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也写过一首《临江仙》,很少有人读过,却是她的代表作

建炎三年的春天,公元1129年,是胡马饮河、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苗刘兵变,赵旉被立为皇帝,改元明受,也称“明受之变”。

李清照也写过一首《临江仙》,很少有人读过,却是她的代表作

当时的赵构刚刚即位在南京,起用李纲为丞相。这个时候四方的勤王之师都在集结,士气正旺,如果能够誓师北伐,中原回复就指日可待。但是当时自私昏庸的小朝廷,罢免了主张抗金的宰相李纲,任用了奸邪之人黄潜善、王伯彦等人。他们在南京修建宫室,准备巡幸游乐,早就把中原抛在了脑后。岳飞曾上书斥黄潜善、王伯彦恢复中原。但是当时昏庸的朝廷责他越职上书,罢了他的官。

这个时候李清照就写了一首《临江仙》,沉痛地写她琉璃迁徙,岁月蹉跎的悲叹,全词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南渡之后,李清照词的风格,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了《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遗留下来的第一首能够准确编年的词作。南宋奸人横暴,文网极密,其身危,其心苦,不得不用比兴深微、曲折含蓄的笔法,来寄托故国之思,这种限额的政治环境,使李清照词的风格趋向深隐。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都是一样的词风。

李清照也写过一首《临江仙》,很少有人读过,却是她的代表作

这首《临江仙》词的内容,不是闺情,而是史诗。开头用欧阳修《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连叠三个“深”字,是比兴之作。词人借用欧阳修的三个“深”字,是隐喻。当时权奸当道,天罗地网,无人敢言兵,爱国志士,只有忍气吞声,深藏不出。下文结拍是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地而成境界。“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合时与地创造出悲恸欲绝的境界,大有“人生如此,天道宁论”的感慨。上片纯用“引古”、“比兴”的手法,全词结构严谨,波澜起伏。

上片以“境界”胜,下片就直抒胸臆,以言情胜。“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叹。全词最后一句“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尾。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李清照出道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如今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去一天比一天强大,最后一句写的是残酷的现实,令人掩卷唏嘘。

李清照也写过一首《临江仙》,很少有人读过,却是她的代表作

胡适说:“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添字采桑子·芭蕉》,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

李清照也写过一首《临江仙》,很少有人读过,却是她的代表作

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胡适《国语文学史》

沈谦 《填词杂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