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年的直-8是怎样完成华丽转身的?

魂舞大漠


直8不是更上一层楼的华丽转身,而是被逼无奈下的鲤鱼打挺

直8的前身是仿制的法国“超黄蜂”直升机。

sa-321“超黄蜂”直升机是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在1960年研制的一种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其多个改进型号在当时法军中主要执行运输、搜索、救援、警戒、反潜等任务。中国进口的是运输型,空重7吨,最大起飞重量13吨,最大速度275公里/小时,实用升限3150米,最大燃油量3900升,航程820公里,续航时间可达4小时,发动机为3台1590马力的TM3C6涡轴发动机,驾驶舱2人,可搭载27-35人或可以吊挂5吨的外部载荷。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将在太平洋海域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实验。整个计划中需要一款直升机执行搜索和回收导弹弹头的任务,可当时国内的直5性能落后,直6半路夭折,直7半生不熟,没有相关型号的直升机来完成此类任务。恰好70年代的中法两国间因政治和战略需要在军贸上有一定的往来,所以中国于1973年后陆续向法国购买了14架“超黄蜂”直升机。

超黄蜂直升机

研制过程

“超黄蜂”直升机洲际导弹实验中展现出的性能对当时国内直升机航空工业的震动很大,随后国内决定以“超黄蜂”为基础,测绘仿制国产新型直升机,并将其命名为直8直升机(直7也是因此下马)。但是,直8的仿制工作很不顺利,新机型上应用了很多新的工艺和技术,可限于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水平,零部件的合格率低可靠性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1976年开始的设计工作到1980年连一架原型机都没有生产出来,到1980年以后,由于国防开支大幅压缩,直8项目也被暂时中止。1984年以后因为海军需求,直8项目重新开启,这一次相对务实一些,部分配套产品暂时先进口解决之后逐步国产化,到1989年8月,直8正式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

舰载反潜型直8

问题多多的直8

直8的出现解决了自直5后中国没有新型国产直升机的尴尬历史。可“临时赶工”的特征实在太明显了。原计划为直8设计的涡轴6发动机(也是仿制)功率低寿命短油耗高,连基本的飞行都无法保证,更别说其他需要一定设计加工能力的配套产品了,结果中国不得不进口了发动机、减速器、桨叶等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不足50%,除此以为还有很多关键设备的零部件也因国内无法生产,直接从法国进口,性能上也不如原版的超黄蜂直升机。因此,直8研制成功后只有海军装备了几架,陆军根本就没有看上,转而从苏联/俄罗斯引进了米17系列直升机。

直8研制成功后即开始了后续的国产化工作,可当时国内直升机航空工业水平实在太弱,在发动机和减速器等核心设备上一直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发动机虽然换成了涡轴6,可关键零部件仍要从国外进口,国产化收效不大,到1997年直8总共也就是生产了十几架。同时期的直9直升机稍微好一些,但同样被涡轴发动机的问题所困扰,无法达成全面国产化。

直9直升机同样受困于发动机

发动机的困境

发动机一直是国内工业的一个弱项,在直升机涡轴发动机上表现的更为明显。2000年以后,中国又恢复了直8的改进工作,这一次用的是加拿大的普惠公司的PT6B涡轴发动机,经过大量试飞后证明,使用新型发动机的直8在可靠性、经济性和故障率方面均优于早期使用涡轴6发动机的型号。本来中国要计划利用改进后的直8装备陆海空军部队,却被现实打回原型。2007年加拿大普惠公司因向中国直10直升机提供发动机(PT6系列),被美国处以高额罚款。这次事件,虽然不是由直8引起的,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后果令人胆寒。

截至目前,国内直升机“心脏病”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网友的推测,目前国内服役的直18和直8F(均为直8改进型)的动力系统很有可能仍为进口的PT6涡轴发动机。虽然不断有报道称国内的涡轴发动机“取得突破”,但是尚未有公开来源宣传称直8使用的是完全的国产化涡轴发动机。目前更新一代的涡轴发动机正在研制之中,何时可堪大用仍是未知数。

