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你是如何客观的去理解这句话的?

青年初创0123


前段时间读曾国藩的一些书籍的时候,发现了这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智商都是正常的。只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谁能够坚持学习,谁能够总结方法。谁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态度。

关于老师他不是神仙,他不是万能的,他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只能从知识方面进行,偶尔会涉及到学习方法,但是我们知道,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可能所有的人使用同一个学习方法,也不是所有的学习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通用的,因此我们觉得,如果对于老师的要求过高,其实这就是一种痴人说梦。

所以对于问题中提出的没有笨的学生这一点,我觉得是成立的,只要所有智力正常的人努力学习都可以学习好,但是这和老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不学习,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善于总结,或者自己没有自制力,不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游戏。

因此对于学生来讲老师的义务,或者老师的责任,只能限制于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关于更多的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与态度,老师只能是尽自己的可能来完成,从曾国藩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前期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是源于他的父亲,但结果证明,父亲的所有学习方法并不是高明的,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甚至,只有在曾国藩第6次考试落伍之后,他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学习。

所以说问题我们应当分开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科学更直观的对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学习关系。

总之,只要不努力,神仙也没法把你变成优秀的人才。


义诚老师


我是小学数学老师,刚上班那会,我干劲十足,感觉只要我努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工作中我兢兢业业,每天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我坚信再差的学生,只要我多教一点都能教好,课后给他们几个义务辅导,拿试卷做,上课多提问。

可是后来我发现有些学生确实教不好。举两个例子,亲身经历的。六年级是小学关键期,一女孩子,整天不学习,数学只能考四五十分,加减法经常出错,我利用下课时间每日给她辅导功课,上课提问,有时候气急了会用尺子打她手,后来她和她家人去举报我了,说我打她,还有天天提问她,压力太大了。

还有个男学生,数学只能考三四十分,打电话家长不问事,他自己也不学习,后期家长电话打不通了,只留了爷爷电话,他母亲电话都不给。

还有个男生,家长给我打电话,同意他孩子不写作业不学习,让我不要管他,当然那个男生也不学习,考试十几分。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我教导他,他要学,学习上有问题了,家长要积极配合解决。只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个太片面了。

现在素质教育,在学校不敢把学生管严了,学生有一点委屈就闹,去举报,也不懂那些家长怎么想的,有些学生不学习,不能打也不能骂,家长还怪我们教不好,平时家长也不配合。有些事情不经历真的不知道。真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无理取闹的家长。



右手里牵着爱


天下没有笨的学生显然不成立,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每个小朋友的智力,情商,兴趣爱好都不同!下面举例

1,我朋友一个女儿成绩中上水平,但是参加的舞蹈培训班。跳舞很厉害,拿到了市里第一名!

2.我邻居小孩,成绩特别差,但是孩子情商高,很小就很会谈心,没事到我们这玩,和我们大人聊天有来有去!自己也比较独立,可以一个人跑挺远的地方玩耍!

3.还有一朋友孩子成绩特别好。说话比较腼腆,做事很有礼貌,不善于和大人交际!一般都在家里看书或者听歌!

4.我家自己孩子成绩还可以,喜欢和小朋友玩,没什么兴趣爱好!让干嘛就干嘛,没什么主见的

5.我亲戚家一个孩子,成绩还行不算顶尖好学生,但是画画特别好,可是他爸妈说嫌贵不想让继续学习!我劝说他让孩子学习,孩子有特长是好事,长大了也有作用的!许多方面都会用到绘画的!

“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这句话,是对的!但不是字面意思!

1.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他们只能擅长自己的领域不可能去教你画画或者音乐🎵!

2.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科目,不是每个小朋友接受能力一样,存在智力高地,记忆力好坏,理解力不同,所以孩子的成绩不能归于老师不会教学的!

3.有些孩子自己就不想学,上课不听讲(本身很聪明就是不学)都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没有给予好的引导

4.我认为老师是一个人的老师也是全班的老师也是学校的老师!老师教的学生千千万万,有差生有尖子生,只能说明老师教育是平等的,老师是公平的,(正常出现的成绩不同,大多数是家长原因和个人自觉性)

我们老师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是相同付出!

