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父與子》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創作的一部以俄國農奴制改革為背景,反映革命民主主義者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衝突的小說。

作為處於作品核心位置的“子”——巴扎洛夫,在俄羅斯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他是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崇尚“虛無主義”,批判和否定一切,政治上否認貴族制度,原則上否認權威,表現出一個革命者橫掃一切殘渣餘孽的勇氣和鬥志。然而他的思想和理論在很多時候又站不住腳,與其自身的行為或是結果相違背,顯示出其性格的複雜性。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個人處境——超凡的才華與平凡的處境

屠格涅夫是從巴扎洛夫到基爾沙諾夫家作客時開始寫巴扎洛夫的。

“那是張瘦長臉兒,前額寬闊,鼻子上平下尖,一雙綠瑩瑩的大眼,淡茶色的連鬢鬍子和安詳的微笑莫不顯露著他的自信和聰慧。”

他被阿爾卡狄推崇備至,稱為精神導師。他是大學醫學系的學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明年打算考醫生執照,他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是一名縣級醫生。在阿爾卡狄的描述中,巴扎洛夫是一個具有超凡才華與強烈個人魅力的人

崇尚科學,孜孜不倦的學習工作,無論是在瑪麗因諾莊園還是在自己家中,都以狂熱的態度去解剖青蛙,認真做實驗。他有堅定的理想和抱負,在人群中獨立而耀眼,先進的思想影響了一批人,如阿爾卡狄、西特尼科夫等,他們為他的思想所吸引和感召,併為之做出一定的行動和改變。巴扎洛夫還

待人親和,與農民相處友善,他以來自人民、為人民工作而自豪。在瑪麗因諾莊園的時候,他和傭人們相處得很融洽,比如杜妮亞在他每次離開農莊時都會哭一場。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但是這樣一個具有超凡才華和個人魅力的人,卻是出身平民,在一個退伍軍醫家庭成長。在巴扎洛夫帶阿爾卡狄回家的時候:

“一張積滿塵垢的粗腿桌子佔了窗與窗之間的整個空隙,上面放了許多燻黃了的紙片……一張坐破了的皮沙發擠在兩個高大的樺木書櫥中間,架上書籍、盒子、鳥獸標本、瓶瓶罐罐亂放一起。牆角里閒置著一臺報廢了的電機——”

從對於書房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其家境並不富裕。甚至,巴扎洛夫本人也承認自己是”過著艱辛和貧窮生活的人”。

平民出生,意味著成長環境與所受的教育都是有限的,但他卻永遠超凡的才華與魅力,這樣一個集二者於一身的人物形象,超脫於出生環境的思想和品格,從一開始就抓牢了讀者的視線,不斷去探索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將會有著怎樣的經歷。

思想意識——唯物主義思想與虛無主義信仰

作為一個學習醫科的人,巴扎洛夫的唯物主義思想

非常濃厚。

“我已經跟您說過,我什麼都不相信;科學又是什麼———是那籠統的抽象的科學嗎?某一種某一門的科學是有的,就跟某一種行業、某一種技藝一樣;可是那籠統的、抽象的科學並不存在。”

巴扎洛夫反對抽象的科學,提倡實用具體的科學。為了學好醫學,給人們帶來幸福,他刻苦鑽研物理、化學,注重實驗,經常採集昆蟲標本,解剖生物。最後也因在解剖屍體的過程中因割破手指感染而死,可以說是獻生於其所熱愛的自然科學。

但巴扎洛克身上又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虛無主義信仰,成為世界文學中典型的虛無主義者形象。虛無主義是一種全盤否定傳統的價值觀念甚至道德真理的態度或觀點,虛無主義貫穿在巴扎洛夫全部的思想和行動之中。他以批評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是一個不服從任何權威的人,他不跟著旁人信仰任何原則,不管這個原則是怎樣被人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

首先,他否認貴族制度,否認一切權威

,帶著批評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想要橫掃一切舊社會餘孽的革命者。

其次,在哲學上,出於對純藝術論者那種置社會現實於不顧,一味自我麻痺的生活方式的反感,巴扎洛夫堅持認為藝術、哲學應該對社會、對人民有一種責任感,因此,他反對藝術,否認哲學,其中包括詩歌、音樂等藝術。當尼古拉富有感情地拉大提琴和念普希金的詩時,他認為是荒唐可笑的。

再次,對於自然,他否認大自然的美,“你所理解的大自然的確也是廢話,大自然不是一個宇宙,而是一個工廠。我們人就是這工廠裡的工人。”在對待愛情上,在他眼裡,男人跟女人之間的神秘關係只是生理關係, 而所謂愛情只是一種故意裝出來的感情罷了,都是浪漫主義,荒唐無稽。然而當他愛上奧金左娃之後,他也變得陷於其中難以自拔,在奧金左娃拒絕他之後,一貫堅強的他萎靡不振。這與他從生物學、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待愛情的觀念又大相徑庭,表現出難以調和的矛盾。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身份性質——新人的潛質,多餘人的無奈

自從屠格涅夫的名著《父與子》問世以後,關於代表兒子一代的巴扎洛夫的爭論就開始了。

一種意見認為,巴扎洛夫代表了新興的力量,他批判沙俄社會,從事研究自然科學,自己又是個醫生,是“新人”的典型,應該予以肯定。一種意見認為,巴扎洛夫身上反映了當時父與子兩代人的一些矛盾,但巴扎洛夫不代表時代的主流,基本上屬於“多餘的人”的類型。