最初研制直10时发动机进口自加拿大

先天的不足

“超黄蜂”直升机研制于上世纪60年代,并没有考虑过50年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在最初仿制时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因此后期的直8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最典型的如机身设计,早期的超黄蜂是为海军开发,因此其采用了船形设计,整体狭长。国内仿制时并没有改动此设计,结果导致陆军型直8的运输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空中突击旅常用的山猫全地形车只能以吊运方式运输,使用非常不便,和进口的米17系列直升机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直8的外形上也属于上世纪60年代的设计,整体上落后于时代,要知道2010年后法国就已将“超黄蜂”直升机全部退出了现役。而中国的仿制改进型还仍是陆海空军的主力机型。

山猫全地形车可直接开进米17系列直升机的机舱,直8可不行

国内大量装备直8实在是无奈之举。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200架左右的各型直升机用于灾区救援,相对于当时海量的受灾人口,真的是九牛一毛。中国也是从那时起加速了国产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可当时国内的直升机工业却无法研制更先进的运输直升机,于是直8及其改进型才担上了重担。目前国内的各型直8总量大约有300-400架左右,在仿制开始的40年后才“开花结果”

阅兵时出现的直8

宽体直8

现在网络上盛传的所谓宽体直8,和原有的直8相比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整个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整体结构上,机身宽度增加, 高度降低、油箱也改为了两侧油箱,机舱空间增加,起码可以装进山猫全地形车(否则还改个什么劲)。如果再把发动机、传动系统等也更换了,那就是一个全新型号, 跟直8可就没什么关系了。与其说直8华丽转身,还不如讲中国直升机航空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可比直8一个型号的要“华丽”的多。

网络上盛传的宽体直8


直8的研制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缩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值得我们自豪。但是千万被把直8夸的天花乱坠,因为那也是我们曾经不堪回首的历史。

水井土城


看到这样的画面,真是生动。20年直-8终得修成正果,形成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家族。

回想十年前那是一个什么局面?俄米么拐当家。引进的数量非常庞大,至少有200多架。200多架远不能满足陆航需要,10吨级只有通过自己努力。

对直升机研制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研制资金也比较困难,一直没有健全实验设施,更缺乏关键技术,如三大动部件等等。

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正式打响了直升机技术攻关战。通过直-10技术积累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用于直-8大改造。这一步我们虽然走得相当吃力,但总算闯了过来,到寒区试飞,开上高原试验,铺就了一条成功的路。

直升机看似简单,其实就技术特性来说,并不比固定翼飞机容易。只要投入资金,固定翼积十年之功便可得之,要研制一款成熟的直升机,一切都靠实验数据来说话。

如美国“黑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飞到现在,经过一再改进升级,如今大量装备,在手中仍然宝贝似的,各种概念机虽多,但它的地位无可动摇。

我们基础薄弱,横下一条心完成直-8改造,正是对直升机研制规律认知的到位,加之不乏资金投入,才得以华丽转身。

AC313投入民用后,反过来作用于军用,赋予一个全新的型号,直-18,开发出多种型号,从运输、反潜到预警,以它的技术水准,可以达到了准四代的水平,与AW101可以并驾齐躯。


魂舞大漠


直8直升机是我国在引进自法国“超黄蜂”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一款多用途直升机,1994年通过了最终定型,成为我国空军和陆航部队中非常有地位的一款多用途直升机,也是运载量最大的直升机之一。


直8服役数十年以来,也逐渐变为一名老将,随着新锐的直10等直升机的诞生,直8的蜕变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缺少重型运输直升机的关口。目前直8直升机的最新发展型号主要有直18,直18为直8的大改型号,使用改进版涡轴6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3.8吨,可以搭载30多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巡航航程达到1000公里,具备昼夜、多地形、复杂条件下的飞行性能。并且直18已经完成了升限9000米的测试,成为我国直10+系列直升机中的佼佼者。


直8的改进其实还是充满了无奈,因为他的改进幅度是有限的。由于是在超黄蜂的基础上研发的,它无法携带全地形车等机械装备,且机身宽度也有限制,一次能够携带的武装人员数量也受到限制,这方面既不如美国的CH46支奴干运输直升机,也不如英国的山猫直升机。

