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糞 記 趣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因此,人畜糞便都被莊稼人視作種田的寶貝。過去,揹著糞筐到處拾糞,是東北農村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農活。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拾糞,而寒暑假更是拾糞的好時機。

  同樣是糞便,肥力卻不同。雞、豬、狗等家養動物吃糧和肉,糞便肥力大,更受農民青睞;而牛、馬、驢等食草動物的糞便裡都是草屑,肥力有限,人們撿拾的勁頭就不大。受生產條件限制,農民種地都精打細算,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人的糞尿很金貴,村裡人都儘可能地把它留在自家裡,而雞、豬、狗也都圈起來養,所以這些糞便在野地裡不易拾到,拾糞還是以馬、牛等大牲畜的糞便為主。

拾 糞 記 趣

早春時節,桃園主人在給早熟的桃樹施肥。梁利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那時,不僅各家各戶要拾糞,學校也號召學生拾糞。如此,一些比較嬌氣的女生也要背起糞筐,拿起糞叉。少時的我拾糞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到野地裡漫無邊際地尋找,見到什麼就拾什麼。如果運氣好,不但能拾到人糞、狗糞,有時還能拾到狼糞。不過,這樣拾糞,收穫往往難以保證,有時走了很遠還拾不滿一筐。

  二是跟著牛群拾糞。生產隊裡養了上百頭牛,卻只在逢年過節時殺一兩頭分給各家各戶,其餘的牛年復一年地養著,目的就是積肥。牛圈裡的牛糞是集體農田的主要肥源,誰也不能動,但野外放牧時的牛糞,誰都可以拾。幾個半大小子跟著牛群,不錯眼珠地盯著牛屁股,看到哪頭牛撅起了尾巴,就立刻飛奔而去,誰先到就算誰的,晚到幾秒鐘就只能眼巴巴地幹看著了。一泡牛糞,像一個碩大的花捲,拾到六七個就能裝滿一筐,然後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第三種則是跟在馬車後面拾糞。村北不遠處有一座石山,天還未亮,方圓百里來拉石頭的馬車就會一輛接一輛地穿村而過。這些剛剛吃飽喝足的馬,上路不久就開始排洩,所以村裡跟著馬車拾糞的人特別多。我每天摸黑起床,上學之前先到馬路上拾糞,待拾滿一筐再去學校——有時拾得順手,還能拾滿兩筐。記得那時,我右肩揹著糞筐,左手拿著糞叉,無需回頭就能將拾到的馬糞熟練地投到筐裡。嚴冬季節,剛剛排出的馬糞尚鬆軟,一落地就被車軲轆壓成了薄餅,很快凍成硬蓋緊緊地粘在路面上,如果不細看還發現不了拾不上。此時,只需把糞叉對準地上的馬糞,用左腳對著糞叉輕輕一踢,就能將糞餅撬起來拾入筐中。有時,我揹著大半筐馬糞跟在馬車後,趁車老闆不注意,悄悄地把糞筐放在馬車後面“借把力”,甚至連人帶筐都坐上去休息一會兒。趕上坐在前面的車老闆是個好心人,雖然感覺馬車多了重量,卻也不聲不響,任你坐下去。

  兒時拾糞雖累,但那份拾糞的熱情卻一直不減。想來,那是農民對土地這一珍貴生產資源的格外珍惜吧,所以才會精心侍弄,賣力積攢、使用農家肥,以此寄託對生產與豐收的美好憧憬。

  如今,離開東北農村已有四五十年了,不知那裡是否還有人像我當年那樣拾糞,那樣重視農家肥?有時,真想再背起糞筐,跟著牛群拾一次糞,重溫那份兒時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