一般意義上的“新人”代表是指平民知識分子,大多出身於市民階層,他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科學和勞動,目標明確,勇於實踐,品德高尚,具有堅強的毅力,始終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新人”群體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中的所塑造的韋拉、洛普霍夫和拉赫梅托夫。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像

從這個概念來說,巴扎洛夫似乎是滿足條件的,至少是大體上滿足。他擁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想,想要通過否定破壞俄國現存的社會來達到改造社會的作用。他研究自然科學,堅信唯物主義,和農民等下層人物關係融洽,“我祖父耕田,您隨便去問一個您這兒的農人,看我們—您跟我兩個人中,他更願意承認哪一個是他的同胞。您連怎樣跟他們說話都不知道!”

但是,他的虛無主義信仰又表現為矛盾性。19世紀俄國文藝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曾說:

“但是巴扎洛夫的形象畢竟不是一個完全的新人形象,巴扎洛夫沒有達到`新人'拉赫美托夫那樣的高度,拉赫美托夫集知識、意志、目的於一身,在破壞的同時努力建設,他深知時代對自己的迫切需要,以犧牲為己任,把個人私慾拋至九宵雲外,這是巴扎洛夫沒能做到的。”

他自認為很會跟農民溝通,但在農民眼裡他不過是個逗人發笑的小丑。他否定一切傳統、權威和原則,卻又陷入為否定而否定的怪圈,對於哲學和藝術的否定顯得毫無道理。他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屢次中斷,在他去城裡、尼科利斯耶村和第一次回到家裡時都中斷了自己的工作,在經歷了感情上的失敗後,再次回到自己家裡,即使沒人打擾也無法靜心地投入作。沒過幾天,工作的狂熱就消退了,苦惱、厭倦和煩躁緊緊地抓住了他。

所以說巴扎洛夫的新人形象其實是不徹底不完善的,並不能稱之為“新人”的代表。

巴扎洛夫身上所表現出“多餘人”的特點倒是非常鮮明。

他雖然親近人民,但對於人民也抱著懷疑態度,他打心底裡瞧不起農民,認為農民的處境跟他沒有多大關係,還調侃地說“俄國的農民連上帝也會欺騙”。在他輕蔑地同農民爭了幾句之後,他在農民的心目中“不過是一個逗人發笑的小丑”。所以說農民也並沒有真正的接納他,他實際上沒有深入到人民內部中去。巴扎洛夫還是十分孤立的。

從整本《父與子》中,我們看到只有阿爾卡狄是他的信徒。他的周圍再也沒有其他群眾。而且就是這個阿爾卡狄,最後也和他分手了。其他受他思想影響的人,如西特尼科夫,也只是將他的學說作為一種炫耀的談資,“和偉大的葉尼謝維奇-西特尼科夫在一起的朋黨是三兩個像上面所說的化學家,這些化學家連氧氣和氮氣也分辨不出,卻裝滿一肚子的否定和自尊。”,作者在作品最後如是諷刺。

巴扎洛夫擁有先進思想,想要打破封建堡壘,但是他下沒有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繫,上受到如巴維爾等貴族自由主義者的阻撓和反對,對於阿爾卡狄等青年的影響也不深入,導致了他在多餘人的無奈中鬱鬱而終。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結語

巴扎洛夫形象的矛盾性與作家本身存在很大關聯。屠格涅夫在談到他創作的《父與子》時說:

“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一個外省青年醫生本身的性格。依照我看,這位優秀人物正體現了那種剛剛萌生,還在醞釀、後來被稱作為‘虛無主義’的因素。”

因此,主人公巴扎洛夫並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而只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革命者的過渡性人物,有種種不同的矛盾是理所當然的。

與此同時,這也與作家本人對待民主主義者的矛盾態度緊密相關。屠格涅夫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一方面批判和反對農奴制,但是貴族出生的影響使得他的這種思想是不堅定不徹底的,在革命民主主義和貴族自由主義之間搖擺不定,難以調和。他曾聲明:“我對巴扎洛夫的態度就是這樣,因為在日記裡提出的那種‘情不自禁的嚮往’,並不是愛”。

《父與子》:矛盾的巴扎洛夫,迷茫的多餘人

屠格涅夫像

當然,時代也侷限了巴扎洛夫們的進一步行動。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革命還只是軟弱的時代,只是向巴扎洛夫們展示出信徒破壞的一面,至於怎樣建設,時代沒有向巴扎洛夫們提供答案。他們的反抗還是朦朧的、被動的,他們的槍還沒有找準對象,他們還沒瞄準好,就亂放一通。所以巴扎洛夫的存在,是“註定要滅亡的,因為他還站在未來的門口”。

但是這並不意味這巴扎洛夫這個形象是沒有意義的,他反映了一個時代平民知識分子的迷茫、堅持和反抗,是俄國社會動盪時期的一個過渡性人物。

黑格爾曾認為:“理想的性格一方面要有一種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為他的情致的根源,同時還要是一個多方面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否則就成為死板的公式化的抽象品。根植於普遍力量的情致在性格中須居統治的地位,把多方面的特質融會成為一個整體。這是單一與雜多的統一。”他的複雜性與矛盾性,恰恰豐富了這個文學形象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