直8改进与转身是必然的,在我国直20直升机正式大批量服役之前,直8依然会承担起陆航和空军大中型直升机的主力,老将依然宝刀不老。


标枪毒刺


相对于直-9/19的4吨级,直-10 的6吨级,就国内直升机来说,直-8的13吨级,算是一型较大的机型了,其原型机是90年代引进法国的SA321直升机。

由于直-8机体较大,且易操控、飞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储备,使用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特别是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的特点,因此,昌河对于直-8的改进就没有停止过。

就直-8而言,与其说是华丽转身,倒不如说在没有更好机型,特别是在缺乏性能优异的航空发动机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对军工来说可谓小步快跑,而非跳跃式发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础上,昌河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马力的PT6B-67A发动机,赋予了直-8更大的输出功率,于是,就有了多用型的直-8A运输直升机。

直-8A,比原先纯海军用的直-8的使用范围更广泛了,主要运用陆军航空兵部队,让陆军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但装备数量却有限,主要的原因是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拨3000米以下的机场起降。

直-18,又称“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直-8的终极改进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主旋翼和尾桨改为复合材料,更换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000公里,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

直-18A运输型,可搭载30多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在陆军试用验证时,飞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飞越珠穆朗玛峰,现已装备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陆航旅)。

直-18F

反潜型,由于体形是直-9的两倍,因此能携带搜索雷达、探测声呐、自导鱼雷、深水炸弹、声呐浮标及操作人员,提高了海军的搜攻潜能力,最大航程达到了惊人的1000公里,数倍于直-9C反潜直升机的航程。

但由于直-18拥有长达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长的机身,不便在我海军驱逐舰特别是护卫舰上使用,只能在体形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舰载预警机,取消了天线伺服运动系统,机载警戒雷达的电子扫描速度快,可在数秒钟内完成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搜索、跟踪和识别;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具备电子战能力,能对来自海空的威胁及时报警,发出有效的目标告警信息。

具备对隐形目标、低空目标和小型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足以承担起对海空范围内目标的警戒探测和监视任务,引导防空导弹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实施有效拦截,引导反舰导弹对超视距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从而有力的增强了我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

目前,直-18J舰载预警直升机装备在我海军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上,作为我海军在固定翼空警-600预警机服役前,负责撑起航母作战群的空中保护伞,与我海军装备的预警指挥机和舰载综合探测系统形成合力,构筑起近中远程海空多维立体的预警体系。

此外,直-8的改型还有直8J舰载运输机、用于空军及海航、陆航的救护援助的直-8F、海军专用搜救型直-8S、空军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灭火型,但这型机型都是非主流型号,且建造数量也非常有限。


国平军史


直–8,由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是中国国产第一种使用涡轴发动机直升机。

特点:具有较大的功率储备粮飞行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飞行安全,操作容易,维护方便,可在水面起降等特点。

初期 直–8是为海军量身定做的,后期,由于陆航以及空军的需要,所以就对直–8进行改进,随后就出现了军用运输机直–8A。

进入21世纪,中国海军的大型舰艇逐步服役,直–8性能跟不上形势所需,为此,中国航空工业在直–8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着力研制直–8舰载运输机,其代号为直–8J。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了直–8J有严重缺陷:频繁发生故障,费用成本高。只能对其再改造,这就有了直–8F。

直–8F具有:运载能力强,安全性好,“三防”能力强,搜索救援能力强,水上起降和漂浮等特点。该机的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适应环境性都比直–8A有了显著的提升。

2001年之前,中国海上搜救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央决定,成立专项工程,拨款组建完整海上搜救体系,由于直–8有一定的搜救功能,所以直–8S就这样应运而生,具有同样功能的还有同胎兄弟直–8K搜索营救直升机。

空降部队自然以不甘落后,针对空降兵部队的突击运输等任务需求,在直–8K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空军运输机——直–8KA,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空降地区内的兵力机动,武器装备,弹药和物资的收集与投放,战地伤员的救护和转移等任务。

为了提高驻港部队执行任务的多元化,在2010年,中央决定,将最新改进型直–8KH转交由驻港部队使用。

中国森林火灾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重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灭火的机动能力,能在最大程度控制火势,直–8首次进入消防领域,通过改造,以就有了消防专属直升机——直–8WJS。

随着中国航母时代的到来,舰载机中的预警机以就应运而生,当然,直–8肯定会不甘落后。据最新网爆照片,停放在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甲板上的,可能是最新型直–8舰载预警直升机。