希望家长再忙也要一起来教育孩子!共同教育更能让孩子成绩进步!!!


大同育儿


“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这句话一直被我奉为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无论面对再难教的孩子,我都一直秉承着恩师对我的教导,不放弃任何一个交到我手上的孩子。


在高中的时候,我几乎无可救药,父母拿我没办法,几乎所有老师都不怎么搭理我,连我自己都自暴自弃,认定我是完蛋了。但是在升高二分班的时候,我很幸运遇到了让我改变对我自己看法的班主任,那个带着牙套(就是纠正牙齿的那种金属牙套)的中年妇女。我还笑话过她。

我记得那时刚开学,她过来上课,自我介绍。一开口我就看到那个牙套,低声道:“人家金牙,她金属牙。”然后她听到了,叫我站起来,我也习惯了,无所谓等着她批。谁知道她居然说:“就你小子有胆子,行了,班长就你了。”没经历过的人不知道,这是多大的一份认同,在那时候,被所有人诟病的我对此是多么渴望。

到学校篮球联赛的时候,我跟隔壁班的当场打了起来,她也在旁边看着,让人拉开我们之后,她的第一句话是:“痛不痛?”而不是:“明天叫你家长来!”

她总是能发现我的亮点,触摸到我最痛的地方。我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回报她对我的这份关心,这份期望,后来我发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上大学来回报她。

从始至终,她没有正面的管教过我的成绩,完全是用关心来让我自我激励。


到我选择事业的时候,我毅然就决定投身教育。我选择了办补习班而不是进入学校当一名老师,因为学历不够(当时地区的学校在改制,新老师都必须是研究生,广州市萝岗区,当然薪酬也是非常丰厚,可以了解一下),当时是有考虑过当大学的辅导员,但是到了大学的孩子,需要介入的已经很少,或者说已经无力改变。

同样的,我也遇到了“不可救药”的孩子,每当我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这句话“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自省。


可能这句话很不合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学不好都是老师的问题,我只是觉得,与其埋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孩子的智商,家长的教育,学校的体制等等),不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唯一可控的东西。共勉


淅爸育儿记


天呀,什么锅都甩给老师!

那你现在无房无车无存款那都是老师的锅了,我是不是要让教过我的老师补偿我的损失了?

现在的老师不是一个国家社会中的一个职业么,他们只应该负责把那个阶段的知识按照规定传授给你就好了,而听不听,学不学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么,老师又不是你的爸妈,还要为你的人生负责。

现在的老师又不是古时候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还要为你的生活谋出路。

反正我经历过的老师都是为了让你成绩好的老师,如果真有那种不负责的老师,我想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吧,把这种没有师德的老师放进教师队伍了,抹黑了一个职业。

现在的学生倒是无法无天了,以前我也曾经和老师对着干过,因为老师冤枉我了,但是我最多是嘴上怼一下,骂都不敢骂,别说现在的打老师了,要是我动手,我家里人第一个不放过我,不管对错。

现在是老师骂不敢骂,打不敢打,家长不好好教育子女,没事还找老师麻烦。

天天羡慕国外那种什么开放式的教育,有个屁用,别人能开放式是因为人家,父母的家庭时间多,能有辅助老师教育孩子,我们有那么个时间么,天天上班跟狗一样的不在少数,常年和孩子见不了几面那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要是再没有惩戒的权利,这天天要上天的熊孩子不知道有多少。

我们中国小孩的对错观念都是建立在疼痛感上面的,犯错了被打疼了,他才知道错。

我印象深刻的两次挨打,一次家里偷钱,那个鸡毛掸子不要钱的往身上招呼,打累了换一个,之后再也没有犯过了,还有一次,偷偷去网吧,当场抓获,被我爹一脚踢飞,半天没爬起来。之后就没有挨过打了,因为很多事情我知道,我要是做了就会挨打!

