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現在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越來越多了,最後留在中國的也有不少。此木突發奇想,古代中國是周邊國家學習和膜拜的對象,那在古代有沒有這樣的留學生呢?

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中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科技等方面都比其他國家先進幾百年。有些朝代還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景。特別是在唐朝,周邊國家乃至歐洲國家都來學習先進技術或者做生意。而中國向來也是來者不拒,從來不藏著掖著,總是傾囊相授。

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就連當時的日本,剛剛與大唐打了一仗,在白江口一戰被打服,然後又厚著臉皮來學習。大唐也沒有拒之門外,反而以禮相待。這波來的日本"留學生"中就有一位十分優秀,名叫安倍仲麻呂(安倍晉三的老祖宗),中文名晁衡。在中國學習後竟然高中進士,還被任命為"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不小的官)。後來回到日本後,積極弘揚中國文化,是歷史上少有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

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不過,我想重點說的是另外一位明朝時的"留學生"。在明代歷史重要史料《萬曆野獲篇》中,此木發現了一位更有意思的"留學生"。他在明朝初年參加了明朝開國科考,並高中進士。

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由於元末明初多年的戰亂,科考就像動亂時期的高考一樣,耽誤了許多年。當明朝第一次舉辦科舉考試時,已經是洪武四年了。這一年青年才俊輩出,參考人數達幾百年間之最,可謂是難度最大的一次科考。最終,有120人考取了進士,其中有一位來自朝鮮半島。史料中原話是"高麗國中一人",名叫金濤。

能夠在數以萬計的學子中脫穎而出,可見他也是足夠優秀了。那年有四位高麗國學子來中國讀書,只有金濤一人中第。那麼他的仕途如何呢?在《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金濤的經歷"惟金濤登第,授東昌府安丘縣丞。樸實、柳伯儒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華言請還本國。詔厚給道里費遣舟送還。"

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是不是說的挺清楚了, 高中進士後金濤被安排到東昌府任安丘縣丞,不過他竟然以語言不通為由申請回國了。都考上進士了,竟然還說自己語言不通,怕是嫌安排的官太小了吧。不過,朱元璋也沒有太在意,還專門下旨給了他們豐厚的路費"遣返回國"了。

不過,金濤回國後卻是一步登天。據記載他"歸為其國相",由中國一個縣令搖身一變成了高麗的宰相,可見在中國高中進士就是其能力最好的證明。

明朝開國科考有個外國進士,在中國只能做縣官,回國卻成了宰相

此木認為,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還是很切實際的。不管你學問如何,能治理好一個縣才證明你有執政的基礎。並且,在中國能治理好一個縣,去高麗當宰相應該也足以了,你說是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