偌果真是直–8舰载预警直升机,那么,绝对是直–8系列直升机一次最完美的华丽转身。











前进的蜗牛18


直-8

直-8(中国代号:Z-8,英文:Changhe Z-8)直升机 [1-2] ,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SA321直升机(“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改进的13吨级多用途直升机 。

▲“超黄蜂”直升机

直-8由中国航空工业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该型直升机于1976年开始设计,1979年至1984年设计中止。后重新起动研制工作。直-8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11日首次试飞,第2架原型机于1987年10月试飞。1989年12月采用部分进口部件的直-8完成技术鉴定。1994年8月中国国产化率达到86%的直-8通过国家设计定型 。直-8直升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多用途直升机,在标准状态下有较大的功率储备,具有飞行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飞行安全,操纵容易,使用维护方便,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等特点 。直-8有多种改型,装备中国空军、海军和民用航空部门。

由于直-8机体较大,且易操控、飞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储备,使用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特别是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的特点,因此,昌河对于直-8的改进就没有停止过。



就直-8而言,与其说是华丽转身,倒不如说在没有更好机型,特别是在缺乏性能优异的航空发动机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对军工来说可谓小步快跑,而非跳跃式发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础上,昌河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马力的PT6B-67A发动机,赋予了直-8更大的输出功率,于是,就有了多用型的直-8A运输直升机。

▲直-8A,比原先纯海军用的直-8的使用范围更广泛了,主要运用陆军航空兵部队,让陆军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但装备数量却有限,主要的原因是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拨3000米以下的机场起降。

直-18,又称“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直-8的终极改进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主旋翼和尾桨改为复合材料,更换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000公里,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

▲直-18A运输型,可搭载30多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在陆军试用验证时,飞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飞越珠穆朗玛峰,现已装备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陆航旅)。

直-18F反潜型,由于体形是直-9的两倍,因此能携带搜索雷达、探测声呐、自导鱼雷、深水炸弹、声呐浮标及操作人员,提高了海军的搜攻潜能力,最大航程达到了惊人的1000公里,数倍于直-9C反潜直升机的航程。

▲直-9

但由于直-18拥有长达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长的机身,不便在我海军驱逐舰特别是护卫舰上使用,只能在体形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舰载预警机,取消了天线伺服运动系统,机载警戒雷达的电子扫描速度快,可在数秒钟内完成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搜索、跟踪和识别;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具备电子战能力,能对来自海空的威胁及时报警,发出有效的目标告警信息。

▲直-18J舰载预警直升机

具备对隐形目标、低空目标和小型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足以承担起对海空范围内目标的警戒探测和监视任务,引导防空导弹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实施有效拦截,引导反舰导弹对超视距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从而有力的增强了我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

目前,直-18J舰载预警直升机装备在我海军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上,作为我海军在固定翼空警-600预警机服役前,负责撑起航母作战群的空中保护伞,与我海军装备的预警指挥机和舰载综合探测系统形成合力,构筑起近中远程海空多维立体的预警体系。

▲直8J舰载运输机

此外,直-8的改型还有直8J舰载运输机、用于空军及海航、陆航的救护援助的直-8F、海军专用搜救型直-8S、空军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灭火型,但这型机型都是非主流型号,且建造数量也非常有限。

▲英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AW101直升机,它应该是直-8宽机身型的参考型号
▲国产直-8直升机,从涂装来看,它应该是一架直-8KA空军运输/救援型

  近日网上出现了中航昌飞“直8宽机身项目”的图片,如果图片属实,那表明中航直升机工业正在研制一型三发中型直升机,用来填补未来重型直升机与直20通用直升机之间的空白。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为此从法国引进了13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作为打捞、救援直升机,试验之中超黄蜂直升机圆满完成了相关任务,考虑到当时国内短时期内还无法提供相应的直升机型号,因此有关部门决定测绘仿制超黄蜂直升机,这就是直8直升机,首架直8直升机1985年首飞成功,90年代初交付部队。

▲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SA321超黄蜂直升机
▲国产直-8直升机是它的测绘仿制型
▲直-8A陆军通用直升机,注意它没有原型机上面的浮筒