所以我们普通的人,就不要去凑什么那些教育专家,公知的热闹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反正不是他们的孩子,你鬼知道他们教育孩子没有用打么,搞不好打得比打人贩子还狠勒。

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就该棍棒教育,打了才会好,交给老师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说,不打死打残废,不听话就好好教育,打屁股,打手心,打小腿,用藤编什么屁事都没有就是痛!

再奉劝一句,你没有家庭教育的时间,就不要去跟风什么外国的教育了,到时反过来教育你的是你的孩子。

老师会教,不会教的是家长!


笔下有猫


我49年上学,到三年级时,还有一位同学数不清十个指头,第一遍数了4个,第二遍数了7个,王老师拿着板子把他的屁股打肿了。到四年级时,他主动不上学了。后来在生产队干活,自已的记工夲也看不懂,这大摡都是王老师的罪过了。

其实人的智力差异很大,是任何聖贤也没法摆平的,科学家如智能差单凭导师教乖个人勤奋是决对办不到的。

还是请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逼着子女补补补的家长清醒一些吧。


慢半拍190699363


我不是老师,我只是一个普通孩子的家长。

我理解不了这句话,不管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不客观的角度,我都理解不了。

第一:两句不好听,但的确是事实的话。

①人分三六九等,工作也有高低贵贱。

②智商有高下之别,天赋有强弱之差。



第二:学习成绩好与否,我认为应该分三个层面。

①孩子智商占50%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凡是涉及背的科目,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但是我的高考成绩依然不理想。因为从开始学立体几何和物理之后,我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就来没有好过。公式都会背,可就是理解不了,这是我的短板,所以后来我学了文科。

我为此常常感到悲哀,因为我的父母并不承认这一现实,他们总觉得我还不够努力即使我常常做卷子做到晚上一两点。

更悲哀的是,我从小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现在一事无成,靠每天打打字过活,你说可不可悲,现在我还经常关注一些科普类的公众号,绞尽脑汁的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大概也只能如此了吧。

所以一个孩子,尤其是上到初高中的孩子,在脱离了当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之后。当学习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之后,请问,这些天赋的能力该如何培养?

毕竟很多时候,1%的灵感要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

②家庭教育占30%

我非常赞成中国的一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孩子的性格以及习惯乃至行为方式,它的根源在于家庭,毕竟孩子三岁之前进行的是绝对的家庭教育,七岁之前的绝大部分教育也是由家庭的承担。

如果在七岁之前,这个孩子没有被教育的很好。至少,他没有打下这个“好”的根基,你又如何要求他在以后以“学”为主的学校里变成多么优秀的人。

所谓以身作则,这个“作则”的主体是家长,不是老师。

毕竟孩子首要应该亲近和相信以及学习的对象应该是家长,而不是老师。

一对不负责任的家长,有一个笨拙的孩子不足为奇。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笨”孩子,你自己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却要求和孩子只能算上泛泛之交的老师去改变,这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



③学校教育占20%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孩子的幸运。

但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

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好家长,其实大部分的老师对孩子而言都是好老师。

因为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干好自己本职工作,把该教的知识和道理教给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算有,也只能在道德的层面说。

如果你自己就不是一个好家长,遇到一个好老师未必就能将你的孩子匡扶端正。毕竟孩子每天朝夕相处的还是家长自己。




秦箐


天下真有”笨”孩子。提出这个看法也许会招骂,优其会招致差生的家长的攻击。但却是是实事,否则学校就不会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区别。

