前些天,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突然去世,享年94歲。很多人都在悼念,這位創造了華語武俠新世界的,文豪泰斗。

同時,也有人表示疑問,為什麼金庸先生在1972年,寫完「鹿鼎記」之後,就突然封筆,不再寫新作了呢?

按照金庸的話來說,他已經把武俠江湖裡的人物都寫了個遍。再寫下去,恐怕會有套路化的東西,所以封筆。的確,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15部武俠小說。每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健全的武俠體系。

不過,也有人說,金庸封筆,是急流勇退。畢竟當時的他,已經是中國武俠小說界的佼佼者。之後的創作,如果不能超越原來的作品,必定會影響聲望,所以,他寧願修訂原來的小說。

還有人說,小說寫作,本來也不是金庸的主業,濟世安民才是他的理想。他寫小說,完全是為了給報紙打開銷路,,所以當他轉型後,便專心做起了報紙,無心搞武俠創作。

不管怎麼說,金庸是很多武俠迷心中的王者。他的封筆,對於「金迷」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如今,他的去世,更讓無數讀者感到悲痛,就連中國首富馬雲也說,「若無先生,不知是否會有阿里」。


金庸先生對你,是否也產生過什麼影響呢?


找靚機科普君


金庸先生寫完《鹿鼎記》之後封筆,絕對是人生的一項明智選擇。為何?不為別的,且聽我試分析一下。

人生都有一個頂峰,當一個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到達頂峰之後,再也不能超越自我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退隱。

古時成功的典範如范蠡張良,失敗如文仲韓信。今日最明顯的例子如足壇巨星、拳壇拳王,無不是在人生巔峰時期過後,中止了職業生涯,讓自己的美譽永遠保持在巔峰,如果不這樣做,那就是自取其辱如泰森,當其已過人生職業生涯巔峰,沒有選擇退隱,仍在拳壇混,結果敗仗連連,白白使自己的拳王名譽受損而毫無益處。

所以,我們的金庸金大俠,在寫完《鹿鼎記》後封筆,是明智之舉,因為一個人的才華是有限度的,當過了巔峰,將再也寫不出超出過去作品新作,倒不如就此隱退,戛然而止,留下人生的絕響,這才是人生贏家的明智選擇!在此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深得古人之心。











廣州濮雲軒茶莊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也是金庸的頂峰之作。正如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所描述的降龍十八掌那樣,一招亢龍有悔可以制敵,關鍵在那個悔字。在輝煌頂峰之時,金盆洗手,從此江湖只留下傳說,這是聰明人的做法。作為飽讀詩書的一代文豪大俠,自然也是深知其意。

我認為,這是金庸封筆的最大因素。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寫武俠小說畢竟是金庸的副業。大家知道,金庸的主業是辦了《明報》也就是做媒體。而武俠小說也是為了《明報》的銷量而生的。

當時,金庸寫武俠小說是以連載的方式在他的報紙上發表的。每天堅持一千五百個字左右刊登出來。這和今天那些網文大大們不同,動不動就每天幾萬字的更新。那個時候,由於報紙版面的關係,一千五百字已經是很大的量了。這些每天連載的武俠小說擴大了《明報》的影響,為金庸的事業帶來了極大的人氣和銷量。

到了完成《鹿鼎記》的時候也就是1972年左右,那個時候金庸的《明報》已經走上了正軌,他已經成了香港的主流媒體,不必靠他的武俠小說來拉人氣了,金庸也不必像寫《神鵰俠侶》時那樣忐忑不安了,怕讀者不喜歡新小說的題材而導致人氣下滑。

當然,金庸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這一次,他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媒體事業中去了。

這也是當時金庸封筆的一個原因。

一般來說,一個作家幾百萬字以後的內容就容易雷同。君不見如今網文,哪一位大神級的人物沒有雷同的作品?只要大神還在寫,內容肯定是雷同的,當然,讀者還偏偏吃這一套。金庸作品的字數已經過千萬,再寫下去難以保證不再雷同,這也是金庸封筆的原因之一。金庸天縱奇才,天生就是一個編故事的高手,但是高手再高也有屋頂。《鹿鼎記》本身在他的十多部小說中已經是處於巔峰狀態了,想要再寫出超越《鹿鼎記》的作品,估計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這也是金庸當時封筆的另一個原因。

金庸封筆是讀者的損失,當年我讀完金庸全集之後覺得很迷惘,似乎人生失去了樂趣和目標一樣,畢竟沒有金庸武俠可以讀了。但是當我複習過幾遍金庸全集之後,似乎又有了感悟,明白了當年為什麼金庸會封筆,答案就在他的小說裡。

亢龍有悔!

這是歷史麻辣鍋的想法,您認為呢?歡迎拋磚!


歷史麻辣鍋


金庸封筆,推測有三個原因。其一,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所構建的武俠體系已經健全。從《越女劍》的先秦開始,到“射鵰三部曲”的唐宋,經《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記》的清,中國幾千年歷史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均已有了體現,已經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為如此,便牽引出第二個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俠體系更加健全完善,這個願望顯然是要比多寫小說更迫切。金庸已經是中國武俠之冠,再多一部小說不會讓他更強大(相反反而有敗筆的風險,以及讀者審美傾向改變帶來的風險),而對過去的小說進行修訂,則會延續他的傳奇,這就跟王重陽得到《九陰真經》之後將其毀掉一個道理。雖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語嫣等)等不被每個讀者所接受,但金庸對其武俠體系有著自己的追求。

最後一個原因:武俠文學能不能躋身於文學,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說,流行是足夠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雋永,我們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不計其數,這樣的作者對時間往往有著更強的野心。金庸為什麼那麼費心修訂老文?或許在未來,金庸會是與能與大仲馬同一級別的作家,但應該不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