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出席梅州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领带大王”的家国情结

“我身体不好,家人都说不要参加,但是我一定要来,因为我有好多话要跟你们说。”11月8日,84岁的曾宪梓出席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他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84年前,曾宪梓出生在梅州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柔弱的肩膀扛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在国家的资助下,他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立志创业致富,凭着6000港元,一步一步建立起“领带王国”。

“我想报效祖国、报效社会,首先要有经济基础。所以,我加倍努力。”校庆活动结束后,曾宪梓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他最大的心愿仍是为国家公益事业做更多事。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曾宪梓投入大量心血为国家公益事业做贡献,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和祖国的培育,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

84岁出席梅州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领带大王”的家国情结

曾宪梓

白手起家 以6000元港币为起点创造“领带王国”

每逢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举行校庆,曾宪梓必然到场。每次回校,他都与夹道欢迎的学生们握手和亲切交谈。曾宪梓中学教师廖振亮收藏了许多往年曾宪梓参加校庆的照片,照片中,被众多稚嫩笑脸围在中间的曾宪梓,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他把宪中的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想把最好的都给他们。”

在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上,曾宪梓一如既往地和大家分享了他求学、创业的经历,勉励年轻的学子们,要不畏艰难,敢于拼搏。“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但我们不要惧怕追求成功过程中的艰辛。”曾宪梓对着台下的学生说。

1934年,曾宪梓出生在梅州一个贫苦家庭。他仅4岁时,过度劳累的父亲因染上恶疾离世。母亲蓝优妹带着他和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曾宪概过起了半饥半饱的艰难生活。

曾宪梓从小就是个勤快好学的人,上小学时他每天早早起床,到学校学习苦学,或者帮助老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学毕业后,家里实在没能力供他读书,他只能留在家里帮母亲干农活,但干活空隙他不忘自学。后来,在热心人士和国家的资助下,17岁的曾宪梓再次入学并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从初中到1961年大学毕业时,10年时间里,国家的助学金从不间断地发到他的手里,让他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曾宪梓进入广东省农科院工作。为了处理父亲的遗产,他辞去了工作,前往泰国。从小在贫困中长大的他深知,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创造财富。他卖掉了随身带的相机,租了一间小屋,跟着叔父学习领带制作技术,“我愿像父亲那样,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曾宪梓说。

一次偶然机会,曾宪梓去到香港,发现香港充满商机,他于是决定在香港生产领带。他与妻子在一间小屋里,用仅有的6000元港币开始创业,并定下目标:“树立品牌,挑战洋货”。

起初,他只是做低档领带,每天马不停蹄生产的同时,还要走街串户兜售,经常因带着客家乡音的广东话而被嘲笑。

有店主甚至以“你话都说不清楚,还想卖领带”,将他赶出店门。但他不气馁,仍谦虚地到抽纱店推销产品,连续四五天后,他用真诚感动了店主。店主收购了他的领带,并逐渐和他成为好朋友。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真诚待人。生意做得好不好,并不完全是资金问题,而是一个人的人品,做人的方式方法的问题。”曾宪梓说。

通过真诚与人打交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曾宪梓的工厂越做越大,并逐渐向高档领带进军。1971年,创业仅3年,曾宪梓摆脱小作坊式生产,成立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第二年,曾宪梓将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男士服装、服饰、皮具等领域。与此同时,他经常到欧洲国家交流学习,提升技艺,使得公司的产品不断引领新潮流,公司发展突飞猛进。

1992年,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同年,公司上市。曾宪梓的事业随后向祖国内地和海外发展,逐渐奠定在全球服饰品牌的位置,建立起“领带王国”。

回报桑梓 将再捐2000万元支持梅州教育事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经济飞速发展。此时,位于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发展却十分不平衡,教育等民生事业投入不足,不少孩子上学条件差。

此时的曾宪梓,生意已逐步做大,他的第一想法是能为祖国和家乡做些什么。回到家乡梅州后,他看到曾经的母校破烂不堪,教室里的一些桌椅只剩三只脚,足球场上种起了番薯,完全不像学校的样子,他感到十分心痛,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有了国家的帮助,我才有重返校园的机会,顺利读完中学和大学,所以我总是鞭策自己:曾宪梓,你是受了祖国的恩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尽职尽责回报祖国、回报家乡!”