客观讲正常人之间是有智商差异的。这是被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客观实事。但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智高差异其实很小,不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是孩子的性格,或者是人格。而决定孩子人格成长的主要因素不是老师,而是父母和爷爷奶奶,以及家庭里影响孩子成长的人。不能否认学习成绩好,或者在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乐观而又比较活拨的,不畏学,不把学习当做负担。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很快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这是最优秀的哪部分学生。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有优秀学生的性格优点,但有理解能力的差异,或者对某一课程上理解有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对语文课理解快,而对数学课理解慢。这也造成某些学生偏科现象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或者思维方式不对头。这就是所谓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最后是所谓的差生。差生的突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畏学情绪。因为自控能力差,导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做不断。结果一方面不是听不懂,而是老师讲的内容没听见,作业没法完成。另一方面影响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听讲。继而被老师经常批评。久而久至,学习成绩垫底,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也会沾染不良气习,变成俗话说的老油条学生。当然,差生里还有一部分,道德品质很好,不会沾染不良气习,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兴趣。也许他有工艺美术的天才,或者音乐天才,或者别的天才。对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慧眼发现。尽早培养他的天赋。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河北省某象棋大师的故事。说这位大师小学学习很差,而且下午放常常不按时回家。经常挨父亲的揍,而且缕教不改。后来父亲发现他放学后就跑到马路棋滩看下棋,到后来不但是看,而且大张旗鼓的下起来了。每次被父亲找到,不由分说就会照屁股一脚。在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下棋又被父亲踢了一脚,大师爬起来就往家跑。不用说,回到家就挨揍。这时一位老者推门进来,拦住了父亲。这位老者表明了身份,原来老者是当时全国顶顶大名的象棋大师,河北省棋院院长。

也算机缘巧合,因为大师上学的学校离河北省棋院很近,大师的象棋天赋被发现,才成就了大师一生的成就。否则大师也许会是工人,也许是干部,但在别的岗位上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

所以小孩子的成长,学校老师的作用很重要,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父母,在家人,以及家庭环境。在于七岁以前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

学校的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设计的,老师的教学进程只能照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不可能因为优秀生而加快,也不可能因为差生而减慢。那种要求老师专门为差生个别辅导的要求,短时间可以。如果要求老师长期这样,即不现实也不合理。不论老师自己多么高尚多么伟大,毕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师把精力都用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势必减少对其它学生的关照,这样做其它或大多数学生不公平。也许有人会说,老师用业余时间对差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要求不但做不到而且对老师不公平。

因为老师也是人,有家庭,有孩子。不但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也得有自己的生活。从工作的角度,老师就是一个职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国家的法定工作时间是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属于老师自己,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权利要求老师无偿加班。


有爱有故事卜罗密


这是一句彻彻底底的教育谎言。

孟子把"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认为是人生一件幸事。如果按专家所言,那么孟子岂不迂腐透顶,还要千方百计寻找英才!随便找一个不是可以作为自己学术的衣钵传人!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也可印证此言虚妄。他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话我们是不是很熟悉,这是一句被阉割的名言。

它的后面还有半句:"有时我觉得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这是一个天才的感悟,应当有一定说服力。国外有心理学家主张"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努力",虽然不免夸大其词,但也强调人人有别。

这句话应当是五四时期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的名言,不过是被一些伪学者断章取义罢了。

陈的这句话是有传统的"有教无类"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教师就是帮他们找到这样的道路。

所以才有"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这么一说。这里的老师具有更广泛意思上的含义。

专家们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紧紧把教师归于中小学,并且只局限在成绩考分上。

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做法,因此到现实中才会出现处处被打脸的情况,或者出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笑柄。

专家之话不足信,他说他的,你做你的,专家不服,可以找几个智商在70一下,看他如何把他们教成天才!


青衫李探花


这句话说的冠冕堂皇,理论上似乎问题不大,可实践证明,却是个伪命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一样。俗话说“龙生九种,种种不同”,学生作为有感情的人,他们无论是先天遗传因素,还是后天成长环境,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有了天壤之别了。

三十年的教学经历,对此深有体会。尽管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可是,现实生活中,是有低智商孩子存在的。他们在老师与家长的耐心教育下,也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未必就能成才。

就是智商完全正常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也在努力,教师家长也没有放弃,最终成绩依然平平,并不是所谓专家在理论上描述的那样啊!这句话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知道腰疼”的这种情况。

每次听到这句话,很多一线教师,都会不知所错,好多优秀教师也在不断的反思,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行为,可最终结果,的确有一部分“笨”学生,他们还是感到很遗憾,好纠结。

既然我们提倡科学,相信辩证法,所以,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

呼吁,请不要用次伪命题,绑架教师了,它就像罩在广大一线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样对待那些辛勤工作的教师们,是很不公正的,甚至极其残忍的。

一家之言,仅供各位权威、王者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