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俗語有著通俗易懂且意境深遠的特點,它來源於廣大勞動人民之手,也是勞動人民所積累的寶貴經驗。俗話涵蓋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積極影響,牢記許多俗語所蘊含的哲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所面對的機遇要更多,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壓力更大了,年輕人為了生活到處奔波,苦了那些在家裡想念的父母。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母在不慶生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生日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代表著自己來到這世界,成為這個世界上新的生命,也承擔著一份新的希望。但是老祖宗卻告誡我們,如果母親還在世的話,就不要給自己去過生日,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深意?我們或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必然知道我們的生日,因為我們出生的那一天,就是他們當上父母的時候。對於我們的母親來說,她經歷了十月懷胎之苦,最後飽受痛苦的生下我們,所以說我們生日的那一天,對於母親卻是最痛苦的那一天。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情更是無法言喻,尤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如果一個人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那他一定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更不用說去善待其他的人。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理所應當地接受父母的愛,但是對於父母的關心卻很少。不僅如此,每當到了過生日的時候,還會理所當然地問父母要錢,然後和自己的朋友們聚一聚,卻忽略了辛苦養育他們的父母。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老祖宗的這句俗語是在告誡我們,做人應該知道感恩父母,尤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恩,年輕人也應該牢記這句“母在不慶生”。

父在不留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對於鬍子和頭髮,是不能隨意進行破壞的,因為這些都是父母給的。對於大多數古代男人來說,成年之後就要開始蓄鬍子,但是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人們對於男性成年的定義也不同,所以蓄鬍子的年齡也就有了一定的出入。古人認為男人有著精美的鬍鬚,是一個男人擁有陽剛之氣的表現,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武聖關羽,他就有著“美髯公”的美稱。就連近代的半聖人曾國藩,也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始給自己蓄上了鬍鬚。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那麼為什麼關羽和曾國藩,這兩位聖人都沒有遵循俗語“父在不留須”,難道他們對自己的父親不夠尊重嗎?其實答案並非如此,“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是我國近代才有的習俗,晚輩不在自己的父親面前蓄鬍子,這是出於對父親的一種尊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要承擔著更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而且父親的形象一向是高大的,如果我們表現得比父親老成,這實際是對父親的一種不尊重。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無論是從孝順還是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對於父親都應該學會尊重,時刻牢記這句“父在不留須”。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明,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所傳達的方式,人們也不用完全按照著來,孝順父母不一定要走這些形式。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不過對於這句俗語傳遞出的孝道,年輕人一定要牢記於心,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事情,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現在的社會,看透了人性,才能更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其實看人性,曾國藩在《冰鑑》中就有提及,說是人性這種東西,其實他看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就能看的大差不差,當時李鴻章給他推薦了3個人,他只看這3個人的動作神情,就能看出這幾個人的性格特點。

就憑這有點,曾國藩從一個腦子笨、脾氣差的鄉下泥腿子,成長到了晚清四大名臣、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地步。

而曾國藩能有後來的成就,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努力,還有靠的是他背後的男人——馮夢龍。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馮夢龍和曹雪芹、施耐庵齊名,國人卻罕為人知。

馮夢龍是一個奇人,一生創作、編撰、輯錄的書籍相當豐富,至今傳世的代表作有小說《三言》、《東周列國志》以及紀史之作《情史》、《笑府》……門類之廣、數量之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智囊全集》了!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人人讚揚曾國藩的人生大智慧,卻罕有人知,曾國藩的智慧就是來源於馮夢龍的這本《智囊全集》!

就連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 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康熙、乾隆將它稱為"國之利器", 在治國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智慧,倍加珍愛,只准內部傳閱;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曾國藩自己曾說:"每當夜深入靜時 ,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如果說只讀一本書 ,能讓你變的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難怪也有人說這套書,學其十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這本書裡面,還把陳夢龍的點評都完整的收納,註釋詳盡,更容易讀懂。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它裡面的每個故事,都取自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蹟,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故事都非常精悍,多則幾百字,短者按文言文字數算還不到100字, 短短几分鐘,便可輕鬆閱讀數則古人智慧典例。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如果你人生路上遇見了什麼不順心的地方,或者是想要成就大事,不知道如何做的,又或者是你現在深處迷茫,遇見了給你使絆子的小人,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

合上書籍,似乎對人生釋然了,因為讀懂了人性的複雜,讀懂了人生的智慧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要牢記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