1977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一座教学大楼,从此开始了他对祖国、家乡的回报之路。那时,曾宪梓给自己定下目标是:每年按实际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此后每年,他为家乡捐赠的慈善资金越来越多。

1993年,曾宪梓斥资兴建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梅县宪梓中学和丽群小学。据统计,截至目前,仅在曾宪梓中学,他就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师资的完善。

“没有曾宪梓博士,就没有今天的曾宪梓中学,学校的每一步成长,倾注了曾宪梓博士无数的心血。”在25周年校庆典礼上,曾宪梓中学校长李炜豪深情地说,当年建校时,曾宪梓亲临现场指导筹建,并亲拟校训。“一直以来,曾宪梓博士用他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爱祖国爱社会的好榜样,深深影响着宪中的每一个人。”李炜豪说,曾宪梓还设立了奖学金,专门资助学习好的贫困生,让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

李炜豪说,曾宪梓每一次回到家乡,都要来到学校与学生们亲切交流。“他关注学校每个阶段的发展,也关心学子们的成绩和身心健康。”在他的持续关注下,曾宪梓中学快速成长,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

除了在教育事业上竭尽所能,曾宪梓也全心投身国家众多公益事业。他先后创立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曾宪梓体育基金会”三大基金会。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他对内地的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事业作出的捐赠总额超过了12亿元,其中对家乡梅州的捐款达2亿多元。

今年11月初,由香港商报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积极贡献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15位(家)多年来积极投身内地发展、大力支持改革开放的优秀港人及企业获奖,曾宪梓位列其中。

校庆当天,84岁的曾宪梓坐在轮椅上,他使出全身力气,想把心里话都告诉学生们,但声音已有点含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人固有一死,即使有天他不在了,他的公益事业依然不会停止。“我的基金会现在交给我的儿子管理,会一直为祖国建设服务。”曾宪梓说,接下来他将再捐2000万元,用于支持梅州教育事业。

84岁出席梅州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领带大王”的家国情结

勤俭诚信 皮鞋磨掉鞋跟仍不舍得扔

走进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着“勤俭诚信”校训的大石头,这四字校训为曾宪梓所提。他从一架缝纫机、一把剪刀开始创业,到现在的跨国集团公司,靠的就是“勤俭诚信”。

这四个字,凝聚了他一生打拼的智慧。

童年,对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来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自从曾宪梓的父亲去世后,家里越发艰难。曾宪梓的母亲用薄弱的肩膀挑起了养活两个孩子的重担。勤劳的母亲是曾宪梓成长的榜样。他认为,自己不怕困难,遇事沉着冷静、喜欢钻研的性格,与母亲非常相似。

虽然贫穷,但母亲却要求儿子要做个有志气的人。“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讲,我们虽然穷,但是要穷得有志气,不能让人瞧不起。”这句话深深印在曾宪梓的心里。在以后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曾宪梓也总是用母亲的话来激励自己。

即使后来金利来集团发展壮大,曾宪梓仍然保持勤俭的习惯。他的捐款数额常常达到几千万,但自己的皮鞋穿旧了也舍不得买一双新的。有时候,鞋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走起路来非常不舒服,身边的人都劝他买一双好一点的鞋子。但他却悄悄地将旧皮鞋换了鞋跟,继续使用。

曾宪梓在勤俭节约、待人以诚的同时,更是一个非常看重信用的人。一次,合作对象向曾宪梓订购了一批货,一共是二十打领带,因为时间关系,双方当时仅限于口头协议,还未签订合同。当曾宪梓到泰国进货的时候,发现原料涨价了。如果按照原价卖给客户,这笔生意将亏本。

但最后,曾宪梓宁可亏本,也要信守承诺,他按照当初口头协议的价格,将领带卖给了客户。这个举动让客户对他诚实守信的经商作风十分佩服,决定将一次的生意变成长期合作。

而今,曾宪梓在捐资助学中,也将他的成功之道浓缩到了校训当中,同时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了一批批学子。护理曾宪梓的护士告诉记者,平日曾宪梓的饮食十分简单,常常中午就是一份西红柿鸡蛋煮粉,这是他的家乡梅州寻常百姓家的早餐。“有时候来了客人,才加了排骨汤、炒蘑菇、萝卜丸等菜。”

许多从曾宪梓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对曾宪梓博士都充满敬意,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到后来自己创立公司,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始终将这个校训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曾宪梓中学2000届毕业校友张定武说,由曾宪梓提出的“勤俭诚信”四个字成为了宪中人最有特色的标签。

84岁出席梅州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领带大王”的家国情结

育人为本 挖掘“宪梓精神”激励学子成才

25年,曾宪梓中学从无到有,并奠定了名校地位。不少人都好奇,这所学校究竟有什么成功秘诀?