  直8研制成功之后,中国相关单位根据部队和其他使用单位反馈意见,对直8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先后推出了直-8A陆军运输型、直-8J舰载运输/救护型、直-8K空军运输/救援型、直-8WJS武警森森消防型、直-8F换发通用型等多个型号,广泛装备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及武警部队,成为部队

▲直-8武警森林消防型

  直-8最为重要的改进型就是AC313型直升机,亦称为直-8F-100,它采用了复合材料旋翼和球柔式桨毂,提高了全机的升力和升阻比,机体结构采用了大面积复合材料,降低了结构重量,提高了载荷,换装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系统要用ARINC429数据总线,将飞行、导航、通信等系统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数据综合处理和显示,座舱则采用了多块多功能显示器,具备良好的飞行员人机界面,发动机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B-67A涡轴发动机,配备有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起飞功率1450KW左右,由于发动机功率增加,AC313高温高原性能比直-8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从二代直升机向三代直升机的跨越。

▲AC313标志着直-8系列实现了从二代直升机向三代直升机的跨越

  不过AC313仍旧保留了SA321/直-8的原始设计,外形尺寸没有变化,这样就限制了它的升级潜力,其中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机身宽度较低,直升机载荷受到限制,根据相关资料,SA321直升机的机身宽度为2.24米,座舱地板宽度为1.9米,高度为1.8米,这个指标比EH-101、米-38等新一代直升机有明显差距,EH-101的机身宽度为2.8米,座舱地板宽度为2.26米,高度为1.9米,米-28的机身宽度为3.17米,座舱地板宽度为2.20米,高度为1.85米。由于宽度和高度较低,所以SA321/直8直升机的座舱容积只有25立方米,而EH-101和米-38接近30立方米,因此SA321/直-8载荷能力就要低于后两种直升机,SA321/直-8最大起飞重量为13吨,内部载荷为4吨,而EH-101和米-38最大起飞重量都在15吨以上,内部载荷为5吨。

  从发动机功率来讲,AC-313采用三部PT6B-67A涡轴发动机,总起飞功率为4200KW,这个指标已经超过米-38,后者采用两部TV7-117VM涡轴发动机,单部起飞功率2000KW,总起飞功率为4000KW,而EH-101采用RTM322涡轴发动机,单部发动机起飞功率1500KW,总起飞功率为4500KW,而中国相关单位已经研制成功涡轴10涡轴发动机,它的起飞功率达到1500-1600KW左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RTM322涡轴发动机,这样就为直-8系列直升机增加机身宽度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AW101曾经竞标美国总统直升机成功,编号VH71,足见其性能优异

  因此直-8宽机身型估计是以曾经竞标美国总统直升机成功的AW-101直升机和俄罗斯米-38直升机为参考,将机身加宽到这两种直升机水平,由于直-8直升机机身长度较长,所以直-8宽机身型座舱容积要高于这两种直升机,从而增加了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和载荷,以这两种直升机为标准,直-8宽机身型最大起飞重量应该可以超过15吨,最大内部载荷、最大外部吊挂重量超过5吨,这些指标都达到了新一代直升机的水平。

  根据相关资料,未来国产直升机谱系构成包括:中俄联合研制新型重型直升机、直-20型10吨级通用直升机、直-9及改进型5吨轻型直升机、直-11及改进型2吨级直升机,在重型直升机与直-20之间跨度较大,尤其是直-20不具备空运高机动轮式车辆的能力,也不能吊挂国产155毫米轻型榴弹炮,需要有一型直升机来填补这个空白,目前来看这个型号应该就是直-8宽机身型,它主要任务是空运国产高机动性轮式车辆,如山猫全地形车等,提高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同时也可以吊挂国产155毫米轻型榴弹炮,这样就可以降低重型直升机的负担,作为重型直升机的一个备份。


铁杆军迷


踉踉跄跄 还华丽转身?!


杨森晖


不华丽,运载量太小,挺失望的,窝心


竹笋念熊猫


直8和米17都肚子里装轮式突击车,直8还有扩容余地,而米17是进口自己不能造。所以8变18了扩容成功



吉林微电脑


就算是为了证明当初直7下直8上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能让直8死啊,否则就是太打某些人的脸了,在说也不能让直7白死了啊,这20年时间搁直7身上也足够让直7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