“首先,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曾宪梓博士的长期关注与重视。”李炜豪告诉记者,该校与其他侨资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曾宪梓博士不仅先后捐资建设校舍,而且始终如一关心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指导思想。

“当时,曾宪梓博士就提出,学校的老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先学做人,再学知识’,这个理念贯穿了学校发展的过程。”曾在曾宪梓中学任教十多年的老校长李广平认为,学校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学校在兴办之初所确定的办学理念。

曾宪梓中学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见过曾宪梓,都听过他的励志故事。每年的新生入学,学校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就是讲述曾宪梓博士的生平。“一直以来,曾宪梓博士用他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爱祖国爱社会的好榜样,深深影响着宪中的每一个人。”李广平说,这也使得每一个从宪中走出去的学子,牢记曾宪梓的谆谆教诲,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

尤其难得的是,25年间,为确保教学质量,该校十分注重控制好教学规模。“第一届,我们只招了4个班的学生,3年后才将数量扩大到6个班……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12个班,每个班的学生数量控制在50人左右。”李炜豪告诉记者,如此一来,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让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目前,曾宪梓中学已确定每个年级10个班的小班教学,力争教学质量精益求精。”曾宪梓中学高二老师管彦宇说。

成长打造了多个平台,有学习平台、科研平台、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并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多出成绩。

就在去年,曾宪梓中学成为国家示范校园气象站,并由中国气象学会授牌,正式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运行。“这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的气象科普教育、开展气象实践观察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实测数据,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地理老师萧强新介绍,目前,高一高二年级组织全员参与了全年性观察活动,大量数据直接服务于教学教研。

教师在科研上成果丰硕,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届毕业班中,邱伟坡同学考了全市第一名,总共48人的高三2班47人考了本科,当时轰动了整个梅州。1999年,办学仅6年的曾宪梓中学跨入省一级学校的行列,成为当时广东省最年轻的省一级学校。由于成绩突出,曾宪梓中学受到上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广东省侨资学校办学成果”一、二等奖。

不少校友经常关心母校的动态。“宪中是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的地方,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日子,还是高中阶段与同学一起成长、一起打拼的过程。”1998届毕业的校友龙世雄说。

同时,德育教育也是曾宪梓中学的一个亮点。学校充分挖掘“宪梓精神”的内涵,激励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培养具有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和自主创新、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现代意识的现代化新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曾宪梓热心助学的精神,也在学子中得到传扬。为回馈、感恩母校,校友们走出社会之后,力所能及地为教育事业出一分力。“今年校庆,学校共收到来自校友们的捐赠300多万元,其中2006届有一个班级全体校友都参与了捐资活动。”李炜豪说,希望曾宪梓博士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教学育人的一个目标。

84岁出席梅州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领带大王”的家国情结

“此生竭尽所能 报效祖国”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迎来25周年校庆仪式结束后,曾宪梓在自己家中摆宴席,宴请100多名参加校庆的来宾。

“看到大家从全国各地而来,一些我捐助过的穷苦孩子特地过来感谢我,我很开心。”曾宪梓说。在宴席正式开始前,他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今天参加曾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看到学校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您满意吗?

曾宪梓:我最近身体不太好,本来家里人不太赞成我参加校庆活动,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去。今天看到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越来越好,还有学生们脸上的笑容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非常开心。曾宪梓中学能够发展壮大,这其中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辛苦付出。感谢大家!我希望,学生们可以牢记“勤俭诚信”的校训,要爱党、爱国,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勇攀高峰,创造优异成绩,报效家乡、报效祖国。

25年前,我创办了曾宪梓教育基金,至今一共资助了2万多名优秀的贫困学生。下一步,我计划再捐2000万元支持梅州教育事业。

南方日报:除了对家乡教育事业竭尽所能外,您也一直积极投身国家的公益事业。是什么让您对家乡、国家如此饱含深情?

曾宪梓:我是从一个山区出来的穷苦孩子,因为国家的助学金才读完了中学跟大学。1963年,我离开家乡之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闯出一片天地,将来有机会,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祖国。

如今,我名下除了有曾宪梓教育基金以外,还有“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和“曾宪梓体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在航天事业上奉献的宇航员和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看到国家越来越强盛了,我感到自豪!我会一直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尽自己所能报答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